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章 雷弱兒的煩惱

永和六年二月初一。

這一天,正值北方大地四分五裂,中原亂至鼎沸之時。

涼州一分爲二,西邊是遵從大晉的張氏,東邊是麻秋部將王擢暫領的屠軍;關中被王朗的中軍司馬杜洪把持;代北的鮮卑拓跋正在修養生息;新任刺史張平忙着綏靖幷州;另一位新任刺史周成剛剛從魏統手中接管了徐州防務;司州刺史劉國逃過黃河,將司州南部的山陽等地讓給豫州牧張遇,將滎陽、洛陽讓給枋頭蒲洪,蒲洪不僅佔有黃河南岸,連帶將北岸的河內也收入囊中;青兗大部被新義軍掌握,唯有陳留讓給了鮮卑人段龕;段龕的好日子沒有多少了,張遇趕走劉國後,眼光已盯上了他。

比這些地方更亂的是河北幽冀,幾乎每個郡都是一個獨立的勢力。

大魏朝廷佔據了鄴城,鄴城周邊的黎陽城、平原郡、甚至近在咫尺的石瀆都是它的反對勢力。石祗和張舉在襄國籌謀另立朝廷,繼承石趙國統,真正響應他們的只有冀州石琨;灄頭的姚弋仲大概會在得知枋頭戰敗,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纔會倒向襄國;與冀州相鄰的廣宗郡乞活不勝石琨騷擾,於是聽從大魏朝廷的旨意,開始向鄴城遷移,以填補鄴城周邊的人口流失;遠離是非之地的渤海郡被逢約等從軍伍回返地方的豪雄瓜分殆盡;更遠的幽州薊城以及安樂,刺史王午與徵東將軍鄧恆打定隔岸觀火的主意,冷眼旁觀鄴城、襄國誰勝誰敗。

各方勢力林林總總,不下近百;他們無論是遵奉大晉還是遵奉大魏,或者依舊打着石趙的旗號,都是一種姿態;青、兗新義軍、豫州張遇無不如此。事實上,他們是一方之王,各自爲政,鄴城、襄國和建康對他們沒有任何管轄權和約束力。

內部混亂之後,外部威脅隨之而至;從南到北,無數人的眼睛盯上了中原。

щшш .TTκan .¢ o

南方還好,能幹點事的桓溫受困於林南(今越南)叛亂和益州叛亂,無暇北顧;另外那個喜歡運籌帷幄、善於玩弄謀略的殷浩,不是在整肅大軍,而是不斷地派遣使者,聯絡北方的蒲洪、石青、周成、張遇。。。打算依靠策反平定中原。因此,威脅可以忽略不計。

北方不同。鮮卑慕容厲兵秣馬數月,一直在等待時機,而此時,實際已至。二月初一這一日,二十餘萬鮮卑鐵騎誓師南征,勢要平定中原。

慕容氏南征大軍分爲東、中、西三路。東路以慕容垂爲督帥,率兩萬人馬走徒河(今錦州附近),沿後世清兵入關路線直攻徵東將軍府衙所在地——安樂(今河北樂亭)。西路由幕輿於爲督帥,率兩萬人馬走蠮螉塞今居庸關,沿太行東麓而下,攻略幽州左翼,向西窺視幷州;中路從盧龍塞(今河北寬城與遷西之間的喜峰口)南下。燕王慕容俊親爲督帥,率大軍近十八萬,以慕容恪、鮮于亮爲前部督,幕輿泥爲後軍,開山修道,押運糧草輜重。

慕容俊命世子慕容曄坐鎮龍城,以內史劉斌爲大司農,與典書令皇甫真共同輔佐慕容曄統領後方留守事。

二十餘萬鮮卑鐵騎滾滾南下,早已定下保存實力策略的徵東將軍鄧恆、王午無心抵抗,開始安排撤退大軍事宜。

就在這個時候,石青率部進駐白馬渡口。

白馬渡口隸屬兗州東郡,半個月前,衡水營等候鄴城石青將令,在此紮了一個小小的水寨。新義軍抵達後,立刻忙碌起來,依靠水寨紮營築壘。

大營呈東西走向,南北寬約一里,東西長約一里半,足以容納三五萬大軍駐紮。

營門有三道,一門向北,與碼頭水寨相通,是爲側寨門;一門向東,直通一百五十里外的稟丘,是爲後寨門;一門向西開,是爲正門。由正門而出,沿黃河南岸西行不到五十里便是黃河另一大渡口——延津渡,過延津渡再行五十里就到了大名鼎鼎的鴻溝,鴻溝對面則是枋頭軍佔據的官渡。延津渡、官渡原本屬兗州陳留國下轄,如今,卻是無主之地。

