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第369章 京都開城

收買小兵衛的自然是錦衣衛的密探。

朱瞻埈不打算攻城,但也沒打算在這就這麼圍着浪費時間,於是乎手下的人自然就要想辦法爲王爺達成目的。

這對於錦衣衛來說倒也算得上是駕輕就熟,畢竟錦衣衛是幹諜報出身的,收買、刺探都是他們起家的本事,收買幾個間諜臨陣倒戈實在不是什麼新鮮事。

而收買這些間諜也實在是沒有什麼挑戰,畢竟如今幕府已經是風中殘燭,即便是普通的明軍他們都沒有任何能打贏的可能性,更何況這次來的還是明軍中天字第一號的精銳青玉衛!

烏蘭忽失溫之戰成就的不僅僅是大明天下無敵的威名和朱瞻埈天下第一猛將的頭銜,更締造出瞭如今大明最強的一支軍隊。

自從上次北征,青玉衛最後衝破了韃靼人的騎兵,朱瞻埈在戰場上斬將奪旗、生擒敵酋之後,青玉衛便已經有天下第一強軍的稱呼。

當初那一戰青玉衛的騎兵與數倍於己的韃靼騎兵對衝,所締造的是一個踩着當年蒙古鐵騎的威名所成就的新榮耀,一份天下第一強軍的偌大名頭。

而這份偌大的名頭所帶來的,便是在大明周邊的國家能夠止小兒夜啼的威懾力。

而朱瞻埈本人更是被好事之人稱爲大明第一猛將。

畢竟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已經是足以名揚千古的偉業,古往今來能做到的無一不是絕世猛將,就更別說在亂軍之中生擒敵酋了。

從這一點上來說,稱朱瞻埈是大明第一猛將還真一點毛病都沒有。

當大明第一猛將帶着天下第一強軍堵在了你的家門口,還捎帶手在一個月之內拔掉了你周圍所有的友軍,任誰面對這幅架勢都會腿軟的。

對於被圍困城中的倭人來說,如果有機會投降,除非是那些真的頑固不化的死忠之輩,否則都會想要投降的。

有這種想法的不僅僅是像小兵衛這樣被徵招的底層武士和足輕之類的小人物,事實上就連幕府內部的一些高層人士也同樣在考慮着如何體面投降的事宜。

朱瞻基娶了南朝女倭王爲妃的事情對於倭國的高層來說是一件人盡皆知的事情。

畢竟大明要合理合法的拿下整個倭國而不背上大國凌虐小國的名頭,正統和法理是必須的,哪怕僅僅只是面子上說得過去。

而這也就給了那些倭國高層投降的合理藉口。

他們大可以說自己是效忠倭國王室正統,而非是向大明投降。

甚至於就連北朝倭王,也不是沒有話說,大可搬出當年南北共治的約定,說要還政南朝。

但有的時候上位者有退路,並不意味着下位者也有退路。

底層小民無所謂,反正城頭變幻大王旗和他們沒有太大關係,只要不是那種特別殘暴的傢伙通常來說都不會刻意的去屠城什麼的。

不是被戰事波及或者被拉去當炮灰,底層小民所需要面對的也僅僅只是戰爭帶來的連帶災難。

雖然生死困苦,卻也不會必死無疑。

甚至於對於倭國的普通老百姓來說,那是生的便宜死的隨意,但只要願意多花一點心思,活下去還是沒有問題的。

至於上位領導者,只要願意放棄自己的權勢地位,有的時候求一條活路還是簡單的。尤其是對於像倭國這樣,倭王早就已經大權旁落的國家來說,王室早已經只是一個吉祥物了。

只要捨棄王位,安心去做一個富家翁,對於北朝倭王一脈而言活着並不難。

畢竟大明是要面子的,對於投降的小國王室通常並不會趕盡殺絕,而是封個侮辱性質的爵位,養起來當吉祥物。

當然,大明並不是一味的好好先生,如果得罪大明得罪的太狠,也還是會被殺掉的。

不過對於倭國北朝王室一脈來說,這倒是不用擔心,他們只是吉祥物,並不是真正做出決策的人,論得罪大明還清算不到他們頭上。

但諸如幕府將軍家族以及將軍的家臣之流,就沒那麼幸運了。

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將被清算,而且他們也很難投降,畢竟他們的權勢和地位都依託於對幕府的忠誠,是和幕府本身高度綁定的。

