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洪流搏浪逆勢志

“本朝一百五十六年來,國策都在兵事上,澶淵之盟前重北,西夏興後又重西,到如今,國策依舊偏於西事,南面……”

宇文黃中斟酌着言辭,他推翻了之前的想法。王衝不是那種讀書讀傻了,只會誇誇其談的趙括,參與過平定僰亂,管着僰人事務,是有實務經驗的官員。作此驚人之論,肯定有更深的想法,他想讓王衝把這些想法說得更細。至於王衝上奏的《乞定西南事疏》,畢竟是要在朝堂公開討論的東西,自有另一套說法,不可能完全道出王衝的真實用心。

“不管是熙豐時開荊湖,還是崇觀時茂汶和戎瀘開邊,與國而論,只是治疥癬之患,與人而論,只是入朝之梯。用過則廢,無由深究。守正,你爲何想到讓朝廷變國策,轉頭向西南?”

宇文黃中不提此策本身的價值和可行性,而是直接追問王衝建策的動機,這正是一個朝臣該有的敏感。

王衝的回答也有一番斟酌,交情歸交情,談到政務,就要觸及立場。跟宇文柏交往那麼久,對他這爹也有相當瞭解,與兄長宇文粹中的立場有很大不同,並非蔡京一黨,也沒有刻意去抱哪位相公或寵臣的大腿,只是人心相隔,自不會貿然推心置腹。

“易曰,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王衝以周易相答,宇文黃中讚許地點頭道:“以鼎喻兵事,倒算貼切。”

這一段卦辭是周易裡的鼎卦,字面意思是有了鼎器,以木生火,燉煮食物,才能祭祀,才能生養。人才能知事,才能立德。宇文黃中也是蜀人,周易學得很深,明白王衝話裡的意思。

本朝立國一百多年,靠的是什麼?興科舉,士大夫與君共治天下只是內在的一面,而外在的一面卻是以武立國。一百多年來。先與遼人戰,再與夏人戰,少有安寧之年,國家六七成賦稅都用在了兵事上。

君子之流從來都高舉休兵止戈,有仁義便有安寧的大旗,對本朝首重兵事這種狀況尤爲痛切。他們以爲消餌了兵禍。少了這些耗費,就會國泰民安。可深諳國事之人卻清楚,正是被兵事推着,國家才能把握住天下賦稅和賦稅的流向。缺了兵事,就如人體脈絡堵塞,血液流通不暢,不是流向不該去的地方。以致禍國亂邦,就是脫離了國家掌控,造出異於國體的毒瘤。

兵事的輕重以及成敗是另外一碼事,“好戰必亡,忘戰必危”這話用在此處也很貼切。王衝以鼎喻兵事,將之當作本朝立國的根基之一,這一點認識已遠超他人。朝堂裡能將國事理解到這種程度的,以宇文黃中的瞭解。恐怕不超過百人。而這個比喻,更與鼎下之火和鼎中沸水的水火之勢相契,宇文黃中心中的震撼,遠勝面上表現出來的讚許。

見宇文黃中不僅理解他的比喻,還讚許他的說法,王衝便進一步道:“小子所言之鼎,不止是兵事。更是外取之策。以小子觀之,最多十年,西事將寧,到時天下太平。此鼎移去,無處安置,恐生內患……”

看着王沖年輕得過分的面目,宇文黃中有了一股伸手去揪他臉頰的衝動,你真的只有十七歲?就連自己也是在州縣和朝堂歷職好幾年後,纔開始有了這種把握國事主脈的感覺,而你是從孃胎裡就開始歷練了?

可王衝之言終究是錯了,不是想法有錯,而是身份太低,沒有接觸到軍國密要,不知形勢之變。正因如此,宇文黃中才沒將王衝當作會掐指一算的異人。

“守正啊,你既懂易,當知天行健,時勢時移。你只算到西事將寧,卻沒算過北事麼?”

