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 平晉亂

秦文公從戎、狄手中奪回岐山之地後,利用當地雄厚的農業基礎,勵精圖治,僅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就完成了秦國從遊牧經濟向較爲發達的農耕經濟的轉變。至秦穆公時,國家已初具規模,穆公亦是一代英主,對內禮賢下士,廣聚賢良,重用百里奚、蹇叔爲相,修持國政,教化民風;對外採取“以德爲主,恩威並施”的手段,廣佈恩德於諸侯,注重秦國在列國中威信的培養,此舉爲秦國贏得了良好的外交形象,爲日後霸業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穆公在位期間對於秦國國家實力的提升和國家影響的擴大所作出巨大的貢獻,然而其能夠身居春秋五霸之中,這還要從“三置晉君”的功業說起。晉獻公二十六年,獻公薨,荀息遵遺命立奚齊爲君。權臣裡克未等獻公下葬,即弒奚齊於喪次。荀息又立奚齊弟悼子,裡克不服,竟弒新君於朝堂之上。荀息與裡克抗爭不過,也爲亂黨所殺。裡克等權臣使人迎公子重耳於翟,打算立爲新君。重耳見晉國局勢動盪,形勢迷離,就謝絕了裡克的邀請,暫不回國就位。裡克又向身居樑地的公子夷吾發出邀請。夷吾亦見晉國爭鬥慘烈,內亂不止,故而決定以汾陽邑爲餌封裡克,作爲內應;以晉河西之地賂秦國,引爲外援。故秦穆公發兵送夷吾如晉,是時齊桓公聞晉內亂,也率諸侯入晉,與秦共同擁立夷吾爲君,是爲惠公。惠公並非守信之人,得位之後,立即翻臉,對內不與裡克封邑,反奪其權,又恐生變,賜死裡克,並大肆誅殺世卿權臣;對外拒絕割讓河西地給秦國,引起秦國不滿。對於惠公這種毫不守信的無道之舉,世人也多有不服。惠公四年,晉國發生饑荒,只得向秦國求援,穆公不計前嫌,採納百里奚的意見,行“泛舟之役”,運糧接濟晉民,當時秦國糧船從雍都到絳絡繹不絕。但至五年,秦國受災,向晉國借糧,惠公不講信義,非但不借糧食,反而乘機舉兵伐秦。穆公忍無可忍,親自將兵大敗晉師於韓城,並且生俘晉惠公。後經穆公夫人(惠公姐)多方周旋,且質太子子圉於秦,惠公方纔得釋回國復位。惠公十五年,晉惠公卒,子圉亡秦而歸晉,秦國怨恨子圉亡歸,又恐其像其父一般言而無信,穆公最終迎公子重耳於楚地,派出兵車護送重耳歸晉即位,是爲文公。歸國後,文公果斷斬殺子圉,滅其黨羽,內得趙衰、狐偃、先軫等一干賢臣相輔,外有西秦穆公相助,很快穩定了國內局勢。此後,晉文公又在秦國的幫助下,在城濮大破楚軍精銳,並於踐土朝覲天子,會盟諸侯,向周王獻俘,成爲繼齊桓公之後中原的新一代領導者。

秦穆公三置晉君,聖功赫赫,使其身入五霸,名炳千秋。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穆公擁立賢主重耳於秦之東鄰晉國,使得晉國得以復興,這就爲秦國入主中原平添了一個巨大的障礙,致使秦國東擴屢屢受阻,慘敗於崤山之下,後經幾番爭奪,秦雖得歧、豐形勝,終不得越晉而獨霸中原。地緣政治學理中講,一個強大的國家若想在地區事務中成爲主宰,其不應允許在該區域內形成與其實力相當的國家,儘量使區域各國處於均勢,便於自身掌控局面;即使存在最好也要形成自身距離衆多小型國家更爲接近的地理格局。晉國以其特有的地理位置,隔絕秦國與中原的聯繫,使得秦國不得向東發展,直至百年後,“三家分晉”等一系列事件的出現以及范雎遠交近攻之策的使用,這一困局才被徹底打開。

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二十二 後記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一 序言第三 謀攻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三 沙丘變亂第三十四 後記第四 軍政形勢第一 序言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一 序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五 取勢第七 襦葛之戰第七 韓非子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五 莊子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五 獨霸西戎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二十一 秦殤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四 胡服騎射前言第四 謀形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一 孫臏第四 軍政形勢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七 河西之恥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八 商鞅變法第四 謀形第五 帝國反擊第十五 東方劇變演繹法第三三 國演義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五 北制之戰第五 莊子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 帝國斜陽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三三 國演義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四 軍政形勢第二十三 略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一 序言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七 取捨第十九六 韜第四 大澤狂飆第十七 詩經第八 後記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四 老子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 孟子第五 莊子第六 北戎之戰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二三 國志第三 謀攻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