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馬車

進入對面的大廳,杜中宵指着旁邊牆上的圖畫道:“相公,這就是我們這裡做的車架。一架車到底需要哪些部件,哪些地方最重要,一切都清清楚楚。”

圖是杜中宵自己畫的軸測圖,並不詳細,但讓工人瞭解車的結構足夠。用後世的話說,這裡最重要的產品其實是車的底盤,上面的車箱造的很粗糙。

從牆上的畫,鄭戩大致看清了大車的構造。其實就是一根長軸,兩個車輪,軸嵌在車箱上面。

這些具體的技術細節,鄭戩沒有多少興趣。見裡面工匠忙碌,信步走了進去。

迎面是一座從外面伸進來的水力鍛錘,鄭戩見了指着對杜中宵道:“此打鐵之鍛錘極是好用。自那個陶十七到了相州,制了多具,甚是得力。前些日子中書畫了圖形,發到各路,讓依樣製造。”

到相州做了官,陶十七跟以前不一樣了,杜中宵這裡學來的東西,很多都被他用到實際中。水力鍛錘是效果最明顯的,朝廷特意畫圖騙成冊子,下發各路。只是有哪些地方真正用了,還值得懷疑。

見到個熟悉的東西不容易,鄭戩湊上前仔細觀看。只見一邊有匠人把筷子粗的鋼條,燒紅了之後截斷,便有工匠及時撿起來,放入一個圓盤樣的模子的窠臼裡。放得滿了,放到鍛錘下,鍛錘落下,把裡面的短鋼條壓成小圓柱。拿起模子一抖,放在一邊。

鄭戩是個不喜歡說話的人,看不明白,也不向杜中宵詢問,只是看下去。

再後面,又有匠人騎馬一般,前面一個小臺子,拿起短柱放上去,兩邊一頂夾住。兩腿用力,臺子上夾短柱的地方便飛快旋轉起來,旁邊一個鋼尖,把這些圓柱削得光滑無比。

削完了,後面又有淬火的地方,給這些小圓柱淬火。再後面一道,又是跟前面一樣,把小圓柱再次夾起來,只是這次不用鋼尖,而是用精細砂布,把圓柱打磨光滑。

鄭戩看得津津有味,一直看到最後,這些小圓柱一一裝到帶孔的銅架裡,裝到鋼圈裡。

最後看着一個裝在一起的圓杯裝零件,鄭戩問杜中宵:“知軍,這是什麼東西?用在哪裡?看做起來如此麻煩,想來價錢不菲。”

杜中宵道:“相公說的不錯,此物確實價錢昂貴。我們賣的車,值錢就值在這些小東西上了。此物爲軸承,又名軸受,裝在車軸的兩端,車輪便就轉得飛快,又不費力。”

這是最簡單的圓柱軸承,這個年代的精度不行,只好做得粗大笨重,原理是一樣的。技術上並沒有什麼難度,關鍵在要用上好的鋼材,不然不如木軸配鑄鐵軸套。使用了這種軸承的大車,才能拉幾百過千斤貨物,不然一匹馬哪裡拉得動。火山軍產的大車,現在多是一匹馬拉,好路上大約拉千斤左右。最大的是三套馬車,中間一馬駕轅,兩邊各一匹馬拖拽,可拉兩三千斤。這樣的大車,不用軸承,那是動也動不了的。有了軸承,車就經久耐用,不然拉重物,用不了多久車軸就壞了。

車的載重與軸承密切相關,沒有滾動軸承,軸的支撐點被車壓得變形,極難拉動。大車需要用多個輪子,分擔負荷,便就與此有關。如果軸承技術過關,輪子當然是越少越好,減少了各軸各輪之間寄生功率的消耗。中國北方曾經的三套馬車,關鍵就是膠輪、軸承,三匹普通的馬可載重數噸。這個年代膠輪沒有辦法可想,只能從軸承動手,一車拉千斤以上就非常可觀了。如果用上彈簧減震,可以拉得更多些。

有了這種大車,纔有修路的動力,不然把路修得寬敞筆直沒有價值。只走手推車,只要羊腸小路就可以了,人背和畜馱更加簡單,只要能走路就行。

杜中宵也是有了實踐的教訓,纔在軸承上下功夫。剛開始制的大車,是用木軸配鑄鐵套,經過潤滑之後輕載還好,一旦重載,馬拉起來非常吃力,而且木軸很快磨壞。改用鐵軸,價錢上去,潤滑的效果卻差了許多,軸頭全部浸在油裡,壞的也非常頻繁。

鄭戩點了點頭,雖然不大明白,卻不詢問,接着看下去。

後面是制車軸,用的熟鐵,也接過了一道車削的程序,兩頭光滑。

到了最後,把前面制好的軸承砸進車輪留出的槽裡,兩個輪子裝到車軸兩端,一臺大車的底盤便就制好了。這就是大車最關鍵的部分,至於車箱,便就是木匠活了。貨車不講究,直接使用雜木製造。

鄭戩看着匠人把裝好的底盤從大廳裡推到外面,跑得飛快,點頭道:“此車看來不錯,輪子轉得極是輕巧。知軍,像這樣一輛車,可以拉多少貨物?”