宇文黃中淡淡地道,如王衝所說,童貫總領六路邊事,今年還得宣撫河北河東大權,與西夏大打出手。就算場場敗績,也能把西夏拖死。何況童貫還算懂得用人,种師道、劉法、劉延慶、劉仲武等將帥也算知兵,別說十年,三五年內,西事就該有個結果。

可宇文黃中還知道北面遼國的近況,也隱約聽過一些風聲,如果形勢繼續發展下去,北事很有可能取代西事,在三五年後成爲新的國策。

“祐陵曾言,復燕雲者,雖異姓也封王,此事你該知道。”

宇文黃中乾脆直接點明,他也只是說故事,說不上泄露機密。

本想看到王衝驚訝的神色,卻不料王衝低頭一拜,一副虛心求教的模樣:“不知五丈如何看北事?”

不及深想王衝的反應,宇文黃中皺眉沉吟。這一問很有力,他必須認真應對。

“眼下還不到談此事的時機,不過我倒是想過,這些話你記在心上就好,不要說與外人……”

王衝就是外人,但一來是出於本心,二來也是預先擺正立場,宇文黃中認爲,可以對王衝直說。

“澶淵之盟既成,雖未絕是非,但宋遼兩國相安百餘年,天下人視盟約如鐵。國無信不立,趁亂征伐,反會亂了自家人心,更何況……”

前半段只是通論,王衝前世已很熟悉了,正嘆這也只是君子之論,宇文黃中道出後半段話,把他震住了。

“你既已爲官,也不瞞你,女直人初興時,便有人獻策聯女直徵遼。在我看來,此策是引狼入室!遼人已極勇悍,女直人卻讓遼人生懼,可見此夷之害,甚於虎狼!遼人能守百年盟約,女直人能守?滅了遼國,容女直旁伺,情勢如何,不堪設想啊。”

王衝暗自抽氣,忽然發現自己似乎太過忽視此人了。前世他對宋金海上之盟的決策過程不怎麼清楚,但幾個反對者卻還有印象,其中一人不僅如宇文黃中一般,將後事預料得分毫不差,還不畏兇險,一心爲國,奔走在宋金之間。被金人留用爲官後,暗中爲宋出力。事發遇害,成了一位悲情英雄。

那人叫什麼來着……

宇文虛中!

這個名字終於被王衝從記憶深處挖了出來,王衝差點叫出聲來,該死,怎麼沒早記起這個人!?眼前這個宇文黃中,應該就是宇文虛中沒錯!

想及此人跌宕起伏的後半生,王衝心神激盪。看對方的眼神也變了。

宇文黃中總結道:“信義是表,利害是裡,表裡合在一起,北事定策之時,便是置皇宋於險地之始!北事不是鼎,是插滿槍頭的陷馬坑!”

王衝作了個深呼吸。平復下心緒,笑道:“小子也以爲,不應有北事。”

他說的是“不應有北事”,而不是“不會有北事”,這也是在表態,反對大宋趁火打劫,借遼國衰落之時去復燕雲。

宇文黃中正覺欣慰。猛然回神,也愣住了。

不應有北事,所以才找來西南事,把鼎轉過去!?

宇文黃中看向王衝的眼神也變了,此子不僅想過北事,還想得比他深,不,不止是想。他已付諸行動,要預先阻止此事!

用心太深,太誠……

兩人對視許久,宇文黃中長嘆道:“守正,五丈只是在想,你卻已經在作,難爲你了。只是即便能將鼎轉至西南。怕也難阻此事。”

王衝語氣平淡,卻堅決得像是在說一個凡人生而知之的常理:“阻不了,也要阻。只是將馬頭拉偏分毫,也算成功。小子不求功成圓滿。只求問心無愧,爲天下黎民蒼生,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話真假摻雜,但決心卻無一分虛僞。

最初,王衝想隨波逐流,安樂享福,他失敗了。接着他只想掙得富貴,澤被親友,還是失敗了。爲什麼失敗?因爲他不是完完本本的宋人,也作不了純粹只屬於這個時代的人,他不可能完全融入這個時代,他這副軀體裡,容着的是來自九百年後的靈魂,這一點無法更改。

