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國使者

鷲巢的龜茲三百騎已成灰燼,消息很快便會傳到西城,此時正忙於賑災的于闐國吏民充其量會在漢、匈兩國間取巧,國王廣德與國中貴族斷然不敢縱容匈奴使團公開攻擊漢使團。

大漢國力強盛,西域列國弱小,從前漢孝武大帝時起,漢朝的外交使團頗有現代西方殖民者強取豪奪的豪強風範。漢大使班超白山驚天一戰後天下聞名,在鄯善國火焚北匈奴使團、在拘愚城斬殺焉澠派出的二百餘騎,這些戰績在西域各城邦國、各行國幾乎無人不曉,且越傳越神。

現在,他又來了,在呼衍獗、石亀、張望重兵眼皮底下,僅帶着三十餘騎,一戰便將鷲巢龜茲三百精騎火焚殆盡。漢使團進入于闐的消息傳得飛快,此時大旱肆虐的于闐國綠洲內,已經無人敢輕視漢使團這支只有三十餘騎的“軍隊”!

越往南走,焦枯的土地上零零落落地有了村落。這裡既有塞人又有漢人、羌人,主體是膚色較深、頭髮蜷曲的塞人、大月氏人,也有身材較大、皮膚淺白、面長多毛,高鼻薄脣、淺色瞳孔、髮色多變的身毒國人。

雖然是夏日炎熱,赤地千里,但這裡稍有身份的男子都和拘愚城部民一樣戴着皮質的胡公帽,上身穿着無領毛紡短袖襦衣,下着袴褲或燈籠褲,腳穿草編或皮質的船鞋(注:即有腳尖、腳跟,中間空,類似今涼鞋)。女人都編着髮辮,身穿襦裙,一般都腳著皮船鞋,性感挺拔。

貴族府第中的私兵、家丁和各州的州兵一般身着黑色甲服,頭束黑色幘條。而綠洲上更多的是徒附和奴隸,男的一律身穿短襦短褲,衣衫襤褸,赤着雙足,有的在亂髮上戴黑幘,更多的則蓬頭垢面。女徒附或奴隸則扎巾幗,身着破舊的襯裙。

“千年大旱之時,于闐人未亂,廣德是一個好國王……”淳于薊騎在馬背上,感慨地道。

淳于薊帶小隊先行,早在從鷲巢至白玉河、墨玉河的分岔之處,漢使團沿着商道加速疾進,神不知鬼不覺地斬殺了整整十一個驛置的龜茲嗇夫。這天晚在一個叫“策驛”的大驛置裡,漢使團受到龜茲置嗇夫的熱情款待。此時一支由西城而來,準備返回龜茲國王治延城的匈奴十人小隊也恰好住在驛置裡。宴飲之間漢使團突然發難,血洗驛置,將龜茲驛卒與匈奴人小隊全部斬殺,並連夜南下!

綠洲上人丁漸漸密集,破舊的村寨、衣衫襤褸的于闐國民漸漸多了起來,消息封鎖不了多久。於是,僅僅過了幾天時間,漢使團火焚鷲巢龜茲人三百騎、斬殺驛置內匈奴小隊的消息已不脛而走,快速傳遍於闐國綠洲各個角落。

令人震驚和神奇的一幕出現了,雖然漢使駝隊此時仍着龜茲人甲服,並張龜茲軍隊黑色戰旗,但沿途部落、村落、城池每逢漢使團經過,必響起“嗚嗚”的牛角號音,成百上千衣衫襤褸的于闐國吏民,卻自發地涌到商道旁邊跪下,歡天喜地迎送、圍觀漢使團過境!

自王莽亂漢起,漢朝撤走都護,于闐國東望故國,已經整整六十五年不見漢使節。現在,所有人都知道這支龜茲騎隊其實便是漢使團僞裝的,這是一支來自中原的那個天下最強盛的偉大帝國--大漢帝國的使者!

這令班超、淳于薊與衆刑卒大爲驚歎,信心也瞬間爆棚。于闐國民分明對匈奴人、龜茲人的盤剝、奴役,已經到了天怒人怨、忍無可忍的地步。雖然漢使團此時並未打出符節、旌旗,漢使團仍着龜茲胡服,但各州、各城池、各部落國民,都由長者出面在商道邊敬獻涼開水。

大旱之年,十室九空,幾乎每一個村落,長老都會愧疚不已,覺得慢待了遠方的貴客,“上國大使見諒,室無存糧,日以賑粥充飢……這要在往年,定獻豐盛糕點、精美鹽茶!”

