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表功

鄭戩從幷州經忻州,過岢嵐軍,前往麟府路巡視。雖然與黨項議和,但兩國交界的國境不明,党項人不斷侵耕,年年都有糾紛。作爲河東路經略使,必然是要巡視一番的。

到了保德軍,鄭戩沒有渡河去府州,而是折向北,先到火山軍看一看。杜中宵在這裡一年,人戶翻番,錢糧增加的更多,治績卓著。不親自看看,鄭戩難以相信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得了消息,杜中宵帶着屬下官員,到與保德軍的邊境迎候。

到了中午時分,迎到鄭戩大隊人馬,行禮如儀,杜中宵陪着鄭戩一路北行。

看着停在路邊避讓的運貨大車,鄭戩對杜中宵道:“這一路走來,惟有過了保德軍向北這一段的路最好,可以行大車。其他路段,只能人背肩扛,牲畜馱運,道路着實不堪。”

杜中宵道:“這一段路,是去年冬天下官跟保德軍商議,一起建起來的。路面夯實,路的中間高兩邊低,雨天不積雨水。兩軍軍民一起出工,費了不少錢糧。”

鄭戩微笑道:“聽保德軍說,火山軍給了他們不少錢糧,才肯修路。我着他們修到岢嵐軍去,便就不肯。如果一直到幷州都是這種大路,麟府路這裡就能省不少錢糧。”

杜中宵連連點頭:“下官聽過一句話,要想富,先修路。路修起來,各地互通有無,沿途的百姓都能得好處。麟府路大軍過萬,河東路二十州供糧,歲費錢過百萬貫,尤自不足。如果修起路來,使用大車運糧草,便能節省許多。修路動用的人力,並不會比轉運糧草的人力多,可說百利而無害。”

鄭戩點了點頭:“你說的不錯,可經略司和沿途各州縣,委實拿不出這麼多來,需從長計議。還有路上行的大車,也只有你這裡見到,想必價錢不菲。”

“貴肯定是貴的,不過跟人扛肩背比起來,還是划算。一年百萬貫,能買無數大車。”

麟府路駐禁軍一萬餘人,歲費糧數十萬石,草過百萬束,運費驚人。僅僅是糧草運費,麟州和府州一年就要一兩百萬貫,那裡的兵純粹是用錢堆起來的。這些錢能修多少路,買多少大車?只要一算賬,就知道該怎麼做。不過對於地方來說,糧草收於百姓,讓他們自己搬運,幹線上的運輸,是朝廷和經略司組織。而修路則要地方出人出錢糧,很少有州縣能夠組織得起來,非要經略司統一組織不可。

鄭戩也知道這個道理,不過這種大計,要朝廷下旨,特別撥錢。如果自己冒然去做,攤子鋪開突然調走了,事情就會半途而廢。他還要看一看,有了充足的證據,能夠說服朝廷,纔好動手。

天近傍晚,一行人進了火山軍城。鄭戩看着街道上來往的行人,對杜中宵道:“我聽人講,現在火山軍最熱鬧的地方是營田務,沒想到軍城裡還這麼熱鬧。”

杜中宵道:“相公,商人從火山軍販運貨物,還是要走這裡。再者,城外有到河對岸的渡口,行商衆多。雖然比不得營田務,這處軍城還是比以前熱鬧得多。”

鄭戩點了點頭,在杜中宵的陪伴下,進了衙門。

當天夜裡,火山軍文武官員爲鄭戩接風,一夜無話,第二日起身前往營田務。

黃河穿行在羣山之間,道路依着黃河,路途枯躁乏味。過了雄勇寨,河谷纔開始寬闊起來。又走十餘里,谷地的山坡丘陵消失,視野一下子開闊起來。河邊的谷地上,麥浪金黃,如同大海一般。

鄭戩見了,讚一聲好:“一年時間,便開墾瞭如此多的田出來,着實難得!知軍,今年營田務的麥子可收多石?能不能供應本地駐軍?”

杜中宵道:“回相公,去年軍民在河邊一共墾地五百餘頃,畝收兩石,能收差不多十萬石。火山軍加上唐龍鎮,駐軍不足四千人,糧草是儘夠用的。”

鄭戩連連點頭:“能收到十萬石麼?河東地瘠民貧,好多地方可產不了兩石糧。”

杜中宵道:“營田務開的田,都在黃河灘地上,多年淤積,都是好地,而且不缺水灌溉,一畝兩石還是收得了的。若是向東民戶自家開的田,不能澆灌,就未必有了。”

一畝兩三百斤麥子,這個年代缺少肥料,基本就是如此了。這裡的土地是黃河淤積而成,比一般的地方肥沃,平均起來能有兩石多一些。杜中宵選了地塊測過產量,大約畝產兩石半左右。

