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反常

夜深了,杜中宵站在院子裡,看着滿天繁星,一時間沒有睡意。與契丹戰爭的順利,不但是超出了朝臣的預計,也超出了杜中宵自己的預計。

契丹是大國,也是強國,就是現在杜中宵也這麼認爲。只不過,宋朝強大起來的速度,過於驚人罷了。一個強國,不打仗就想讓別人認可,是很難做到的。從數字上看你再強,沒有打敗別人的話,世間大多數人就是不認。沒有辦法,人就是這麼任性。

其實不止是契丹,周邊小國,只要沒被中原擊敗,一樣坐井觀天。便如交趾,雖然小國,雖然向宋朝稱臣,實際上小動作頻頻。中原實力一衰弱,他們就會跳起來。

蠻夷畏威而不懷德,不是說說而已。他們對中原王朝的恭順,其實是靠着中原武力的強盛。中原一旦衰落,便翻臉不認。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了這一點,其實中原周邊沒有一個省油的燈。

縱觀歷史,所謂的萬邦來朝,只是朝廷爲了滿足治下百姓和朝上皇帝的幻想,當不得真。真要是把這當成了真實,是要吃大虧的。國家之間,不是隻有利益,但也沒有必要動不存在的感情。

嘆了口氣,杜中宵搖了搖頭。必須打敗契丹,並不是因爲要爭雄。那有什麼好爭的?而是因爲契丹對宋朝的威脅太大,契丹不滅,宋朝難安。如果兩國真是兄弟之邦,相互禮讓尊敬,又何必打呢?但是一方天下,兩雄並立,本就不是一個可以相安無事的局勢。

這一次北進,攻下中間,把契丹最核心的斡魯朵消滅,契丹就真地滅亡了。剩下的上京道和東京道地區,都是部族林立的地方,不會把供着契丹殘部。按照歷史上的事實,東邊的女真族很強大,西邊的韃靼也很強大。他們靠着吃契丹的屍體,都迅速膨脹起來。一個滅掉了北宋,一個滅掉了南宋。只是這個世界,他們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想到這裡,杜中宵不由笑了笑。確實,面對這樣的宋朝,他們的態度很有意思。前世的記憶,杜中宵心底裡,覺得應該把他們滅掉。只是現在已經累了,不想再打下去,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第二天一早,王凱和賈逵到了幽州,前來拜見杜中宵。

進了客廳,分賓主落座,杜中宵直接道:“你們兩人的兵馬,要什麼時候到幽州?”

王凱道:“預計五天之後,全部兵馬可以到達。不過,現在來幽州的火車很多,有些擁擠。”

杜中宵道:“那是自然。除了你們,還有徵集來的運糧民夫,還有大量糧草運來,鐵路線不擠才奇怪了。你們十萬大軍,要翻過燕山,不是容易事。”

王凱道:“太尉,其實也不難。我們進攻大同的時候,同樣翻山,也沒有多麼艱難。”

杜中宵聽了,連連搖頭:“哪裡一樣。大同周圍雖然比不得了內地,也算得上是繁華之地。此去的大定府不同,那裡真是山區,人口稀少。人口多和人口少能一樣嗎?人口多的地方,人也好找,糧食也好找,只要仗打勝了,能夠難到哪裡去?大定府不同,那裡雖然也有農戶,卻很少。十幾萬大軍到了,如果後方糧草供應不上,可就麻煩了。”

賈逵道:“太尉說的是。河曲路過了陰山,幽州過了燕山,完全就是另一個樣子。”

杜中宵道:“是啊,完全是另一個樣子。這一仗,其實軍隊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糧草。首先要保證糧草,前方的軍隊才能打仗。李復圭這些日子在大名府,統一從各地調糧草過來。你們軍隊到了是一方面,李復圭準備好了,全軍才能開拔。”

王凱道:“我們過大名府的時候,與李太尉見過一面。他說三天之後,便就可以到幽州。”

杜中宵點頭:“他已經稟報過我了,三天之後糧草充足,運糧的民夫也好,軍隊就可以出發了。現在劉幾已經翻過了神山,到了澤州,正在向榆州去。據他說,一路上契丹守將紛紛獻城,未放一槍就下數州。我們做得好了,攻下大定府,可能不必再用武力,許多地方就會投降。”

賈逵道:“契丹的主力去年被消滅在幽州,國中無兵,無何抵擋朝廷大軍。”

