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新知州

亳州州衙通判廳,劉幾命人上了茶來,讓杜中宵和趙抃分別落座。

揉了揉額頭,劉幾道:“韓相公致仕回京,夏太尉新官上任,接下來這幾個月少不得忙碌一番。”

趙抃道:“西北一戰,國朝連戰連敗,最後不得不議和,朝野憤怒。夏太尉是西北之帥,幾個月來入政事堂不得,爲樞密又被彈劾,現在外放地方,心情可想而知。我們在他手下爲官,只怕——”

說完,連連搖頭。他本來就看夏竦不順眼,結果成了自己的頂頭上司,心情一樣是可想而知。

夏竦的能力和資歷,本來應該是接替呂夷簡的最得力人選。也正是因爲如此,纔派了他去西北主持對党項戰事。如果仗打得漂亮,回朝就是鐵打的宰相,可以完成朝政的新舊更替。可惜夏竦在西北,一是不用心,一心想着入朝爲相。二是連戰連敗,最後還是韓琦和范仲淹兩個副手把局勢穩定下來。

西北開始議和,夏竦回朝最初是要爲相,被羣臣反對,後改爲樞密使。做樞密使的這幾個月,朝中官員依然不依不饒,最後只能外放,到亳州來接替韓億任知州。夏竦外放,呂夷簡年老,朝政出現了一個斷層,最近大量官員被提拔起來,慶曆新政慢慢進入高潮。

杜中宵沒有說話。自己只是一個小小知縣,夏竦好也罷壞也罷,跟自己的關係都不大。依着前世的歷史知識,范仲淹一黨不能得罪的,不然越往後自己的路越難走,影響深遠。但慶曆新政最終失敗,也不能跟他們走太近,不然幾年後就要受到報復。最好就是兩不得罪,踏踏實實走自己的路。

劉幾道:“朝中黨爭紛起,好多議論都涉及到夏太尉。我找你們兩個來,便是提醒一下,不管你們心裡怎麼想,公務上萬不可有絲毫懈怠。夏太尉春秋正盛,不會跟韓相公一樣不理庶務,以後一定要謹言慎行。做事勤勤懇懇,切莫對朝中政事指指點點,以免引起不快。”

杜中宵和趙抃拱手應諾。

此時亳州城裡,除了知州外,就他們三個京官,劉幾才叫過來特意吩咐。對於其他官員來說,夏竦再是落魄,在朝廷被排擠,身份地位與地方官員也有天壤之別,沒人敢在他面前說三道四。京官不同,名義是上朝廷派到地方的,可以議論朝政。

囑咐了兩人幾句,劉幾又道:“夏太尉初來,今年州政不可有絲毫馬虎。我們是屬官,要爲長官分憂。杜知縣,你這半年在永城那裡搞得十分興旺,等到收了秋糧想來還會有餘財。其他各縣糧稅暫時交不上的,永城先暫且墊上。夏太尉初來上任,跟轉運使司只怕一時不會和諧,我們不要授人以柄。”

杜中宵本要推託,其他縣的錢糧憑什麼讓自己墊,想了想,還是拱手稱是。州里對永城的財政狀況十分清楚,糊弄是糊弄不過去的,不如痛快答應。再者劉幾說的是實情,現在朝中官員,包括淮南路轉運使司,追着夏竦打的不在少數。讓夏竦失了面子,怕他轉過頭來報復。夏竦能力不缺,書讀得也多,但爲人絕不是什麼寬宏君子。

嘆了口氣,劉幾又道:“杜知縣在永城,賺錢營田的架子搭起來不少,但真正收穫的卻無幾。接下來幾個月該是收錢收糧的時候了,切不可掉以輕心。若是出了意外,過去一年的心血可就白費。”

杜中宵拱手稱是。劉幾說的是實情,接下來幾個月不能再折騰了,要保證成果的收穫。

講過了公務,幾人聊着朝裡的局勢,有些沉悶。現在朝廷裡熱鬧非凡,地方上卻變動不大,只是加強了監察,轉運使的權利空前加大。范仲淹的那句“一家哭何如一路哭”就是此時說的,地方官的揀汰比以前嚴了許多。但對亳州的幾個官員來說影響不大,他們都是青壯年,做事也無可指摘,但要入朝高升又缺少引薦者。熱鬧只是別人的熱鬧,他們只是旁觀者。

杜中宵道:“通判和籤判都在此地做了一兩年,過不了多少日子便就高升,也不必過於煩惱。我則年紀尚幼,踏實做事就是,急也急不得。”

“你心裡有數自然是好。記住,這幾年只要悶頭做事,切不可隨意指點江山。”

