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良好兵源

進了東華門,杜中宵吐了一口氣。兩邊高大的城牆依舊,寬闊的街道上沒有行人,一切都如自己上次來的樣子。不遠處的垂拱門外,站了幾位官員,沒有一個熟悉的面孔。

從外地官員陛辭,到京城官員入對,加上一些皇帝近臣入宮,每天從這裡進入大內的官員不少。皇帝每天辦公,一大半時間都是做這些事情。

東華門是皇城的東大門,進來之後這條路把皇城分成南北兩部分。南邊是宰執和一些重要衙門辦公的場所,北邊就是大內,皇帝那一大家子住的地方。這條街道屬於皇城的一部分,除了偶爾出現的巡邏的衛士,沒有行人,顯得有些冷清。

到了垂拱門外,向閤門衛士遞了書狀,辦了手續,杜中宵靜靜等在外面。

等在這裡的官員都是排過班的,杜中宵一個都不認識,想來是外地官員入京。朝廷重地,沒有人敢喧譁,大家都靜靜等着。

官員入對,閤門排班,等待的時間可長可短。除了宰執和四入頭這些重臣不拘班次,到了就能進宮之外,其餘官員都要老實聽閤門安排。特別重要的事情,或者特別重要的人,召見的時候會加四個字,越次入對。簡單說,就是不用排隊,可以在排好班次中插隊。

此次杜中宵入宮,便是越次入對。對於官員,這是一種特殊的榮眷。

等了沒有多久,便有閤門衛士出來,讓杜中宵隨着入宮。

進了垂拱門,進了大內,穿過長長的遊廊,迎面看見一個官員,依然是生面孔。這應該是杜中宵來之前入宮的,不知是外地官員陛辭還是述職,行色匆匆。

到了崇政殿,行禮如儀,杜中宵隨着小黃門進了大殿。這裡已來過數次,並不陌生。

行禮如儀,杜中宵站在階下。趙禎坐在上面,吩咐賜座,禮遇跟以前大不相同。

杜中宵謝過,在小黃門取來的杌子上坐下來。

趙禎問了杜中宵什麼時候動身去京西路,道:“自西北亂起,朝廷用兵數年,可惜無一大勝。朝廷養兵百萬,將領無數,卻無一人可爲朝廷了事,任由党項坐大。每想起來,朕實在愧對祖宗。你先在火山軍取唐龍鎮,貝州城下又立大功,是近幾年難得的有武略之人。又是進士出身,熟讀詩書,若能帶兵就是難得的詩書之將。軍中大將,多不通文字,現在最缺的就是你這種人。我本意讓你轉任武職,帶兵爲朝廷做事,也展你胸中才學。奈何党項已和,此非其時。”

杜中宵捧笏:“謝陛下褒獎。無論文職武職,臣都當爲朝廷肝腦塗地。”

趙禎點了點頭,又道:“此去京西路營田,有你在永城縣營田的經驗託底,不必多問了。此次不是招募百姓墾田,用的是廂軍。雖然做的是營田的事,卻不希望浪費了你在軍事上的才能。這一二十萬廂軍交予你,望你妥善安置,勤加教閱。或天下有事,能爲朝廷分憂。”

杜中宵想了一想,道:“陛下,臣以爲,既然是讓這些人去營田,便不能當他們是戰兵。如果要保持他們的戰力,可以選出一些人來,如保甲之制,秋冬教閱即可。如果要讓他們做兵,又要他們種田,只怕兩邊耽誤,什麼都做不好。”

趙禎道:“如何這樣說?他們本就是兵,以前拉縴,現在種田,也無不可。”

杜中宵道:“如此做,豈不是如唐時府兵一般?府兵皆精兵,也不過一二代人數十年間,戰力便就不堪。不兵不民,對軍隊尤其有害。種田的便去種田,當兵的便就當兵,才能練出精銳。”

趙禎對軍隊的事情並不熟悉,不在這些事情上糾纏,問杜中宵:“你欲如何做?”

杜中宵道:“臣欲仿永城縣時的舊例,把這些墾田的廂軍依保伍編列,各設村落,開墾閒田。在這些人裡甄選中兵格者,編成軍伍。除農忙時節,教以行伍之事,秋冬季節教閱。選出來的人,以軍中事務爲主,耕種田畝爲輔,發給俸祿。如此做,才能兵農都不耽誤,兩全其美。”

趙禎問道:“耕田是極費人力的事,你打算抽出多少人來,練兵爲主?”

