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章 難阻

白馬渡晨曦初現。

石青和王猛登上營壘。石青手扶寨柵,王猛退後半步,兩人同時向西眺望。

枋頭軍三萬人馬整齊森嚴,在營壘三百步外,拉出一道寬及裡許的陣線。陣線中央,大旄旗下,是數千衣甲齊整的虎賁猛士,這是蒲健的中軍,由步騎混合組成。陣線兩翼,各有兩千餘精騎,精騎向前突出三五十步,如同枋頭軍探出的兩柄利鉗,躍躍欲試。中軍和兩翼之間,是四個持槍立盾的步卒方陣;方陣前列,上千車輛滿載泥土,依序停放,隨時準備投入到衝鋒中。

咚——咚——咚——

沉悶的鼓點不緊不慢敲了起來,每五名士卒一組,踏着鼓點,靠上泥土車,一人掌轅,兩人在旁協助,另有兩人在前豎起了盾牌。

“開始!進攻——”

蒲健喝令聲中,鼓點驟然密集起來。咚咚咚的急促聲中,中軍令旗不停地揮舞,向左右各營各部傳達將令,更多的小旗親衛,在陣前縱馬來回奔馳,四下通傳將令。

一輛輛泥土車在盾牌的掩護下向新義軍營壘靠近,枋頭軍的進攻有條不紊,緩慢但卻堅決,初次衝鋒便動用了五千人,絲毫看不出牽制佯攻的模樣。

十幾支校驗射程的鵰翎從營壘掠出,在亮紅的天空上畫出一道道弧線,俄頃,鵰翎斜斜插在壕溝與泥土車之間的空白地帶,尾部的翎羽在黎明時的晨風中微微顫抖。

“弓箭手準備!目標八十步——”寧靜的新義軍營壘,迴響着韓彭冷凜的命令。

營壘之下,由新義軍各營弓箭手組成的臨時集羣,每一位成員都是一手持弓,一手拈羽,上半身向後傾斜,雙腿張開,拉出弓箭步。幾千人動作劃一,如同雕塑般,煞是好看。

枋頭軍越來越近,漸漸來到校驗鵰翎墜落之處。

“衝——”

枋頭軍先鋒強懷揚聲下令,腳下猛一加速,他親自推着一車土向前衝去。作爲久經戰事的老兵,強懷明白,前面是死神收割性命的所在,要想活下來,最好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快進快出,在死神的鐮刀未到達前,完成定額任務後退出來。

“射!”

韓彭幾乎是與強懷同一時刻下達的命令。

“射!射!射。。。”

各屯各隊長官緊隨着韓彭的命令大聲呼喝。

令聲未歇,嗡地一聲長長的悶響,在營壘裡迴盪起來。幾千支箭矢呼嘯着飛上高空,遮蔽了漫天的紅霞,讓大地爲之一暗。

須臾,箭矢失去力道,在高空微微一頓,隨即傾斜着向下落去;越接近地面,箭矢的速度愈快,待到一兩丈高時,急速下落的箭矢已帶出尖利的鳴響,幾千聲鳴響合在一塊,如同催命厲鬼的嘯叫,在枋頭軍耳際震響。

盾牌很難防禦拋射的箭矢,因爲盾牌手很難在短時間內,準確判斷出箭矢來襲的角度並恰好迎上。

“衝啊——”

枋頭軍中的老兵呼喝着,推着車,舉着盾,徑直向前猛衝,希望儘快脫出羽箭的打擊範圍。他們和強懷一樣,知道怎麼做纔會儘可能地保住性命。

新兵就沒那麼幸運了,畏縮之下,他們行進的速度反而更慢了,看着箭雨沖天而起,看着飛蝗隔天蔽日,看着箭矢烏雲籠罩下來,他們驚慌無助地呆站着承受。

撲撲撲——

箭雨傾瀉而至,狂風暴雨潑打幹燥大地的聲音驟然響起,其間夾雜着無數慘叫,許多正行進的泥土車頹然歪倒,隨它們一起歪倒的還有轅手。“換人!繼續!衝啊——”手持盾牌的伍長大聲呼喊,命令替換人手推上車輛繼續前衝。

“目標七十步!準備——射!”

