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第93章 天子

“兒子見過母后。”

太康帝一邊拱手見禮,一邊咳嗽了幾聲。

鄭太后忙上前握住太康帝的手,仔細關切問詢:“前兩日還好好的,怎麼忽然咳嗽起來?宣過太醫了嗎?”

太康帝一邊咳嗽一邊答道:“昨日朕去園子裡轉了一回,大概是風大了些,就有些咳嗽。已經召季太醫瞧過了,母后不必憂心。”

哪能不憂心?

先不說鄭太后的尊榮富貴都來自於太康帝,單論母子之情,鄭太后對唯一兒子的關心也絕不是裝出來的。

鄭太后看着太康帝單薄的身形,看着他咳得發紅的臉孔,心中憂急如焚,伸手爲太康帝拍背順氣。

太康帝咳過一遭,稍稍安穩了,張口問道:“母后特意讓朕過來,是不是有什麼要事?”

鄭太后定定心神,將南陽郡主敬獻新式轅犁一事道來:“……哀家昨日試過了,新式轅犁確實十分省力,速度也比尋常轅犁快得多。”

太康帝聞言龍心大悅,立刻道:“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朕立刻召王丞相進宮!”

鄭太后卻道:“皇上直接召工部尚書進宮,將推廣新式轅犁的差事給工部便是。這等事,不必和王丞相商議了。”

太康帝耳根子軟,自小就聽老孃的話。做太子時,王丞相兼了太子太傅一職,他對精幹厲害的王丞相也很是信服。

如今坐了龍椅,做了天子,他還是習慣事事都問過王丞相的意見。聽鄭太后這麼一說,頓時有些躊躇:“這樣繞過王丞相,不太好吧!”

鄭太后哼了一聲:“這大梁是姜氏天下,是皇上的。皇上要做什麼,還要問過一個臣子,這是何道理。”

這麼說,就有貶低王丞相之嫌了。

王丞相是先帝一手提攜重用的肱骨重臣,是百官之首。先帝遺囑裡,還提及新帝要敬重王丞相。

這是普通臣子嗎?

太康帝見鄭太后不快,語氣軟了下來:“母后別惱。朕的意思是,這是一樁好事,王丞相就是知道了,也絕不會阻攔。”

鄭太后插手朝政,私下代天子批閱朝政,還藉着對太康帝的影響力,提攜了一批臣子。

王丞相也不是善茬,鄭太后提攜上來的這批臣子,王丞相沒少打壓。短短几年,朝堂裡分了三派,一派丞相黨,一派太后黨,還有一派,堅持效忠天子……也就是中立派了。

“事事都靠王丞相,長此下去,朝堂衆臣對王丞相俯首貼耳。皇上還有什麼威嚴!”

鄭太后擰了眉頭,語氣驟然嚴厲:“皇上知不知道,宮外百姓都只知王丞相,不知天子了!”

太康帝脾氣是真的軟和,被鄭太后這般怒責也不動怒,反而好聲好氣地哄親孃:“母后別惱。王丞相忠心耿耿,一心操勞國事。朝野名聲俱佳,深得百姓愛戴。對朕更是恭敬有加,從無不敬。哪裡就到母后說的這一步了。”

鄭太后被噎了一下。

沒錯,王榮王丞相名聲好得很。真正聲名不太美妙的,是她這個不安後宮的大梁太后。

在文官武將們眼中,太后伸手干政纔是大忌。

太康帝見鄭太后神色不愉,心中不忍,想了想說道:“這新式轅犁是南陽郡主敬獻給母后的,推廣新式轅犁是利國利民的大事。母后當記首功。”

鄭太后面色好看了不少:“哀家不是爭這份功勞。哀家是爲了皇上考慮着想。哀家是太后,尊貴已極,要這功勞做什麼。哀家盼着大梁朝堂平安,百姓安居樂業,盼着皇上能成爲一代明君,不被權臣左右。” 不管如何,親孃總是爲了兒子着想。就不必計較這番話裡有多少公心,又有多少私心了。

太康帝從善如流地點頭:“母后說的話,朕都記在心裡。”

鄭太后這才滿意地笑了起來。

說完正事,太康帝隨口問道:“母后不是打算接南陽郡主進宮嗎?怎麼不見她身影。”

昨晚被趙公公灌足了迷湯的鄭太后,提起此事也不惱了:“小姑娘捨不得離家,也是難免,暫且隨她吧!等過個一兩年,哀家再打發人去南陽郡接她進宮。”

