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節 昭君

沒有人比皇后更明白自己女兒心中的傷痛與委屈。當初,她主動提議讓靖榮代替柔卓公主嫁往西夏,是爲了解聖上之急,穩定民心,爲大魏爭取國力復甦的時間。

聖上視靖榮爲掌上明珠,素日不曾對她說過重話。她清楚聖上定不會將靖榮嫁到蠻夷之地。但是身爲國母的責任驅使她務必要向聖上提這件事。果不其然,聖上拒絕了,還道即便與夏賊兵戈相見 亦不可嫁長公主至外蕃。她只好採取迂迴之策——去找靖榮。她告訴女兒,現在國家處於危難之際,你既身爲大魏帝女,必要挺身而出,爲國君分憂。她知道聖上雖然寵愛靖榮,但向來尊重她的選擇。如果她自己去提,聖上說不定會答應。然而,她暗暗在心下期冀着聖上不要答應靖榮的請求。

然而,聖上卻答應了。送嫁之日,她見聖上立於城樓久眺遠去的車儀,便出言相慰。可是誰又知道她心中的不捨呢?

後來,聖上得知靖榮在西夏受辱,堅持要把靖榮接回朝。她雖是心如刀絞,但還是前往極寧殿勸說聖上切莫行此舉。聖上詢問她爲何阻止靖榮回來,她不思念女兒嗎?她頓了半晌,說出的一通話讓他默然。

她的心又不是石頭,如何會不思念自己的女兒?只是靖榮不能也不該回來。

最終,聖上還是力排衆議,讓父親率兵接靖榮回朝。她雖有微辭,但在見到疲鈍的女兒的那一刻,什麼國法邦規,禮儀大義皆被她拋到九霄,她只是釋放自己作爲母親的天性,抱着女兒痛哭。

靖榮回朝的這幾年,不時有朝臣上諫要聖上將她送回西夏,全被他否決了。

靖榮因自己能夠回家,待在父母身邊而欣喜。可她到底看輕了“和親制度”的分量,她只沉溺於當下的歡愉之中,不曾考慮過等待在前方的疾風驟雨。

很快,靖榮便因各種愈傳愈多的流言而苦惱。李博格暴斃而亡,李合旂繼位,其野心一覽無餘。聖上派國軍赴慶州作戰。在國軍迴歸前夕,坊間忽有流言傳起,說李合旂之所以與大魏打仗,是爲靖榮長公主。只要將長公主送回西夏,李合旂便不會侵犯大魏邊界。

聖上和她都明白這實屬無稽之談,均不爲所動。可是後來事態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演變,他們才意識到自己低估民輿的威勢。

於是,這個流言越傳越廣,直至覆蓋整個汴州城。隨後國軍回朝,告訴聖上同意李合旂裁撤“夏帝”的稱號,繼續對魏稱臣,歸還所奪州縣,放回所扣押的魏使。不過國朝每年需給西夏銀五萬四千兩, 綾、錦、緞共十萬六千匹,茶兩萬斤,各色藥材一萬斤,對外開放榷場貿易。最後,父親沉頓了下,道另外須將長公主送回西夏。

聖上答應了李合旂提出的所有條件,除了最後一條。臺諫官於數日早朝接連抗疏列論,望聖上心懷大義,將國政置於最高位,同意送回長公主,甚至—度齊跪於極寧殿外,以求聖上許允。 шшш¸ тTk an¸ co

聖上卻只作熟視無睹。後來被他們過分的言辭激怒,遂斥問卿家竟個個有此等胸懷,怎麼不替他出良策挫殺夏賊銳氣,任由李合旂提出那些過甚的要求?

皇后睫羽輕顫,不再沉湎於回憶。她凝望着靖榮悲慟的面容,柔聲道:“娘娘當然知道你當下的處境,娘娘比你還要心痛。”

靖榮道:“那你爲何還要讓我回西夏?你可知道那個地方對我來說意味着什麼?那裡已然成爲我的夢魘,我一想到自己有朝一日可能還要回去,我便生不如死!”她越說越激越,竟止不住抽噎了起來。

看着女兒因哭泣而顫動的肩膀,皇后解下巾帕,爲她搵去眼淚。靖榮抓住她的手,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她哀求道:“娘娘求求你不要讓我回去!我會瘋的!只要能讓女兒留在你和爹爹身邊,女兒就算自請貶爲庶民也不會有怨言。只要不回到那個牢籠裡,你要女兒做什麼都可以!”

