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天下之政出於一

殿試考的策論,名爲對策,本身亦有規矩。每篇文章字數不能超過一千,大明的科舉中,只有成化年的狀元羅倫鍼砭時弊言之有物,抨擊宦官批評皇帝,寫了六千多字,一字不刪一字不易,除此以外就再沒一個人有此恩遇。

殿試對策也有自己格式,開頭必有:“臣對臣聞”,結束部分則必須用:“臣俯拾芻蕘,上塵天聽,不勝戰慄之至——臣謹對”作爲結束。不寫題目,不許點句鉤股。

整場考試時間爲一天,由於避免起火,所以例不給燭。舉子可以自帶飲食,朝廷則在中午時提供一包宮餅,另有幾大罐茶水備飲,於考試環境而言,實際很是艱苦。不過到了殿試一環,所有參考者的心思都在考狀元上,於飲食或是其他的物質享受,都已經不大在意。即便餓着肚子,也沒什麼關係。

明朝的殿試對策多用散體,要求也很鬆。由於殿試選拔的是官員,實際束縛要求,比之前面的考試就減少了許多。既可以寫一些對朝廷施政的看法,也可以鍼砭時弊,對當下存在的問題予以指出,如果順帶能舉出解決辦法,自然最好不過。

只是這道殿試考題,在范進看來,更像是一道站隊題,不是什麼考試題。

天下之政出於一,這個題目看上去當然沒什麼問題,屬於標準的政治正確。這是從明朝一開始就定下的國策,不管換誰當皇帝,這條是不能動的。但問題是現在這個題目出來,時機有點巧妙,天下之政出於一是沒問題的,但是出於誰人之手,在當下其實是大有問題的。

朱元璋定立制度,自然是希望把政柄把握在自己的子孫手裡,如果其政策始終不打折扣無絲毫變化地延續下去,整個帝國的權力都會握在皇帝手中,沒人能從皇帝手裡把權力拿走。內閣首輔自身並沒有根基,其地位完全由皇帝控制,皇帝想要他在位子上,其就可以工作下去,如果皇帝想趕人,也只是輕輕一揮,就能讓帝國宰執身首異處。

在另一個時空裡,崇禎時代大明已經風雨飄搖,皇權大不如前朝,殺首輔照樣像宰雞一樣容易。不管首輔看上去多威風,其實都不能和唐宋時的宰相相比,兩下的統治根基不同,基礎不同,自身的權威也就沒有可比性。所以從制度上看,天下之權只能出在皇帝手裡,落不到別處。

但問題是,朱元璋的制度和大明的很多律法以及制度一樣,都屬於只強調合理性而忽略掉人性。一個疆域龐大的國家在正常運轉,必然出現無數繁雜瑣碎或又有些棘手難辦的事情。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皇帝想要權力,就得要承擔起當權者的責任。

權力要的越多,自己要承擔的工作也就越重,只做一個簡單的思考,大明兩京十三省這麼大的疆土,每個省份每天只發生一起事件,皇帝就要處理十五起突發事件。這些事件必須要處理的妥當,保證政策切實可靠有執行可能,不至於在地方上引起變亂,又不破壞國家的既有形態,這個要求就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何況一個國家一天又何止十五件事,而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是人傑。

朱家子孫並非都有祖上那般過人的精力,更不是所有皇帝都有着足夠的睿智與政治手腕。更何況這份工作要求全年無休息日,每天所有時間都放在處理朝政國家大事上,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像朱元璋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個小時,這種堪比血汗工廠的工作時間安排自然也讓他的子孫大叫其苦,不願意像祖宗一樣辛苦過活。

後世人說起明朝文官勢大,總喜歡用陰謀論,卻忽略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文官勢大本就是治理國家的必然需要。只要明朝想要維繫一個大一統高集權的政權模式,就必須讓文官勢大。因爲皇帝自己治理根本治理不過來,而且那種辛苦也是皇帝不願意承擔的。

當把一部分朝政交給下面大臣處理的時候,就必須把皇權被分薄下移,否則就沒法幹活。而皇帝要下面人幹活,又要保證拿到權力的人不至於威脅到自己的皇位,能選擇的羣體無外藩王、太監、文官、武將。

