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 家分晉

自穆公之後,秦國的發展又進入了相對沉寂的時期,隨着晉國的強盛,秦國東線壓力日趨顯現,再難兵出河洛,逐鹿中原。天下形勢又回到了晉楚爭雄的格局,秦國對於中原的影響驟減,甚至一度銷聲匿跡。春秋中後期,晉、楚、齊、秦、宋、魯等十四國於宋地舉行了著名的“弭兵之會”,共立晉、楚兩國爲盟主,各國共訂盟約,不再相互攻伐,此刻秦國已淪爲次於晉、楚的二流強國,穆公時期的輝煌已很難再被看到了。後來隨着吳國攻陷楚都,秦國出兵破吳,才使得秦國的地位有所提升。春秋的兩個大國中,楚國雖在與吳國的長期拉鋸戰中,國力大爲消減,但晉國的持續強盛終究是秦國圖霸道路上無法逾越的大山。不知是上天眷顧秦人的執着,還是歷史發展的需要,一件地裂天驚的事件在中原大地上爆發了——世爲霸主的晉國卻因激烈的內部鬥爭而一分爲三,最終被趙、韓、魏三國所取代。

原來晉國自西周初年“叔虞封唐”興國以來,宗室之間的鬥爭過於殘酷,先是小宗取代大宗的“曲沃代翼”事件的出現,後又有晉獻公爲鞏固自身地位而大諸公族,致使晉國公族勢力受到致命打擊,形成了“公子不爲卿,故卿多異姓”的局面。一些臣子借擁立之機,攫取權力,發展自身勢力。獻公死後,裡克兩弒其君,致使公子重耳不敢回國,就充分證實了當時晉國的權臣實力異常強大,君權業已受到巨大的挑戰。到了晉平公時期,晉國政權實際上已落入趙、韓、魏、範、中行、智氏六卿之手,國君形同虛設,完全喪失了對卿大夫的制約力,六卿聯合專政,國君基本上名存實亡了。由於激烈的利益衝突,範、中行氏又爲趙、智、韓、魏氏所滅。至晉哀公四年,智氏聯合韓、魏發起了這對趙氏的兼併戰爭,戰爭進行的十分慘烈,雙方在晉陽相持一年之久,後趙襄子遣使向韓、魏曉以“脣亡齒寒”之理,韓、魏本也懼怕智氏的兼併,故三家合力攻滅智氏,並分割晉國爲趙、韓、魏三個獨立諸侯國以求均勢。晉國這一次次的內部鬥爭,大大地消減了其固有勢力,而韓、趙、魏三家從任何角度上講均不可與春秋霸主晉國同日而語了,客觀上爲秦國徹底消除了一個無法逾越的對手,同時也改變了中原的政治格局,中國歷史也由此步入戰國時代,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雄巍然屹立,並將展開新一輪的爭霸戰爭。

自古以來,賢明的君主指導、駕馭羣臣的手段主要就是刑、德兩種,刑就是處罰殺戮,而德就是賞賜獎勵。懼怕殺罰而追逐獎賞是人之常情,因此君主若能善用刑、德二法,定會在羣臣中樹立威信,藉以掌控政局。但如果有權臣存於君側,對於厭惡的人,其能從君主那裡得到懲罰的權力而加以處罰;對於喜歡的人,其可從君主那裡得到獎賞的權力而加以賞賜,如此臣民們就會敬畏實行賞罰的權臣,而輕視自己的君王。此時,君權就會受到極大的衝擊,君主反被臣子所控制,春秋末年晉國的滅亡不在於外患,而在於內憂。權臣衆多,又分數黨,長年爭鬥,致使君權旁落,是晉國滅亡的主要原因。春秋時,秦國實力雖然弱小,但君權強大,其強在於內;晉國實力雖然雄厚,但君權闇弱,其強現於表,時至戰國,秦國最終通過商鞅變法一舉確立霸主地位,而晉國卻因爲激烈的內部鬥爭而一分爲三,常爲秦、齊、楚所欺凌,故治國之道,君權不可不固,國家不可不和。

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 漢中對策第七 取捨第一 序言第三三 國演義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八 後記第六 商君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四 老子第十七 遠交近攻前言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二十 崤之戰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三 共叔謀逆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一 序言第六 率先崛起說服力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八 後記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二 孟子第九 兗州危機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前言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一 孔子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說服力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三十二 後記第六 絕世雙雄第一 孔子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三 謀攻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七 襦葛之戰第三十二 後記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八 墨子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二十 崤之戰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二 秦頌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九六 韜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九 齊魏爭雄第一 序言第三 謀攻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一 序第十四 周敦頤第二 秦頌第九 桓公得位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一 孔子第八 魏武揮鞭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十四 邲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