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章 盟宋魯交戎 討滑鄭伐衛

公元前722年,鄭公姬寐生平定叔段之亂,其子公孫滑逃往衛室,衛室助其攻鄭,蠶食至廩延,鄭公與朝商定,令大夫祭仲爲使,前往衛室交涉,勸其退兵還地。

時至年中,祭仲抵衛並於衛室廟堂面奏衛公道:"鄭衛兩室互爲領邦,同爲王室公卿,理應互助同生,何顧助鄭叛臣公孫滑,攻吾城奪吾地,致使兩室邊境百姓慘遭戰亂之苦。此定非衛公所想!"

衛公高坐君位,雙目望着堂下鄭室太夫祭仲如流水般道來。

且說衛公是何人?

姬姓,衛氏,名完。

其父爲衛前莊公姬揚,其母爲陳女厲嬀,然紅顏薄命,後將其轉交由衛前莊公正配夫人莊姜撫養。

於公元前734年,承父爵繼掌衛室。

此時衛公姬完斜臥於大殿寶坐之上,耳聞堂下祭仲高談闊論,心中早已不耐,如若不是忌諱邦室禮儀,早已將堂下之人轟出大殿。

待其說至一半,衛公姬完插口說道:"當今鄭君身爲公卿不尊周室,是爲不忠;囚母城穎,是爲不孝;殺弟於鄢,是爲不仁;恃強凌弱,是爲不義!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如何堪當一室之君!"

略爲一頓,衛公起身側堂下祭中,一手背後,一手輕捋鬍髯繼續說到:"反觀其弟共叔段,生性至孝,尊崇周室。爲救其母脫離苦海,不惜以下犯上,甘當血染疆場。如此知禮至孝之人,如若爲君必爲一代聖仁之君!只可惜如今已是陰陽兩隔。好在其子公孫滑承父秉性逃難至衛,衛願爲其討回封邑,問罪鄭公!"

聽其說完,鄭使祭仲拂面一陣仰天長笑。

衛公見壯怒指祭仲說道:"鄭人皆是如此不知禮儀之輩!"

祭仲聞得一聲喝,緩緩收攏笑聲,躬身下禮致歉道:"非仲不知禮儀,實乃君上所言,讓人啼笑皆非。人言聞名不如一見,今日所見衛公,猶如黃口小兒一般,滿嘴胡言!"

衛公姬完冷笑一聲說道:"如此說來,孤言皆非?"

祭仲起身回道:"君上言說吾君爲其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實爲大謬!吾君即位之初獻地於周善待周民,可觀其忠;太后武姜犯上作亂,吾君赦其罪,與其掘地相見,可見其孝;太叔段違抗君命,私佔民地,吾君任其隨性所爲疼愛有加,可知其義;鄭室地處中原腹地,四周強鄰征伐不斷,多有敵邦流民入鄭,吾君賜以湯食物,妥善安置,百姓無不稱讚有加,可謂其義。如此大忠大孝大仁大義之君,君上加以謬解,豈不可笑!"

衛公聽完,不置一評,冷冷說道:"鄭使一副好口舌,孤不與爾爭辯,然孤助公孫滑一事,毋庸置疑!"說罷,從侍者手拿過一副書簡,拋擲於堂前滾落祭仲腳前,繼續說道:"此乃戰書,擇日決勝疆場!"

祭仲目光僅盯衛公雙眼,及至書簡滾至腳下,方纔收回目光,低頭彎腰拾起地上戰書,拱手一禮說道:"衛公一意孤行,雖忠言難以拉回,日後莫要言悔纔是!"說罷,行禮退去。

待其退去,衛公癱軟於寶座之上,額頭沁出細汗,閉眼長舒一口氣,隨即望向堂下開口問道:"孤皆如卿言行事,如今獲罪鄰邦,天佑衛室!"

話音剛落,堂下一人行出,觀其朝服,位居大夫之職,官拜邦室上卿,音容堅定說道:"鄭室自桓公立室以來,歷經三代,時不過百年,其實力已與衛相差無幾!當任君主姬寐生,其膽略過人,見識不在上代君之下,或有過之!如不加打壓,取衛待之只欠時日而已!今日君上殺其威風,讓其無功而返,定會激怒彼室君主,令其起兵攻衛。"

聽到此處,衛公雙手撐起身軀問道:"似此孤當何爲?石卿可有良策解之!"

上奏之人原是衛大夫石臘,見君上有此一問緩緩回道:"此局不難解,目下魯宋黃地大戰方罷,宋室損兵折將,魯室雖敗宋師,然亦爲慘勝,更有魯惠公戰場負傷斃命,新近齊屬夷室攻下魯屬紀室,魯室境況更是雪上加霜,衛室地處魯宋之間,君上若能說動魯宋劃化干戈爲玉帛,與其達成盟邦,一致壓制鄭室,其時縱使鄭室再強,亦無回天之力!"