太康帝點點頭。

南陽王在世時,母子兩個都很忌憚這位文武雙全聲望聚隆的實權藩王。派左真去執掌南陽軍,是王丞相的主意,也深合太康帝的心意。

南陽王一死,南陽王府就剩一個十歲的姜韶華,還有一個上不了檯面的盧郡馬。於太康帝而言,這個心腹大患已經去了大半。

能接姜韶華進宮最好,她不願來要留在南陽郡,也不是什麼大事。

說完正事,鄭太后笑道:“皇上今日留下用午膳吧!哀家打發人去上書房,將太子叫過來。還有寶華她們,也一併過來,人多熱鬧。”

太康帝欣然應了。

……

太康帝龍體虛弱子嗣不豐,膝下兩子一女。

長女姜寶華是紀皇后嫡出,今年十四歲。太子姜頌是李貴妃所出,今年十三歲。還有一個兩歲的小皇子,是範貴人所出。

紀皇后三年前一場重病去世,鄭太后親自教養寶華公主,又接了東平縣主和淮陽縣主進宮陪伴寶華公主。

至於太子,五歲就進上書房讀書,身邊有四個年齡相若的伴讀。

一個是安國公嫡子,鄭太后嫡親的侄孫,十二歲的小公爺鄭宸。

一個是王丞相幼子,十三歲的王瑾王四公子。

另有一個,是李貴妃侄兒太子嫡親的表哥,叫李博元,今年十四歲。

最後一個,是高涼王世子姜頤。

高涼王就是當年被燒壞了腦子的三皇子,太康帝登基後,冊封三皇子做了高涼王。封地高涼郡遠在大梁南端,離京城數千裡之遙。高涼王癡癡傻傻的,治理不了藩地,一家三口一直留在京城。

這位高涼王世子,比太子小了一歲,四歲起就進上書房陪太子一同讀書。

鄭太后打發人去上書房傳口諭,很快,一羣衣衫華貴相貌姣好的少年男女聯袂而來。

鄭太后目光一掃,有些驚詫:“子羨怎麼沒來?”

第32章 難下78.第78章 班底324.第324章 冊封(二)251.第251章 用意212.第212章 小花149.第149章 棘手第15章 軍營(二)312.第312章 餘波374.第374章 撐腰82.第82章 敲打133.第133章 斷案(二)363.第363章 書信(二)338.第338章 萌芽(二)238.第238章 差事(二)第44章 田莊(二)第26章 難堪200.第200章 生辰225.第225章 乾旱(一)279.第279章 故人369.第369章 銀山(二)100.第100章 威望(一)128.第128章 公審(一)381.第381章 瘟疫(二)336.第336章 重逢206.第206章 盧琮(二)198.第198章 湯五84.第84章 會面(二)73.第73章 陶大(一)319.第319章 奏摺第4章 舅舅173.第173章 新糧(二)118.第118章 舍人130.第130章 公審(三)372.第372章 格局293.第293章 依賴(二)第40章 身份(一)255.第255章 提攜(一)138.第138章 私心(一)143.第143章 敲打第4章 舅舅83.第83章 會面(一)157.第157章 宏願75.第75章 回府269.第269章 國喪(一)352.第352章 衣錦(一)110.第110章 內鬥(一)365.第365章 相伴(二)378.第378章 人心(一)367.第367章 相伴(四)208.第208章 出行366.第366章 相伴(三)158.第158章 運轉306.第306章 安置(一)386.第386章 遠行(三)262.第262章 動亂(一)347.第347章 教訓(一)76.第76章 震動224.第224章 送馬200.第200章 生辰220.第220章 內卷(二)388.第388章 再聚(一)396.第396章 不約374.第374章 撐腰214.第214章 雛鷹(二)261.第261章 忠心249.第249章 誤國(二)第43章 田莊(一)158.第158章 運轉185.第185章 無功180.第180章 重逢(三)346.第346章 難纏53.第53章 宏願第27章 “陪伴”304.第304章 饑民(二)298.第298章 嫉妒60.第60章 下山117.第117章 滋事167.第167章 神醫(二)341.第341章 新生(二)242.第242章 序幕(二)324.第324章 冊封(二)52.第52章 誘餌(二)64.第64章 安排第10章 神力280.第280章 藩王344.第344章 鷹衛(二)179.第179章 重逢(二)189.第189章 孝敬85.第85章 懲戒(一)368.第368章 銀山(一)291.第291章 敬畏(二)152.第152章 命案(三)368.第368章 銀山(一)第29章 發作(一)186.第186章 金佛第4章 舅舅第16章 人心第31章 騎虎221.第221章 李穎(一)66.第66章 問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