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四章

卻說這一日,弘治上朝,一番朝政談論,就在他們即將要退朝之時。

突然,一位頭髮花白,顫悠悠走出朝班,拱手道,“臣有本奏!”

弘治一愣,這位老臣有什麼要奏的?

這位不是別人,正是刑部尚書白昂。

白昂(1435年-1503年),字廷儀,諡康敏。江蘇常州武進人。天順元年(1457年),登進士,任禮科給事中,後平定劉通叛亂有功,升兵部侍郎,此後調戶部侍郎,巡江治河,頗有政績。此後升爲都御史。弘治六年,改刑部尚書。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黃河大決於開封及封丘荊隆口,郡邑多被害,有人主張遷開封以避其患。九月,命白昂爲戶部侍郎修治河道,賜以特敕令會同山東、河南、北直隸三巡撫,自上源決口至運河,相機修築。弘治三年正月,白昂查勘水勢,“見上源決口,水入南岸者十三,入北岸者十七。南決者,自中牟楊橋至祥符界分爲二支:一經尉氏等縣,合潁水,下塗山,入於淮;一經通許等縣,入渦河,下荊山,入於淮。又一支自歸德州通鳳陽之亳縣,亦會渦河,入於淮。北決者自陽武、祥符、封丘、蘭陽、儀封、考城,其一支決入荊隆等口,至山東曹州,衝入張秋漕河。去冬水消沙積,決口已淤,因併爲一大支,由祥符翟家口合沁河,出丁家道口,下徐州”。根據此種情況,他建議“在南岸宜疏浚以殺河勢”,“於北流所經七縣築爲堤岸,以衛張秋”。朝廷同意後,他組織民夫二十五萬“筑陽武長堤,以防張秋,引中牟決河……以達淮,浚宿州古汴河以入泗”,又浚睢河以會漕河,疏月河十餘以泄水,並塞決口三十六處,使河“流入汴,汴入睢,睢入泗,泗入淮,以達海”。

這項連接中原四省的大型水利整治工程竣工了,從此,飽受洪澇災害的黃河中游地區,在之後半個多世紀免受水災的困擾。白昂歸京後得到褒獎,後被提拔爲刑部尚書。

但鑑於他已經六十餘歲,弘治本來就不想讓他操勞過多,故而弘治特許他歸家靜養,早已經不管刑部之事多日了,卻未曾想,今日居然上朝了,還有本奏,真是奇怪了?!

“白卿身體可好?”弘治和顏悅色地問道。

白昂身體一直,謝恩道,“經過休養,老臣身體漸好,有勞陛下掛懷!”

“那就好,白卿有何事要奏?”弘治笑問道。

“陛下,江西有變?”白昂卻是面色一肅,拱手奏道。

“江西有變?”弘治一愣。

劉健、李東陽、謝遷及諸位大臣不由得面色一變,齊齊將目光投向了白昂。

要知道,如今雲南叛亂剛剛平定,南疆之事也剛剛平息,正在休養生息之際,怎麼會有奏報江西有變呢?更何況,南京方面可沒有奏報啊!他一個刑部尚書如何收到的奏報?準確嗎?

更何況,這刑部與叛亂也不搭界啊!難道,他老糊塗了?

“陛下,刑部貴州司主事孫燧有本上奏,言寧王動態異常,江西恐有變亂!”白昂雙手捧奏摺,高聲奏報道。

啊!衆大臣就是一陣譁然,居然是一個小小的刑部貴州司主事上奏的,這,這白昂是不是老糊塗了?!

弘治也是眉頭一皺,但隨即面色稍緩,沉聲道,“白卿,這寧王現在正在南京宗人府受罰,豈能回到江西去搞事?您搞錯了吧?”

還有一句話他沒有說出來,人家南贛巡撫都沒有戰報前來,你這刑部狗拿耗子多管賢事,這消息確切嗎?更何況居然還是貴州那麼遠,這消息能準確嗎?

