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 心戰井陘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劉邦兵出函谷關,匯合天下諸侯,乘楚軍後方空虛之計,一舉攻克了楚都彭城。然而,項羽藉助劉邦等諸侯取勝後的麻痹心理,通過奇襲的方式,於彭城以三萬兵力大敗諸侯聯軍五十六萬之衆。“彭城之戰”使得劉邦遭到嚴重挫折。原來投向劉邦的諸侯此時又背叛劉邦,有的重回項羽麾下,如塞王董翳、翟王司馬欣,有的則脫離劉邦,轉而走向與其對抗,如魏王豹,陳餘。項羽基本上扭轉了孤立無援的政治局面,重新佔據了楚漢戰爭的主動權。在楚軍的一路追擊下,漢軍變得十分被動。幸而,大將軍韓信復收潰敗之軍與漢王在滎陽會師,蕭何則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方纔遏制住楚軍的西進態勢,大敗其於京、索之間,使漢軍得以復振。接着,韓信又以聲東擊西的方式,奔襲大梁,生擒叛漢歸楚的魏王豹,打通了楚漢前線與關中的戰略通道,解除了“成皋-滎陽”一線的漢軍主力的肘腋之患。此外,針對楚漢兩軍的實力對比和對項羽軍事指揮策略的研究,韓信做出了著名的軍事判斷,其向劉邦上書,提出了“分兵三萬,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對楚實施戰略包圍的策略。

韓信向劉邦提出對楚實施戰略包圍的建議後,劉邦隨即採納,在堅持對楚正面作戰的同時,分兵三萬給韓信,命其率軍東進,並以名士張耳爲輔,開闢北方戰場。張耳,大梁人,曾與陳餘共侍趙王歇,“鉅鹿之戰”後隨項羽進駐關中,因功被封爲趙王。後與陳餘發生矛盾,陳餘暗地裡聯合齊王田榮,合兵進攻張耳,幫助趙王歇恢復了趙國。張耳只得亡歸漢王。因爲張耳與陳餘、趙王歇和趙國的諸多淵源,所以其在趙國具有很廣的人脈和影響力,這也是劉邦將其作爲副手協助韓信的主要原因。

進入北方後,韓信、張耳迅速攻滅代國,並準備通過太行山井陘口進攻他們在河北的首要強敵——趙國。而趙王歇與成安君陳餘亦陳兵二十萬於此以備漢軍。此時,廣武君李左車認爲:漢軍破魏滅代,乘勝而來,去國遠鬥,其鋒不可擋。但漢軍由於長途奔進,後勤補給困難,難以持久。針對漢軍這一缺點,李左車建議趙軍深溝高壘,並分兵絕其糧道,待漢軍人困馬乏,士氣盡墜之時,前後對進,後發制人。若韓信強行回兵爭奪糧道,則堅壁固守的趙軍主力可適時出擊,亦對漢軍形成包夾之勢。無論出現上述那種情況,漢軍都將變得十分被動,其固有的“勢”與“速”均無法發揮,在這種以少打多、以弱戰強的情況下,漢軍若想取勝,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若一味蠻鬥,甚至有被趙軍全殲的危險。然而,陳餘最終沒能接受李左車的建議。後世評論說陳餘儒生誤國,但看過《史記》的讀者就會知道陳餘其實也是一個極有韜略的人物,絕非泛泛之輩。故飛刀認爲,陳餘未接受李左車之計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其輕視遠來的漢軍,自感趙軍憑藉井陘之險,又佔有人數上的絕對優勢,定可一戰而全殲漢軍,無需再費周折。

韓信派人暗中探聽,得知李左車的計策未被採納,也非常高興。但趙國擁有的二十萬兵力,且已在井陘口築營防守,處於以逸待勞的有利態勢。面對這種情況,韓信深知依照常規作戰很難取勝,如果長拖下去,不用趙軍絕其糧道,漢軍供給也會出現問題,故必須出奇制勝、速戰速決。因此,韓信做出了其一生最爲冒險的決策:連夜分兵兩路,一路是由兩千輕騎組成的奇兵,每人手持紅旗一面,趁着夜色從小路潛入井陘口一側隱蔽待機;另一路則是漢軍的主力部隊,渡過綿蔓河背水列陣。背水爲陣向來是兵家之大忌,懂得兵法的人是不會使用的。那麼韓信這種反常用兵又有什麼意圖呢?其目的有二:一是依照孫子“置死地而後生”的思想,使漢軍無路可退,進而激起將士拼死一戰的決心與勇氣;二是使趙軍主將陳餘產生錯覺,以爲韓信不懂用兵,從而輕率出擊,造成井陘本營的空虛。次日天明,韓信打出大將軍旗號,擊鼓進軍井陘口。趙軍出營迎擊,大戰良久,韓信軍棄鼓旗,佯裝打敗,退到河邊的軍陣之中。趙軍見狀,果然傾巢而出追逐韓信軍,爭奪漢軍丟棄的旗鼓。韓信軍由於無路可退,各個拼死作戰,以一當十,趙軍一時無法取勝。此時,韓信所派的兩千輕騎,利用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爭奪戰利品的時機,衝入營壘,砍倒趙軍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趙軍久戰不勝,正想退回營壘,卻見營中遍是漢軍紅旗,軍心浮動,隨即陣勢大亂,在漢軍的衝擊下,潰不成軍。趙軍領軍將領雖斬數人,竭力阻止,卻不見成效。此時,漢軍兩面夾擊,大破趙軍,在泜水斬殺陳餘,活捉趙王歇。