營寨東西南三面俱是寬爲兩丈,深達一丈的壕溝,壕溝前鹿砦密佈,壕溝後是一丈高的木質柵欄,柵欄由一根根圓木編制而成,每根圓木頂端都被削成鋒銳的尖刺狀,以防止對手攀爬;柵欄之上,無數人爲鑽開的小孔密密麻麻,那是防守用的箭孔。柵欄之後,五尺高的土壘緊緊抵靠着,爲寨牆提供支撐,同時便於士卒在其上防守調動。

這樣的寨子與其說是營寨,不如說是塢堡。新義軍下偌大氣力築建此寨,無疑是打定主意,準備長期屯守。

當前的情況確是如此,由不得新義軍不堅守。

就在新義軍抵達白馬渡的前一天,汲縣的枋頭軍開始動作了。

三萬枋頭大軍渡過黃河,沒有屯駐勢力範圍內的官渡,而是直接跨過鴻溝,在延津渡登岸駐紮,擺出一副沿河向東攻伐青兗腹地的態勢;另外,一股數量不明的枋頭精騎沿衛河向東而去,目的不明;石青、王猛兩人猜度,這股精騎的目的有兩個可能;一是效仿輕騎營突襲枋頭腹心之舉,試圖繞過稟丘、白馬,從東邊偷渡黃河,突襲青、兗腹心,燒殺劫掠,施加報復;二是故布疑兵,牽制新義軍;新義軍若是不管不顧,這支疑兵很可能變成一支正兵,從側翼打擊新義軍。於此同時,兩萬枋頭軍屯駐汲縣,擺出東渡淇河,從黃河北岸夾擊新義軍的架勢。

枋頭軍的意圖表達的很清楚,他們不能容忍石青的挑釁,他們要全方位地攻擊青、兗兩州,毀掉新義軍的根基,徹底絕了這個後患。

與新義軍此前參與的所有戰鬥不一樣,這是一場全方位、大縱深的戰役!新義軍以前的戰鬥大多屬於臨時的、應急反應,是短、平、快的戰鬥廝殺;這一次不一樣,無論從參戰士卒規模,還是從戰區跨度,抑或是從戰後影響上來說,這不再是一場單純的戰鬥,而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戰役。

面對枋頭軍全力以赴、咄咄逼人的攻擊態勢,新義軍兵員不足的劣勢徹底暴露出來了。石青和王猛呆在一起合計了一整夜,依舊認爲,在枋頭大軍的攻擊下,青兗周邊很可能下處漏風,處處冒煙。

“罷了。若是全面兼顧,很可能處處都顧不上。我們還是依託白馬渡、稟丘、歷城三處佈置防禦,固守待變。哼!對手未必如我們想象的這樣厲害,青兗農莊也未必虛弱的不堪一擊。”

石青最後拍案定論。他所說的固守待變這個‘變’,指的是枋頭軍中麻秋這個變數。

抵達白馬渡的當天,石青傳令司揚,命司揚率三千義務兵駐守歷城,防止對方精騎從東阿、歷城一線偷渡黃河,突襲青兗腹地;傳令樂陵郡賈堅,命其率豪傑營在河北戒備,穩住樂陵郡的同時,與司揚隔河呼應,互相支持;傳令軍帥府,命令軍帥府與政務、民務兩部配合,在各地農莊組建青壯團,一旦有事,青壯團要能保證農莊半日安全,以等待援兵到來;命崔宦率戴洛部、燕九部共計兩千義務兵移駐稟丘,會同義務兵稟丘營,在軍帥府的指揮下防守稟丘至東阿一線。