“目標六十步!——射!”

“目標五十步!射!”

韓彭的命令越來越快,越來越簡短,弓箭手動作跟着變快,很多時候,他們只顧張弓搭箭,連校準都來不及,就將手中的羽箭射了出去。不過,沒有人在意這些,對於集羣攻擊來說,準頭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開弓速度,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最多的箭矢傾瀉到一個大概的目標方位。

“目標。。。”

機械的口令喊出後,韓彭這才發覺,對方已衝近鹿砦地帶,距離過近,拋射打擊不到了,聲音一滯,他惱怒地叫道:“他奶奶的。弓箭手上營壘,自由平射。”

新義軍弓箭手登上營壘,一人佔據一個箭孔,對外瞄準射擊。箭雨因此稀疏下來,但是因爲精度的提高,造成的傷亡並沒減少太多。

枋頭軍的泥土車冒着箭雨,蠻橫地向前衝撞,撞毀一道又一道鹿砦後,終於抵近壕溝,推車士卒猛一發力,泥土車連車帶土衝進壕溝。推車士卒完成任務,歡呼一聲,慌忙後退。後面的泥土車隨即而至,衝進壕溝。。。

辰末時分,隨着枋頭士卒傷亡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泥土車撞毀鹿砦,衝進壕溝,白馬渡營壘西側壕溝有三處被填平,填平之處最窄的寬度也有三丈,足夠十名士卒並排衝鋒了。

“想拼消耗?石某倒要看看,誰禁受得起。”石青冷笑數聲後,下令道:“傳令陷陣營,每兩百人爲一部,分別到敵軍試圖突破的營柵後埋伏,準備打敵人一個反擊。”

枋頭軍突破方向無疑是三段填平的壕溝。這種狹窄地帶,正是重甲重兵的陷陣營盡情發揮的好地方。王猛點了點頭,對石青快捷的臨戰反應頗爲讚許。

正自欣慰之時,王猛眼睛餘光一閃,看見從水寨方向匆匆奔來兩隊不同服飾的士卒。兩隊士卒合計一百人,此時無不上下溼透,個個被凍得臉色青紫。

這是派往對岸打探敵情的天騎營和陸戰營士卒。王猛心念一閃,得出肯定的判斷後。他提醒了石青一聲:“石帥,過河打探的斥候回來了。”

“哦?”石青轉過身,看到走過來的天騎營、陸戰營士卒,卻有些不愉。他對天騎營和陸戰營一直抱有極大期望,可是通過這次渡河探查敵情,兩營的表現卻讓他很失望。範縣的戰事已經開打,援兵早就出發了,這時候探查回來的情報還有意義嗎?

“對岸是否是座空寨?枋頭軍是否在昨夜已經悄悄離開了?”石青淡淡地問。

天騎營和陸戰營的兩個隊正都愣住了,他們費盡千辛萬苦才探查到的敵情,沒想到主帥早就知道了。

兩位隊正愣了一會,天騎營隊正唐裕貞上前稟道:“石帥說得是,枋頭軍大部昨夜悄悄開拔向東而去,留下三千人封鎖水道,看護船隻;辰初時分,這三千人乘船而下,也向下游去了。”

“敵人封鎖水道就讓你們這般狼狽?要是等你們探查到敵情再行動,黃花菜都涼了!”

