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_第318章 紫宸殿密議

“世民接着說。”

聖人笑吟吟的道。

“喏。”

秦王接着道:“薛朗此策若是能順利施行,則於國於民皆有利也。然則,最大的問題也是施行,是否能順利施行方是考驗!”

聖人點點頭,表示認同。

太子道:“我所慮者便是施行!一個不好,國破家亡便在眼前。”

父子幾個臉色都些凝重,明知道是好策略,但是,如何施行確實是個大問題。

“父親!”

竟是秦王與平陽公主一起開口。秦王一笑,道:“阿姐爲長,阿姐先說!”

平陽公主也不推讓,點頭向弟弟示意後,開口道:“父親,薛朗所獻三策,順序可是製鹽術在前,造紙居中,建冊最後?”

秦王笑道:“阿姐,弟與你想到一處也。”

看來秦王想說的與平陽公主的話差不多。

聖人李淵隱晦的看太子一眼,臉上表情倒是看不出異樣,道:“薛朗獻策時也說此三策需先行前面兩策,最後方是建冊。”

太子目光閃了閃,暗自咬牙,堅持道:“即便先行施行新制鹽術與造紙,於建冊來說,也無多少益處,並不足以動搖士族根本,建冊仍是危險之事。”

秦王道:“薛朗奏疏上所寫的製鹽之法,我等皆是外行,不知是否能成功。但是,若要成功,首先,須得挑選適合的場地,之後方是試製,若是此法成,直至增多的鹽稅入國庫,我估算最快也要三年,慢則四年、五年也不一定。而造紙之法,若是先試製出紙張,應比製鹽快些,一年足矣。但若要加大規模,需要花費的時日,想來也不短。若是有此時日做緩衝,屆時天下局勢應有變化,或能施行也未可知。”

太子搶白道:“原來二郎也無有能施行的把握。且不說別的,需要等這許多時日,若是此策能保密還好,若是泄露被世家士族知道……則後果不堪設想。”

秦王還沒說話,御座之上的聖人李淵已然沉聲道:“左史、右史已

被朕嚴厲叮囑過,如今唯有我等父子知之。”

太子一凜,連忙道:“兒等定會嚴加保密,守口如瓶。”

聖人點點頭,道:“即便建冊最後無有時機施行,只憑這三策,也可看出薛朗此人目光深遠,真國士也!”

這個評價很高!

太子默默覬眼看聖人父親一眼,不發一語。秦王滿面思索之色,道:“父親,我朝初立,天下未平,應施行輕徭薄賦之策,否則,恐動搖國本。然則因連年征戰,國庫不豐,若是製鹽之術能成,可不動搖輕徭薄賦之策便能豐盈國庫。此乃上策也!”

聖人含笑撫須道:“對!此策最優之處在此!若是能成,何愁國庫不豐?”

若是國庫真能增收……

太子臉上也現出笑容來:“製鹽之術用意在此,那造紙之術又有何用意?”

李淵不答,而是看向秦王:“二郎與建瓴可想透否?”

秦王搖頭:“兒也想不透。”

倒是一直寡言少語的平陽公主答道:“若是問造紙之術的用意,女兒倒是略知一二。”

聖人道:“建瓴既然想透了,便給阿耶與你的兄弟分說一番。”

“喏。”

平陽公主道:“薛朗初在我府中出仕時,我看他博學多能不似常人,好奇之下曾詢問過他,他曾對我說,在他所成長之異國,不論男女,自幼進學唸書,所學科目也與我大唐不同。閒談之時,他曾說到一個知識普及率的問題,進而論及世家士族爲何能世代顯宦、經久不衰。”

太子追問道:“知識普及率是何意?”

平陽公主便把當日薛朗解釋給她的話複述了一遍,竟然一字不走,分毫不差,顯然平陽公主也是博聞強記之人。

聖人、太子、秦王一聽便明白過來,秦王讚道:“此詞頗妙。”

聖人道:“薛朗如何論世家士族世代顯宦一事?”

平陽公主道:“回稟父親,薛朗曾說,知識的普及,民智的開啓,除了依靠先生傳

授,最基本的乃是書籍的傳播。而書籍與知識,從漢至晉,歷經南北前隋數朝,絕大多數仍舊掌握在世家士族手中,與世家士族諸多讀書之人相比,貧寒士子有幾何?即便有幸能進學,筆墨紙硯之花費,於貧寒之家,也是大負擔。”

這番話聽得父子仨兒齊齊眼睛一亮,秦王道:“父親,兒天策府中便有寒門士子,他們曾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讀書若要有成,便要不事生產這許多年,貧寒之家供不起。”

平陽公主贊同道:“薛朗也是這般說,長此以往,書籍、知識便越來越多的集中於世家士族手中,寒門子弟無有求學途徑自然只能代代如此。而治國理政自然不可能找一羣目不識丁之人,官員自然只能從士族中挑選,一代代官員積累下來,自然便有了累世顯宦之家,朝政便難免被世家左右。”

說到這裡,平陽公主頓了頓,突然笑道:“說來,對此情況,薛朗有個妙喻。他把家國權力比作一張餅,薛朗說,餅子便那般大,人人都想吃,自然是分的人越少越好,人多了,分到的便少了。”

父子仨兒聽得幾乎倒吸一口氣,聖人滿面肅容的道:“此喻頗妙,聞之有豁然開朗之感!”