投降?如果他們面對的是南朝倭王一系的軍隊那自然沒任何話說,直接投了便是。

最多推幾個倒黴蛋去切腹,這事情就算完事了,家族減封、削地之後,依舊還是貴族。

但面對大明他們沒法這麼幹,因爲大明不需要他們繼續存在。

這一點已經在大明幾位藩王的領地上得到了證實,大明的幾位藩王在攻下了領地之後,做的第一件事都是清理領地內的豪族和國人衆。

藩王的封國所有的土地都是藩王的,想保住家族的領地就是在和藩王爭奪財產,藩王又怎能容你?

就更不用說,如今的大明律法也沒有允許有人能夠佔有大量的土地,還擁有強大的武力。

當然,藩王除外。

就連朱瞻埈的領地上,雖說留下了很多向他投效的武士家族,並且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領地,但那也僅僅只是土地所有權而已,他們過去能夠從領地上收稅、徵兵的一系列權力都是被收回了的。

簡單來說,他們只是佔有土地的地主,在這一點上和大明的那些地主士紳並無太大的區別。

要說有區別的地方,也就是朱瞻埈給了這些武士一些王府的基層職位,讓他們成爲了自己統治地方的基礎。

但這也僅僅只侷限於中下層的武士,過去那種大名麾下的家老重臣什麼的,可是都被屠戮一空了的。

也正因爲如此,幕府的上層其實對投降並不抱太大的希望,畢竟投了最多能保住一條命,家族領地和權勢什麼的以後就全都沒有了,這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他們可以自己死,也可以拖着別人一起死,但家族在他們看來是不能死的。

然而很顯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想跟他們一起去死。

於是乎當火焰在京都城中燃起的時候,城門也在悄然之間被打開,在一片混亂之中明軍進城了。

第65章 人道氣運第295章 南海龍王第34章 匯票和銀行369.第366章 斬斷倭國龍脈第69章 人道封神330.第327章 編練新軍第246章 時代變了第63章 天下豈有六十年之太子乎?352.第349章第135章 三路攻倭第1章 歡迎收藏第193章 岷王世子第251章 4K章節第215章 榷場第169章 檢地第240章 兩京制第118章 父母的關心347.第344章 斬神第13章 不爭爲爭326.第323章 氣運制約第298章 國運加持第49章 奉旨練兵第299章 重訓錦衣衛第2章 朱家麒麟子第170章 年輕武士第270章 龍女第137章 聽濤水閣第250章 笑看風雲第56章 籌措資金第26章 計將安出?第188章 張氏教子第215章 榷場第262章第72章 羅盤造價第20章 亡國之禍第99章 真龍之軀第63章 天下豈有六十年之太子乎?370.第367章 火龍第31章 東宮的老虎第58章 官員的俸祿第85章 貶爲馬前卒第268章 交給太孫第304章 洞天之寶第133章 海上強軍第83章 疲兵之策第244章 全城大索第14章 皇帝遇刺第262章第239章 遷都之議327.第324章 西南叛亂第188章 張氏教子第155章342.第339章 銀子和黃河第312章 知無不言第50章 永樂大典第130章 鄭和與候顯320.第317章 張氏教子第284章 倭人獻女第262章第31章 東宮的老虎第100章 挑選法寶320.第317章 張氏教子第6章 皇帝封賞374.第371章 戰事終了第262章第306章 口腹之慾337.第334章 自負盈虧352.第349章第194章 鳳陽朱 小家氣第284章 倭人獻女第184章 一百萬兩白銀第227章 威壓草原329.第326章 文武相制382.第379章第64章 副將第188章 張氏教子第64章 副將第75章 鴛鴦陣改第41章 絕天地通第21章 朱棣的惱怒第147章 天津衛第261章 徐妙雲第237章 騎馬第33章 考校胡善祥376.第373章 家書抵萬金第51章 詔獄裡的人才377.第374章 帶兵進京第99章 真龍之軀第257章 香火神位第4章 胖老爹朱高熾340.第337章 伐毛洗髓第160章 運糧和出征330.第327章 編練新軍第219章 朱棣的考校第274章 準備大婚(4K)374.第371章 戰事終了第202章 後勤保障第219章 朱棣的考校第275章 大婚前夜346.第343章 忙不完的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