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殺人者死

樞密院指揮河北路戰事的房間裡,杜中宵把手中公文交給一邊的田況,道:“曲陽一戰時,從泒河逃路我契丹人,前天在深州被禁軍轉住了,一戰全殲。”

“那是好事啊。”田況接過公文,匆匆看罷。“這個史大慶,帶兩千餘人去剿賊,能夠在夜裡抓住機會,是個人才。對了,那些禁軍本來是要裁汰掉的,史大慶此人卻是可用。”

杜中宵點頭:“那是自然。這種將領,不可多得。不過,他在要被裁汰的將領中,必有原因。還是等河北路仔細報上來,再做決斷吧。”

富弼看了公文,搖頭道:“如此人才,看他自己樣子也不是抗拒當兵,怎麼會被裁汰?莫不是,此人不識字?軍中許多將領,勇猛無比,只是不通文墨。”

田況道:“武將上陣殺敵,最緊要的是勇,不識字並沒有什麼。毛錐子殺不了人,軍中的將領不必要求如此嚴。真是人才,縱然不通文墨,也應該用他。”

杜中宵道:“現在軍中,一切都有章程。如果大字不識,公文軍令都看不懂,如何帶兵?將領必須識字,這一點不能變。似史大慶這種,如果真不識字,派人教他就是。如果實在學不會,那就沒什麼辦法了。這次戰功,重重獎賞就是。”

田況搖頭不語。他對於宋軍現在的整訓並不十分贊同,特別是把公文官僚系統引入軍中,在他看來是多餘的做法。武將帶兵,靠的是勇猛殺敵,識字有什麼用處?要看公文,屬下有識字的親信就可以,讓他們讀來聽就是了。自五代以來,這是軍中通常的做法。甚至是有風氣以識字爲恥,從不讀書,軍中文事用幕僚。宋朝也是如此,以前的武將不識字,實在是常見的事情。

異論相攪,在宋朝非常常見。這是帝王之術,宋朝皇帝對此深信不疑。田況正是因爲與杜中宵意見不合,才一起做樞密使。好在雖然意見不合,與杜中宵爭得不厲害,不誤了國家大事。

衆人把公文傳遍,杜中宵道:“曲陽一戰,逃出了一千餘契丹兵,南下橫行數州。這些日子我算了一下,他們攻破了六十餘村鎮,殺八千多人。一場戰事,打完了才死多少人?可這一千多騎兵,因爲深入了後方,便殺了這麼多人!此事不可小看,要告訴前線的將領,他們一旦放契丹人越過兵境,要知道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以後再發生這種事情,將領要受懲罰!”

幾位使副一怔,一起看着杜中宵,覺得這話不可思議。死些百姓,有什麼關係呢。別說百姓,以前發生戰事時,朝廷看的是勝敗,對於士卒死亡,並不會當回事。便像這些契丹人,南下之後,朝廷認爲他不足以威脅開封府,便就當作盜賊,讓劉兼濟派騎兵尾隨追擊而已。

杜中宵微微搖了搖頭,覺得有些心累。人命不是數字,每一個都代表着活生生的人,代表着一個家庭。再身份低微,他們也是別人的父母,別人的兒女,寄託着無限的希望。可這個時代,對於人命卻遠遠說不上重視。對於官員來說,人口死亡並不是多了起的事。最重要的,不是這些生命,而是數字。

朝廷考覈,有一條是人戶增加。正是因爲如此,地方官纔會重視治下有多少人戶,對這個數字特別關注。而這些數字代表的鮮活生命,他們並不十分在意。

許多時候,杜中宵難的,不是事情難做,而是對事情的看法不同。便如此次,蕭胡睹禍害州縣,地方來的公文,最初是沒有死傷數字的,也沒有百姓財產損失多少。後來杜中宵特別下令,每地遭敵襲之後公文裡必須寫明這些,公文裡才了這些數字。

這些細微處的觀念不同,彙集起來,對杜中宵是非常大的困難。許多時候,他無法跟人傾訴。你覺得重要的事情,煩心的事情,在別的人眼裡根本不值一提。官做得越久,越是覺得心累。

看看時間差不多,收了公文,杜中宵與樞密院的同僚一起到了都堂。

今日文彥博、韓琦等政事堂的官員到得早,急忙起身見禮。

各自落座,杜中宵把公文遞過去,道:“前日有冀州將領史大慶,帶兩千餘兵馬,把南逃的契丹人圍在大柳樹材。指揮得當,一夜激戰,全殲此賊。”

文彥博把公文粗略看過,點頭道:“這個史大慶極有將略,當要大用!”