白昂面色一正,“陛下,老臣以人頭擔保,這消息絕對不會有錯,還請陛下體查一下,否則,如果出了亂子,百姓又將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啊!”

弘治眉頭一皺,“白卿此言從何而來?”

“陛下,這孫燧乃是大明河南行省鄭州遞運所大使孫新之子,明天順四年(1460)生。弘治六年(1493)進士,弘治十年,授刑部貴州司主事,此番他乃是從友人費宏處得來消息,那寧王早已經回到了江西,還結交權貴,賄賂朝廷官員,圖謀叛逆。自稱國王,把自己的指令稱‘聖旨’,並把一些江洋大盜招入府中,擴充勢力。朱宸濠謀反跡象暴露無遺,但官員懼怕寧王的權勢,或者說與他沆瀣一氣,均不聲張。”

一提費宏,弘治眉頭一皺,目光一凝,這費宏在朝中的聲望很高,與朝中大臣們交好甚重,但他爲何要通過孫燧上奏呢?這卻有些出乎意料。

費宏(1468年-1535年),字子充,號健齋。江西省鉛山縣福惠鄉烈橋人,明朝狀元。費宏自幼聰慧好學,13歲中信州府童子試“文元”,16歲中江西鄉試“解元”,成化二十三年春,費宏參加進士考試,中頭名狀元,被任命爲翰林院修撰。時虛齡方二十歲,爲明代最爲年輕的狀元翰林。這年八月,成化帝去世,參加修纂《憲宗實錄》,總裁、副總裁都推重費宏,放手讓他負責。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禮部考試的試官、主考官是閣臣、禮部尚書徐溥和汪宗伯,他們信任費宏,試卷的評定、上奏的文章都讓費宏草擬,這一次,選拔了不少英才,受到人們的讚揚。費宏雖年輕,但在從政的幾年中,參與了大臣主持的政務,顯示了他不僅有文才,而且嫺於政理,辦事練達。弘治九年,爲廷試執卷官。不久,調左春坊左贊善。弘治十二年,母親餘安人去世,費宏回鄉治喪守孝。

現在他應該在守孝啊!怎麼會有這些消息,還是傳給孫燧?

“陛下,相信費宏現在身處江西,消息來源必然可靠,而且,他必然現在身處險地,無法通過正常途徑知會朝廷,故而才輾轉到貴州通知了孫燧,還請陛下及時決斷!否則,就要出大事了!”白昂有些急了,高聲奏道。

“報,八百里加急!”就在此時,突然,一個聲音響起。

衆大臣面色大變,不由得將目光投向了白昂,這還真是烏鴉嘴啊!一說出事,就來了個八百里加急!

弘治也是面色一變,投向了殿外。

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傳來,一名御林軍急步進來,上前一步跪於地上,奏報,“啓稟陛下,八百里加急,江西急變!”

衆大臣們面色驟變,難道真的是寧王?

“呈上來!”弘治厲聲叫道。

自然有小太監上前將戰報呈上。

弘治展開面前的戰報細細觀瞧,在大臣們的眼中,他的面色時青時紅,怒氣上涌,面色瞬間變得鐵青。

啪!弘治將戰報重重地拍在了龍案之上。

“豎子敢爾!”弘治怒意沖天地大叫道。

衆朝臣面面相覷,這是怎麼了?即便江西有變也不至於如此吧?!

弘治稍稍緩和一下情緒,舉起戰報,衝小太監吩咐道,“念!”

小太監戰戰兢兢上前,拿起戰報,展開,顫慄着念道,“《討弘治檄》”

啊!一瞬間,朝堂之上亂了,居然討伐弘治陛下?這是何其大膽啊!到底是何人?