鹽茶可是漢朝楚地的特產,這是極其神奇的一幕,似乎國王未降,而被大旱已經摧殘得沒了人形的于闐國吏民此時已經舉國再歸大漢,況且此時的漢朝使節分明還穿着龜茲人黑色甲服。這讓衆將與刑卒們佩服得五體投地,班司馬兵行險道,打下了鷲巢,竟然使漢使團產生了如此神奇的號召力,因而對威服於闐國信心倍增!

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陰曆七月二十八日,漢使團頂着烈日,一路風塵,臨近於闐國王治西城(注:即今新疆和田縣南約特幹古城遺址)。

同樣破舊、死氣沉沉的北城門上,高聳的譙樓已經在望。在燥熱炙人的烈日下,在此起彼伏的知了恬噪聲中,圍觀的國民們尾隨着這支兵強馬壯、氣勢奪人的“龜茲人”小隊。或許是懾於小姑、寡婦的威嚴,連幾條土狗都夾着尾巴,站在一邊遠遠地看着漢使團,然後便倉皇地遠遠避開了。

前面河邊是一大片黑楊和白榆樹林,淳于薊帶着前軍正在林內歇息。此時已快到餉食之時,刑卒們在河邊洗盡塵土,戰馬、駱駝在貪婪地飲水。中軍、後軍也都一齊聚集到這裡,雖然沙漠行軍時,臉上都罩白絹,但每天揮汗如雨,身上早臭了、餿了,氣味薰臭難聞,而且每一個人臉龐還都被曛黑曛紫。

“這都成恁樣……”淳于薊看着這一羣叫花子,少見地露出比哭還難看的笑容,“傳令,前軍、中軍、後軍次第洗沐更衣,扔掉一身髒獸皮罷,換着漢軍襦服!”他未命令換漢軍甲服。雖然屈絕賢及監國使團二百騎盡在西城,但沿途所見令淳于薊確信,起碼至於闐國館舍之前,漢使團不會有仗打!

“嗷……”士卒們聞令欣喜若狂,他們三下五除二脫去骯髒的龜茲胡服,三個小隊輪替着,兩個小隊警戒,一個小隊刑卒們光着腚走下河崖,撲進河水中將自己洗了個乾乾淨淨。白玉河在這裡河崖較深,河水很急,河道卻較狹窄。從上向下看,喘急的河水碧綠如玉,兩岸都是岩石。衆人在水中嘻戲着,舒服透了這才戀戀不捨地上岸換上乾淨威武的漢軍襦衣。

華塗換完衣服,頓覺人精神、爽氣了許多。見班超也帶着小姑、寡婦痛痛快快地洗完並更衣完畢,便建議道,“大使,于闐國民已盡知漢使到來,不必再掩行蹤、扮商旅!”

“此言有理!”班超又捧着清咧的河水猛飲了幾口,才豪情滿懷地走上河崖,“于闐國乃吾根據,不需遮掩行蹤。持節並張漢軍旌旗,擺儀仗而行。吾欲讓于闐人盡知之,大漢使節、吾班超已來於闐國!”

兵曹吳彥向淳于薊稟報道,“稟報副使,是否餉食後進城?”現在已經過了餉食時間,吳彥或許是擔心進城後或有變故,故欲讓刑卒飽食後再進城。

“嘖,吾料便借廣德個膽子,也不敢公然襲擊吾使團!”淳于薊道,“擺依仗進城,至館舍後再痛食之!”

換上乾淨襦衣,瞬間便又是一身大汗,班超可不想入城時形象不堪。於是,他當先持節而行,漢使團威武雄壯地率領無數圍觀的于闐國吏民,一路向西城而來。西城周邊吏民見到一片赤紅的旌旗如火紅色的雲團突然順河而至,有人驚喜,有人驚詫,但俱自發地跪伏於路邊,躬迎大漢上國大使蒞臨于闐國!

村落中那破爛的氈房、茅屋、馬架子房,那些面黃肌瘦的赤足吏民、那一張張驚喜的臉龐,這讓漢使團衆人心裡黯然的同時,也十分驚喜。西域斷絕已經六十餘年,可於闐國吏民拳拳向漢之心,令使團衆卒熱血沸騰!