衆人看過,議論應該如何行賞。

杜中宵道:“這一戰,除了殺死的八百餘契丹人,還有七百餘俘虜。深州來問,該如何處置。”

文彥博想了想,道:“一千五百餘人,能夠轉戰數州,後邊追兵難以捉住他們的身影,這些兵馬不簡單。那位主將蕭胡睹也受傷被俘,並沒有被殺。不如,招降他們,爲朝廷所用。”

杜中宵搖了搖頭:“這些是契丹人,怎麼能夠招降?更不要說,他們破六十餘村鎮,殺了八千餘百姓,若是招降,如何向死去的百姓交待?戰陣之上,兩軍交兵,各爲其主,有殺傷是在所難免的事。可向手無寸鐵的百姓下手,燒殺搶掠,就完全不同!”

文彥博一怔:“那麼,太尉覺得應該如何?”

“殺!”杜中宵說得斬釘截鐵。“他們越過邊境,沒有補給,搶糧草也就罷了。可每到村鎮,搶了財物不算,還大肆燒殺,所過之處幾乎不留活口。這種賊兵招降做什麼?招入軍中,只怕還要把軍隊帶壞了。可以命令深州,盡斬於城外,以告慰死傷的百姓。”

文彥博沉吟一會,道:“太尉,如此做,只怕有傷天和。”

杜中宵搖頭:“有傷天和?他們在村鎮裡燒殺搶掠的時候,爲何不想傷天和?若只是按照殺人者死的律條,這些人也一個活不了!殺了他們,爲後人戒!”

見文彥博不悅,韓琦道:“這些終究都是契丹人,如何爲我所用?便依太尉所說,斬了便是。”

杜中宵看着衆人,沉聲道:“與契丹作戰,必須要想明白,他們是敵人,百姓則是朝廷的根本。戰場上什麼事情都不奇怪,哪怕打得再慘烈,也不殺俘虜。可若是契丹人對百姓動刀,那便不同,直接斬了就是。此次戰契丹,不只是防秋,若有機會,還有收復燕雲之地。收復燕雲,不是爲了土地,而是那裡本來就是漢地,百姓是漢民。這些漢人,棄之契丹百餘年,本來是就是朝廷對不起他們。朝廷大軍北進,與契丹人自該死戰,但必須要愛護百姓纔是。”

此話一出,都堂裡一時靜然無聲。

第4章 三項任務第127章 保持距離第201章 只去拿人第10章 工廠傳聞第120章 謹慎爲上第99章 朝政第236章 同年再會第176章 錢荒第109章 國情不同第132章 割麥如打仗第27章 冤家路窄第91章 爭鬥第41章 差強人意第167章 陣兵河北第158章 百貨商場第110章 要好處第156章 互相幫忙第15章 初具規模第153章 窮途末路第89章 各有側重第262章 一攻一守第135章 準備出擊第107章 超出想象第226章 進退兩難第21章 練兵第221章 賈逵出兵第126章 清量土地第45章 葉縣改革第50章 困難第108章 無本買賣第17章 言過其實第132章 先下手爲強第116章 好時機第161章 就近買茶第31章 你想錯了第199章 打虎隊第22章 難題第9章 鑄門炮吧第56章 人多糧少第22章 紙上談兵第51章 戰俘就是戰俘第68章 入城閱兵第116章 疑惑第102章 投降第154章 再見陶十七第193章 會員制第158章 能戰方能言和第45章 葉縣改革第177章 早做準備第47章 京城居不易第74章 風波第31章 炒鋼第66章 給錢第19章 鐵錘砸開硬核桃第75章 大軍到來第185章 地方矛盾第71章 關鍵第一戰第103章 爭議第134章 表功第259章 劉淮在此第50章 煉焦第40章 大臣議戰事第57章 靜候時機第99章 科學的勝利第35章 風雨欲來第5章 舊人第103章 只開一路第113章 分岐第49章 圍殲第54章 炮轟甘州第73章 舊人第59章 地方矛盾第85章 大比武第51章 戰俘就是戰俘第130章 普遍貧窮第207章 慶賀第108章 想法不同第18章 審案第169章 左右爲難第149章 召試學士院第41章 張馳有度第15章 意外收穫第159章 新軍北上第181章 焉耆第112章 慶功第160章 實戰第一第132章 先下手爲強第128章 模範農戶第9章 葉縣第78章 党項來人第42章 趕着做靶子第176章 錢荒第86章 以工代賑第25章 地斤澤第125章 無差別打擊第16章 用刑第59章 兩軍會師第20章 見世面第152章 重甲守城第55章 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