首先,藩王肯定要剔除掉,畢竟明朝國度從江寧搬到京師,就是因爲藩王轉職……。從那以後,對這方面的防範異常嚴密。舉個例子,比如某些穿越同道,想要建議皇帝對海外殖民,然後分封諸王,這在永樂靖難之後就是誰提誰死的建議。永樂自己就是藩王擁兵而反,你提議搞幾個實權王爺,且在海外不受朝廷制約,到底什麼立場?崇禎年間唐王帶兵勤王救駕,轉頭就被崇禎塞進監獄裡,也是一個旁證。

至於太監,這也辦不到。

首先不認識字的太監沒辦法處理朝政,這是個最基本的常識。其次,認識字的太監其實也都是文官教出來的。內書房讀書的太監,都由翰林教授文字,能被委派到內書房教書的翰林,大多會成爲輔臣預備役,因爲這樣的內外相有師生之誼,處理起國家大事會比較方便。所以太監只是割了的文官,並不會比有某些零件的文官更值得信任。最後,太監也不是都值得信任,文官的中旨不奉就是被太監擠兌出來的。

中旨雖然名義上是皇帝頒發,但實際上完全可能出自司禮監某太監之手,皇帝從頭到尾都不知情。比如明憲宗時,要尊嫡母錢皇后和生母周貴妃爲皇太后,同時確定徽號。當時太監夏時爲討好周貴妃,傳諭獨尊周貴妃爲皇太后。大學士李賢、彭時力爭,才兩位太后並尊。整個事件,皇帝從頭到尾都不知情,以他名義下發的聖旨就已經到了百官手裡。在明朝制度下,尊奉中旨很可能是尊奉太監的命令,長此以往,早晚會演變成唐末那種太監把持廢立的局面。正規流程走完的聖旨,才最有可能體現皇帝本人意志。文臣只服從有內閣擬票的聖旨,其實這正是對皇帝忠誠的體現。

至於武夫,那壓根就不能列爲備選答案。武人掌權之後的皇帝處境,前朝經歷的太多,明朝皇帝自然不會自己去找死。舉個例子:明穿文寵兒正德,在歷史上把二品武將都指揮畢春懷孕正妻宣到豹房侍寢,畢春只能乖乖服從命令,這便是武人本身不掌權,否則單這聖旨都可能釀成兵變。

幾方面的力量計算下來,在維持現有模式不變,且保證國家穩定這個大目標下,可幫助皇帝治理天下的,就只剩了文官,於是隨着仁宣之治以來,明朝的文官權柄漸漸加大,皇權逐漸下移,這也是客觀條件下的無奈之舉。

現在的萬曆還沒成親,從官場角度看,其根本還屬於限制行爲能力人。讓他出來挑大樑獨掌政柄就是拿國家命運開玩笑,如果沒有內閣輔臣,把全國的奏章都堆到萬曆面前沒人替他看,那這國家用不了多久就會癱瘓或是發生內亂。在天子大婚前不能親政,是經歷過若干次動盪之後,成熟的封建政權對於國家政權保障的一道約束器,保證國家不至於被某些不靠譜的帝王玩壞。

皇帝不能親政,國家又必須運轉,不能讓地方上拿到自主權,這個時候的張居正實際就是代替皇帝出面治理這個國家。他所擁有的權力地位,也正是因爲這一點,至少在當下這個時間段,張居正可以看做皇帝的代言人。

天下之政眼下是出在張居正之手而非萬曆之手,這是客觀局面所導致的必然,非人力所能干預。由於其是首輔不是皇帝,不管再怎麼霸道強勢,下面的雜音總會是有的。朝中各方大佬不可能像兒子一樣聽話,張居正怎麼說就怎麼幹。

接下來,隨着他要推行新政,其手段可能越發酷烈,而引發的反彈可能也就越發大。自古以來奉行變革者,多半都沒什麼好下場,原因也跟這有關。一方面竊取了太多皇權,導致天子不喜,另一方面破壞既有利益格局,讓自己衆叛親離舉目無親,下場又怎麼會好。

這份策論其實就是讓進士們站隊,看看這些未來棟樑對這個問題怎麼看。畢竟明朝到了現在,民間思想比較複雜,一部分讀書人開始出現了一些不大好的思想,認爲偌大的國家應該因地制宜,給民間以及基層更多的權力。像是到了明末,大思想家黃宗羲就提出天下爲主君爲客這樣的觀點。如果此時這樣的卷子出現,名次和前途,就難以討得好去。