“瑞敏,瑞敏,你聽我說。”皇后喚起了數十年未曾喚過的女兒的小名,用手撫拍她的後背以作安慰。

靖榮目色迷離,不再發狂。

皇后真切地說:“娘娘知道你在憂慮什麼。你怕回到西夏,還會生活在之前的環境裡,被怪異的規矩束縛,侍者冷眼,王后薄待,丈夫寡情。你放心,這一切都不會再發生了。西夏派人來和談,深刻反省了過去的錯誤,明確表示嚴懲侍奉過你的宮人,將以天朝規格對待你,不會逼迫你做不願意做的事。要是仍有人對你不敬,立即處死。所以,你不要抗拒回西夏。況且,李博格已死,不會再對你不敬。”

長公主怔怔地望着她,道:“既然李博格已經死了,爲什麼還要我回去?娘娘,你可知西夏有一條規定,上任國主死去,其妻妾皆歸於下任國主。就是說,我回去便要和李合旂做夫妻。這樣荒謬的事,你讓我如何接受!”

皇后忖思了半晌,方語調沉沉道:“瑞敏,你還記得昭君出塞的故事嗎?”

見女兒點頭,她繼而道:“王昭君十六歲時因爲才貌絕世被選入漢宮,成爲一名宮女。被選入宮的秀女爭相請畫工毛延壽作畫,以便能儘快得到漢帝寵幸。昭君自恃美貌,孤傲身正,不願意像別的秀女那般賄賂毛延壽。毛延壽懷恨在心,故意將昭君畫得醜陋。這批秀女的畫像被送往漢帝寢宮,漢帝丟棄掉昭君的畫像。自此昭君被漢帝遺忘在深宮中,寂寞行於掖庭。五年後,南匈奴首領呼韓邪來長安朝覲漢帝,盡藩臣之禮,並自請爲婿。漢帝正想借此機會與南匈奴和親,便答應呼韓邪的要求,承諾賜予他五名宮女。此時,昭君因漢帝冷落,面聖無望,積怨甚深。她是個有抱負的女子,不想就此蹉跎青春,老於深宮。於是主動向掖庭令要求去南匈奴和親。呼韓邪臨辭那天,昭君着華冠麗服,綺羅珠履,步姿翩然地行至殿外,叩別漢帝,在場的人皆爲她絕美的姿容和非凡氣度所傾倒。漢帝亦爲她的美貌所震撼,喟嘆宮苑之中竟有如此國色天香的美人,當下生出把昭君納爲妃嬪的心思。可是昭令已然宣出,不能失信於人。漢帝雖是不忍,卻只能如約將昭君賜給呼韓邪。”

皇后緩了口氣,見女兒若有所思的表情,繼續道:“呼韓邪十分高興,向漢帝上書願永保塞上和平,邊陲永無兵革之事。昭君在匈奴與漢朝官員的護送下抵達了匈奴,被單于封爲“寧胡閼氏”。昭君與呼韓邪共同生活了三年,育有一子。兩年後,呼韓邪去世,昭君向漢廷上書求歸,卻被“從胡俗”的敕令所駁。昭君雖千般不願但只能順從遊牧民族收繼婚的制度,復嫁呼韓邪長子復株累,兩人共生活十一年,生有二女。後來,復株累也去世了。昭君雖爲一弱質女子,卻深明大義,敢孤身入塞,換來邊境數十年的安穩,深受百姓愛戴,才使得昭君出塞的故事流傳至今,家喻戶曉。”

靖榮問:“娘娘,你給我講這個故事,是希望我效仿王昭君,自請入夏,復嫁李合旂,維護魏夏之間的安寧?”

皇后靜立於陽光下,周身宛若散發着玉澤,道:“王昭君既非公主,亦非宗室女,她只是一個生長在鄉野的女子,卻有超凡的膽識與勇氣。靖榮,你身爲聖上的女兒,國朝最尊貴的公主,娘娘相信你會比她做得更好。”