太子皺着眉,表情沉鬱:“即便已知世家士族對朝政的把持,然則朝廷需用人,寒門無人才,也唯有世家士族方有人才可用。徒呼奈何!”

秦王滿面沉思之色,疑問道:“阿姐,薛朗可說有何策可解此局?”

平陽公主道:“薛朗說,最直接的辦法便是加大書籍、知識的流通,降低書籍刊印成本,予民間更多求學之途徑。如此一來,時日一長,寒門出身之士子必然增多,可一改朝政被世家左右之局!”

說到這裡,父子仨兒齊齊露出恍然之色,秦王佩服道:“原來薛朗獻上造紙術的用意在此!薛朗真國士也!”

即便是太子,此時也不禁心服口服,頷首表示贊同秦王的話,只是,眼神卻有些晦暗不明……

此等人才,爲何竟不能爲我所用!

(本章完)

第七卷_第550章 觸動第三卷_第186章 進展第一卷_第9章 一進將軍府第六卷_第513章 故事不好講第二卷_第79章 移栽第五卷_第425章 預熱第四卷_第406章 流言第四卷_第293章 年來了第四卷_第379章 真火第六卷_第480章 安頓第二卷_第149章 “經驗教訓”第二卷_第119章 長兄之責第五卷_第417章 機鋒第一卷_第16章 籌劃未來第四卷_第323章 兩情相悅第三卷_第205章 天下熙熙第二卷_第82章 論軍第六卷_第506章 洗三第四卷_第378章 不作不死夫斯基第六卷_第531章 兄弟密議第三卷_第237章 贈畫冊第三卷_第182章 長安裡坊第四卷_第348章 籌謀功成第三卷_第241章 苦心勸慰第二卷_第80章 人心換人心第五卷_第475章 翁婿之間第三卷_第183章 奚落第四卷_第368章 家宅安第一卷_第34章 心中的那個家第三卷_第158章 面聖第六卷_第521章 憂心第六卷_第511章 舊情第五卷_第470章 物傷其類第七卷_第570章 “農神”的傳說第六卷_第536章 金星凌空第四卷_第369章 櫻桃熟了第五卷_第465章 難題第二卷_第136章 不打不相識第二卷_第96章 心意第四卷_第339章 飲宴第五卷_第444章 黃道吉日宜嫁娶第一卷_第8章 醫者仁心第五卷_第413章 忙碌的秋天第七卷_第571章 薛朗其人第二卷_第148章 挖土豆第三卷_第227章 迎戰突厥第五卷_第450章 新婚愉快第一卷_第30章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第三卷_第173章 超級大“炸彈”第六卷_第542章 諸般安排第二卷_第112章 軍需官日常第二卷_第60章 兩份消息第三卷_第253章 爲何介懷第四卷_第282章 錢啊錢第六卷_第542章 諸般安排第六卷_第503章 入冬第二卷_第99章 歸途遇險第四卷_第325章 聖人翹班打獵去第三卷_第189章 評語第六卷_第492章 公主出京第四卷_第368章 家宅安第七卷_第566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三卷_第157章 進城第三卷_第212章 解決之道第七卷_第574章 阿柳現狀第四卷_第312章 被人坑了第三卷_第182章 長安裡坊第二卷_第136章 不打不相識第一卷_第44章 逛街第五卷_第415章 紛紛擾擾第三卷_第169章 預定任期第七卷_第554章 愛屋及烏第七卷_第543章 衆生之態第四卷_第319章 慈父心懷第四卷_第378章 不作不死夫斯基第四卷_第302章 無題第二卷_第136章 不打不相識第二卷_第131章 薛朗式勸慰第四卷_第353章 給秦王的“大禮”第三卷_第227章 迎戰突厥第三卷_第191章 家事安排第二卷_第70章 桃花朵朵開第三卷_第252章 告病第七卷_第559章 論蝗第五卷_第474章 聖人探監第二卷_第82章 論軍第二卷_第55章 決議第六卷_第525章 遠慮第二卷_第86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四卷_第292章 不聽話的嘴巴第六卷_第509章 財帛利祿動人心第三卷_第216章 蝴蝶的翅膀第五卷_第458章 鐵面第六卷_第522章 撫慰第六卷_第487章 釋然第四卷_第280章 來吧,互相傷害!第四卷_第342章 相知第五卷_第443章 殷殷囑咐第二卷_第65章 河東薛氏第五卷_第468章 匹夫一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