衛公衛完聽完說道:"故且一試,便有勞石卿出使宋魯,力成此事!"說罷,轉身離去。

羣臣致禮亦紛紛退去。

時過半月,衛大夫石臘手持衛室使節抵達宋室,驛管之中巧遇鄭大夫祭仲亦出使宋室。

原來祭仲返鄭後,面奏鄭公言說衛室一行所遇之事,鄭公當即下令穎考叔出兵北境防範衛軍。

慮及兩室實際相當,衛室必會連接盟邦共同伐鄭。

思索再三,衛室定會拉攏領邦魯宋聯兵攻鄭,如此鄭將獨臂難支。

想通其中厲害,鄭公姬寐生當即立斷,令祭仲稍做休整,次日即起行出使宋魯,定要趕在衛室使者之前,先行說動宋魯聯鄭討衛。

然抵宋已有七日,仍不見宋公召見。

飲茶消遣之時,正好碰見衛大夫石臘引領一行人等走進驛館,祭仲走上前去。

雙方施禮已閉,茶座坐定祭仲問道:"石公此刻入宋,不怕晚矣?"

石蠟笑着回道:"早到怎能在此遇到祭公!"

祭仲大笑接着說道:"如此說來,石公已是胸有成竹!"

石臘面漏神秘笑容起身一禮說道:"就此別過!祭公保重!"說罷,轉身離去,走近隨行衛兵身邊,貼耳密語一翻。

祭仲亦起身回房,步入房中便吩咐隨收拾行裝準備起程。

自己獨坐案前,攤開涓帛,提筆寫到:

君上親啓,老臣叩請,入宋七日,本待說請宋公與吾會盟共討衛逆,奈何宋公不與會面,當是說宋無望。

入宋多日,寸功未建,有負君上所託,臣心慚愧。

爲不負君恩,本當借宋入魯,如若有幸說得魯公出兵襲擾衛後亦算將功折過。

然臣細下思過,黃地之爭,宋魯室損,東有有勁齊窺視,西有強晉在側,東西並進,衛宋魯三家無一可與之匹敵。

若是三家合一,則東可御齊西可防晉。如是衛聯宋魯,吾等無可與之相爭,宋魯必然倒衛反鄭,如此鄭將勢孤,君上需及早制定應對之策。

老臣不才進以數言,供君斟酌。

然臣以爲,三家合一未必不可破。

魯君初及位,主少室疑,爲固權勢,定不會出兵鑲衛。

聯衛僅爲御齊防晉而已。

君上可借天子之名,出詔撫慰,即可破之。

再請邾室陳兵宋側,邦室有險,宋必列陣邊邊境對壘邾兵,再難調兵助衛。

如此三家會盟名不符實,鄭危可解。

老臣另請借宋東向入齊,若是說得齊公出兵爲後,君可輕取南境廩延失地。

謹此以報君上,叩謝,老臣敬上!

寫罷,祭仲取起帛書,輕吹墨跡,進而卷好封存銅管內。

此時,隨從亦收妥行裝。

祭仲將其喚至身邊,將手中信管交於隨從,口中吩咐道道:"將此連夜送回新鄭。"

隨從聽完心生疑惑問道:"大人不回鄭室?"

祭仲走向房門邊,低頭說道:"使命未成,餘事未了,無顏見君!"

隨從接着問道:"大人慾往何處?"

祭仲斬釘截鐵回到:"東向入齊!"

隨從聽聞急忙說道:"東向入齊,需過衛境,在此劍拔弩張之時借道衛室,危險重重,屬下願隨大人前往,以顧大人周全。"

祭仲回過頭說道:"信件務必送來君上手中,事關重大,不可有誤。老身孤身入齊便可,此事已定不得更改!"

見大夫祭仲心意已絕,隨行護衛亦不再勸阻,拱手問道:"敢問大人何時起行?"

祭仲回道:"今夜便走!"

隨從不解,繼續問道:"爲何如此匆忙,明日清晨趕早,耽誤不了些許功夫!"

祭仲見其一臉茫然,爲其釋惑道:"石臘入宋,定會唆使宋公加害吾等,稱其未見宋公,吾等佔其先,或可全身而退,晚則將有性命之虞!"

隨從方纔明瞭箇中玄機,連忙說道:"大人心細,屬下這便備馬,午夜起行!"說罷,致禮退下。

及至午夜,祭仲一行人等駕車逃離雎陽。

出得城外,便兵分兩路。

一路隨行護衛攜書快騎直奔新鄭,面君陳情。

一路大夫祭仲駕車東行,借衛入齊奔往臨緇。

再說宋公得報衛使來訪,連夜召見。

書房內君臣見,宋公開口說道:"衛使可知鄭使入送已達七日之久,來使不怕孤已與之會盟,約定聯兵聯兵對衛?"

石蠟笑着說道:"宋公若與鄭會盟,豈會連夜召臣進見!"

一語說破,宋公亦不再試探,開門見山問道:"衛使此次前來,欲盟欲戰?"

石臘笑着回道:"非但不戰,並助宋公免其將有之戰。"

宋公面漏惑色,冷笑道:"宋室境內一片祥和,來使助孤免戰從何說起?"

石臘正色說道:"君不見魯室陳兵邊境,欲報黃地之恥,稍有風吹草動便會跨過邊界踐踏宋土。"

不待其說完,宋公搶過話語說道:"來便來,孤定教其有來無回!"

輕鬆激怒宋公,石蠟正暗自欣喜,待其說完,笑着回道:"人言宋公豪俠氣概,今日一見名不虛傳。即或宋公僥倖戰勝,被後黃雀,公能抵擋幾回?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利,公乃明君,箇中厲害,何須臣下一一道來!"

說罷,定眼望向宋公宋和。

四目相對約有盞茶功夫,宋公宋和打破僵局冷冷問道:"來使可有良策解之?"

