第104章 海商

看着面前的臉盆,劉永年的臉色有些怪異。過了好一會,才道:“瓷器最重純淨,或青或白,淨而無芒者爲上。你們做的這些,花色繁複,實在過於俗氣。”

管着燒瓷的譚主管道:“太尉,海外的人就喜歡這種樣式。這些花色,是那個定貨的海商拿了自己的瓷器,讓我們照着做的。他定了一萬餘貫錢的貨,這樣大手筆的客人,自然人家要什麼我們做什麼。”

劉永年道:“罷了,你們開場,總是要賺錢的。這樣吧,除了給他燒造,你們挪些人出來,專門給我和鄧都監製一批。不必太多,百十外就可以了。至於用釉,當以青瓷爲主,再加上些釉變的均瓷,我拿來送人。無非是我們多等幾天,不讓你們難做。”

譚主管叉手稱是。不同的釉工藝流程不同,燒的時候溫度不同,劉永年的要求實際很高,影響了這裡的正常生產。不過他身份非常,譚主管只能咬着牙答應。

這一帶的瓷器,西北邊是汝窯,正北邊是鈞窯,都離着不遠。鐵監燒造搪瓷,以這兩個窯口的風格爲主。汝窯的青白瓷,鈞窯的窯變彩瓷,在後世都是極品,出來一件都是國寶。不過中原的風格,跟外銷的瓷器大不相同,講求簡約。外銷的瓷器花紋繁複,看在劉永年的眼裡,就一個俗字。他是此時的丹青國手,對此要求極高,就是有圖案,也不可能是這種花樣。

其實杜中宵對現在搪瓷盆也不滿意。杯子和碗倒也罷了,可以用純色,是自己記憶中的樣子。臉盆也是純色,再是天青雪白,許多講究,他也看着不順眼。記憶中的搪瓷臉盆,是用白底,上面繪着鮮豔的花鳥,非常好看。素素的一個盆子,怎麼看怎麼覺得不對勁。

出了鐵監,劉永年對鄧保吉道:“都監,現在已是初春,花草萌動,陽光明媚。反正還要在這裡等上幾日,不如我們去清涼寺上炷香,遊覽一番如何?”

鄧保吉道:“如此最好。清涼寺離此不遠,我們跟杜運判說一聲,住上兩日,回來正好。”

清涼寺位於鐵監不遠的山中,是一座大寺,此時香火鼎盛,名氣不小。這寺位於深山之中,附近有石墨礦,鐵監安排了人開採。本來那一帶屬於舞陽縣,鐵監成立的時候,劃了過來。

鐵監成立,冶的鐵堆成山,賣不出去。前些日子,清涼寺派了知客僧來,拿出幾千貫錢,採購了些鐵,要在寺中鑄座鐵佛。現在還沒鑄好,鐵監依然有人在那裡。

隨隨便便就能拿出幾千貫錢,讓杜中宵感嘆,寺廟是真有錢。那寺還是在深山中,朝香不便,如果在繁華之地,那還了得。

朝廷組織的葉縣到襄城的鐵路修完,鐵監自己組織的向南鐵路卻依然在施工。此時已過方城縣,很快就要延伸到青臺鎮,鐵監即將跟營田務由鐵路連接起來。杜中宵依然忙碌,陪着劉永年和鄧保節兩人遊玩兩日,便就讓他們自己隨意遊玩。昨日,兩人到鋪子裡採買貨物,不想搪瓷臉盆告罄,杜中宵出面,讓了一部分產能出來,專門給他們燒造。

搪瓷臉盆鐵監向外賣八貫錢一個,兩人一人買了五十,就是四百貫錢。這些富貴人家,出手就是大氣。杜中宵自己,一次花四百貫,都要猶豫一下。雖然現在產業不少,一年的收入比這兩人多很多,但杜家發跡沒有幾年,家底就遠遠不如了。暴富人家,沒有積蓄,跟這些幾世富貴的人家還是無法比。

杜中宵進了花廳,兩個四十多歲的商人站在那裡,急忙見禮。

這就是採買搪瓷器的海商,兄弟二人,大事齊伯林,二弟齊仲麻。他們是從明州出海,常年販運瓷器。年前收了一批海外來的寶貨,到京城出手,聽說葉監這裡最近好生繁華,便轉過來看一看。看見新出的搪瓷器,一眼就相中了。拿出近兩萬貫本錢,定了貨物,準備賣到海外去。

分賓主落座,杜中宵道:“賢昆仲一出手就是動輒萬貫,這樣闊綽的客商,鐵監這裡可是少見。只聽說你們做海上生意,不知貨物都是賣到哪裡?”