是被歷史的洪流吞沒,還是踏浪而行,行在洪流之前,將歷史帶到新的方向,這個選擇,王衝在充任效用,隨父從軍時就作好了,他只能選擇後者。

瀘州僰亂不過是起步,興文寨也只是他立足和借力的小小基石,十年後的靖康之難是歷史洪流的一個大拐點,要想改變歷史,就得改寫這個拐點。

王衝不想讓靖康之難上演,而要作到這一點,到十年之後再行動已經遲了。任何鉅變,背後都有多年的背景積澱,由多個節點的力量匯聚而成。他要作的,就是從側面一一撬動這些節點,撼動這股歷史之力。

固鼎西南正是這樣一個節點,如宇文黃中所說,即便此策能成,也不太可能讓決策者無心北顧,但這終究是個牽制。王衝所上三策,雖不是在西南大舉用兵,卻要大舉作事。作事就要用人,要用錢,要朝堂花時間花精力撲在上面。

品味着王衝這份決心,宇文黃中很想叫人上酒,跟他舉杯痛飲,暢談一番。

不過……終究是一廂情願啊。

回到王衝此策本身,此時兩人都已說開了,潑王衝冷水也再無顧忌,在宇文黃中看來,固鼎西南,太一廂情願。

宇文黃中還是說得很委婉:“守正,有決心是好的,可對相公們來說,此策於國家有何實益?”

王衝重複了他在奏章裡的話:“國家缺錢,西南有銅!”

中原銅冶雖盛,可銅錢缺口也很大,不然蔡京也不至於在錢上施展渾身解數,大錢、夾錫錢、錢引,一招接一招使。而西南,尤其是大理,銅礦儲量豐饒。

宇文黃中搖頭:“路途太遠太艱,坑冶不易……”

這兩點王衝自然不會無視,奏章裡也解釋得很詳盡:“所以纔要細釐西南羈縻事,通號令,興商賈。”

到了六百年後的清朝,雲貴銅礦支撐着清朝大鑄銅錢,而對比宋清兩朝,交通和採礦技術並沒有大的變化,甚至說不上進步,清朝爲何能作到?不過是能切實統治雲貴,政令暢通,商賈才能興盛。

宇文黃中嘆道:“朝廷是缺錢,但此事根源甚深,不是有銅就能解決的。”

王衝暗贊,小白這個爹不愧是歷史名人,對國事真的很精熟。宋時缺錢是有深刻的背景,與其夏秋賦稅制緊密相關,說起來這也是農業社會的本質缺陷,銅再多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不過,這不是學術問題,而是政治問題,雲貴有銅,這只是幌子,王衝笑道:“可天下人都認爲有銅就能有錢,既是人心所向,便是虛的,國家也得當作實益。”

宇文黃中也笑了,這小子,就知道心機很深,尚幸都用在了正道上。

他再重複道:“對相公來說,此策有何實益?”

這事上到朝堂,本質就是如此。有宋以來,西南都是無心經營之地,要改此國策,就得有足夠的價值,讓相公們認爲能獲得足夠豐厚的收益。所謂的“收益”,自然是指相公個人,“於國家有何實益”,正是相公個人收益的幌子。

王衝的回答異常簡潔:“有人乏績,西南有功!”

宇文黃中拂着鬍鬚,輕笑轉作朗聲大笑,原來如此,難怪這小子擺出一副與王黼涇渭分明的姿態,卻又不怕王黼非難。

左丞宅中,王安中看完札子,皺眉道:“此事……很難成啊。”

王黼嘿聲道:“天下哪有伸手即得的功業!?正因難成,纔是大功!西事是童貫掌着,東南有朱勔,河北河東也歸童貫宣撫,唯獨西南,沒人願意伸手,此事面上極好作,兩三年便能有個樣子!”

王安中低聲道:“事功終究不如聖眷,嘉王……”

只說了這兩個字便止口,意思卻很明白,王黼擺手道:“聖眷當然得求,不管現在的還是將來的,可你也明白,當今天下,便是聖人,也得顧忌士論。”

“士論分兩派,所謂君子之流,向來是看不起我的,不管我作了什麼,他們總會罵,索性不去管他們。另一派作實事的卻能拉過來,靠什麼拉他們?只能是事功。我只是副相,定不了天下之政,攬一地之政,作一番氣象出來,卻能行得通。”

撫着抄錄的奏章,王黼咂嘴道:“固鼎西南,說得好啊。”

這話可以從國家和個人兩層來理解,王安中明白,王黼的感慨自是後者。

王黼再讚道:“這小子,有才!”