與此同時,石青派人快馬南下徐州,打探從徐州回防的魏統部行止,督請魏統部精騎急速趕至白馬渡,配合新義軍應對枋頭人的攻勢。冉閔答應過,將魏統部暫調至石青麾下。魏統部有五千精騎,這支機動力量,對於眼下的新義軍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太陽開始向西傾斜,時已過午;白馬渡口一帶到處都是來回奔走的身影,齊聲呼喝的號子與滔滔黃河水共同奏響;一萬多新義軍挑土挖壕、伐木樹柵,忙碌不已。

崔宦督率兩千新義軍離開營地,向東開往稟丘。

石青在爲崔宦、燕九、戴洛送行。“你們轉告孫叔。請他和戴老將軍辛苦一下,繼續籌措糧草輜重,組織工匠修復衣甲兵刃;讓陳然和伍慈到白馬渡來,這裡需要人組建中心行營。。。”

崔宦躬身應諾。隨後和燕九、戴洛追趕前部士卒。

與崔宦部同行的還有近千的南安羌人眷屬,這個部落共有兩百多個家庭;到肥子後,這個部落會被打散分拆,泰山四周的一兩百個農莊每個農莊都會而且只會安置一個羌人家庭。

雷弱兒和兩三百羌人士卒依依不捨地和家人敘話道別,神色間很是哀慼。他們不知道,部落被打散後,是否還有重聚的可能,不知道落戶青、兗意味得福禍,不知道日後是否還有機會再見。但是,他們沒有選擇,因爲他們知道,膽敢抗令,不僅是自己,連帶着家眷,都會立即被處死。

離開的隊伍漸行漸遠,羌人士卒紛紛歸隊,繼續回營地勞作。雷弱兒慢悠悠轉身,四處晃盪;新義軍收編了他的士卒,對他卻沒有任何安置;看着其他人成隊成屯成建制地忙乎勞作,他孤零零地身影,彷彿是在另一個世界。

“很難受?”一個冰冷的話音闖進了雷弱兒的世界。

雷弱兒遲鈍地轉過身,發現說話之人是新義軍那個軍帥石青。石青的神色很平靜,只是那雙清亮的眸子透出的冰寒冷漠讓雷弱兒不寒而慄——這人必是殺人萬千不形於色之輩。

“汝還沒明瞭自己的出境?”

石青嘴角微微翹起,帶着明顯的譏嘲。“汝早該死了,戰敗之時,便該死了。只因新義軍不願損耗自己兄弟,這才答應納降,汝因此得以存活。實話說吧,汝現今所得,全賴新義軍所賜。汝若能明白其中關竅,是汝之福,若是不懂,哼。。。別說一個小小的部落酋長,便是蒲洪,石某能殺也是一刀殺了。在石某面前,汝等不過一螻蟻耳!”

雷弱兒如墜冰窟,只感覺心脈血液全部凍結了。眼前這個人實在夠猖狂,實在夠狠辣,說話**裸地,不帶任何虛飾。令雷弱兒悲哀的是,這人偏偏將自己和南安羌人捏的死死的。雷弱兒不明白,對方爲什麼如此作?對方難道不明白,上位之人應該禮賢下士,虛若懷谷;應該以恩義結好部屬,應該一視同仁地受降納叛嗎?

“汝之過往一切。身份、部屬、地位。。。已隨戰敗而去,此時此刻,汝一無所有。若想再度擁有,好生拿命去拼去掙吧。。。”

石青毫不顧忌雷弱兒的心思,繼續刺激着,說到最後,他冷哼一聲:“好自爲之!”,言罷,徑直離去。

走出十幾步後,身後突然響起雷弱兒艱澀的聲音:“等等。。。”

石青停下腳步,卻沒有回頭去看,靜靜地等待着。過了一陣,身後再度傳來低沉的聲音。雷弱兒似乎十分用力地擠出來一句話:“石帥。你讓雷若兒怎麼做?”

