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 兵出函谷

秦國政治家商鞅以其開闊的視野,敏銳的時機把握,爲秦國打開了一片廣闊的天空,並於春秋戰國時期,第一次道出了輔佐君主定鼎帝王之業的追求,且提出相對的法令規範,爲秦國的崛起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其開塞耕戰理論將戰爭的目的與生產的目的巧妙地結合起來,即戰爭必須爲民衆造福,使國家實力得到確實提升,爲國家政治服務,不能使國家和民族的得到實惠的戰爭就是浪戰,是無謂地虛耗國力。對於戰爭而言,應講求“勝敵一陣拓土一分”,地廣則更有利於農耕,發展農業經濟;而對於農耕而言,應講求獎勵耕作,發展農業,農強則倉儲充盈,更有利於持久的兼併戰爭,正所謂“勝敵而益強”。

齊國在桂陵、馬陵兩破魏軍,虜其太子申,殺將軍龐涓,可謂是先秦戰爭史上的巔峰之作,將孫子的指揮藝術演繹得淋漓盡致,威震海內,其指揮者孫臏也由此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軍事指揮家,兵家勢宗的代表人物。然而,孫臏雖有兩勝魏國之名,齊國並無勝魏之實;商鞅雖以劫盟之計詭勝,卻爲秦國確定王者之基。老子云:“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而,筆者認爲商鞅對於所在國家的影響顯得更爲巨大而深遠。“戰”與“耕”就如同一部雙引擎的永動機,給予秦國不竭的力量。在齊人還在力圖恢復桓公故業的時候,秦人對於戰爭的理解已經上升到了一個更深的層次,正是秉承這一理念,才使得秦國在戰國中後期的大規模兼併戰爭中,愈戰愈勇,愈勝愈強,最終橫掃六合,開創偉業。

孝公二十四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因商鞅變法中得罪貴族太深,公子虔誣告商鞅謀反,其逃亡至邊關,欲逃往魏國,魏人也因其曾背信攻破魏帥,不願收留。商鞅只得回到商邑,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仍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滅族,但秦國卻延用其法而變得富強。時至後世,儒家思想佔據社會主流,以商鞅爲代表的法家受到壓制,甚至連司馬遷也對認爲商鞅進行了並不完全客觀的評價。然而,在始皇帝統一六國之時,獨留衛國不絕於祀,不知是出於對衛君忠誠的憐憫,還是出於對商君爲秦國立下赫赫功勳的表彰,而對於其母國的法外開恩,以告先賢之亡靈。每每想到此處,清末林則徐先生的那句話總是迴響在筆者的耳畔,“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八 魏武揮鞭第一 序言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一 序第四 老子第六 發機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五 易經第二 秦頌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十一 孫臏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二十三 略第一 序言前言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八 後記第十二 鬼谷子第二十三 略第四 大澤狂飆解空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一 孔子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五 取勢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一 序第八 墨子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四 謀形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六 北戎之戰第一 序言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 崤之戰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五 帝國反擊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三 荀子第八 墨子第五 莊子第二 秦頌第六 商君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六 發機第二 孟子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 公孫敗亡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五 獨霸西戎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二十 後記第四 大澤狂飆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九 孫子第十五 易經第四 軍政形勢第四三 平晉亂第四 謀形第四 老子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十 吳子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七 鉅鹿疑雲第二十 崤之戰第十七五 羖治秦策算法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十八 長平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