石臘接其話語說道:"無計不敢入宋,只恐君上不忍爲之?"說罷,拱手施以一禮。

宋公宋和聽完,心生疑惑且帶好奇之心說道:"且說來一聽!"

石蠟亦不客氣款款道來,張口說道:"無非屈尊求和!”

宋公一聲冷笑回道:“衛使不知黃地之戰,魯乃勝家,敗家言和,豈能成事!”

石臘緩緩接道:“如若衛室從中搓和,不知宋公以爲如何?”

宋公面無表情問道:“衛室所求何爲?”

石臘再拜說道:“近來鄭室公孫逃難至衛,吾主見其仁厚,當前鄭君征伐殺戮,囚母殺弟。吾主欲扶鄭公孫滑爲君,爲此委臣盟衛宋魯三家聯兵抗鄭,望君成此公義之舉!”

宋公起身說道:“衛使若能說退邊境魯兵,孤應戰車百乘兵馬三千助爲,盟約待定!”

說罷,端起案前茶杯。

石臘會意,拜謝退出。

回到驛管,石臘得知祭仲連夜出逃,暗伏衛兵未能擒獲,其去向不明。

爲免祭仲先行到達魯室,破壞宋魯連盟,石臘當即吩咐隨從收拾行裝前往魯室。

時過半月,祭仲獨自抵達齊室臨淄,只見大道人流穿梭不息,兩旁店鋪林立,房舍密集如雲,好一番東方強室氣息。

不經驛館室事交接,祭仲獨架馬車直奔齊君侯府。

待到府前,只見侯府琉璃閃輝,檐牙高啄,舞氣籠罩之下猶如蓬萊仙閣。眼前百級階梯扶搖直上,殿前石柱林立,成人雙臂難以抱圓。

祭仲手持節杖室書立於府前,門前護衛上前詢問,得知來由,快步進殿報奏。

此時齊公正與羣臣晨間議事,聞報鄭室使者殿外侯見,無不心生疑雲。

鄭齊相隔前裡,素無來往,更無是非糾紛,鄭室遣使前來欲做何爲?

齊公一時難以猜透,然一邦使者求見,還當以邦交之禮相待,隨即吩咐侍從宣來使覲見。

護衛伍長得令下殿,宣祭仲上殿。

齊公端坐殿前君位之上,威嚴盡顯,並下令暫停室事議論。

當任齊公爲齊室弟十三任位君主,姜姓,呂氏氏,名爲祿甫,其父爲齊莊公呂光。

不過一會,祭仲大步走進殿內,手舉室書便行君成之禮,口中大聲說道:“鄭人祭仲見過齊侯!不經室事交接,府前直諫,有失禮儀,齊侯勿怪!”

齊公姜祿甫笑道:“鄭使行色匆忙,定有要事,不知來使何以教孤?”說罷,便教侍從收上鄭室室書。

祭仲亦起身說道:“老臣左手持喜,右手拿憂!且看君上如何抉擇?”

齊公見祭仲話有蹊蹺,邦室大事豈能隨意應對,且問道:“喜從何來,憂爲何意?”

祭仲再不打啞謎直言回道:“所謂喜,即是齊公將得一西方盟邦。”

齊公姜祿甫笑着回道:“如此說來,鄭室欲盟於孤,然孤之喜從何而來,於孤何益?”

祭仲逐條道來:“其利有三,齊處東海之濱,久離王室,難以再現當年太公領政雄風,王室地位日見衰微,諸侯亦會輕眼觀齊。然鄭室毗鄰王地,日可策馬抵達洛邑王畿,且吾君現爲王室公卿,位及司徒。若齊盟於鄭,則可與鄭同享殊榮,諸侯亦會重崇齊公!其二,鄭齊若爲盟邦,可通商道,齊鄭可互換盈餘物資,互惠共贏,若得之利,齊公自明。其三,現下諸侯相互攻伐,且齊處東海,時有東夷蠻族入侵,兵爭之時,如若鄭室襄助,想必齊公定會壓力頓減,更能得心應手,其戰略目標更易實現!有此三利,不知齊公以爲吾室可否與盟?”

齊公依舊面帶笑容,款款道來:“利在眼前,不知憂從何來?勞請來使言明,以開孤心毛塞!”說罷,申手虛請一回。

祭仲有備而來,齊殿對話,在心已中演練千回,早知有此一問,不緊不慢緊跟齊侯話音回道:“其憂亦有三,世人常說東齊西晉,其一便是強晉,自擒殺假王,得天子寵信,獲代王征伐大權,此後,晉相即吞併周邊若小諸侯,加以治理得當,室力大增,眼看即要取齊代之,中原獨強,想必齊公亦不想觀得此種局面!其二便是北燕中山乘亂入侵,每逢齊後空虛,北燕中山便趁虛而入,北境不平,齊入中原,舉步維艱!此事齊公深有感觸,無虛臣下細言。其三,南境衛宋蔡三家,戰火不斷,時常燒至齊境,現下衛欲聯魯宋,三家合一,何亦於另一強晉,彼時,齊欲破繭,三面圍定,即便是齊公所領東方強齊,亦怕是難以招架!”齊公姜祿甫笑言不改,語速平緩言道:“來使如此危言聳聽,孤只需一道語令,便可叫爾身首異處!”祭仲府身一拜說道:“臣請君上速下詔令,齊室不保,鄭室獨木難支,生不能輔室,何如捨身報室?”

