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

吳王闔閭在取得王位之後,召見孫武、伍子胥等人,共議圖霸大計。孫武認爲:楚國常爲列國之強,獨霸江淮已久,吳國若想中原圖霸,又必以江淮之地爲基,故時下萬般大事應破楚爲先。然而,楚國地廣人稠,人民殷富,軍隊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戰鬥力強悍,並且楚國在江淮一帶,世爲霸主,屬國衆多,業已形成了以楚國爲核心的政治聯盟。因此,在此情況下,吳國不宜與楚硬拼,還需運用謀略,進一步疲憊楚國,待其國敝民疲之時,方可全力進攻楚國。伍子胥非常贊同孫武的見解,並獻上一條“三師疲楚”的妙計,此計包含兩個部分,其一,將吳軍分爲三支,輪番出擊,騷擾楚國邊邑,楚進吳退,楚退吳進,在避免與楚軍接觸的同時,充分調動楚軍,最大限度地消磨其鬥志。其二,待到楚軍人困馬乏,麻痹輕敵之時,集中三軍優勢兵力,出其不意,擊潰對手。闔閭充分採納了兩位賢臣的建議,立即展開行動,接連襲擊楚國的夷、潛、六等地。楚國不知是計,每次皆以全軍抵敵,吳軍忽南忽北,使得楚軍疲於奔命,士氣低沉。通過六年的持續騷擾,楚軍將領對於吳軍的軍事騷擾已然熟視無睹,誤認爲吳軍每次僅是騷擾而已,放鬆了應有的警惕,這就爲吳國舉國攻楚提供了有力的條件。吳王闔閭九年秋,楚興師攻蔡,蔡昭侯求救於吳,唐成公聞訊,亦遣使入吳,表示願與蔡、吳聯合抗楚。孫武考慮蔡、唐兩國雖弱,但居於楚之側背,若得借其道,吳軍可避開楚軍的正面防線,從其側翼進行戰略迂迴,直插楚國腹心。因而立即建議闔閭接受蔡、唐的請求,並制定了沿淮河西進,途徑蔡、唐兩國深入迂迴楚國西北,直逼楚都郢城的進軍路線。此舉一來可以進一步麻痹楚軍統帥,使其誤以爲吳軍如以往一般,僅是短線出擊求援蔡國;二來使得吳軍避開楚軍重兵佈防的區域,由其守備薄弱的側翼迂迴突襲,避實擊虛,出其不意。闔閭完全同意孫武的計劃,於是年冬,親率吳國三萬精銳,逆淮河西進,彙集蔡、唐之衆,直趨漢水。楚軍慌忙調整部署,倉促沿漢水西岸佈防。吳軍乘勢於柏舉打破楚軍主力,一舉攻入楚都郢城,楚昭王【1】匆忙中逃奔隨國。

是役,吳國君臣在對楚、吳實力進行客觀比較之後,既沒有不顧實際地與楚力拼,也未消極地等待楚國自行消減或是露出破綻,而是積極地運用謀略,通過“三師疲楚”之計,主動上手,完成敵我雙方優劣的轉化。另外,奇襲楚國的作戰中,孫武巧妙地利用唐、蔡之地,實施大迂迴戰略,乘楚軍疲憊之時,東北部防禦空虛之隙,進行戰略突襲,千里襲人而軍不勞,真實地詮釋了“以迂爲直”的重要軍事原則。“迂直”是古代兵法中常用的一對範疇,“迂”即道路迂遠、曲折,泛指不利的條件,“直”指道路近、通達,泛指有利的條件;“以迂爲直”則是指,在行軍或作戰中,示敵以迂遠,待敵意已怠,復可誘之以利,使敵心不專,後倍道兼行,路雖遠而行實速。飛刀以爲:戰爭不是畫幾何,作算術,是人與人之間智慧的博弈,勇氣的對抗,是互動的,而非靜止的,是柔性的,而非剛性的。因此,直線短,但常常難行,曲線長,而往往易至,瞭解到這一道理,指揮者才能紛繁變化的戰場上,化不利爲有利,化腐朽爲神奇。

——————————

【1】楚昭王(約前523年~前489年),羋姓,熊氏,名壬,又名軫,楚平王之子。

作者題外話:該文章於2010年4月20日/21日,被推薦至新浪網【草根博客】/【博客首頁】,飛刀在此感謝博導老師和銳博客的推薦與支持!2010年4月21日,被收錄到【新浪文化博客讀書隨筆欄目】,飛刀在此感謝博導老師和【文化博客_讀書頻道】的指點與支持!

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一 序言第八 楚雄漢上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九 兗州危機第三 荀子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四 老子第一 孔子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八 墨子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二 帝國斜陽第二十一 秦殤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五 心戰井陘前言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三 沙丘變亂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九 孫子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七 韓非子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九六 韜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思維的新起點第七 襦葛之戰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四 老子第一 孔子第十 公孫敗亡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五 帝國反擊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 後記第三十二 後記第八 墨子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六 發機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四 大澤狂飆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 公孫敗亡第八 魏武揮鞭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十三 奔襲大梁前言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三十二 後記第十五 易經第二十 崤之戰第二三 國志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二 廟算第七 士人之望第三 共叔謀逆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四 謀形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九 桓公得位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二十三 略第六 率先崛起演繹法第三 共叔謀逆第六 商君第五 羣雄逐鹿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一 序言演繹法第六 發機第七 河西之恥第一 孔子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二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