“汝力大槊沉,也是一員猛將。若想重新爲自己掙個名分地位,爲家人掙個富貴安逸;就來石某身邊作親衛吧,日後隨石某衝鋒陷陣。”石青淡淡地說了一句,隨即負手而去。

雷弱兒一聽親衛兩字,吐血的心都有,他堂堂一部之酋,枋頭頂尖的人物,在新義軍竟然只能作一名親衛!眼看着石青越行越遠,他暗歎一聲,一咬牙,追了上去。既然是親衛,自然需要跟在主將身邊,隨時護衛了。

“能屈能伸是爲大丈夫。好好幹吧,千萬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雷弱兒親衛的主將聽到腳步聲,頭也沒回地向後甩了一句話。

雷弱兒聞言一驚,卻不知說什麼好,他乾脆閉上嘴,只默默地跟在石青身後,在忙碌的營地四周轉悠。

“破符。回來了。段勤怎麼說?”石青瞧見丁析走過來,先行開口招呼,丁析率部和衡水營一道一直在淇河上下游弋,聯絡段勤、劉國之事交由他負責。

丁析行了禮,惱火地說道:“段勤、劉國兩個東西太油滑了,只是虛應故事,靠不住的。他奶奶地!他們良心被狗吃了,也不想想,若不是新義軍,他們不定已被蒲洪火併了呢?”

石青不以爲意地笑了笑。

“沒什麼。我們本就沒指望他們,之所以聯繫,不過是保持住關係,待得需要之時,更方便聯繫罷了。嗯,這樣,破符。你告訴他們,日後枋頭若是亂起來,請他們儘快出兵,收取蒲洪允諾的一萬頭牲畜,千萬不要太過客氣,將人丁牲畜都讓給新義軍。”

丁析被石青說得哈哈大笑,笑罷問道:“石帥。告訴他們這些有用嗎?”

“當然有用。他們聽了這話,一旦對枋頭監察嚴密一些,枋頭就會感受到威脅。哼哼,有一兩萬大軍在側,你說,蒲洪還敢全力以赴地攻擊青、兗嗎?”

石青得意地笑了一陣,突然把笑容一收,衝丁析擺擺手,道:“好了,此事就這麼說定。破符還有是否?”

見丁析搖頭後,石青點頭示意了一下,便匆匆向水寨趕去。

水寨寨門大開,一葉扁舟晃晃悠悠盪出寨門,姚若和四個揹負包裹的親衛站在小舟之上,向寨內連連拱手,一副遠行模樣,姚益、王亮、薛瓚、尹刺、姚益生等灄頭人士站在圓木搭就得碼頭上,也向姚若拱手作別。只是沒有姚襄。

“姚三哥。一路小心。。。”石青人還未到,聲音先就到了。聽到聲音,小舟停了下來,碼頭上的人讓開一條通道。

石青徑直走到碼頭邊緣,衝小舟上的姚若一拱手,懇切地說道:“姚三哥,回返灄頭之後,請代石青問候徵西大將軍。姚三哥一路之上需注意安全,哪怕要不來援兵,也請早去早回,免得兄弟掛念。。。”

姚若在舟上一揖,揚聲道:“謝石帥厚意,姚若定會小心在意,絕不敢誤事。石帥放心,此番回去,姚若必能說服父親大人,再組一支軍,來爲灄頭兄弟報仇雪恨。。。”

姚若此番回返灄頭,是石青獻的計。

五萬灄頭軍盡皆覆沒後,灄頭還剩四五萬人,其中青壯不到一萬,剩下的都是老弱婦孺。走到這一步,灄頭勢力差不多等於垮了。若是太平時日,休養生息一段時日,不定還可以恢復過來。此時卻不行,天下動亂之際,爭戰不休,元氣大傷的灄頭結局只有兩個;要麼是依附強者,受人庇護而得以延續。要麼被急於擴張的四周勢力肢解,最終灰飛煙滅。

石青告訴姚益、姚若,他願意扶持姚益成爲灄頭首領;新義軍也願意與灄頭結盟,在亂世中互撫互助,只是,灄頭人必須遷移到樂陵郡,與新義軍相鄰,纔可成事。

姚益、姚若半信半疑,不過,與救命稻草相比,石青畢竟要可靠的多。爲了灄頭人未來的前途,爲了姚益能夠接掌灄頭;兄弟倆思慮良久,最終選擇聽石青的。

於是石青給他們出了個主意,借求援之機,將剩下的青壯抓到手裡,實質掌控灄頭最後的一點武力。考慮到姚弋仲可能會認栽,不捨得再發援兵。石青請姚若明告姚弋仲,新義軍與大晉關係一直很密切,他若率部遷移至樂陵,與新義軍接盟互爲依託;進,可在樂陵修養生息;退,可南下江淮,投靠大晉。

