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殺良冒功

貝州城下諸將請聖旨,招撫城內百姓,讓朝廷意識到前線將領意見分散,王信不能服衆。一邊派內使何誠用攜聖旨到貝州,安撫城內百姓,一邊以權知開封府明鎬爲體量安撫使到貝州,統一指揮。同時移滄州知州高繼隆爲貝州知州,飛馬上任,填補那裡的權力空缺。

明鎬未到貝州,即有城中百姓六百人趁夜出城。因爲事出突然,統軍大將沒有及時約束,有一百餘人被圍城官兵所殺,冒賊領功。消息傳出,貝州城下一時風聲鶴唳,一片肅然。

明鎬第三日到了貝州城下,被迎入大帳,諸將接風。

到了半夜,何城內悄悄到了明鎬大帳,通稟入,叉手唱諾。

分賓主落座,明鎬道:“閣主深夜到我帳裡,不知有何要事?”

何誠用道:“諫議,下官奉朝命,齎聖旨,前來貝州招撫妖賊,安撫百姓。聖旨射入城中,當夜就有百姓六百趁夜出城,投靠官軍。不想城下官兵不盡力攻城,卻屠戳出城百姓,殺良冒功。頃刻之間,就有一百餘人身赴黃泉,一時士庶譁然。消息傳到城裡,人人懼怕,城中再無敢言降者。似此等事,豈不是助賊守城?奈何統軍大將不聞不問,寒了人心,還請諫議主持公道。”

明鎬聽了臉色大變:“今日接風宴上,怎麼沒有人提起此事?”

何誠用道:“幾位大將坐在那裡,人人手握重兵,哪個敢提?諫議有朝命,指揮征討事,還有便宜從事之權,才能管得了這些。似我們這些人,不過是敢怒不敢言罷了。”

明鎬點了點頭:“好了,我知道了,你去吧。”

何誠用叉手告退,回到自己帳裡。他也是帶着任務來的,本來聖旨一到,百姓出城,是何誠用的功勞。結果一百多百姓糊里糊塗送了性命,自己到手的功勞飛了,咽不下這口氣而已。

何誠用離去,明鎬對帳外的親兵道:“去請龍神衛的王太尉來。”

親兵應諾,不大一會,帶了王凱進了帳裡。

王凱在麟府路立功發跡的時候,明鎬正是河東路經略使,是他一手提拔起來。明鎬離任,舉薦了王凱爲麟府路部署。不管從哪個意義上來說,王凱都是明鎬的自己人。

賜了座,明鎬沉聲道:“太尉,聽傳言,昨日有城中百姓趁夜出城,逃離賊巢,不想卻被圍城官兵殺良冒功。你們幾個統軍大將不聞不問,讓城中百姓再不信朝廷,可有此事?”

聽了這話,王凱騰地站了起來,叉手道:“諫議,確實有此事!”

見明鎬兩眼盯着自己,面色不善,王凱道:“不瞞諫議,此事是因事出突然,城中的百姓在出來之前,沒有知會官軍。夜晚突然開了城門出來,人人都以爲是城中妖賊趁夜偷襲,上去殺了一氣。當然,兩軍相接,官兵肯定認出了是尋常百姓,不是妖賊。立功心切,還是肆行殺戳,誅殺一百餘人。事後我們幾個統兵官商議,他們的功勞壓下,但也不過於追究。”

明鎬冷聲道:“我今日到貝州城下,其他人倒也罷了,你怎麼不說?”

王凱道:“諫議遠來辛苦,我本想明日再說。”

明鎬好一會不說話,臉上陰晴不定。現在貝州城下人際關係非常複雜,麥允言和王凱帶的龍衛、神衛是上四軍精銳,並不參與攻城,而是幾支軍隊的定海神針。王信帶的是守邊禁軍,與郝質帶的大名府禁軍是攻城主力,還有高繼隆統領的城外的禁廂軍,維持周圍秩序。

這些人中郝質官階較低,但他的上司賈昌朝是使相、北京留守兼河北路安撫使,正兒八經的河北路帥臣,明鎬只是前線指揮官而已。其餘三人,王信是馬軍都虞候、高陽關路都部署,以管軍大將身任統領一路人馬,現在是貝州城下各軍部署。地位較低的王凱,現在也是管軍大將,與明鎬地位相等。因爲有在河東路時的舊情,比較好指揮。其他幾人,有事明鎬只能商量着辦。

沉吟良久,明鎬道:“大軍作戰,軍紀要嚴!此事若不能依法嚴懲,城中百姓不安,難免與妖賊同氣連枝,攻城就難了。你回去與王太尉商量一番,那一夜參與殺戳的統兵官,必斬!”