前世的記憶中,麥田成熟的時候好似黃色的海洋,地裡的麥苗密密麻麻。自己真正種起來了,才知道那是肥料不缺密植的結果,這個時候的麥田,走近一看其實非常稀疏。這麼稀的麥苗,才能種起來容易管理也容易,甚至收割的時候輕鬆許多。不然一人一二十畝,是無論如何也種不過來的。

鄭戩下馬,到麥田邊仔細觀看,讚不絕口。河東路這裡,難的就是沿邊駐軍。道路不便,向駐軍運送糧草代價太高了。並代路還好,那裡本是土地肥沃的平原,運送糧草的代價不高。麟府路、火山軍和岢嵐軍就不行了,一兩萬軍隊,便就讓整個河東路難以招架。特別是麟府路,一萬多禁軍,就要二十州供應糧草,朝廷還要付出幾百萬貫的運費。耗錢無數,百姓差役沉重,怨言載道。如果能這樣屯田,不用從內地運送糧草,很多難題都應刃而解。

看過了麥苗,鄭戩讓隨從割了一個麥穗,搓出麥粒放在嘴裡,慢慢嚼碎,對杜中宵道:“知軍,這麥已經幹了,都還沒有收割麼?”

杜中宵拱手:“回相公,遠處的已經收了,還沒收到沿河這裡來。”

鄭戩點了點頭,沒有說話。杜中宵的意思不說也明白,營田務是由遠及近收麥,留着這些,有給鄭戩看的意思。地方官做出了政績,上司來了,當然要做個樣子表功。

離了麥田,鄭戩問起現在營田務的規模。杜中宵一一作答,現在有多少人戶,開了多少田地,種了哪些作物,各種數字信手拈來。

鄭戩聽着連連點頭。營田務產的糧食,已經足夠供應駐軍還有餘,如果加上秋天收的粟米,還能向麟府路支援一兩萬石。不過杜中宵的意思,火山軍運到麟府路的軍糧,還是按往年石數,多餘的糧食留着招募人口。隨着唐龍鎮帶來的商業繁榮,火山軍的人口也在快速增加。

兩人邊走邊談,不知不覺就到了營田務的駐地。這裡沒有建城,房屋沿黃河岸邊而建,只見店鋪林立,人員輻輳,比火山軍城繁華多了。

第77章 小社會第28章 難題第122章 倒黴鬼第170章 地震第163章 夜議第249章 內賊第4章 新的形勢第194章 南下人口第63章 文臣論兵第117章 大開眼界第78章 作戰當勇第173章 廣立村社第191章 集議第128章 進城前夜第108章 勸降第133章 兩件大事第106章 自來火第157章 長久之計第210章 韓琦到來第85章 幽州是災區第30章 兵臨城下第73章 形勢突變第19章 鐵錘砸開硬核桃第150章 只是路遠第22章 大勝?第137章 再回幽州第176章 重設帥司第170章 釜底抽薪第74章 挑撥第10章 馬大官人第239章 各處皆有用處第27章 再留無益第32章 火炮對決第47章 你去葉縣吧第64章 謀劃第123章 廣種棉花第47章 京城居不易第257章 偶遇第72章 兵臨靈州第163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104章 海商第162章 發展不易第10章 馬大官人第41章 爲考而學第84章 接駕第191章 于闐路口第11章 攤派差役第212章 縮一縮吧第7章 一拍即合第119章 鐵路上的馬車第89章 賺錢第一第29章 過界第122章 倒黴鬼第84章 兄弟相見第97章 重任第77章 誰買誰倒黴第63章 葉縣第138章 提前賣票第37章 貪得無厭第203章 一切都變了第21章 員外請客第23章 割韭菜第125章 提攜舊人第132章 離別第148章 楊家將第112章 武進士第105章 去牢城營吧第63章 文臣論兵第55章 上下相制第224章 炮的威力第16章 佈置第107章 大同府第119章 臨別之言第115章 四面合圍第225章 新與舊第111章 都是小錢第153章 有人來,有人走第123章 廣種棉花第9章 酒糟蒸酒第74章 壓力第123章 軍令軍政第37章 白紙做畫第134章 懼其不來第179章 典型的賀大第135章 準備出擊第160章 實戰第一第89章 各有側重第149章 召試學士院第135章 大戰在即第152章 重甲守城第27章 冤家路窄第74章 挑撥第189章 必須稱臣第49章 因地制宜第26章 圍點打援第195章 意外之喜第227章 一天一杯果汁第176章 錢荒第91章 同年閒談第97章 公事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