在“形格勢禁”一文中,飛刀介紹了“勢”的概念,並以漢軍對楚實施戰略包圍爲例,闡述了“勢”的成因及其影響因素。《道德經》中講:“有名萬物之始,無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也就是說“有”和“無”本是一體,都是深奧而莫測的,共同構成了世界的本源。應用到軍事上,可理解爲:軍隊是由“有形(實體)”和“無形(精神)”兩部分組成的,且二者同等重要,軍隊若想保持自身的戰鬥力,二者缺一不可。依此二元理論,那麼兵勢也應分爲“有形”和“無形”的兩種,或者在有形和無形中具有兩種表現形式。我們在“形格勢禁”中講到的“勢”主要是有形中的勢或者勢在有形中的表現,而無形中的勢又是什麼呢?飛刀認爲:“勢”在無形中表現爲其對於對手心靈的震懾力,正是這種震懾力使得敵軍心生恐慌、鬥志瓦解。韓信派出的兩千輕騎佔據趙軍營壘後,趙軍真的僅僅因爲本營中有這兩千騎兵的存在,就不敢回攻而出現潰敗嗎?當然不是,趙軍潰敗的真正原因在於,當時趙軍久攻背水漢軍而不下,又見自方本營卻被攻破,趙王可能已經被擒,更可怕的是,面前這支背水的漢軍或許只是餌兵,而攻佔趙軍本營的纔是漢軍主力,背水的偏師尚且如此強悍,那麼漢軍主力人數會更多,戰鬥力也會更強,簡直就是無法戰勝的,諸如此類的猜測使得趙軍的軍心浮動,在漢軍奮勇夾擊之下軍陣也隨之崩解。可以說漢軍的兩千輕騎和鮮紅的漢幟並不只是插入了趙軍的大營,而是如同一把利刃插在了趙軍將士的心中。由此可見,攻心戰術在兩軍交鋒中是何等的重要,如應用得當,真可立見奇效,以一破萬;從另一個方面看,國家沒有一支作風過硬、訓練有素的軍隊,主將沒有一顆泰山崩於前而不驚的心靈,是很難在紛繁變化的戰場上不被假象所迷惑,牢牢佔據主動,從而立於不敗之地的。“井陘之戰”,韓信之所以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關鍵在於其洞悉戰地形勢,巧妙攻心制敵。同時,秦末起義軍多爲百姓出身,缺乏軍事技能和心理的訓練,心理素質不佳、作戰意志相對脆弱也是韓信一戰成名的重要原因。

“井陘之戰”的結局,對楚漢戰爭的走勢具有着重大的意義。是役,漢軍的勝利被譽爲“楚漢戰爭”的轉折點,使得其在戰略全局上漸獲優勢,不僅消滅了北方戰場上最爲強勁的對手,爲下一步“不戰而平定燕地”奠定了軍事基礎,併爲日後“東進擊齊、最終合圍楚軍”鋪平了道路,而且戰役之後,韓信爲楚漢“成皋-滎陽”前線輸送大批的兵員和物資,直接地支持了漢軍的正面作戰。因此,“井陘之戰”雖是一次戰役級別的軍事行動,但卻有着戰略性質的軍事影響,成爲我國曆史上最值得稱道的經典戰例之一。

第一 序前言第十二 南舉巴蜀說服力策算法第四三 平晉亂前言第二 秦頌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八 後記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十 崤之戰第七 鉅鹿疑雲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二三 國志第七 韓非子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八 商鞅變法第六 發機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五 羣雄逐鹿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二十二 史記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七 取捨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十 管仲相齊第六 商君第一 序言第三三 國演義第一 序言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五 易經第八 後記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三 荀子第九 桓公得位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三十四 後記第八 墨子第四 掘地見母第二十一 秦殤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一 序第四 老子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二 秦頌第九 桓公得位第三十二 後記第十二 鬼谷子第五 羣雄逐鹿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三 荀子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八三 置晉君策算法第三 沙丘變亂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九 齊魏爭雄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三 秦國興起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九 齊魏爭雄第四 老子第二 孟子第七 襦葛之戰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十三 惠能禪師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