石青相信,這其中的誘惑,無論是姚弋仲還是姚益、姚若都難以抗拒。如此他的目的就算達成了。石青的目的是要讓灄頭人遠離襄國石祗、冀州石琨,避免他們勾連一處,爲冉閔平定襄國減少一些阻力。

送走姚若,石青再次轉悠開了,一路之上,不停地與人招呼說笑,或者是安排吩咐事情,忙碌之餘,他臉上一直掛着笑容。

雷弱兒跟在石青轉了一陣,突然憤憤不平起來:你石青對下親善隨和,看來並非兇狠跋扈之人,爲何單單對我南安羌人這般橫蠻無禮?難道就因爲我們是降兵麼?

想到‘降兵’二字,雷弱兒一陣沮喪。他投降的時候,原打算先保住性命,以後再找機會逃回坊頭,實沒想到石青做得這麼絕,竟然把南安部族家眷全給弄到青、兗兩州,而且打散分居;以後自己若是想逃,這些人鐵定無法帶走,她們除了死只怕再無其他可能了。這個石青同蒲洪大單于可不一樣,與他雷弱兒沒有半點菸火人情。

,,,,

十七章 免費的晚餐十二章 聚會三十八章 變通之道一百零七章 折戟白溝河四十九孫威來了四十五翻臉不認人三十八章 變通之道三十章 王猛王景略三十八章 雷弱兒的煩惱五十八章 見便宜就撈四十五章 宣誓與族旗二十四章 殺恩二十九章 天網恢恢七十章 奉詔北上五十五章 盟友就是用來吞併的五十五章 意料之外的大魚六十二章 榮譽與驕傲八十一章 何去何從二十五章 聯軍二十八章 彌合三十二章 上黨風雲八十七章 傳說是怎樣誕生的五十六章 金鉤第5章 豫州牧八十一章 博浪六四十六章 壓力三十四章 書聖是這樣來的七十七章 博浪二六十二章 枋頭之變七十四章 勝敗已分六十五章 南下陳留第8章 風起雲涌三十二章 鄴城換主上六十五章 懲戒二十一章 天意人心第5章 殺威棒?六十四章 夜襲上二十四章 霹靂天兆二十二章 全面開戰下十四章 隔岸觀火七十二章 輿論戰心理戰二十五章 詐城三十四章 書聖是這樣來的十六章 南安雷弱兒七十章 夜襲旱寨二十一章 天意人心五十章 騎兵間的戰鬥七十章 不一樣的思維第3章 談婚論嫁八十七章 傳說是怎樣誕生的二十一章 不怕死的女人十七章 關中來得喜訊第3章 談婚論嫁十四章 活捉美少女五十章 聯繫上了二十二章 全面開戰下第4章 桓衝北上五十二章 襄國之戰二六十一章 襄國之戰十一二十五章 詐城二十九章 兩個女人二十七章 因果循環三十三章 鄴城換主下四十四章 我們的家十八章 開戰五十三章 襄國之戰三九十七章 猛虎脫籠三十七章 此地非良鄉三十二章 上黨風雲五十五章 意料之外的大魚六十三章 建制三十七章 各打各得第10章 回家十八章 灄頭人士一百零七章 折戟白溝河三十一章 雙贏三十四章 殺胡令十八章 開戰十七章 來了四十三章 四月初八三八十五章 結束與開始三十一章 雙贏第7章 義士第8章 紙老虎十三章 後現代的審訊二十七章 第一次較量三十六章 那就戰吧二十三章 接風宴上的變故二十章 全面開戰上七十八章 博浪三第9章 反覆六十八章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十七章 來了七十六章 這個險值得冒七十三章 兵不厭詐十二章 這個女人不簡單三十六章 那就戰吧八十三章 博浪八第9章 荀羨之薦七十一章 有理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