杜中宵道:“遊牧民族人人皆兵,不是說說的。如果應對不當,還是要出亂子。此次北進,一定要注意恩威並重,不可全用武力。契丹打了好幾年仗,底層百姓的日子過得苦,我們做得好了,可以爭取到民心。民心是根本,只要得了民心,就一切好辦。”

王凱皺了皺眉:“幽州多是漢人,朝廷來了,自然人心向朝廷。再向北去,多是胡人,如何爭取胡人民心?蠻夷畏威而不懷德,還是要大軍壓境,他們自然不敢鬧事。”

杜中宵道:“蠻人畏威而不懷德,確實是事實。但若說不必爭取民心,那就大錯特錯。不是說他們心向朝廷,就不會造反了,而是不會時時造反。能不能統治好,當然是朝廷的事。但能讓治下的百姓安居樂業,哪怕胡人,也不會沒事就造反。”

賈逵和王凱叉手:“我們聽太尉吩咐就是。”

杜中宵點了點頭道:“你們知道就好。此次北進,一定要約束軍隊,不得殘害百姓。我們總不能比契丹人差。佔了地方,要讓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他們纔會樂於歸順朝廷的。好了,你們歇息一下,中午設宴爲你們接風。下午我們一起,加上趙滋和李璋,還要富相公,一起商量一下接下來的戰事。”

王凱和賈逵唱諾,一起告辭。

兩人離開,杜中宵喚了李璋過來。道:“這些日子,契丹那邊動靜如何?”

李璋叉手道:“回太尉,煞是奇怪。北安州和澤州已經獻城,契丹肯定得到消息了,卻一點反應沒有。周邊幾州約定獻城,他們沒有動靜也就罷了,大定府也是安定如常,着實讓人覺得奇怪。”

杜中宵道:“是啊,我本來以爲,劉幾進軍之後,契丹應該派人迎擊的。如果他們派了兵來,沿路的幾州想獻城就不容易。沒有想到,他們沒有派兵。”

李璋道:“據在大定府的眼線透露,契丹高層根本沒有人理會此事,有些不尋常。”

杜中宵思索一會,道:“如此反常,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耶律洪基被俘,一直到現在,契丹也沒有定下新主。可能契丹王公依然爭來爭去,誰都不肯讓步,不顧及這些了。還有一個可能,他們根本就沒有打算守大定府。只要朝廷進軍,這些契丹人就逃了。”

第83章 自相殘殺第120章 不問從前第145章 康員外的煩惱第212章 通車了第20章 威力盡顯第4章 隨從與屬下第86章 逝者已矣第181章 開店第30章 兵臨城下第45章 時移世易第98章 回京奏事第52章 禁地第192章 銀錢兩清第75章 全部押中第20章 見世面第55章 內附第133章 送來的軍功第78章 重炮第130章 普遍貧窮第122章 豈能饒過!第107章 商機第8章 擦邊球第30章 兵臨城下第60章 全軍出擊第97章 軍人本該不怕死第148章 願不願一起走?第97章 重任第140章 反常第166章 惡人當道第30章 誰敢告他?第107章 生財有道第154章 避風驛第131章 邊打邊談第110章 吃好喝好第124章 千頭萬緒第97章 重任第102章 坐車第158章 能戰方能言和第116章 好時機第133章 兩件大事第75章 小人書第190章 進佔疏勒第76章 天生神將第88章 左右爲難第49章 因地制宜第111章 鐵甲第3章 同行是冤家第162章 佈置第236章 時移事易第35章 來客第39章 壟斷漲價第68章 有好酒第18章 審案第19章 走訪民間第122章 豈能饒過!第98章 鋼如泥土第153章 外戚第136章 學校第140章 用人換地第62章 盡心而已第25章 何不拼一場第88章 左右爲難第180章 勸君熟讀封建論第56章 心生去意第50章 沒有展開第51章 大敗第27章 一命換一命第100章 意外之喜第36章 帥司所在第162章 佈置第247章 劉淮相親第58章 鐵監第106章 草市飲酒第90章 等不得了第122章 倒黴鬼第112章 調回京城第139章 你想什麼第45章 邪教第7章 投敵第158章 暫且忍耐第14章 惡人還須惡人磨第17章 出戰第82章 鍊鋼第210章 整軍之制第24章 晴天霹靂第84章 兄弟相見第99章 輕重緩急第1章 面君第78章 回鄉的榮耀第28章 醉仙釀第48章 邀賞第126章 故人敘舊第172章 高僧出使第155章 兩難第190章 進佔疏勒第123章 軍令軍政第18章 無路可走第21章 員外請客第16章 用刑第56章 人多糧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