齊公起身雙掌輕拍說道:“鄭使智慧忠勇,孤甚是欽佩,鄭公得一良臣也,孤即日便撰寫室書,詔告臣民,以成齊鄭盟約!”

使命以達,祭仲心中巨石落地,當即雙膝一軟,倒地昏睡過去。

齊公姜祿甫連忙命人將其擡入後府救治。

一連數日,祭仲臥牀不起,時常乾咳溢血,齊公姜祿甫擔心其時日無多,命齊宮衛隊將其護送回室,以全其君臣相見最後一面。

齊室衛隊剛入鄭室南境,鄭大夫祭仲便與世長辭。

齊人信差快馬先行一步抵達新鄭,報與與鄭公姬寐生知曉。

得知噩耗,鄭公姬寐生癱坐君位之上,眼紅含淚,良久無話。

約過一刻之後,鄭公手扶椅耳慢慢立起身軀,頒下君令:“即日起全城舉孝,百官與孤出城百里相迎!”

出得城郊,鄭公引領羣臣望東而跪,風起沙飛,埃落衣衫,空曠原野哎聲陣陣,一口上好欗木棺槨擺放於隊列前端待。

齊室衛隊停下馬車,斧鉞爲擔,鉤叉爲架,十人爲伍合力擡出祭仲遺體。

一聲號起,十人齊兵平肩擡起祭仲遺體,走向鄭公迎柩隊列。

守侯在側之鄭室甲士上前接手,將其平穩放入棺木之中。

齊室什長走向鄭公,半跪於地,將齊鄭盟約高舉過頂。

鄭公一把拿過,起身走向靈柩,推開起首鄭兵,一聲號起,與其餘甲士合力擡起棺木,起步走向新鄭城門。

臣民百姓讓位兩側,齊聲低唱《羔裘》,悲傷之情溢於言表: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捨命不渝。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彥兮。

是年九月,衛室從中調和,石蠟出使宋魯,終使二室盟於宿城。

秋後冬初,三室聯兵攻鄭,先後拿下鄭室共城、延津二城,直逼京城。

爲首大將便是衛大夫石蠟,此時已帥部抵達虎牢關外,紮營城下。

虎牢有失,京城將無險可守,聯軍便可直取京城。

邦室危急之時,新鄭廟堂之上,鄭公姬寐生問計羣臣,尋求禦敵之策。

失地受辱,羣臣紛紛進言,均求拜將出徵,破敵洗恥。

然鄭公聽後,一一駁回,未採納一言,正當一籌莫展之時,一人出列奏道:“正面交戰,勝負難分,爲防漁翁得利,此役不可力敵,只可智取!”

滿堂求戰之聲,能保持如此清醒頭腦者,必是大才。

鄭公姬寐生聞言竊喜,細觀之下,原是大夫祭仲之子祭足,現爲鄭室司空,職掌邦室糧餉。

鄭公姬寐生問道:“如此說來,卿已有退兵良策?”

祭足回道:“萬不敢說是良策,微臣拙見,以共君上參佐,此次衛宋魯聯合攻鄭,對外稱說五萬勁旅!實力雖有浮誇,然亦不可小視。微臣暗地探得此次三室聯軍衛室乃是盟主,派出戰車五百乘,甲士達一萬五千餘人,宋魯二室雖爲盟衆,各出戰車三百乘,甲士亦達萬人之衆。分爲左、中、右三軍紮營虎牢關外,衛大夫石蠟坐領中軍。大軍壓境,微臣以爲當從長計議,不可與之硬碰,智取方爲上策!”

待其說完,大夫穎考叔出列駁道:“虎牢關形勝地險,易守難攻,區區三萬烏合之衆,何足道哉?臣請兵車五百,甲士萬人,定叫賊兵魂歸故里,無功而返!犬子莫如父,漲他人志氣,滅自家威風!”說罷,輕眼觀向祭足,退歸隊列。

鄭公高坐君位,面對穎考叔進言,不置可否,轉眼望向祭足,祭足朝向穎考叔拱手一禮,從容言道:“老將軍忠勇,人盡皆知,堪稱鄭室典範!然邦室所需者,爲其穩步求生,不可逞一己熱血置邦室生存大計而不顧!”

待其說完,鄭公接言問道:“如此,卿可有退敵之計?”

祭足見問,拱手回道:“簡單言之,八字便可退敵,即爲離間分化,逐個擊破!”

滿堂凝神,聽其所言,頓了頓,祭足起身接着說道:“三室聯軍,初觀力強難以擊破,實則各有所思,並非鐵板一塊。將其分化離間,便可不費一兵一卒便可力退敵兵。魯與鄭向來無仇,黃地之爭,室力大損,新君即位,君權未立,實非兵爭之時,此次出兵亦只是迫於衛宋壓力不得以而爲之,君上只需上言天子,請求周王從調和即可,萬餘魯軍便可自退。宋鄭交界,多有邊境領地之爭,說和恐不能行,然宋側後邾人與鄭交好,君上可書信一封,請其側後出擊,佯攻宋境,後方有難,宋必退兵回境,以平後亂。此時僅剩衛兵一方,吾等處理便可得心應手,進可敗敵,退可禦敵!兩軍交戰必有損傷,爲防黃雀在側,吾等只需堅守虎牢關,聯兵破裂,糧草不濟,時日一長,衛軍便會不戰自潰!”