劉健等大臣們面色凝重,他們聽出來了,這封戰報只怕是寧王所發,不過,內容究竟是什麼?居然令弘治帝如此震怒?他們心中稍稍有些底。

“先祖創立大明,至今已歷百年。不意祖宗血脈,憲宗駕崩而斷。祐樘豎子,乃民間野種。奸宦張後,抱入宮中。周後視如已出,愛如拱壁。遂使草莽無賴,儼然天皇貴胄。五歲癡兒,立爲太子。十七歲惡少,榮登大寶。此君昏庸無道,皇權日益衰朽,朝政日益腐敗,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各地紛紛揭竿而起。祖制蕩然,新法不立。朝廷如市肆,神州苦板蕩。時艱如此,祐樘渾然不覺。雲南天象迭變,降下災禍,羣臣依舊恬然。一二老臣諫而不聽,成羣小臣勸則震怒。

寧王宸濠,乃太祖皇帝正統血脈。現奉太后詔書,起兵討伐昏君奸佞。大軍到處,秋毫無犯;老宜相迎,少當從軍。革除弘治,民心所向。上下同心,共建勳業;照彰日月,無愧天地。

草檄此文,鹹使聞之。”

小太監的聲音響徹於大殿之上,大殿中卻是一片鴉雀無聲。

很明顯,這寧王反了!還是如此的決然!

居然將舊事重提,拿弘治帝的身世說事,試問弘治帝豈能不震怒無比!

要知道,想當年,弘治帝其實乃是先帝朱憲宗朱見深於成化五年(1469年)見到了朱祐樘的母親紀妃,直接臨幸,也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這紀妃居然懷孕了。

本來,這懷了皇帝的孩子,起碼這紀妃馬上就會一飛沖天,飛黃騰達了,然而,當時的後宮卻處於萬貴妃的管轄之下,而這位萬貴妃可不是省油的燈,她根本就見不得有人懷了憲宗的孩子,爲了她的地位,必須除掉任何有可能威脅她的生命的人事。

這紀妃深知這一點,自然不敢公開,只能多方隱瞞,深怕萬貴妃知曉。當然,在深宮之中,這根本無法隱瞞,還是被萬貴妃知曉了,但萬貴妃的親信居然並沒有將實情奏報,反而是隱瞞了下來,這就令紀妃與孩子保住了性命。

然而,隨後經過一位叫張敏的宦官關照,救下了這個孩子,當然,最終也無法隱瞞,被萬貴妃知曉,張敏也身死宮中,但這個孩子卻被保留了下來,但紀妃也隨後身死,孩子在宮中處於極度危險之時,但周太后出現了,護住了這個孩子。

然而,這不是長久之際,畢竟,萬貴妃統領後宮,找個機會害死這個孩子可不要太過簡單了。就在此時,陸先生出現了,斡旋於衆人之間,爲弘治帝尋求更多的靠山保鏢,最重要的就是歷經三朝,手握重權的司禮太監懷恩。

懷恩,山東行省人,本姓戴,宣德年間,因父親涉罪抄家,被人逼入宮成爲宦官,改名懷恩,最終成爲了手握重權的司禮太監。

正是懷恩在內宮中無數次的陷害當中,護佑了朱祐樘,令得萬貴妃的陰謀一次次敗露失敗。

當然,這也是成化年間黑幕重重的特定歷史條件下,懷恩不得不找出一條出路破除黑幕,而這條出路被陸明遠擺在了他的面前,就是朱祐樘。

於是,他爲張敏做證,證實朱祐樘的身份,見證朱祐樘的成長,同時,又一次次地維護朱祐樘,破除朱祐樘身邊的陰謀,確保了朱祐樘在宮中的安全。

內有懷恩,外有陸明遠,他們護佑着朱祐樘艱難求存,在無數次的危險當中,在萬貴妃的威脅之下好不容易生存了下來,當然,朱祐樘在陸先生、懷恩以及一些勢力的幫助之下,漸漸地有了一定的反擊之力,逐漸形成了與萬貴妃在宮中勢均力敵的情勢。

然而,最後一次,朱祐樘的危險來自於一位樑芳。

樑芳,成化年間宮中御馬監太監,他肆意揮霍宮中庫藏的錢財,一段時間以後,憲宗去內庫視察,發現幾朝累積下來的七窖金全部用光了,憲宗居然透露出意思,要讓將來的朱祐樘收拾他,也算是窩囊到了極點。