可是片面的支持政出於一,又有一個問題,到底這個一是誰?如果讓皇帝認爲進士實際支持的是張居正,當下就算沒什麼,未來親政以後對其看法是否會好,也難說的很。

也有一種可能是皇帝眼下看了不爽,然後就忘記了,這概率也比較大,畢竟三年幾百個名字,皇帝未必記的住。范進可以想到,賭這種概率的舉子是最多的,作文時多半都是考慮的張居正態度,於小皇帝的態度考慮的不多,或者認爲無關緊要。

問題是,這個別人能賭,自己不能賭,皇帝忘了誰也不會忘了自己。畢竟作爲明朝當下著名大觸,皇帝是少不了看自己漫畫的,范進這個名字三天兩頭能出現在他眼裡,想忘都不容易。在看漫畫之後,難免會惦記起自己寫過什麼,那時候如果調卷發現自己立場有問題,那也很麻煩。畢竟嘉靖皇帝就是刻薄寡恩的,他孫子誰知道會不會也是這麼孫子,還是謹慎些爲好。

思忖了好一陣,范進纔開始打草稿,起手空兩格,“臣對臣聞,天下有政本,人主誠有以重之,然後政從於其本而不分。夫天下者人主之器也……”

這篇論,范進首先承認天下之政出於一的必要性,正當性,先進性,誰反對這個誰就該被砸碎狗頭……但是並沒提及,這個一是誰。接下來筆鋒一轉,又闡述對於人主而言,政出於一,就是要自己的心也放在政上。喜好遊玩,歌舞,宴會,都會導致分心,而人主分了心,政就沒法出於一。

而身爲人主用什麼方式秉政,也是個問題。單純用威風武力,都只會激起民間動盪,並不利於江山穩固。要想江山太平千秋萬世,就還是得用賢良臣輔佐。

到此,范進在文章裡就開始埋伏筆,人主苟有志一天下政者,必期賢輔相……皇帝想政出於一,是絕對沒問題的,也是應該的。但是應該的事不等於能做到,漢之宣,唐之憲,都曾想過收天下之權,結果都不怎麼好。原因就是身邊缺少一個能一心一意爲人主服務的賢輔相。是以今天,這樣的賢相出現,是我大明之幸,陛下之幸,亦是百姓之幸。人主賢相相得益彰,紀綱何患不明,治軍何患不物,賦民何患不清?古天下有政本者,相之謂也。

等到落上臣謹對三字,范進甩甩手腕,側頭看向手邊計時沙漏,時間差不多已到了午時。金鑾殿內依舊安靜,除了書寫之聲,再無其他聲音傳出。滿朝文武人數雖多,卻沒人敢發出動靜,以免承擔驚駕或是打擾考生之類的罪過。

小太監已經把宮餅和茶水發下來,但是真正去吃的沒幾個。殿試雖然可以起身喝茶,但是不許上廁所,中途起身方便就等於是交卷。爲了不排,就只好不吃不喝,爲了功名前途忍一頓,誰都做的到。

再者殿試不給燭,到時間就強行收卷,而在這種大考裡,所有人都得用心構思文章揣摩詞句,雖然是千把字,但是寫起來速度快不了,一天時間未必夠用。大家都惟恐不能按時交卷,所有時間都用來寫東西,沒誰顧的上吃飯。

范進低頭看看那潔白的高麗紙上,自己那黑大光圓柳骨顏肉的館閣體文字,心裡基本已經有了把握:大概這樣就沒問題了。

張舜卿在路上對自己科普過,所謂殿試策論其實在隆慶時期就已經有些模式化,按范進的說法,就是變成了套路文模式。考生按照黃金三章規律寫些空話套話:策問多系君德君心,聖學聖政等套數,自恭維以下頌聖語及末後條,俱模新範舊,但於中間填實數段,臨時模仿策略問大旨……。

自己的文字是張舜卿這位才女點撥過的,加上原有的底子,應該不會差勁。心頭一寬,膽子便大,解開宮餅外包裹的紅綾,拿出來放在嘴裡大嚼,又把茶拿起來喝。

萬曆坐在御座上向下看着,兩下之間是有一些距離的,大殿太大,一些倒黴的舉子被分到光線陰暗的角落裡,不但皇帝看不到他,他自己其實也看不清字。分到這種位置的考生,基本就是認倒黴,混個同進士就算了。

范進這個會元在此時有很大便宜,分到的是最靠前的位置,不但光線充足,萬曆也可以看到他。本來看着幾百人寫字是個很無趣的事,但是心境一變,看問題的角度也就變了。想着這幾百人裡,可能日後會誕生一些惟自己馬首是瞻,自己說什麼,他們就執行什麼的聽話臣下,於心境上的無聊,就被興奮所取代。