杜中宵道:“回相公,平常不堪騎用的駑馬,可拉八百到一千斤的樣子。若是用好騾子,可以拉到一千五百斤,遠勝牛車。有了這車,貨物從火山軍到保德軍,費了不多少錢。”

鄭戩吃了一驚:“能拉這麼多麼?如此一天幾十里路,馬還不就廢掉了。”

杜中宵拱手:“裝了這輪子的車可不會如此。一般拉着貨物三十里一歇,一日可行六十里,歇一夜之後上路,馬便恢復如初。當然,若用騾子,就要更加好些。”

騾子駕轅馬拉套,騾子比馬溫順,三套的馬車中,中間用騾子,可以省許多力氣。在汽車不普及的年代裡,這種馬拉的貨車曾經在中國北方非常常見,支撐起了龐大的物流系統。

鄭戩點了點頭,將信將疑。杜中宵說的有兩點讓他重視,一是可以拉千斤,再一個不用好馬。現在河東路運送糧草,多是靠人背馬馱,成本高昂得嚇人。一人一馬拉千斤,日行六十里,向麟府路運輸糧草的成本一下子就降下來了。而且這車不必用好馬,河東路這裡馬匹很多,採買容易。

沒有汽車的年代,馬車曾經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長途運輸工具,可比於南方的船。本地化的騾馬耐粗飼,車伕只要帶些少精料,沿途喂乾草,就可以奔波數百里,極其方便。如果有了公路,再用上膠輪就更不得了,一車可以載重數千斤。這個年代膠輪沒辦法,土公路還是可以的。

鄭戩把這數字牢牢記在心裡,想着用什麼辦法,把火山軍這裡的經驗推廣出去,讓河東路各州多造大車,廣修道路。至於這工場裡最有價值的,工廠化的生產方法,鄭戩直接無視了。

其實在杜中宵眼裡,軸承製造過程的價值還要大於馬車。這就是最簡陋的工廠,產品單一,工藝簡單,如果能把所有的輔助體系,比如設計、管理、生產等等全部配齊,一個標準化工廠就建立起來了。

一些簡單、常用而又非常有價值的零件,都可以這樣生產,大工廠、家庭作坊都適用。這樣一個體系,對社會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可惜現在杜中宵的地位,僅能製做粗糙簡陋的一種軸承,支撐着這裡做些粗大笨重的馬車。更復雜的東西,就超出能力範圍了。

第71章 花超了第54章 逃散之人第239章 各處皆有用處第1章 壚邊人似月第123章 不要鬧事第129章 處處不同第204章 走私第168章 你們不管我管第42章 聚飲第56章 買書第29章 奏對第51章 猜題第139章 善後第40章 壟斷經營第32章 官、吏、差第226章 霹靂車第213章 新與舊第12章 徵役第133章 忘記以前第146章 貢品第83章 千里投奔第155章 降了第63章 葉縣第113章 分岐第27章 回城第108章 賞功第73章 生財之道第75章 大軍到來第90章 等不得了第31章 炒鋼第36章 帥司所在第44章 奇兵第133章 忘記以前第219章 兩府聯手第2章 城狐社鼠第31章 你想錯了第143章 亂起第130章 交接第122章 倒黴鬼第123章 廣種棉花第105章 寶貨第86章 地方龍蛇第46章 民亂第247章 劉淮相親第88章 左右爲難第64章 不嚇你們第71章 壓路機第166章 兵臨高昌第92章 舊人去向第181章 封建與削藩第59章 巧遇第212章 物是人非第122章 見面第55章 不重要的戰場第72章 不務虛名第7章 一拍即合第103章 接見使節第68章 稀罕物第46章 民亂第143章 拉攏第19章 牙人爲主第79章 剪羊毛第64章 不嚇你們第3章 首告有賞第140章 反常第229章 軍制變了第39章 大軍出動第123章 廣種棉花第157章 長久之計第125章 規劃第148章 人選第121章 家事第22章 分別對待第157章 護路的人第145章 不得要領第118章 投降第58章 臨行之言第122章 見面第54章 贊助者第139章 善後第12章 施粥第136章 堅守原地第119章 臨別之言第52章 禁地第160章 甲骨第65章 胸有成竹第1章 驚天大案第72章 不務虛名第260章 內亂第47章 隨你喜歡第117章 襄洛鐵路第43章 兄弟之爭第14章 準備進攻第194章 要強硬第35章 風雨欲來第50章 煉焦第67章 生意第2章 夜襲第121章 派人探望第223章 軍制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