齊伯林拱手道:“回官人,小的兄弟家在明州,貨物最多的是賣往日本國,還有高麗。我們家裡有船隊,經常去這兩個地方貿易。除此之外,也賣貨物到南洋去,就要搭別人的船了。”

明州雖然在長江以南,但由於信風的關係,到日本特別方便。方向對了,四五日就到日本,異常便捷。對於他們來說,到中原反而是長途跋涉,不如那些地方方便。

杜中宵點了點頭,又道:“聽說海外日本是大國,多產金銀,不知是也不是?”

齊伯林道:“我們到日本,只是到港口賣貨,地方不大。聽當地土著說,其國島嶼衆多,各蕃國林立,地方不小,只是沒有去過。至於金銀,那裡的價錢確實低於中原。不過,外洋很多地方,金銀都比中原便宜,也不知道是不是產得多。那裡倒是多產硫磺,又多又便宜。”

硫磺可是火藥的原料,杜中宵聽了很感興趣:“哦,若是販硫磺回中原,豈不是能賺大筆錢財?”

齊伯林道:“此物用的不多,雖然利大,奈何量少。”

杜中宵聽了不由微笑:“量怎麼會小了?你們若是能販到這裡,有多少我要多少!”

兩兄弟聽了,對視一眼道:“官人的話可當真?此物販來不難,不過除了做藥,並無多少用處。我們做海商的,都是大批販貨,最怕賣不出去,耽誤數年,壓了本錢。”

杜中宵道:“我是朝廷命官,怎麼會誆你們!硫磺此物,用處極多,只要販來,有多少要多少!”

兄弟兩人大喜,低聲商議一會,道:“此事不難!過些日子,信風起了,到日本國去一月間就可來回。到時我們販些硫磺來,依然來換搪瓷器。這些瓷器我們準備賣到南洋,若是生意好,必然會有更多海商前來採買,對鐵監也是如事!”

說完,弟弟齊仲麻道:“不過此地到南洋,甚是不便。若是沿水路而行,要從漢水到長江,進了長江之後,反要折返,才能進入湘江,纔好南下。”

杜中宵道:“現在鐵監修的鐵路,你們見了沒有?等到路通了,便可乘車,直下長江。”

齊仲林道:“小的聽說了,現在能到方城縣。我們本是向東到汴河,沿河而下,再轉長江,迂迴路遠。都說這車更加便捷,此次便就分兩路而行。一路依舊走汴河,另一路走漢水,看能不能走通。以後若是這路通了,倒是便捷許多。不過,如果這路真好,能修到江陵府,可以過湖到湘水,就更加好了。”

第34章 人心惶惶第61章 時間不等人第4章 應對第31章 党項戰略第10章 模範部落第199章 軍校第124章 密商第165章 首戰告捷第22章 實驗第134章 趙滋述職第86章 地方龍蛇第132章 離別第152章 讓你衣錦還鄉第75章 全部押中第37章 錢的問題第104章 安排第162章 不如離去第91章 同年閒談第139章 善後第50章 烈酒如火第62章 援軍第99章 奚人降了第196章 專賣店和儲蓄所第66章 屬官第42章 趕着做靶子第49章 諸多不足第49章 明哲保身第199章 軍校第66章 自作聰明第11章 亂起第202章 離去第67章 無法可想第81章 靈州城下第83章 攻城受挫第78章 仙人跳第52章 建節第118章 搶佔先機第108章 勸降第46章 工業種子第20章 結冰了第80章 另起爐竈第125章 無差別打擊第27章 要開拓市場第32章 世交第67章 生意第35章 防守反擊第73章 形勢突變第147章 前路艱難第55章 自尋煩惱第113章 分岐第142章 今非昔比第158章 準備進軍第152章 重甲守城第40章 盡殲來敵第155章 機宜司第248章 北上第124章 密商第102章 投降第223章 早做準備第58章 百年計第47章 有賞有罰第163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25章 栽培第38章 試槍第132章 割麥如打仗第67章 安排第80章 洞房花燭夜第101章 好心第212章 物是人非第22章 分別對待第141章 且先等等第117章 牢城營第53章 升遷第108章 勸降第19章 走訪民間第133章 大戰在即第195章 意外之喜第43章 自有人買第188章 大勝第61章 心驚肉跳第119章 使節第24章 晴天霹靂第202章 不理他們第84章 生活問題第14章 交涉第22章 釀酒證明第136章 再次掛帥第51章 三本冊子第230章 南下不易第5章 中招第126章 清量土地第135章 準備出擊第4章 汴河上的縴夫第120章 遠方來客第85章 大比武第121章 在此一舉第62章 盡心而已第21章 逃出生天第112章 調回京城第31章 你想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