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

官渡之戰前期,曹操秉承“主動防禦”的理念,主動出擊,採取“聲東擊西、利誘殲敵”等手段,不斷消耗和殲滅袁軍先頭部隊,連斬顏良、文丑兩員名將,極大地挫動袁軍的士氣,得勝後曹軍又主動退回官渡進行防禦。白馬、延津的兩場失利極大地激怒了袁紹,使得其既沒有采納“拒險固守,以奇兵趁虛迭出,騷擾河南”的疲敵策略,也沒有采取“分兵掠地、逐漸蠶食”的方式穩步推進,而是放棄糧草、物資、人力等的優勢,孤注一擲,傾國揮師南下尋求與曹操決戰。此時,沮授強烈反對袁紹與曹操進行決戰,其認爲:袁軍人數雖然衆多,但戰鬥力和意志力不如曹軍,而曹操的財力物力(特別是糧草)大大不如袁軍,相比之下,曹軍利於急戰,袁軍利於緩搏。如果袁軍能夠避免決戰,轉而採用持久的消耗戰,曠以日月,則必然勝利;相反,如果袁紹急於一役定乾坤,這其中的不確定性將大大增加,戰爭的結果也將變得難於掌控。袁紹並沒有接受沮授的建議,但其也深知官渡決戰的決定性意義,事關袁、曹雙方的命運與天下的走勢,故而採取“聯營遞進”的方式,率軍緩緩逼近曹操控制的官渡地區。建安五年(200年)八月,袁軍主力抵達官渡,依沙塠爲屯,軍營聲勢浩大,東西綿延數十里,與駐守此地的曹軍主力形成對壘之勢。

其實,沮授“曹軍利於急戰,袁軍利於緩搏”的判斷是相當精到的,曹操看到袁紹在白馬、延津兩場失敗的調動下南下決戰,便利用這個以逸待勞的機會,發動進攻,試圖先發制人,乘屢勝之勢,給初處戰地的袁軍迎頭一擊。然而,事與願違,根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曹軍此次主動出擊的效果並不理想,且士卒傷亡很大(傷者十二三),只得退回營壘、堅守待機。不過曹操是個非常重視治軍和善於治軍的人,他手下的部隊斷不會因爲眼前的一兩次挫敗而一蹶不振。《三國演義》中多言袁紹是無謀之輩,但據飛刀看來,其“聯營遞進、反客爲主”的方法,還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至少遏制住了袁軍的兩戰皆敗得頹勢,與曹軍成功地形成了對於袁軍相對有利的相持之勢,使得曹操“以逸待勞、速戰速決”的設想基本落空。在官渡逐漸站位腳跟的袁軍,旋即對曹操展開了強大而又猛烈的攻勢。袁紹命令士卒構築衆多樓櫓(古代軍中用以瞭望、攻守的無頂蓋的高臺),堆土如山,並派遣弓箭手居高臨下俯射曹營,使得曹軍十分被動。曹操因兵力缺乏,在吃過一次虧後,已經不敢冒然出擊,便製作了一種拋石用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袁軍又命人挖掘地道,採用“土攻”的方式,試圖偷襲曹營。曹操得知後,命士卒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