然而,樑芳卻不這樣認爲,害怕至極,居然前去與萬貴妃聯合,要害了朱祐樘。

二人齊心協力之下,朱見深居然下了決心,要廢掉朱祐樘。

懷恩大驚之下,與陸明遠同心協力渡過了這段危險。當然,懷恩也沒落了好,被髮配到了鳳陽守靈。

這下,朱祐樘宮中的最大護佑沒了,但好在就在此時,泰山地震,在陸明遠運作之下,成化帝認爲此事乃是上天對他的警告,令他不敢再有廢掉朱祐樘的心思。

終於,光明來臨,朱祐樘熬過了這段最黑暗的日子,繼位成爲了弘治帝。

這一段歷史令朱祐樘難以面對,而今天這寧王居然以此來攻擊於他,無異於將他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翻出來予以踐踏,他豈能無動於衷!

第九百六十七章第七百六十一章 鮮血狂噴第三百九十五章 大刑伺候第六百零六章 雷聲轟轟第二百二十章 二老釋疑第十四章 學堂招生(四)第三百七十三章 祭祖慶賀第七百一十一章 再添幫手第八百八十五章第四百六十章 再露技藝第四百四十五章 商談合作第五百九十三章 準備起行第一百三十九章 歪打正着第八百四十九章第四百四十六章 窯場合作第五百三十七章 二老斗嘴第七百一十三章 城外激戰第三百一十二章 宴請鄉鄰第七百六十六章 中信遇險第八百一十七章 二老思謀第九百三十五章第四百三十七章 風雲欲動第八百三十三章第二百二十八章 知縣定計第五百四十二章 策論皆優第七百八十五章 南疆亂勢第七百一十六章 城中診治第五百七十四章 兩敗俱傷第一百三十四章 抽調學員第一百六十三章 一場發案第一百六十章 事件平息第六十四章 兩全齊美第二百二十三章 府糧出事第一百五十六章 蕭颯發懵第二百六十四章 蕭颯宴請第七百五十八章 君臣入套第七百七十六章 各方應對第三百四十章 二老辯論第七百九十一章 明遠出馬第七百五十一章 暗藏殺機第三百一十八章 拜訪蘭府第五百九十三章 準備起行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信攤牌第八百五十四章第九百四十章第九百三十二章第五十三章 酒樓開業(七)第九百五十七章第八百四十一章 應援出發第三百二十三章 見蘭馨兒第五百八十八章 臨行安排第四百一十九章 環採閣開張第二百一十七章 小丫醒轉第七百六十九章 特使陰謀第五百八十六章 紛至沓來第八十四章 兩敗俱傷第四百三十七章 風雲欲動第七百七十五章 南疆亂起第一百五十三章 征服李老第一百零三章 中信迎戰第九百四十六章第二百七十七章 研究空間第七百八十九章 接應佈置第三百七十三章 祭祖慶賀第八百三十二章第七百六十九章 特使陰謀第三百零四章 降服李山第八百六十六章第七百九十九章 京師在望第四百三十一章 姐妹登場第七百五十四章 解困條件第一百三十三章 臨行佈置第五十章 酒樓開業(四)第二百七十九章 大家到來第九百五十六章第九百零三章第八十四章 兩敗俱傷第六百四十八章 說服老公爺第五百三十九章 勘查演武場第八百九十九章第二百二十二章 相互切磋第九十一章 書坊思變第九百四十五章第八十一章 錦衣上門第九百一十五章第三百五十六章 延齡買方第九百一十八章第二百五十五章 府城驚變第六百四十四章 暗閣現世第九百三十六章第七百九十三章 準備突圍第七百一十六章 城中診治第九百二十二章第五百四十八章 三方合作第七百九十二章 伏兵四起第八百七十七章第三百四十四章 中信醒轉第四百零五章 說服壽寧候第一百零三章 中信迎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