劉幾說完,與趙抃對視一眼,微微搖了搖頭。杜中宵還是年輕,不過知道自己年輕就好,不會惹火燒身。夏竦以樞密使外任,難道又會在亳州待多久?這種官員很少會做滿任的。現在他們面臨的困難,是夏竦被朝臣攻擊外放,在地方上必然心氣不順,誰知道會是個什麼執政風格。若要存心整人,幾個月的時間就夠了。夏竦的人脈比范仲淹等人厚實多了,現在朝中還有不少重臣是他引薦,不是別人可比。

今日衆人送別韓億,都已經累了,聊了一會朝政,便各自回去歇息。

回到客房,杜中宵發了一會呆。夏竦這個人物他前世是有印象的,沒有記錯的話,慶曆新政便就是因爲他而失敗,是個十足的大反派。自己做官最怕跟這些歷史上的反派碰到一起,一般來說,能做反派能力不會差了,跟他們作對十之八九沒有好結果。依附他們也不行,歷史已經證明了他們路線的失敗,自己湊上去不是如同登上一艘註定快要沉沒的船。

怎麼換了這麼個知州來,杜中宵在桌邊坐下,有些氣悶。還不如換個平常人物,自己安安穩穩做完一任知縣,積攢施政經驗。現在才知道亳州這種中原之地並不好待,周圍幾州的主官多是朝廷重臣,根本不是正常的知州和屬官的關係。

第二日,杜中宵剛剛起身,就有一個公吏讓他到後衙去見夏竦,着實讓杜中宵愣了一會。自己跟這位前樞密使素無淵源,又是個普通知縣,他一大早招見自己幹什麼。

換了公服,杜中宵到了前衙,施禮畢,夏竦吩咐落座。

看着杜中宵,夏竦道:“前些日子得梅聖俞書,知你與他有舊,書中極是稱讚你。聽說你到永城那裡營田,行保伍法,成效彰著,盜賊不起,可有此事?”

杜中宵拱手:“回相公,下官確以保伍法在永城措置營田。去年馬蒙一案,抓獲多夥大賊,斬草除根,地方上着實再未見盜賊。此州里官員齊心合力,非一人之力。”

夏竦點了點頭,沒有說話。什麼破獲大案他沒有興趣,此次到亳州,想在地方行保伍法。在西北爲帥數年,最後落得個人人嫌棄的結果,夏竦心裡是不服氣的。保伍法是他在西北想施行,現在且到內地練練手。找杜中宵,是因爲梅堯臣推薦。夏竦很賞識梅堯臣,當年梅堯臣想去西北效力,託的正是夏竦。最後梅堯臣沒去成西北,卻一直以夏竦爲恩主。

第44章 吾鄉有人第131章 京城來使第223章 早做準備第85章 內亂第186章 蠢蠢欲動第219章 打獵第3章 比不得第187章 關鍵一戰第149章 伊州第148章 各尋退路吧第165章 首戰告捷第138章 提前賣票第24章 秘密回京第92章 大戰將起第8章 賈逵出兵第51章 各有封賞第19章 攻破曲陽第229章 軍制變了第217章 是東是西?第60章 無商不富第131章 京城來使第45章 葉縣改革第72章 數字嚇人第91章 爭鬥第28章 三路齊出第225章 大戰將至第64章 謀劃第27章 知己知彼第255章 殺人滅口第215章 常平判官第194章 南下人口第209章 編制第267章 敵軍再至第28章 奪權第6章 偶遇第158章 能戰方能言和第132章 先下手爲強第113章 創業維艱第182章 細作第88章 何去何從第68章 稀罕物第52章 若即若離第177章 分岐第170章 圍城第82章 亂起第60章 聞風而至第214章 保護價收糧第108章 勸降第153章 鬼谷口第202章 不理他們第197章 不歡而散第2章 腳店和酒樓第10章 不賣給你第155章 販魚第60章 全軍出擊第61章 心驚肉跳第109章 國情不同第67章 無法可想第10章 愛信不信第97章 重任第14章 惡人還須惡人磨第114章 種地一條龍第102章 拿人第119章 使節第20章 見世面第215章 常平判官第100章 入城難第154章 再見陶十七第146章 遇仙樓重聚第118章 普通人第93章 工農並舉第117章 大開眼界第108章 想法不同第113章 創業維艱第240章 錢與物第162章 佈置第106章 故人重逢第92章 鄭重其事第180章 奇人第136章 再次掛帥第104章 終於降了第213章 京城第122章 見面第62章 看看火車第21章 眼見爲實第87章 既要面子也要裡子第138章 佈置第85章 幽州是災區第59章 要學好第98章 無事生非第41章 爲考而學第115章 該裁軍了第185章 地方矛盾第174章 打探第80章 新婚第128章 剛剛好第116章 重臣雲集第13章 不知道自己幹嗎的第101章 陛下,降不降!第18章 互相推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