“不,”靖榮搖首,眸中有淚光閃爍,道:“我與王昭君的處境是不同的。昭君出身貧微,卻志在青雲,自請去匈奴和親。匈奴雖爲胡蠻之地,卻還是歸附漢室,呼韓邪也是個知禮之人,不僅不會侮辱昭君,還會善待她。即便他們算不上情深意重,卻也是相敬如賓。後來,得知自己要復嫁復株累,昭君心中牴觸,遂上書求歸,漢成帝僅以“從胡俗”敕令拒絕她,無情地掐滅了她心裡渴望歸漢的焰火。她作《怨詞》,於琵琶月夜中聲聲啼哭,思念着故鄉的父親和兄弟。最終月魂空歸,青冢獨留,朝暮向南。不知情的人豔羨昭君能夠憑藉宮女的身份去塞外和親,嫁得單于,榮華盡享,兒子也獲得了封地,這樣的人生算得上圓滿了。即使同情她的遭遇,也不過是朱顏已逝的惋惜,不會有人真正理解她心中的牽絆和鬱憤。我之前也不明白,直到我……像昭君一樣被送塞外,我才……知道她究竟是怎樣一位偉大的女子……能夠在寂寞與絕望的襲擊下仍舊心懷期望。”靖榮說着便忍不住哽咽了起來。

皇后看她哭紅了雙眼,便用衣袖拭去滾落的淚珠,遂心生憐憫之意。

靖榮又道:“漢成帝拒絕接昭君還漢,一是爲了讓她從胡俗,繼續留在匈奴,承擔維持邊境和平的責任。二來昭君並非王姬與宗女,漢成帝也不願意派遣軍隊特意把她接回來。娘娘,你既說女兒是爹爹的女兒,是國朝最尊貴的公主,迂尊去外域和親,代表的不只是大魏帝女,也是爹爹的顏面,更是國朝對西夏天朝之態的展現。可夏人輕看女兒,不僅暗地誹議女兒,還對女兒不敬,女兒時刻謹記娘娘教誨,牢記自己公主的身份,不與他們過分計較。但是分明是那李博格不知好歹,不僅不感沐皇恩還肆意侮辱女兒,甚至屢對爹爹和大魏口出狂言,這讓女兒如何能忍受?娘娘勸女兒重返西夏,是想讓女兒繼續爲夏人侮辱,國朝再度被他們藐視嗎?”

第三十一節 竊物三十四節 委蛇楔子 國滅·繁華歇(壹)第二十四節 皇子第十五節 車轎第五節 丟玉(1)第三十三節 離間(2)第十七節 安壽番外 十年生死兩茫茫(壹)第二十六節 夜雨第三節 欲求第二節 離閣第十八節 發冠第七節 處罰(1)第八節 處罰(2)第三十九節 花朝第三十二節 離間(1)第十八節 發冠第十七節 安壽第二十三節 春賞第二十二節 推卻第三十九節 花朝第十三節 御侍第三節 醉語第二十七節 月恆第二節 魏宮(2)第五節 畫生第八節 上香第十六節 昭君第三十七節 交鋒第五節 丟玉(1)第十節 上元第十二節 太后第十一節 聖上番外 十年生死兩茫茫(貳)第二十九節 宮變第四節 記憶第四節 記憶第三章 山月不知人事改 第一節 回宮三十四節 委蛇番外 十年生死兩茫茫(壹)第四節 集歡(2)第十八節 東宮第十四節 恩寵第十節 獻舞(2)三十四節 委蛇第二十六節 夜雨第二十一節 妾室第三章 山月不知人事改 第一節 回宮第六節 丟玉(2)番外 十年生死兩茫茫(壹)番外 十年生死兩茫茫(壹)第十三節 御侍第十三節 誕子第三十五節 紅瓷番外 十年生死兩茫茫(貳)第二十六節 夜雨第二十三節 來謁第十四節 歸家第三節 醉語第十五節 車轎第三十九節 花朝第二章 當時只道是尋常 第一節 夜訪第十節 上元第八節 處罰(2)第三十節 貴妃第二十八節 議親第三十六節 借輿第十節 上元楔子 國滅·繁華歇(壹)第三十三節 離間(2)第十一節 煙火楔子 國滅·繁華歇(貳)第十八節 東宮第二十六節 太子第十三節 誕子第四節 藏鉤第二十一節 妾室第十六節 昭君第十一節 聖上楔子 國滅·繁華歇(壹)第三十三節 離間(2)番外 十年生死兩茫茫(貳)第三章 山月不知人事改 第一節 回宮第二十一節 妾室第四節 藏鉤第三節 醉語第二節 魏宮(2)第二十二節 探病第二十四節 皇子第三節 集歡(1)第二十八節 議親第五節 畫生第十七節 安壽三十四節 委蛇第一章 燈火將盡 第一節 魏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