石青不滿地訓斥着,眼光掃到諸將士在早春寒風中瑟瑟發抖的身子後,他不忍地嘆了口氣,揮揮手道:“各歸本營,下去換身乾爽衣物。。。”

說到這裡,石青想到天騎營大部已經前往範縣增援去了,隨即補了一句,道:“天騎營的休整之後,暫歸親衛營麾下節制調遣。”

稟丘城。新義軍軍帥府暫駐地。

左敬亭帶隊離開後,孫儉請來戴真、崔宦,簡單地交換了一下意見,孫儉請戴真打理軍帥府各項事宜,並組織兩千名工匠配合崔宦防守稟丘。

孫儉忙碌了半夜,從工匠中抽出三千名青壯,當作役夫使用;凌晨時分,押了五百輛大車,出稟丘城向範縣而去。

爲了儘快趕至範縣,左敬亭一行輕裝簡從,既沒有帶多少糧食,也沒帶多餘的替換兵刃;孫儉押送的車輛,就是爲左敬亭部準備的糧草輜重。

半個時辰之後,車隊拐上金堤,兩輛大車併成一排,整個車隊拖曳出裡許長短,逶迤向西而行。

孫儉衣甲齊備,手中拎槍,背上負刀,疾步走在車隊前列,腿腳利落的不像是年屆五旬的老人。

“孫叔。你老人家身子骨真好,腿腳比我們還快呢。”一個推車的小夥子帶着些許恭維和孫儉搭腔。因爲石青的關係,孫儉是新義軍實實在在的第二號人物;因爲他爲人隨和,兼且天生一副慈和麪目,青兗士民對他很親切,老的見了他喊孫哥,少的見了喊孫叔,可比對石青親熱多了。

聽見招呼,孫儉呵呵一樂。笑道:“老頭子能活到這個歲數,這雙腿腳可是立了大功。小夥子,你不知道,二十年前,老頭子隨軍和劉氏匈奴作戰,那一仗打敗了,匈奴騎兵鋪天蓋地地追上來。那個危險啊,你是沒經見過的。老頭子拼命地跑,拼命地跑。最後。呵呵。。。你猜怎麼着?”

另一個拉車的小夥子哈哈大笑,插了一句道:“還能怎麼着,孫叔必定是跑贏了匈奴騎兵,逃的一命唄。”

孫儉詫異道:“咦。你怎麼知道的?那時你還是個三歲的娃娃吧。”

幾個拉車推車的小夥子一起笑了起來,有人親熱的戲謔道:“在泰山,孫叔你老人家的名號誰不知曉?想來‘長腿司馬’就是那時候開始名揚天下的。。。”

被一幫小輩善意地取笑,孫儉不以爲忤,他憨厚地一笑,帶着回思的神情說道:“嘿嘿。不錯,是長腿司馬。你們知道吧,二十年前老頭子就是軍司馬了,那時候,王朗還是新兵蛋子,麻秋還是個都伯呢?”

“孫叔,你老人家若不當長腿司馬,現今不定就是一方督帥呢。”大膽地小夥子開始開起孫儉的玩笑。

孫儉不以爲然地反駁道:“那可不一定,若不當長腿司馬,老頭子這幾根骨頭不定就在哪埋着呢。”

話長路短,說說笑笑之中,一輪朝陽從他們身後的地平線上冒出頭來,陽光灑在黃河兩岸,驅散了清晨時的薄薄霧氣,映照的金堤閃閃亮亮,前方的情形猛然間清晰地展現在他們面前。

“那是怎麼啦?”一個眼尖的小夥子盯着前方驀然叫了起來。

衆人聞聽驚叫,一起望過去;只見前方四五里外,黃河南岸一股股、一綹綹,不下數千人正散在金堤上下,廝殺混戰。黃河之中,密密麻麻的木筏載着士兵,順流漂下,緩緩靠近南岸。其中有許多士卒抵達堤下,下了木筏,正藉助飛鉤或是長梯向堤上攀爬着。