看着范進在那裡潑墨急書時,萬曆甚至在想,範卿若是此時是在畫畫,不知道能畫出多少內容來?上次到了八百破十萬,聽說後面還有八大錘,挑滑車,不知幾時能到。

有了這些想法,也就不覺得悶,再看到范進舉起宮餅大吃特吃的樣子,心中頓覺得有趣。招呼過馮保,在其耳邊道:“大伴你看,滿朝舉子,就只範卿一人在吃東西,看來本科已是胸有成竹。朕想賞他幾道點心,以示嘉獎……”

“陛下,此事不妥。讓其他舉子看見必以爲萬歲心有偏愛,就失去公平了。”

“大伴你的意思是?”

“奴婢以爲,再賞一包宮餅一杯熱茶就是了,再說他還要答卷,不能總吃東西。”

萬曆點點頭,“那便去辦吧。”眼中掠過一絲陰鬱,只是這情緒來快去快,馮保的注意力都在殿中,並未在意。即使看到,也只認爲是小孩子鬧鬧脾氣,並不當一回事。

第一百零四章 肇慶之行第四百五十九章 節婦清官(上)第五百三十四章 用心良苦第三百六十六章 內訌(下)第四十章 槍頭不能白做第五百六十九章 香餌(下)第五百五十章 表態(上)第五百六十一章 降龍(中)第二百九十章 月黑風高(上)第一百三十八章 入場第五百一十四章 金口玉言第三百三十章 奪情第三百四十五章 初次奏對第五百八十五章 暴風驟雨(上)第五百七十章 脫鉤第二百零五章 慧劍斷前緣(上)第二百四十七章 一本一利第三百四十六章 既做師孃又做鬼(上)第三百六十九章 我愛這夜色茫茫第四百九十一章 大膽告白第五百九十一章 塞上行(上)第五百九十六章 旭日(上)第五百二十章 迷弟第三百四十六章 既做師孃又做鬼(上)第三百七十五章 入城第一百三十一章 絕望第五百二十五章 死士(上)第五百三十五章 敵友難分第二百四十二章 可憐天下父母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亞魁第四百一十一章 打開局面第四百五十七章 範氏新政(上)第三百三十章 奪情第一百三十九章 左道第四百一十八章 再給一個機會(下)第四百一十八章 再給一個機會(下)第四百七十六章 春景(上)第五百九十九章 神明庇佑土默特(中)第四百九十七章 新貴第五十三章 不第而歸第五百四十九章 賣破綻第一百八十章 背叛的滋味(下)第三十九章 洪總甲的報復第四百二十二章 復興希望第五百一十五章 魔女逞兇第四百三十四章 上元縣的考成法第二百八十五章 前情第一百三十七章 考前第四百九十五章 辦學(上)第十章 刁民第五十章 臨陣磨槍第四百七十五章 小寒(下)第三百三十二章 好用與不好用第三百四十二章 赤膽丹心範退思第一百四十七章 一路向北第四百六十一章節婦清官(下)第二百五十四章 會試(上)第四百七十一章 冬至(上)第二百七十二章 彌補第二百六十五章 門生與座主(上)第三百五十二章 鐵娘子(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絞索(上)第三百一十二章 掃地出門第四百六十五章 江陵到來(上)第二百三十四章 大鬧崇文(下)第三百九十二章 初次交鋒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封書信,兩樣心思第八十五章 范進的選擇第二百七十章 鬥智第八十五章 范進的選擇第三十一章 加試第一百零七章 死地(上)第四百四十章 心服第二百八十五章 前情第三百零六章 張國維上門第四百九十九章 舊情難忘第六十七章 圍棋第一百九十七章 天花第二百五十五章 會試(下)第三十六章 寫狀第一百七十三章 秦淮會(下)第三百四十章 尸諫第六十五章 好風借力(上)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手獵物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鬧崇文(上)第五十一章風聲雨聲哭聲聲不入耳第四百一十四章 一家團聚第二百二十章 君臣(下)第三百二十九章 激流勇退第三百八十八章 整治捕快(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你算計我第一百五十五章 手段(下)第一百六十六章 我是一個粉刷匠第五百一十一章 大明海上代言人第四百五十六章 熄滅的火第二百一十八章 任他風雨滿江湖第一百五十三章 妖書第二百七十四章 陰招第一百零四章 肇慶之行第三百一十一章 涅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