王安中點頭:“學士若贊同此策,此子便還了學士的私恩……”

王黼道:“我怎能不贊同呢?他刻意不來拜會我,擺足了與我沒有私誼的架勢,反而更讓大家認定是我授意他出來說話,這本就是我的建策。”

王安中道:“這樣不好嗎?”

王黼臉上的興奮之色消散,搖頭道:“好是好,不過……竟被此子擺佈了一遭,這口氣可消不掉。”

“區區一個選人而已,用過之後再設法處置便是,學士何須上心?”

王安中隨口說着,王黼心頭雖然好過了一些,但這份糾結,卻深深印上了心頭。。)

第140章 三王端蔡須細嘗第120章 白紙作畫論齊民第106章 時光相疊問己責第169章 洗卻鉛華夷事畢第117章 燃猴焚囤僰亂定第49章 無負天命我自行第160章 爛泥相匯待聚煉第4章 兄長之責第133章 西南夷事定潛針第156章 回望東京變由微第44章 君子以自強不息第14章 意外的轉折第29章 驚心散花樓第61章 盛春時節心始熱第165章 點檢後路迎風浪第33章 少年學諭第61章 盛春時節心始熱第59章 真君真經機緣牽第49章 無負天命我自行第15章 桃花開,二郎來第139章 汴梁初至生枝節第42章 知書識禮煉廢渣第160章 爛泥相匯待聚煉第33章 少年學諭第169章 洗卻鉛華夷事畢第124章 危機四起明暗來第1章 華陽神童第80章 寶刀如情難出鞘第134章 人心易改錢爲利第5章 凡人之智第159章 用心西南似迷茫第126章 恩德化仁心結解第71章 大夢如香人自迷第166章 巨碾滾滾擋者碎第140章 三王端蔡須細嘗第14章 意外的轉折第83章 惡風蕩時問華夷第30章 你行的,我相信你第103章 前程相搏各算計第94章 天涯咫尺不知心第19章 爹,不是這麼坑的第111章 歧在暴仁歧風波繼第42章 知書識禮煉廢渣第155章 臨別汴梁析心變第127章 瀘南定局約盟事第117章 燃猴焚囤僰亂定第143章 公私相織浪不平第60章 誰入道中誰爲道第112章 功成一峰再登攀第160章 爛泥相匯待聚煉第159章 用心西南似迷茫第28章 華陽縣學第109章 勢如危卵急智轉第13章 君子與小人第133章 西南夷事定潛針第92章 好事入磨碾爲何第141章 禍福自取非天意第124章 危機四起明暗來第126章 恩德化仁心結解第54章 風雷變鳴女兒悲第125章 轉危爲機殺劫現第64章 貪心不足自挖坑第169章 洗卻鉛華夷事畢第53章 士子如婦見節義第85章 理念相爭以行齊第129章 形勢不辨自入轂第32章 連升四級第113章 思過思生負天命第64章 貪心不足自挖坑第97章 以彼還彼雙星競第16章 菊花開,二郎來第145章 洪流搏浪逆勢志第34章 少年行第132章 復古書癡真面目第76章 亂潮覆來苦織網第101章 偏路出征先遇險第135章 成人成事善惡源第34章 少年行第141章 禍福自取非天意第125章 轉危爲機殺劫現第143章 公私相織浪不平第48章 賢能奸邪一卷顯第47章 善政惡果誰與辨第118章 盛衰之相知天命第158章 霧裡看人浮暗影第122章 興文新顏見舊怨第18章 王門焚匾的善惡之名第37章 淺影月香論詩賦第146章 用心至誠送鼎鬥第77章 心思各處自護忙第57章 酒不醉人錢自醉第64章 貪心不足自挖坑第2章 天罰王家第94章 天涯咫尺不知心第96章 並蒂有憐天無憐第94章 天涯咫尺不知心第28章 華陽縣學第114章 風聲雲角蘊有年第112章 功成一峰再登攀第82章 烈日久旱風雨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