鄭公聽完拍案而起說道:“此策方爲上策,諸卿依計行事不得有誤!真乃虎父無犬子,難得鄭得大才,着祭足承父爵領父職,爲鄭室大計,望其多進良言。”

說罷,宣告退朝,羣臣各自退去!

出得宮門,祭足快步趕上穎考叔說道:“廟堂之上頂撞老將軍,祭足失禮,還望老將軍諒解!”

穎考叔爽朗大笑回道:“廟堂獻策,各抒己見本屬於常事,何來頂撞一說?何況老夫失禮在先,賢侄無需自責!”

聽罷,祭足躬身一拜,心生感動道:“得遇如此謙遜將才,祭足幸甚,鄭室幸甚!”

穎考叔上前扶起祭足,兩人一路笑談,身形漸行漸遠。

次日,鄭公姬寐生車隊馳往洛邑,穎考叔帥部開向虎牢關,祭足則獨祭奔去邾室,兵分三路分頭行事。

先說穎考叔多年征戰沙場,戰功卓著!此次帥部禦敵關前,三室聯軍難有建樹自不在話下!

再說鄭公姬寐生洛邑覲王,依着王室公卿身份,更兼司徒之職,且自周室遷都洛邑以來,鄭室做爲鄰邦,對其多有援助,王室功勞薄上屢屢可見鄭室身影,遣使入魯,化解鄭魯兵爭,於大周穩定極爲有利,周王姬宜臼自然點頭應允。

最爲緊要之處便是祭足出使邾室,能否說動邾君邾儀父出兵佯攻宋境。

奔波數日,祭足終抵邾室,及至廟堂之上,祭足面君說道:“邾君在上,當受祭足一拜!”

邾儀父連忙起身回道:“邾乃弱邦,萬不敢當此大禮!鄭使快快請起!邾鄭世代交好,往後多有仰仗之時!”

祭足起身接着說道:“皆爲大周諸侯,無分大小!今日祭某使邾,確有一事相求,萬望邾君相助!”

邾儀父問道:“不知鄭使所求何事?”

祭足見其有問,連忙回道:“衛欲護鄭之叛臣公孫滑,公然興師伐鄭,更糾集宋魯聯軍伐鄭。對此無義之師,吾主已請得天子詔,召集四方諸侯前往剿之,特遣在下入邾,說請君上同往平叛。”

邾儀父聽完一驚,說道:“邾乃弱邦,強室相爭,弱旅相抗猶如以卵擊石。有生之年,存室有續,孤願足矣,還請鄭使尋求強邦助之!”

祭足據理力爭道:“普天之下,皆爲王土,何來大小強弱之分,爲樹天下大義,還望邾君勿要推卻!”

說及天下公義,身爲一室之君,邾儀父無辭辯駁,如若明言拒之,傳將出去,恐惹強邦恥笑,落人把柄,徒惹兵災,當下只得應道:“如此說來,孤當如何!”

祭足拱手一禮接着說道:“難得君上明此大義,君上只需出兵三千襲擾宋室邊境即可!”

聞言,邾儀父笑着說道:“宋人立室數百年,室富民強,且不說三千弱兵能有何爲,單是激怒強鄰,邾人今後豈有安生之日,再者,邾得魯人護佑,方得存室於列強夾縫之中。”

祭仲聽罷,搖手笑道:“君上若是以此不安,則大可不必!其一,吾主攜王師,在前牽制,宋必無暇他顧,其二,魯室的周王遣使調和,已與鄭化干戈爲玉帛。經此一役,邾君美德亦會傳便海內!”

邾儀父回道:“空口無憑,耳聽爲虛,鄭使生的好口才,孤辯駁無力,然孤爲邾君,當以邾室基業爲重,鄭使還是前往它室尋助,孤當無能爲力!”

此時堂外走進一人大聲說道:“邾君爲何如此冥頑不靈,區區三千兵馬,爲何推三阻四!”

話語未停,便已走進廟堂,與祭足並肩而立。

邾儀父定眼望去,細看之下原是魯公子姬豫,還在邾儀父驚慌失措之時,魯公子姬豫接着說道:“父君得天子遣使勸說,已下令撤回部隊,爲彌補過失,特命本公子前來邾室借兵退宋,然方纔廊下聽得邾君一番說辭,大失所望,大義當前,熱血男兒皆應奮勇向前!”

邾儀父心下思道,當下腹背受敵,如若一昧推辭,勢必獲罪魯室,如若出兵攻宋,必會遭送記恨,亦有覆室之危險,進退兩難之時,心中一亮脫口說道:“既是如此,孤便將守城衛兵抽調三千交與公子帥領,事成之後返還便是!”

如此,部隊由公子豫帥領,魯室便無怪罪之理,事後宋室亦只會加責於魯,便於邾室無關,真乃一石二鳥。

魯公子姬豫見其答應出兵,拱手一禮道:“如此甚好,有牢邾君!”說罷,轉身而去。

此時,祭足亦是多有不解,魯公子豫爲何不偏不倚此時出現在邾室,更有鄭魯生隙對陣沙場,今日卻是揚言借兵助鄭,前後轉變未免過矣!

爲解心中困惑,不待公子豫走遠,祭足面向邾儀父躬身一禮辭謝道:“如此祭足謝過君上,願鄭邾永結盟好,待鄭大勝之時,祭足定要備下重禮,親赴邾室,以謝君上!臣還有要事,先行告退,改日再行拜訪!”

