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着說着曉陽喊腰痠,索性上炕盤腿,讓幾女輪流給敲打敲打,其中跟素苾素筱有些經意不經意的親暱,拉拉手摟摟肩什麼的,她們也默認了。
“就是這樣,自從出了冰兒的事,我們就疏遠了不少…唉,其實他這人,很難交心,他其實誰也不放心…”
說完了之後,四女默默不語,不知想着什麼,然後就躲了出去商量起來。
稍晚,四女又回來了,怯生生站在曉陽面前,咬咬嘴脣,好似下了天大的決心一般,轉向曉陽道:“我們願意把劍儒門的秘法交給你!包括念力 ~”
曉陽張大嘴喜不自勝--真是天上掉餡餅!要知到念力秘法可是修仙界的大秘密,多少大勢力夢寐以求,若不是劍儒門武力強盛,早給人滅了好幾回了。
原來四女素質都相當出色,是這一代中的佼佼者,凌青衣等爲了傳承流傳,在四女答應不外嫁之後,把劍儒門的一些重要秘法分成四份教了給她們。之所以重重保護她們,後來又派她們來夷州(防一網打盡),這些秘密是主要原因。
在她們的眼力,眼下也只能把這些交給曉陽。多加強他一份實力,也就多保證大家一份安全。
看着四女有些不安的眼光,曉陽拉過四隻小手,溫和道:“把這麼重要的秘密交給我這個外人不大合規矩,不過我厚着臉皮想加入劍儒門當個長老,可好?”
四女笑起來,她們自然很願意--這樣就成了真的自己人了。
隨後曉陽派素薇和素華去找又找來劍儒門僅存的三長老五長老。
兩女走出不遠,就聽曉陽屋裡面輕“哦”的兩聲嬌呼,可以想象到發生發生了什麼了吧!
大家商量了一番。三長老自然是一百個同意,五長老雖然有所保留,可心知自己屬於少數,再看看偷偷密切關注着曉陽的女兒,也就長嘆一聲同意!
不僅同意曉陽當長老,還是大長老兼代幫主,說是身份低了不好發號施令。
本來曉陽還要找來幾個大儒商量,可三長老這個老奸巨阻止,說儒門的事人越多越麻煩,索性這幾個人就定了下來。
隨後就開香堂拜聖人,任命新幫主和大長老,一干大儒懵着來開會,才知道啥都木已成舟,只能苦着臉對這個他們十分不屑的小海盜出身、渾身銅臭的傢伙勉強拜下。
說起來這還得“感謝”老朱,否則這幫頑固傢伙纔不會輕易就範。
然後還是拜大神!考慮到大家的感受,還是孔孟兩大聖人排頭兩位,曉陽作爲第三大神,當然箇中念力暫且都給曉陽串通四女給截流,美其名曰“事急從權”。
當然,這種念力真正應用起來還是相當麻煩的。
…
最新的《曉陽時報》頭版上登了幾條重要消息:
崔曉陽拜明教教主練東山爲師,並且出任第一副教主,代師處理教務。
崔曉陽被“推舉”爲劍儒門代門主兼大長老,同時宣佈凌青衣因故暫卸門主之職,不過仍爲榮譽門主。
素薇等四女、幾位大儒出任教中長老,算是搭個草架子先。
這其實是四女的主意,說是如此一來,朱元璋便不能堂而皇之的拿到門派“正統”名義、收服人心。此計一出,衆老紛紛拍大腿說“最毒婦人心。”
“正統”這個東西,有時候一文不值,有時候卻不可或缺。
放下手中的幾份報紙,朱元璋並未大發雷霆,連他自己都有些詫異。“也許是被打擊得多了,有了抵抗力?”
馬大腳抱着個孩子走了過來,那是剛出生的一位皇子。歷史上說馬大腳賢良淑德什麼的,其它的語焉不詳,不過生孩子這塊絕對是模範,據說五十多歲了還在生。
一起風雨了這麼多年,丈夫想什麼,她怎會不知?只是顧忌他的剛愎性子,有些話不好直說罷了。想了想,馬大腳終於小心開口:“不如商量商量吧!到底是實在親戚~”
“婦人之見!親戚,在天下霸業面前什麼都不是!這個崔曉陽,這麼多年,我真是小看他了…你倒是管好標兒他們,不要跟那邊勾三搭四!”朱元璋斥道。馬大腳這幾年給斥得次數多了,倒也不生氣。
他說的朱標便是他的大兒子,連帶幾個兒子一起,一度和曉陽府關係密切,當然在他的再三警告下已經有所收斂。
親兵走進來,把最新的幾份報紙放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行禮走人。
朱元璋拿起報紙一看,一張大臉終於憋得通紅。
報紙上又登載了一些朱元璋早年的糗事。本來最近經常有這個,而且開始小說和傳記並行,這次更加詳細解說了崔曉陽這許多年如何支援他的事,比如“數次提供武器、銀兩、糧食、船運”、“提供鍊鐵高爐”、“崔曉陽亂石山義救朱家軍家屬”、“收留朱家軍家屬”、“扮徐家孝子”等等,說得活靈活現,據說還訪問了一些當年的在役、退伍老兵和明教弟子,其中甚至有徐達、藍玉這樣的高層。
那些老粗也不知道深淺,把這些當好事一頓說,特別是藍玉這個大嘴巴!其實朱元璋都提醒了他好幾次了,他每次都是虛心接受、屢教不改,拿豆包不當乾糧。
就算是忠心耿耿的徐達,也無法否認人家幫他養老孃、扮孝子的“義舉”,其它受過曉陽恩惠的那些更加不會保密。
至於那些已經回鄉、天南海北的老兵,也就更沒辦法了,不問他都會到處瞎白話。
有些小報人員甚至寫信或跑去臺北“採訪”崔曉陽,問起這些事,曉陽倒是沒否認,雖然也沒太明顯的承認。
於是全國人民都已經知道,朱元璋取天下,靠的是崔曉陽幾十年如一日的支持!甚至崔曉陽救過他全家!
原來朱元璋是頭需要“恩賜和挽救”的可憐蟲!對於一個強勢開國皇帝,這個…
數日後,曉陽再來信,婉轉的要人,老朱眼珠一轉計上心頭,派了李善長去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