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文還是武?

看着炮口隨風飄揚的硝煙,石全彬對杜中宵道:“試了兩日,看來火炮威力也只是如此了,昨日築的牆,怎麼也轟不塌。明日上元節,開封城裡要放燈三天,我要在今日趕回去,稟報官家。不然上元節三日諸事繁忙,不知等到什麼時候去了。”

杜中宵道:“太尉,能轟塌多厚的城牆,還要看火炮多大。現在的炮威力如此,鑄得更大,又自不同。不過攻城沒必要轟塌城牆,只要能夠讓將士登城,便就足夠。”

石全彬道:“那我問你,炮最大可以做到多大?”

杜中宵想了一會,搖了搖頭道:“沒有試過,哪個知道?只要能鑄得出來,就可以做理更大。”

石全彬笑道:“難道還能鑄幾萬斤的炮?那樣的大炮,怎麼能用!”

“幾萬斤有什麼稀奇?直捨得下本錢,幾十萬斤說不定也可以鑄出來。”

杜中宵說着,自己也有些懷疑,火炮到底可以鑄得多大。自己沒有記錯的話,有名的巨大銅炮,應該是奧斯曼進攻君士坦丁堡時候用的炮,不知道有沒有幾十萬斤。不過隱約記得,奧斯曼最後攻進君士坦丁堡,也不是靠大炮轟塌城牆,而是破壞了防禦體系,又嚴重影響了守軍士氣。不說那種巨炮,歷史上的明清時期,就有很多幾萬斤的炮。

石全彬不信,幾百斤的炮威力就如此驚人了,要是幾萬斤,那還了得?

想了一會,石全彬又問道:“火炮的威力如此驚人,那以後城池豈不是沒朋用處了?要防用火炮攻城,有什麼辦法?若是等在那裡被人用炮轟,早晚有城破的一天。”

杜中宵笑道:“太尉,這話就說得差了,有了火炮,城池用處更大才是。現在是我們有炮,我們攻城,如果反過來,我們有炮,我們守城,那又是另一副模樣。防炮攻城,最好的辦法,就是用炮守城。如果城頭有這樣的大炮,不管用什麼攻城器具,都一炮打爛,城不是更容易過關了。”

石全彬想想,笑道:“還真是這個道理。城頭擺上數十大炮,多少人也攻不下城來。不過,若是敵軍制出來更大的炮,還是守不住。”

杜中宵道:“那守城時便鑄更大的炮!城頭的炮,總比攻城的炮打得遠,總是佔上風。”

這就是炮戰的時候,制高點的重要性。誰的炮位更高,射程就遠,射程就更加開闊,有了這個便利守軍說總是佔上風。哪怕城外堆土成山,城頭也可以用炮火壓制,貝州那是欺負城中沒有炮而已。

當然,這是雙方勢均力敵的時候,而大部分的攻城戰,守軍力量都是遠不如攻方的。

這涉及到很多問題,石全彬想了一會,也不能理清楚,便就不再想。又問道:“學士,這幾日試炮都是在這裡,不知若是鑄了更大的炮出來,會不會打得更遠一些?”

杜中宵道:“其實不會。便以現在軍中的兩種炮來說,銅炮是小鐵炮的十倍,但發起炮來,兩者打得差不多遠。這道理其實也簡單,炮管粗了,才能裝更多的火藥,才能打遠。但炮彈要足夠大,能夠封住炮口,不然藥力外泄,就不行了。如此一來炮彈也更重了,藥量增加,其實還是打那麼遠。”

制青銅火炮的時候,杜中宵也曾經以爲,炮大了射程會遠。等到火炮鑄出來,不管怎麼試,最佳射程還是跟鐵炮差不多。因爲炮管粗了,裝藥量增加了,爲了封住炮管,彈丸也大,重量增加。至於用空心彈,縮小彈丸重量,杜中宵沒有試過。

現在不管是銅炮,還是小的鐵炮,射程都在約一里左右,相差不多。至於看過的書上,有記載這種火炮能打十幾裡,甚至數十里,只能說誇張得太厲害了,想打幾裡都不容易。

要想增加火炮射程,加大口徑用處不大,應該是要加長炮管。不過這又涉及到黑火藥的性質,沒有那麼大爆速。總之這個問題非常複雜,杜中宵沒有試過,也沒有必要去試。

火炮的技術不可能永遠封鎖不外傳,要不了多少年,契丹和党項這些敵國,總會想方設法得到相關的技術。杜中宵只想在傳播出去之前,自己先利用技術代差,能夠立場軍功。只要一場大勝,取得了戰略上的優勢,技術外傳了也不怕。

如果火炮在戰場上被廣泛人使用,城池攻防戰必然會越來越少,野戰越來越多。到了那個時候,野戰炮對軍隊的作會更大,不會再追求更粗的炮管,更大的威力。

這兩天跟石全彬一起試炮,杜中宵感覺得出來,這次皇帝的態度,跟上次自己回京不同,變得非常重視。看石全彬的態度,杜中宵覺得,這門青銅炮,已經爲自己得到足夠的東西了。

將近中午,石全彬離開了鹹平縣。他要在天黑之前回到京城,向皇帝稟報試炮的結果。

送別了石全彬,戰士寧與杜中宵一起回到住處,要了些酒,相對飲酒。兩天時間,幾乎不停地把牆轟塌,石全彬又命人築更厚的出來,戰士寧和杜中宵都有些疲憊,

酒過三巡,戰士寧對杜中宵道:“學士,此次在貝州城下立了大功,有沒有想過朝廷會如何獎賞?”