“啊?怎麼可能!”孫儉大叫,不敢置信地盯着前方,情形很明顯:枋頭軍渡河了!看樣子還站住了腳跟。

事實確實如此。左敬亭不僅沒能把蒲箐和枋頭軍趕下河,最後反而被對手逼得狼狽不堪。

蒲箐是蒲氏子弟中有名的猛將,他的親衛和枋頭精騎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兵,戰力不凡;左敬亭麾下有兩千五百人,這些人是由兗州郡守兵和泰山青壯組成的義務兵,除了燕九、戴洛兩部一千二百人經過了幾場陣仗,其他大多隻受過一些戰事作訓,實戰經驗少之又少。

雙方狹路相逢,兩千五百人圍着兩百多人廝殺近半個時辰,竟然沒能全滅對手,蒲箐和四五十親衛堅持到了最後,等來了援兵。

援兵是蒲雄長子蒲法。

蒲洪受不得新義軍挑釁,被氣壞了身子,消息傳出,激得大大小小的蒲氏子弟摩拳擦掌,詛咒發誓要爲蒲洪報仇出氣;此次出征青兗,能出戰的蒲氏子弟盡皆隨軍出戰。

蒲法也不例外。他在蒲箐手下充當先鋒之職,隨第一批士卒渡過黃河。和大部失散後,蒲法就近收攏了兩百多士卒,待蒲箐點燃篝火,他看見火光,便尋了過來,正好給蒲箐解了圍。

蒲法加入戰團後,並沒有立刻扭轉枋頭軍的劣勢,只是讓蒲箐支持的更久。這對於蒲箐來說,已經足夠了。

五千精騎黑夜渡河,其中有近千人葬身水底,另有四千餘人渡過黃河,成羣結隊地散落在黃河南岸的黑夜裡。散落範圍從東到西大約不到二十里。待蒲箐篝火點燃後,四周的枋頭精騎發現異常,紛紛循着火光找過來。

蒲箐就像枋頭軍豎在南岸的旗子,只要存在,失散的枋頭軍就會自動聚攏過來。蒲法的出現讓蒲箐得以繼續支撐下去,一直支撐到越來越多的部屬找過來。

枋頭精騎的匯聚開始是一股一股的,添燈油一般,來一股被左敬亭吃掉一股,再來一股又被吃掉,連着吃掉四五股後,枋頭精騎匯聚的速度突然加快了,經常兩三股、三五股同時趕到,新義軍的壓力漸漸增大,隨着越來越多的枋頭士卒尋找過來,蒲箐開始穩住腳跟,和左敬亭廝殺纏戰,形成了僵持。

單單如此的話,左敬亭還不會狼狽。

枋頭軍爲了在南岸站住腳跟,付出了極爲慘重的代價,落水而亡者近千,添燈油般被新義軍圍殺近千,迷路的和見勢不妙逃走的也有近千人,拂曉時分,蒲箐不過聚集了兩千部屬。

匯聚而來的兩千枋頭精騎折騰了一夜,早已筋疲力盡,刀槍衣甲也不全,其中有的人不小心渡河時將刀槍弄丟了,有的人識得水性,渡河時擔心木筏翻覆後衣甲礙事,乾脆早早解下,結果被水捲走。

因爲諸般緣由,枋頭精騎的戰力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左敬亭率領義務兵倒也能和他們鬥個旗鼓相當。

這種情況,很快發生了改變,天亮以後,對面的枋頭軍開始大規模渡河了。

枋頭軍在金堤內側架起了一個木質坡道,一張張木筏推下坡道,四張連爲一體,組合起來後像是巨大的平底船;一架架雲梯被擡了上來,枋頭軍士卒一隊隊從容登上,再不用擔心傾覆之禍,在整齊的號子聲中,划向對岸。

左敬亭看到這般景象,頓時慌了神。他這兩千多人可以用來和南岸的敵人周旋,也可以用來防守金堤;就是不能用來同時做這兩件事。

“燕九!你帶本部防守河堤。不得放敵人登岸。”左敬亭咬咬牙,決定分兵;同時做兩件事。

這種情況下,分兵是件很冒失的舉動,新義軍的處境因此變得非常地危險,稍不注意,就可能會被對手集中兵力一一吃掉。好在蒲箐一心想掩護大部渡河,一時顧不得吃掉左敬亭部,他見左敬亭分兵,他也依樣畫葫蘆,讓蒲法帶一部人馬纏上燕九部。