在袁紹與曹操正面對抗的同時,汝南降賊劉闢等響應袁紹造反,侵略許地。袁紹遣劉備出襲濦、強諸縣,協助劉闢,臨近諸縣多舉而應之。曹操對此非常擔憂,生怕劉備等人在後方做大將曹軍限於首尾難顧的困境之中。將軍曹仁進言:“南方諸縣以爲我軍目前有官渡之急,沒有能力解救他們,又迫於劉備大軍壓境,不得已投降了劉備。但劉備剛剛統率袁紹的兵馬,指揮未必能夠得心應手,如若我軍突然發動進攻,一擊便可成功,從而解除後患。”曹操同意曹仁的看法,並令其率領騎兵攻打劉備,果然將對手擊潰,隨着劉備敗走,曹仁順利收復了前日背叛的諸縣,穩固了曹軍的後方。後來袁紹又遣別將韓荀意欲鈔斷曹軍西道,又被曹仁擊破於雞洛山。連番的分兵失敗,空費士卒錢糧,使得袁紹不敢再輕易別遣分軍了。雙方相持了三個月,曹軍雖然屢獲小勝,但以少敵多,又缺少軍糧,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處境十分困難,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記載:建安五年(200年)九月,曹操曾寫信給荀彧,說是準備退守許昌。荀彧回信說:“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衆,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荀彧的這封信對官渡之戰走勢的影響非常之大,一方面,該信鼓勵了曹操,使之對於戰局有了更爲樂觀的看法,堅定了決戰的信心;另一方面,告誡曹操兩強相持不可先退,先退者必失大勢,並提示隨着戰局的發展,袁軍暴師千里、屢攻受挫,計謀和招數大抵用完,情況也不必曹方好,正可以藉助對方鬆懈怠慢之際,出奇制勝。同時,曹操命令負責後勤補給的典農中郎將任峻以千乘爲一部,採用“十道方行”(推測是將車隊編成十路縱隊並行運輸)的方式運送糧草,縮短了運輸車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保證了曹軍本已不十分充足的糧草供給。不久,曹操又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派徐晃、史渙截擊、燒燬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供給困難,雙方均陷入了痛苦的戰略相持之中。至此,曹操選擇官渡之地作爲阻擊袁軍主戰場的優勢日趨顯現,該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靠近許昌,曹軍補給便利,縱深相對較少,不易被袁軍偷襲,而袁軍大兵壓進,雖然氣勢上佔據上風,但漫長的補給線和黃河天塹成爲袁軍了運輸糧草的巨大障礙。糧草供給這個敏感而又突出的問題將決定着袁、曹雙方的最終命運。

《孫子兵法·作戰篇》中講道:“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任何一場戰爭都是交戰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而軍事實力所依賴的則是交戰雙方的綜合實力,包括糧草、物資、裝備等諸多因素。如果軍隊長期作戰,勢必造成國家財力的枯竭,必敗無疑。此外,擴日持久的對外作戰也會使士卒的銳氣受挫,產生厭戰情緒,同時賦役沉重也會激起民衆的不滿,從而失去民衆的支持。因此,孫子在這裡提出了“兵貴神速、因糧於敵”的重要軍事思想,即縮短戰役的時間,搶奪對手軍隊或民衆的物資作爲補給,減少己方士卒折損,減少國內財物的消耗。然而,在參戰雙方實力相當(硬件和軟件的綜合實力)而且均進行了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戰爭很難速戰速決,往往會形成相持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因糧於敵”的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軍隊的長期和穩定的物資供應了,軍隊的後勤保障(糧草供應等)也就成爲了左右戰役勝負的關鍵,保障越有利,在國內徵發的物資利用率也就也高,國內的負擔也就越小,越有利於持久性戰爭;相反,保障越不利,在國內徵發的物資很難運到前線,軍隊的士氣必將大損,且國內必將不斷徵用物資,加大民衆負擔,引起天怒人怨,政權也就危險了。因此,古代兵家都對搞好軍事後勤保障工作格外地重視,將其看成是克敵制勝的重要前提之一。官渡相持階段,曹操派遣典農中郎將任峻採用“十道方行”並用復陣加強護衛的補給方式,又命曹仁率一支騎兵作爲機動部隊,清除騷擾後方的袁軍。如此佈置,多支兵力奇正呼應,層次很感強,足見曹操對於糧草問題的重視與用兵的穩重。雖說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往往在一天裡就能夠分出勝負,但你也得有堅持到最後一日天的能力才行,沒有充足的糧草,沒有士氣和民心,僅僅依靠着所謂的奇謀妙策,想取得持久戰的成功無疑是癡人說夢。

第八 魏武揮鞭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三 沙丘變亂第八 魏武揮鞭第二 孟子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一 孔子第六 率先崛起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六 率先崛起第三 荀子第七 襦葛之戰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八 商鞅變法第七 士人之望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六 率先崛起說服力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三十四 後記第五 莊子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十 吳子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九 孫子第三 謀攻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 吳子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一 序言第一 序第六三 家分晉第二 帝國斜陽第十二 春秋首霸策算法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十五 易經第一 序言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九 齊魏爭雄第一 序言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三 車通三川說服力第十九六 韜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一 序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三 秦國興起第八 墨子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六 發機第六 北戎之戰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八 魏武揮鞭第八 楚雄漢上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二三 國志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三 謀攻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七 遠交近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