杜中宵搖搖頭:“我們做臣子的,只想着做好自己的事就罷了,何必操心那些。不怕承旨笑話,讀書做官,誰不想飛黃騰達?可明知道想了沒用,何必去想。”

戰士寧笑道:“怎麼知道沒用呢?學士,我這裡倒是有些消息。”

杜中宵一怔。戰士寧有消息不奇怪,他是樞密院都承旨,消息最是靈通。奇怪的是,他爲什麼要告訴自己?兩人的交情沒那麼深,沒有上邊授意,戰士寧不可能放出口風來。這個職位,最要求嘴嚴。

想了一會,杜中宵問道:“不知承旨有什麼消息?若是方便,可否泄露一二?”

戰士寧道:“我聽樞密院裡的相公們意思,是想讓學士換武資,超遷莊宅使,帶遙郡,到沿邊三路爲一鈐轄。只是以文換武,這幾年文臣多不願意,不知學士意下如何?”

聽了這話,杜中宵一時沒有說話。聽戰士寧的意思,這哪裡是泄露消息,分別是樞密院的長官讓他來詢問自己的意思。連官職都定了,就等着自己點頭了。

以文換武,此時人稱爲文臣換右職,要求四十歲以下有武乾的文官纔可以。換武后的官階更高,武將的俸祿也比文官優厚,但是地位就要低一些,各有優劣。主動要求換武職的文官不多,不過前幾年對西北作戰,還是有一些,如張亢。這種人分兩類,一種是貪圖更高的俸祿,看在錢的份上換的。還有一種本身有武略,想要建功立業,劉平和張亢便是這一類。

杜中宵現在是都官員外郎、直集賢院,換武職應該是供備庫使、帶遙郡刺史。升到莊宅使,相當於超遷三階,待遇相當優厚了。

如果現在是戰爭年代,到處是立功的機會,杜中宵很可能就同意了。換成武職,用軍功先把官升上去,等到仗打完了,再換回文資,也是一條路。當年范仲淹和韓琦到陝西,同樣是換武職,等到幾年後再換回文資,官階不知升了幾十級。當年兩人的本官,比現在的杜中宵也高不了幾階,區別是他們帶的是待制的職,一換武就是觀察使,是用職換的,不是用官換的。從西北迴來,兩人就做了樞密副使。

可這和平年代,除了平儂智高,沒有仗打了,自己還不知道能不能趕上,當武將有什麼意思?要是一個不小心,被坑了,從此在軍中被束縛住手腳,一生蹉跎找誰說理去?

第113章 迎接第157章 避嫌第3章 同年重逢第62章 分兵而進第192章 全軍覆沒第52章 若即若離第41章 爲考而學第51章 猜題第97章 大刀闊斧第198章 內部複雜第52章 準備攻城第228章 奇怪的軍隊第110章 俗文化第201章 廣招人手第164章 過去不須提起第4章 包龍圖第227章 利器第134章 不原諒第53章 無主之地第63章 葉縣第88章 何去何從第58章 臨行之言第120章 委以重任第73章 生財之道第148章 西進第36章 窮則獨善其身第75章 全部押中第14章 交涉第22章 大勝?第250章 兵臨城下第71章 壓路機第115章 四面合圍第254章 畏敵如虎第45章 各有前程第124章 連碰釘子第137章 什麼教育?第45章 時移世易第153章 鬼谷口第141章 平安不便宜第128章 夜談第30章 以差監吏第49章 諸多不足第139章 打探消息第198章 定期儲蓄第157章 護路的人第115章 四面合圍第65章 生事第91章 菜地第37章 錢的問題第28章 難題第120章 不問從前第214章 保護價收糧第109章 國情不同第85章 物是人非第27章 知己知彼第130章 沒有不同第24章 大軍集結第111章 石州第125章 提攜舊人第74章 兩個拳頭第51章 猜題第64章 聖心難測第254章 畏敵如虎第19章 應募者第12章 要搶佔先機第38章 民豈能與官鬥第99章 破靈州第259章 劉淮在此第127章 保持距離第150章 破城第149章 伊州第70章 試探第7章 投敵第7章 御史臺案第105章 寶貨第4章 三項任務第77章 諸事不同第81章 出鐵第220章 早做準備第48章 君自爲之第141章 傳言第99章 朝政第10章 馬大官人第92章 不買別動第208章 基礎不牢第166章 調兵遣將第91章 攜手致富第190章 進佔疏勒第116章 都堂議事第137章 馬車第104章 都堂問對第64章 自投羅網第13章 聲東擊西第238章 營田務的作用第88章 談判第103章 接見使節第18章 互相推諉第147章 初戰告捷第110章 變出來的錢第159章 新軍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