左敬亭無奈,再次分兵,命戴洛率本部防守堤岸;蒲箐隨即又分出一部人馬,纏住戴洛,不讓新義軍騷擾己方渡河登岸。雙方原本分成兩團捉對廝殺,經此一變成了六團。

六團人馬散在河堤上下,混戰一處。左敬亭始終未能分出人馬防守住河堤,而對面的枋頭軍大部終於渡過黃河,螞蟻一樣向上攀爬,開始登岸了。

孫儉帶着車隊趕到的時候,看到的正是這樣的一團亂象。

孫儉多年軍旅,無數次死裡逃生,並博得一個“長腿司馬”的綽號;不是因爲他武藝出衆,也不是因爲他運氣好,而是因爲他的眼睛異常毒辣;每每在戰事出現轉折前,能先一步預料到勝敗。此時,他眼光一掃,心裡已經有了準確的判斷:對方成功了,憑左敬亭和自己想阻止對方渡過黃河千難萬難。

雙腿下意識地一動,習慣性地,他想盡快脫離危險。

,,,,

二十七章 意外的意外五十七章 敵我同行第6章 抗敵愛國陣線?第7章 義士六十七章 麻姑的決定十八章 戰爭節奏難掌握四十章 翁婿重逢十一章 安離趙諫黎半山五十三章 及時抵達第8章 讖言豈會無稽三十八章 各施手段十三章 鄴城的框架三十九章 北上盧奴四十五章 三月二十八二十四章 其他人的心思五十八章 張遇複姓三十五章 薛瓚的恐懼三十二章 鄴城換主上五十六章 雨夜追擊第10章 回家六十七戰事十三章 鄴城的框架三十二章 急轉直下六十四章 夜襲上八十章 博浪五三十五章 對決序幕拉開八十一章 博浪六三十三章 祭竈節下四十七章 夜戰三十二章 上黨風雲二十章 有客來訪十六章 義士的失望四十三章 四月初八三八十三章 博浪八三十一章 祭竈節上第8章 風起雲涌十五章 精雕細琢的風情七十章 夜襲旱寨四十八章 圍困下的襄國五十三章 及時抵達五十六章 雨夜追擊二十七章 第一次較量六十九章 出人意料的荊州軍二十七章 流言的解析十一章 意外地收穫六十一章 驚變下六十三章 諸葛攸顯能四十一章 賤人喜歡硬的五十七章 襄國之戰七五十七章 敵我同行三十五章 對決序幕拉開二十八章 各有算計三十九章 危機重重十三章 鄴城的框架二十八章 意外的邂逅三十一章 三個戰場五十四章 一手硬還要一手軟三十一章 荒唐的政治六十三章 諸葛攸顯能十四章 齊人之福二十二章 嗬哈九十五章 焉有退路第6章 抗敵愛國陣線?二十八章 中國式政治第9章 反覆七十四章 勝敗已分三十九章 男人的眼淚三十七章 依靠五十五章 將星閃耀三十三章 標語和童謠十三章 鄴城的框架七十二風滿樓中第5章 韓氏入宮五十八章 橫江之策十八章 戰爭節奏難掌握四十六章三十七章 依靠五十傾巢而出六十三章 司州的形勢五十傾巢而出九十二章 不眠之夜九十七章 猛虎脫籠二十四章 進位八十四章 博浪九七十一章 有理由嗎三十六章 邂逅第6章 初來乍到 沒人關照二十三章 接風宴上的變故七十八章 梳理行動四十二章 金堤喋血五十二章 你在害怕什麼十九章 穩住十四章 攻城非易事三十二章 踏上旅程第2章 大晉朝廷的要求十五章 接戰十七章 關中來得喜訊六十二章 榮譽與驕傲第2章 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