說罷,亦轉身出殿,尋着公子豫蹤跡,急步趕去。

大殿之中,邾儀父長舒一口氣,癱坐君位之上,嘴中自顧說道:“有幸躲過一劫,總算置身事外,先祖德佑,免遭亡室之險!”

說罷,低頭不語,申手一輝,羣臣會意盡皆退去。

祭足追出大殿,不見公子豫身影,尋思先回驛管,邾室大事已定,書信報知鄭公方爲要緊。

想畢便朝驛管走去。剛及到得驛管門前,便聽管內傳出爭吵之聲,祭足快步上前探看,進得店中,店員正與一公子撕扯,細看看去,不是別人,正是那消失於邾殿之公子豫。

祭足急行向前,擋於二人之間,雙手奮力解開二人。

一方公子豫猶自憤憤不平,另一方驛站店員嘴中碟罵不休。

祭足查問清箇中原由,原是公子豫出魯匆忙,不曾帶得使節文符,隨身攜帶錢幣已於行程中使用殆盡,無法投宿民店,尋思吾乃魯室公子,今入邾室爲使,可到驛管,先行住下,後圖他算。

然驛管管主見其一無紋銀二無文碟,便叫店員以無使節符文爲由請退公子豫,讓其另尋他處歇腳。

公子豫身爲魯室公子,途經屬室驛管,歇腳遭拒,心中惱怒,便上前說道,一來二去,二人便爭吵推搡起來,將要大打之時,祭足到來及時勸阻。

知其原由,祭足兩方安撫,隨後命其隨從取來百錢,並說道:“店家可否聽在下一言,公子亦非外人,魯室公子姬豫是也,出行匆忙,隨身財務耗用殆盡,吾乃鄭室使節,願爲公子做保,區區百錢權做店資,還望店家行以方便,待吾回室再做答謝。”說罷,接過隨從手中錢袋,遞與店家手中。

店家接過錢袋,掂量幾許,亦未答話,狠盯公子豫,隨即轉身離去,照看營生。

然公子豫身爲諸侯公子,貴爲公卿,何曾受過此等待遇,更遭店家惡眼相向,火由心生,便要上前撲打店家,幸的祭足攔下方纔收場。

二人尋個僻靜處,相對而坐,及此公子豫心中猶自憤滿,嘴上唸叨有詞。

祭足叫來一罈陳釀,斟酒入樽,提杯遞與公子豫,面色從容笑道:“市井小民,公子何苦與之計較,豈不有失身份?你我痛飲一翻如何?”

公子豫接過祭足手中谷酒一口飲下,手持酒杯咂於案面,搖頭嘆息道:“虎落平原被犬欺,祭子言之有理,一般小民理他做甚?今朝有酒今朝醉,今日有勞祭子相助,罰酒三杯以謝!”

說罷,將手中酒杯推至祭足案前,側頭低嘆。

祭足會意,舉壇爲其添滿,口中說道:“區區小事,何足掛齒,公子借兵助鄭,於鄭室大恩,餘謹以薄酒聊表謝意!”

話完酒滿,公子豫閉口不答,端起案上酒杯再次一口喝下,搖頭嘆息。

祭足見其低頭不語,似有心事,便開口問道:“公子何故嘆氣,是否還在爲方纔之事煩心?說及此事,在下亦是心生疑惑,出室爲使,爲何不持使節,更無君授通關文碟?”

公子豫見問,連搖其頭,接過祭足手銅樽一氣飲盡,放於案面,輕撫桌角回道:“此事說來話長,還待從入夏說起…”

祭足抱壇添酒,聽其娓娓道來。

原是入夏四月,齊聚重兵紮營渭水,大有伐魯之像。

適時公子豫邊關公幹,戍邊大將費伯乞請退敵之策。

經商議,齊兵數倍於己,切不可正面應敵,固守待援方爲上策,然敵我懸殊甚大,傾力堅守,亦不過七日,七日之內援軍不能趕往,便會關破城失。

爲穩妥其見,公子豫令費伯帥三千精兵揮師郎城,伺敵側翼,令其顧此失彼。

齊兵見其有備,三日後退兵。

敵兵以退,然費伯帥師郎城之舉,引的魯公猜疑,按魯律移師邊關守軍需得君上令。

爲此,魯公急令公子豫返朝,擄其實權,升居閒職。

對此有功不賞,公子豫心中頗有不滿,然君令難違,亦只得領命。

及後戰亂不斷,先有紀人倚齊伐夷,齊魯劍拔弩張,後有鄭衛之爭,宋魯盟於宿,聯衛三家抗鄭。

爭戰即始,公子豫心若明鏡,自此魯人再難獨善其身,空有報室之心,奈何手無實權,廟堂之上再難說上話。

後又散盡家財加固曲阜城防,南門受損最爲嚴重,公子豫聚家眷門客二百餘人除舊去腐新建南門,歷時三月方成。

再後,衛領宋魯發兵伐鄭,鄭亦攜王師並虢旅鎮守虎牢拒敵關外。

膠着之時,周卿祭伯前來勸說魯公罷戰!

