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 齊魏爭雄

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大治,農業飛速發展,國庫充盈,軍隊戰鬥力大幅提升,迅速崛起於華夏之西陲。但若說此時草創的大秦銳士一定能夠戰勝顯赫一時的魏武卒,筆者並不相信。原因在於,吳起所創建的魏武卒,訓練有素,實戰經驗豐富,將帥指揮才能高超,更有函谷地勢之利,進可攻,退可守,對於略顯稚嫩的秦軍來說,若想取勝,絕非易事。然而,在秦國變法前後的約三十年間,魏國自身的巨大變故,造成了秦-魏力量對比的反轉,給了秦人東進絕好的良機。

所有的這一切,我們都應該從魏武侯末年的魏國內亂說起。武侯末年,魏國相位更迭,政局不穩,公叔爲相,娶魏公主爲妻,謀害吳起。吳起不得已只得逃亡楚國,致使魏國流失了戰國時期少有的將帥之才。後來,武侯卒,太子罃立與公子公中緩爭立,引來趙、韓的外力干涉,最後雖因韓、趙意見不一,太子罃立得以平定魏亂,立爲惠王,但內耗已大大損耗了魏國的實力,更重要的是,三晉諸侯的同盟至此名存實亡,韓、趙、魏三家實際上已勢同水火。

魏惠王即位後,發動了一系列針對韓、趙的報復行動。據史記記載:“惠王二年,魏敗韓於馬陵,敗趙於懷。九年,伐敗韓於澮。十年,伐取趙皮牢。”在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之後,魏惠王既沒有體恤臣民,休養生息,也沒有動用外交手段,拉攏盟國或是孤立趙國,而是憑藉一己之力,拜龐涓爲大將軍,置秦軍進攻河西而不顧,於惠王十七年,悍然發動了針對趙國國都邯鄲的大規模進攻。交戰之初,魏軍勢頭甚銳,趙軍漸漸不支,只得求救於齊國。魏國經過一年的圍攻,終於攻克了趙國的都城邯鄲,此舉震動天下。齊威王爲了維持三晉均勢,弱化中原,急命田忌爲將,孫臏爲軍師,領齊軍精銳馳援趙國。此刻,孫臏,作爲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傳人,做出了“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救鬥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爲解”的著名軍事學判斷,力諫齊王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令龐涓釋趙而自救。並於魏軍必經之路設伏,以逸待勞,阻擊魏軍。威王從其計,令齊軍急趨大梁,魏軍果然放棄邯鄲,回救大梁,齊軍於桂陵大破樑軍,一戰而確立了齊國在列國中的軍事優勢。這也是“圍魏救趙”典故的由來。而魏惠王並沒有量力而行,重內政,蓄國力,而是於十三年後,聯合趙國進攻韓國,韓國只得求救於齊國。齊王再次命田忌、孫臏領軍,出兵救韓。孫臏故計重施,揮師直走大梁。魏將龐涓得悉,去韓而歸,因接受了上次被齊軍截殺的教訓,此次魏軍回撤格外小心。孫臏見狀,並未急於與魏國力拼,而是爲田忌畫策道:三晉之兵素來悍勇,輕視齊軍,善於作戰的人應該善於因勢利導,順佯敵意。兵法上講,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我軍正可以依此原理,減竈行軍,入魏地爲十萬竈,明日爲五萬竈,又明日爲三萬竈,如此可令魏軍輕敵冒進,便於我軍伏擊。田忌依計而行,龐涓果然以爲齊軍怯戰,入魏國三日,士卒逃亡者過半,正好乘勢追擊,以雪桂陵之恥,故棄其步軍,僅帥輕銳,倍道而來。結果,孫臏於馬陵道設伏,全殲魏軍,龐涓兵敗自殺。這場孫龐鬥智終以孫臏的全勝而收場,魏國由此淪爲戰國時期二流國家,直至滅亡,再難看到文、武二侯時的氣象。

魏國的失利的直接原因是龐涓輕敵冒進,指揮失當;孫臏多謀善斷,用兵如神。但更深層次的來說,魏惠王的戰略失誤纔是其根本原因。首先,魏惠王一改文侯、武侯時期“聯三晉、鬥天下”的國策,固然韓、趙率先干預魏國,但惠王完全有可能盡釋前嫌,修好三晉,繼續走三國集體擴張的道路。其次,魏國位於天下之中樞,四戰之國,而秦、齊兩國各有山河之險固,行兵中原,進退自如,對魏造成很大威脅,趙、韓兩國並非急於進攻的對象。以筆者愚見,魏國當時在河西形式如此之好,就應當一舉攻入渭河平原,復西周之故業,借天地之形勝,進而爭奪天下,此爲上策;齊國田氏代姜,國人多有不服,如果合三晉,東定齊國,橫貫天下,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最後,即便決定首先向韓、趙發難,也應先着力進攻一家,但實際並非如此,惠王自視國力強盛,攻韓、趙,伐齊侵秦,幾乎與天下爲敵,造成了軍事實力的無謂消耗,國體虛弱,故而後有土崩之難。古語云: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世上的機遇是禁不住魏國如此揮霍的,正是魏國的失敗也就給了後起的強國以機會,照此看來,這個天下不將屬齊,就當屬秦。

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七 韓非子第六三 家分晉第十 漢中對策思維的新起點演繹法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一 孫臏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九 項羽分封第一 孔子第九 孫子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八 魏武揮鞭第十七 詩經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八 後記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五 莊子第十 兵出函谷演繹法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十二 史記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一 縱橫天下說服力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二十三 略演繹法說服力第六 率先崛起第九 齊魏爭雄第七 取捨說服力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五 獨霸西戎第八 商鞅變法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二三 國志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二十二 後記第四 掘地見母第二三 國志第八 商鞅變法第一 序言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七 鉅鹿疑雲第七 取捨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六 商君第二十三 略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三 略第二三 國志第五 莊子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二 廟算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九 項羽分封第三 共叔謀逆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六 絕世雙雄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三十四 後記第三 共叔謀逆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二 帝國斜陽第七 取捨第七 取捨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三 謀攻策算法第十九六 韜第一 序言第十七 遠交近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