見明鎬神情嚴肅,王凱高聲叉手唱諾,告辭離去。

離了明鎬大帳,王凱徑直到王信的大帳,通稟之後進了帳裡。

宋朝的禁軍,地位最高的管軍大將有八位。分別是殿前司、馬軍司和步軍司的都指揮使或者副都揮使,分別稱殿帥、馬帥和步帥,地位與宰執相等。哪怕宰相面前也是橫杖唱諾,不必參拜。其他三位是殿前都虞候、馬軍都虞候和步軍都虞候,地位比宰執稍低,禮遇相等。其他兩位是捧日天武和龍神衛兩位四廂都指揮使,地位稍低於副樞密使,要高於四入頭。所以王凱的地位,如果在京城,還要比明鎬高一點。

禁軍之中,王信馬軍都虞候高於王凱的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以下級行禮。

分賓主落座,王信道:“夜色已深,不知太尉因何事到我軍帳?”

王凱把剛纔明鎬跟自己說的話向王信說了一遍,道:“太尉,諫議說得明白,昨夜之事,必須對首惡明正典刑,不得姑息。如果有人阻撓,他就用便宜行事之權,奪其手下兵馬。”

明鎬以文官的身份,較低的官職,到貝州城下統領所有兵馬,所仰仗的就是便宜行事之權。除了幾位統軍大將不能殺,其他的將領,都可以軍法臨機處置,甚至軍前問斬。

王信聽了王凱的話,不由皺起眉頭:“我們大軍到城下,寸功未立,先殺屬下將領,只怕引起人心浮動。城中妖賊以妖言惑衆,軍中本就傳言滿天飛,軍法嚴了,只怕會出事端。”

王凱道:“太尉,諫議已動殺心,此事不得不行。諫議奉朝命統領城下各軍,初來軍中,殺幾個人立威也是常情。貝州之亂,朝野震動,如果我們不遵諫議之命,只怕——”

王信沉默不語。貝州離着京城並不遠,而且水陸交通方便,這裡的一舉一動,第二天就會到朝中宰執大臣的案頭。離京城太近,威脅就大,所有官員的眼睛盯着這裡。只要被朝廷認爲阻礙了討賊,很可能就會被立即嚴懲,王信這位管軍大將也不例外。想起三川口之敗後自己的遭遇,王信心中嘆了口氣。有了那一次經歷,他可不想再被朝中的官員攻擊,背莫名其妙的黑鍋了。

想了又想,王信對王凱道:“諫議既然決心已下,我等又好說什麼?明日選幾位指使出來,軍前問斬就是。此事只可到指揮使,不可再向上攀附。”

第100章 兩使相遇第16章 好大的雪第179章 窮途末路第202章 離去第31章 競爭第149章 召試學士院第179章 戰前嚴令第10章 馬大官人第78章 重炮第265章 使節第117章 無路可逃第192章 銀錢兩清第37章 不同看法第102章 願意獻城第198章 定期儲蓄第64章 曲線前進第127章 南下第20章 威力盡顯第29章 奏對第131章 邊打邊談第28章 風高放火天第187章 大戰將起第177章 早做準備第8章 賈逵出兵第59章 兩軍會師第104章 終於降了第29章 波及部族第53章 升遷第9章 葉縣第221章 朝廷來人第39章 雜談第48章 邀賞第154章 投奔第147章 曾經的上司第31章 良好兵源第18章 買空賣空第164章 戰還是降?第88章 入幽州第123章 新家第40章 大臣議戰事第156章 兩說第159章 從輕發落第150章 都不容易第155章 兩難第210章 整軍之制第152章 諸事皆難第65章 介紹進學第146章 貢品第197章 鴉兒看第136章 學校第173章 帶話就是第207章 劉淮的生日第55章 玩具第135章 大戰在即第94章 武都第213章 演練第38章 峰迴路轉第140章 拒絕第46章 民亂第1章 疾風暴雨第253章 斬將奪旗第16章 毛遂自薦第90章 別有任用第94章 錢堆出來的第34章 人心惶惶第93章 工農並舉第92章 杖責第56章 依山而陣第89章 內亂第39章 壟斷漲價第23章 多調人來第97章 大刀闊斧第88章 入幽州第130章 普遍貧窮第216章 三策第262章 一攻一守第177章 分進南北第91章 攜手致富第31章 党項戰略第100章 兩使相遇第85章 大比武第164章 商量第52章 若即若離第123章 年前時節第74章 壓力第234章 狄青南下第122章 稀奇第51章 各有封賞第107章 商機第55章 自尋煩惱第8章 制硝第4章 汴河上的縴夫第30章 兵臨城下第204章 赴考第25章 地斤澤第207章 劉淮的生日第134章 趙滋述職第202章 離去第94章 針鋒相對第19章 應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