公子豫聽聞,冒死諫言,言及當下魯宋爭方息,邦力大損,急待休整,切不可輕易言戰,且和天子王師相抗,有失天下大義,揹負不忠之罪。

魯公拗其不過,下令撤兵。

其後鄭又邀邾師助陣,或邾君使人私告公子豫,請聽魯公建言。

公子豫心下認爲,此爲天賜良機,如此便能扶正魯人姿態,證實魯人忠君,藉此可正世人視聽。

公子豫藉此直言魯公,然遭大夫羽佳反對,魯公未能採納。

公子豫一氣之下私自出關出使邾室,這便出現邾君殿堂爭論一幕。

知其前始後末,祭足頓生欽佩之情,雙手提起酒樽舉至半空說道:“公子忠心天地可表,實乃魯之大才,在下猶心敬佩,先幹爲盡!”

見說,公子豫亦舉起酒樽回道:“知我者,唯有祭子,人生得遇知己,吾願足矣,不醉不休!”

說罷,兩樽相碰,各自飲下。

祭足單手提樽,豪情頓生說道:“天下之勢,公子自明,既願助鄭,你我何不來個臣代君盟,加以盟約以示天下,亂世之中,幹一翻大事,亦不枉人世走這一回!”

見說,公子豫聽完,單手輕撫胸口,自顧說道:“臣代君盟?好一個臣代君盟!”

說罷,抱起桌面酒罈先主後賓添滿酒樽,隨即半舉陳釀致祭足說道:“讒臣當道君弱不明,吾爲魯臣只恨報室無門,願聽祭子差遣,成此功業!”

祭足亦提起前酒樽附和道:“公子相助,來日邾人廟堂,定成此事!”說罷,兩樽相碰。

兩人商定完細節,飲至夜深,方纔抵足而臥。

次日,祭足領公子豫同赴邾君大殿,一翻犀利說辭,加以厲害關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邾儀父百口莫辯,只得咬牙應了此事。

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邾君邾儀父身爲東道主主持盟典。

於翼地高築祭壇祈天告地,三人並肩而立,邾儀父居中,公子豫並祭足立於兩側,侍者一旁宣讀盟約以告天下。

周禮繁瑣,此初不再熬述,歷時半日禮成,公子豫身披鎧甲並邾並甲士三千誓師兵發宋境,祭足隨行。

次日,祭足領公子豫同赴邾君大殿,一翻犀利說辭,加以厲害關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邾儀父百口莫辯,只得咬牙應了此事。

行軍七日,大軍抵達宋地邊境,公子豫頒下將令:此次出兵以襲擾爲主,不可與之正面列陣對戰。避開宋軍重兵把守之城池關卡,集中兵力突襲宋兵烽火營區,令其烽火四起,如遇敵兵大軍來襲,着速退兵,切不可戀戰損兵折將,違令者軍法從事!

將令下達,僅僅數日間,宋地境內便狼煙四起,又因來犯之敵一擊即退,無法窺清其實力幾許。

宋公殿堂之上怒斥羣臣無能,似此亦無怪乎羣臣失職,小股敵人侵襲,以重兵圍剿方爲上策。

然此時室內已無可調之兵,若傾巢而出又恐城池又失。

此時大司馬孔父出而奏道:“臣有一策可保君上無憂,只恐君上不忍爲之!”

宋公子和見說,怒氣未消冷麪說道:“且說來一聽!”

孔父見允,抱拳回道:“君上何忘制邑之兵?此時以圍鄭三月餘,未下虎勞關口。與其在彼空耗軍糧,何如調回圍剿賊寇?保境安民方是上途,老臣言及於此,君上斟酌!”

見說,宋公子和不置可否沉默不語。

實則魯兵授天子意退盟撤兵之時,宋公心中便有有退兵之意,後因衛大夫石臘再三盛請,亦無退兵說辭,方纔暫緩退兵。

如今便是退兵佳期,如何宋公沉默不語,似有不願之意?

宋公如此便是探看羣臣有無異議,二來便是做個姿態,半途退盟於盟邦終是不義之舉,也讓衛公知其非有意爲之,實乃無奈之舉,如此日後亦好相見。

沉默半晌,見無人吭聲,說道:“即無其他之法,便依孔父之言,勘平匪亂,退!”說罷,便轉身走出大殿。

次日宋都城雎陽城內貼滿告示,公子豫得知宋人退兵,亦引兵退歸邾地翼城,祭足回鄭覆命自不必說。

然此時虎勞關下三室聯軍主將石臘則是如鯁在喉有苦說不出,面對鄭兵及王師,只剩衛兵孤軍一支與其相持。

而此時,齊公姜祿甫應祭仲之請,出兵衛後。

衛公姬楊急命石臘領軍馳援。

虎勞關前已無僵持必要,心雖有不甘,然事已至此迴天乏力,石蠟得令邊連夜點兵退歸衛境。

然虎勞守將乃是老將潁考叔,職任鄭大夫,一生征戰沙場,如此契機擺在眼前,怎可錯失。

待衛兵撤退之時,傾其三軍二萬餘衆尾隨追擊,石蠟心繫齊兵入侵略之事,未做反擊,一路北退歸於衛境。

潁考叔輕取延津等數城,一舉收復北境大部失地,僅餘共地孤地。

因公孫滑據險而守,更有衛人邊境守軍拼死相助,潁考叔帥軍攻打三日未果,又見衛人有反撲之相,只得下令大軍退還延津。

共城仍然留公孫滑之手,未能奪回。

至此,三室圍鄭由鄭分化破之大勝而落下尾聲,鄭得一時之安寧,而春秋亂世則由此爲始愈演愈烈!