于闐國王城西城,位於崑崙山腳下的白玉河畔。一座座寺院,無數穿着伽衣的僧侶,讓人彷彿進入佛的國度。其實,統治這個綠洲的尉遲氏家族,確實來自於蔥嶺以西的身毒國(注:即今印度),因而於闐國歌舞飲譽沙漠各國,更兼脂玉名揚天下。而灰濛濛的于闐西城南邊,便是白雪皚皚的崑崙山,羣山如白雲飄浮雲天,雪峰高聳入雲(注:山脈高峰一般海拔爲六千米左右,最高達七千米以上),烏雲籠罩着冰川峽谷,宛如一片仙境。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于闐僅有民三千三百戶,人口不到兩萬人,而舉國能戰之兵僅二千四百名(注:據《漢書·西域傳》)。建武末年,于闐國曾被當時橫行西域的“小霸王”莎車國國王賢吞併。漢明帝永平年中期,于闐將士休莫霸稱王,並起兵反抗莎車統治。後休莫霸在莎車國戰死,其侄兒廣德繼位並繼續抗爭,漢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終於打敗併兼並了莎車國,並威震西域。

沙海南道西北遠至疏勒國,東邊直到鄯善國的精絕州,共有十三國曾先後向于闐稱臣。經過國王廣德數年兼併擴張,到漢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當時的于闐國有戶二萬多,生口七萬餘,勝兵二萬五,一躍成爲沙漠南道數一數二的強國。然後,天有不測風雲。已經鎮服西域的北匈奴自然不能容忍于闐國崛起,於是呼衍獗迅速率大軍南下,兵臨于闐國王治西城!

第五章 漢宮夜讀第二十六章 天山雄鷹第三章 玉門重地第八章 天折將星3第二十七章 回師敦煌第二十九章 逾牆相約第三章 再破石亀第十八章 挫敗政變第十四章 山窮水復第二十一章 安得之後第三十七章 權氏資軍第二十五章 雪上加霜第十章 何罪之有第二十六章 北嶺告急第八章 天折將星3第五章 商隊來了第十八章 單于南下第三十二章 圍營打援第十章 高舉上坐第四章 于闐大捷第二十八章 二次強襲第十章 蔥嶺戰局第一章 秘境神技第五章 一個理由第五章 養女官司第四十四章 去太華山第四十三章 魚兒心機第二十三章 初識麥香第九章 煞費苦心第一章 想死也難第四十四章 壬辰詔令第二十五章 詔令歸國第十三章 局勢惡化第二章 江湖盛事第四十六章 血洗官署第三十九章 求見聖上第四章 封爵之爭第四章 遺刀還情第一章 馬氏驕奢第一章 風瀟瀟兮第三十六章 截斷糧道第五章 痛下殺手第二十七章 班昭出嫁第四十章 一門三將第三十六章 成大事者第三十四章 查抄班府第八章 天折將星3第二十九章 逾牆相約第五章 兵出高平第二章 頑強不息第二十七章 耿恭悒亡第二十六章 千鈞一髮第一章 客棧遇刺第十七章 絕境逢生第五章 漢宮夜讀第三十五章 班妤山下第十八章 單于南下第四章 寺院鐘聲第八章 匪夷所思第十二章 思賢若渴第四十七章 冰川奇遇第二十三章 再陷詔獄第二十四章 楚楚可憐第三十四章 英雄相惜第十七章 通風報信第四章 商隊進山第三章 斷敵於糧第三十章 再埋禍端第十四章 風雨飄搖第三十三章 大難來臨第三十九章 初見寒菸第三章 巔峰論劍第二十一章 驚弓之鳥第三十三章 伏擊援軍第十四章 膝血銘誓第四十章 擊殺信使第四十七章 雄關要塞第二十三章 初識麥香第三十七章 巨孝還齊第二十六章 兵敗羅谷第十章 引蛇出洞第十二章 重椎金微第十二章 縫合屍首第五章 欽賜婚事第二章 清算舊政第十八章 楚地隱士第二十九章 活色生香第十九章 生入玉門第十八章 單于南下第一章 焚姑墨倉第二十七章 除惡務盡第九章 女王駕崩第十二章 萬軍之中第十一章 被困雪山第十三章 歲月如煙第三十七章 婦公送喜第四十六章 生命垂危第四十七章 雄關要塞第十五章 圍殺斥侯第二十六章 秘襲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