杜中宵道:“臣以爲,招到京西路的廂軍約二十萬人,抽出五萬人來足夠了。每遇農忙,如耕田種地收穫的季節,他們便幫忙農事,不致誤了農時。平時耘田拔草之類,他們不必參與,留在軍營中。”

趙禎沉默了一會,道:“四丁抽一,只怕會耽誤農時。”

杜中宵道:“臣現在如此想,到了地方,如果實不行,那便五丁抽一,還是以種田爲重。”

真正養脫產的軍隊,十丁抽一才能比較穩妥,不至於耽誤農時。五丁抽一已經勉強,四丁抽一按經驗來看憶經過了。杜中宵當然知道這些,不過他帶的到底是種田的廂軍,並不完全脫產,覺得四丁抽一應該也可以。農業勞動的時間不均勻,集中在那麼幾個時間段,組織好了應該可以做到。

貝州城下用的大炮,趙禎很感興趣,直覺上覺得應該是一種重要的武器。不過這種武器怎麼用,現在看來只有杜中宵明白,其他人都用不好。趙禎想讓杜中宵轉武職,就是想讓他帶兵,按照他的想法編列火炮這些,整理出完善的規章制度,能夠推廣到其他軍隊中。種種陰差陽錯,杜中宵自己也不願意,還是保留了文職,到京西路帶着裁撤下來的拉縴廂軍營田。雖然如此,趙禎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想讓杜中宵在這些拉縴廂軍中試驗新式武器,做得好了依然可以推廣到其他軍中。

西北党項之戰,京城禁軍徹底失去了以前的光環,不再是被寄予厚望的天下精兵。現在反而是西北駐泊禁軍戰力較強,還沒有打出後來的“西軍”名號,卻先讓京城禁軍有了個“東軍”的名稱。

禁軍不能打了,廂軍的地位相應上升。特別是沿邊三路的廂軍,越來越多地直接參與戰事,教閱變得頻繁,很多地方成爲正式戰兵了。用廂兵的軍費,養禁軍的戰力,好多地方官在做這件事。

趙禎要平衡禁軍將領的意見,對地方廂軍升格很在意,一般在名份上不支持。杜中宵的廂軍,他主要是想讓杜中宵發揮自己長處,試驗槍炮的用法,並不是真地培養正規軍。試驗出結查來,經驗傳給禁軍使用,種地的還是種地的。

杜中宵卻是不這樣想,改換武職他不願意,但有帶兵的機會也不會錯過。誰知道什麼時候,就有帶兵上前線的機會呢?立下大的軍功,比什麼政績都重要。而隨着自己去京西路的縴夫,這幾天接觸過之後有一個發現,就是他們由於常年拉縴的關係,紀律性特別好。拉縴時喊着號子,一步一步前進,一切行動完全由號子指揮。杜中宵眼裡,這天然是爲火槍時代,排隊槍斃準備的兵苗子。其他兵源,不管是工人還是農民,包括現有的軍隊,潛力都比不上他們。這樣的大好機會,豈能浪費了。

第144章 異人第180章 勸君熟讀封建論第162章 不如離去第54章 崇政殿演武第40章 盡殲來敵第209章 御史中丞第267章 敵軍再至第52章 除夕第222章 觀軍第141章 北進第13章 破飛狐第87章 既要面子也要裡子第54章 贊助者第89章 賺錢第一第77章 無可奈何第23章 意興闌珊第203章 一切都變了第88章 何去何從第12章 意外之喜第42章 故人屬下第151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174章 打探第10章 模範部落第106章 故人重逢第201章 廣招人手第7章 一拍即合第220章 生活不同了第141章 抑配車票第144章 先玩吧第36章 發財的機會第42章 聚飲第265章 使節第83章 晴天霹靂第84章 兄弟相見第38章 民豈能與官鬥第91章 沒有出路第44章 閒情第37章 僵局第102章 願意獻城第26章 圍堵第207章 不奉旨第136章 初戰第53章 分兵第118章 搶佔先機第179章 窮途末路第53章 分兵第157章 護路的人第98章 時代的碾壓第16章 毛遂自薦第97章 軍人本該不怕死第17章 需要改革第180章 戰於龜茲第152章 重甲守城第176章 重設帥司第177章 分岐第203章 給錢第156章 審問第35章 來客第7章 一拍即合第226章 進退兩難第31章 党項戰略第32章 火炮對決第113章 迎接第11章 亂起第117章 牢城營第38章 向東第33章 家事第9章 上元觀燈第100章 入城難第207章 不奉旨第229章 如果勝了呢?第85章 會計天才第150章 陳勤當官第72章 數字嚇人第102章 奇風異俗第91章 大勝惹大禍第140章 反常第113章 大勢所趨第16章 好大的雪第136章 初戰第186章 刺刀戰第72章 數字嚇人第2章 託付第37章 僵局第152章 讓你衣錦還鄉第99章 輕重緩急第105章 突破第154章 再見陶十七第20章 威力盡顯第149章 農事第243章 百鍊鋼化繞指柔(下)第126章 細作第68章 反攻第48章 溼法鍊銅第84章 生活問題第89章 知州門客第49章 党項軍略第208章 騎兵第一營第218章 開花彈第46章 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