第028章 楚候謀隨境 齊公御北戎第034章 惡曹鄭制霸 蒲騷楚稱雄第052章 齊幽盟天下 王饗宥諸侯第051章 宋礬遊齊衛 鄭詹說楚戎第022章 曲翼續冤仇 齊魯結姻親第029章 紀子諮齊魯 蔡侯謀陳鄭第020章 晉亂兄戰弟 宋患臣弒君第022章 曲翼續冤仇 齊魯結姻親第056章 齊魯消宿怨 享見一家親第034章 惡曹鄭制霸 蒲騷楚稱雄第044章 乾時落敗名 長勺復威望第054章 五大夫亂周 鄭虢力勤王第038章 高渠彌謀權 姜諸兒奪政第042章 文姜三勸兄 無知禍弒父第052章 齊幽盟天下 王饗宥諸侯第044章 乾時落敗名 長勺復威望第044章 乾時落敗名 長勺復威望第049章 楚熊貲仇鄰 齊小白親盟第007章 東海起波瀾 中原興刀兵第055章 鄭勤王失政 陳殺子落恨第020章 晉亂兄戰弟 宋患臣弒君第059章 西出徵有戎 東進伐贏徐第015章 齊公平宋衛 鄭伯謀陳魯第019章 莊伯新盟魯 華父始亂宋第057章 曹魯興周禮 晉室復生亂第011章 衛石臘滅親 晉莊伯逆君第051章 宋礬遊齊衛 鄭詹說楚戎第004章 武公滅姬胡 文侯殺攜王第025章 亂世君臣惡 五父弒兄侄第023章 秦室入中原 周王謀天下第059章 西出徵有戎 東進伐贏徐第058章 晉亂弒族親 魯水祀天地第058章 晉亂弒族親 魯水祀天地第013章 以利連齊魯 憑威服陳蔡第055章 鄭勤王失政 陳殺子落恨第041章 楚軍戰漢淮 齊師侵衛境第054章 五大夫亂周 鄭虢力勤王第034章 惡曹鄭制霸 蒲騷楚稱雄第047章 北杏齊始霸 會柯魯索遂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謀御蠻戎第023章 秦室入中原 周王謀天下第034章 惡曹鄭制霸 蒲騷楚稱雄第016章 假命伐喋宋 巧謀御蠻戎第013章 以利連齊魯 憑威服陳蔡第031章 曲翼戰火生 漢淮江水寒第055章 鄭勤王失政 陳殺子落恨第056章 齊魯消宿怨 享見一家親第054章 五大夫亂周 鄭虢力勤王第028章 楚候謀隨境 齊公御北戎第028章 楚候謀隨境 齊公御北戎第059章 西出徵有戎 東進伐贏徐第027章 繻葛起爭端 鄭伯釁王權第015章 齊公平宋衛 鄭伯謀陳魯第026章 師徒祭紀城 鄭齊悍九州第020章 晉亂兄戰弟 宋患臣弒君第002章 四國退犬戎 武公滅鄶虢第027章 繻葛起爭端 鄭伯釁王權第010章 州籲弒君完 四國兩伐鄭第054章 五大夫亂周 鄭虢力勤王第009章 周鄭互交質 宋衛陷內患第001章 千金買一笑 烽火戲諸侯第033章 周詹合攻虢 鄭衛師向魯第034章 惡曹鄭制霸 蒲騷楚稱雄第010章 州籲弒君完 四國兩伐鄭第054章 五大夫亂周 鄭虢力勤王第031章 曲翼戰火生 漢淮江水寒第051章 宋礬遊齊衛 鄭詹說楚戎第036章 姬突鬧九洲 屈暇隕羅地第058章 晉亂弒族親 魯水祀天地第013章 以利連齊魯 憑威服陳蔡第014章 連齊魯伐邾 和宋鄭盟陳第011章 衛石臘滅親 晉莊伯逆君第054章 五大夫亂周 鄭虢力勤王第057章 曹魯興周禮 晉室復生亂第006章 盟宋魯交戎 討滑鄭伐衛第031章 曲翼戰火生 漢淮江水寒第002章 四國退犬戎 武公滅鄶虢第025章 亂世君臣惡 五父弒兄侄第049章 楚熊貲仇鄰 齊小白親盟第031章 曲翼戰火生 漢淮江水寒第044章 乾時落敗名 長勺復威望第002章 四國退犬戎 武公滅鄶虢第034章 惡曹鄭制霸 蒲騷楚稱雄第041章 楚軍戰漢淮 齊師侵衛境第030章 鄭室伐盟向 曲沃囚晉侯第047章 北杏齊始霸 會柯魯索遂第037章 宋莊公雪恥 諸侯三伐鄭第055章 鄭勤王失政 陳殺子落恨第004章 武公滅姬胡 文侯殺攜王第028章 楚候謀隨境 齊公御北戎第049章 楚熊貲仇鄰 齊小白親盟第044章 乾時落敗名 長勺復威望第001章 千金買一笑 烽火戲諸侯第059章 西出徵有戎 東進伐贏徐第059章 西出徵有戎 東進伐贏徐第051章 宋礬遊齊衛 鄭詹說楚戎第045章 乘丘魯卻宋 莘邑楚侵蔡第026章 師徒祭紀城 鄭齊悍九州第007章 東海起波瀾 中原興刀兵第041章 楚軍戰漢淮 齊師侵衛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