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不安因素

爲了避免強攻,劉尊山提議借道孟國。

可惜的是,直接就被丁鎮南給否決了。

要說的話,丁鎮南不是沒考慮過,而是知道這個辦法行不通。

決定在梵羅國東海岸地區發動兩棲登陸作戰的時候,丁鎮南就產生過經由孟國,攻打加爾的想法。

只是,在左右權衡之後,丁鎮南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念頭。

首先,在戰略層面就有問題。

在十幾年之前,孟國曾經是巴鐵的一部分。因爲在東邊,所以被稱爲東巴,而現在的巴鐵被稱爲西巴。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當中,孟國遭到梵軍的圍攻,並且在短短几十天內就被攻陷。也就是在攻佔了孟國之後,梵羅國才接受了國際社會調停,並宣佈停火。對於孟國獨立的事情,樑夏帝國也愛莫能助。畢竟在當時,國際社會普遍接受了這個既成事實,樑夏帝國反對也沒用。

當時,樑夏帝國唯一能做的,也就是確保梵羅國在正式停戰後從盟國撤軍。

正是如此,孟國在獲得獨立之後立即宣佈永久中立。

當然,所謂的“永久中立”不過是爲了確保自身的安全,或者說是在大國的夾縫當中求生存。

關鍵就是,孟國獨立建國的時候,樑夏帝國正處於戰後低谷時期,要不然也不會容忍梵羅國耀武揚威,因此在孟國最需要安全保護的時候,樑夏帝國卻無能爲力,孟國當局纔不得不採用“永久中立”的策略。

在實質上,孟國一直是樑夏帝國的準盟友。

早在周涌濤住進首輔官邸前,孟國當局就在跟帝國秘密接觸,磋商加入東方集團的相關事宜。

只是,在孟國入盟的問題上,帝國當局的態度一直不熱不冷,或者說不太上心。

道理也很簡單,孟國東邊的緬國是東方集團的初創成員之一。帝國在緬國苦心經營了幾十年,修建了大量軍事基地,把緬國打造成包圍梵羅國,以及阻止梵羅國向東南地區滲透的前進基地。

在包圍封鎖梵羅國的戰略體系中,孟國是夾在梵羅國與緬國之間的戰略緩衝區。

不是說緬國受到的威脅太大,而是緬國太落後,體量也太小,根本沒有跟梵羅國叫板的資本。

真要發生衝突,帝國還是得親自下場。

如此一來,一個“永久中立”的緩衝區就顯得特別的重要了。

要說的話,這也是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的後期,帝國當局沒堅持原則,承認孟國獨立的主要原因。

道理也很簡單,如果孟國依然是東巴,就成不了緩衝區。

這裡,還涉及到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主攻方向。

雖然在戰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帝國一直在經營東南地區,還一度把東南地區當成是進軍梵炎洋的跳板,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就是在戰後吞併獅泉城,將其打造成爲扼守咽喉海峽的軍事要塞,但是在戰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比如迢曼帝國過早的衰落,布蘭王國在南方次大陸的迅速潰退,紐蘭共和國在對外擴張時表現得異常的保守,導致帝國在進軍梵炎洋的時候,並沒有遇到挑戰。

嚴格說來,除了梵羅國,在梵炎洋地區根本沒有像樣的對手。

即便是讓帝國嚐到失敗滋味的波伊國,也只是彈丸小國,在戰略層面根本沒有跟帝國對抗的資本。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沒有紐蘭共和國與迢曼帝國的支持,別說是擊敗樑夏帝國,波伊國恐怕連誕生機會都沒有。

可見,帝國在梵炎洋地區的軍事戰略,也就是圍繞着遏制梵羅國展開。

在針對梵羅國的戰略包圍圈當中,緬國看似非常的重要,比如是東南地區國家,東方集團初創成員國,而且西南鐵路也從其境內通過,可是在實際操作當中,卻存在很多根本沒辦法解決的問題。

最嚴重的,也就是其複雜的民族問題。

雖然緬國是東南地區的國家,但是在獨立之前,她屬於布梵帝國,只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中,因爲被帝國陸軍攻佔,所以跟南方次大陸地區的其他國家不同,在大戰結束之前就已獨立。

因爲處在東方文明與梵羅文明的交界地帶,所以緬國的民族問題十分複雜。

由此帶來的最爲直接的影響,也就是帝國高層始終沒把緬國當成一個有價值的,或者說有前途的盟友。

在總體戰略上,緬國其實是東南地區與南方次大陸的隔離帶。

總而言之,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結束之後,帝國就把目光轉向了巴鐵,加強了對巴鐵的援助。

受此影響,孟國更加不可能獲得帝國高層重視。

雖然在周涌濤上臺之後,帝國在南方次大陸的軍事戰略變得更加積極,比如新建了數座前沿軍事基地,加強了軍事存在,但是孟國依然是隔離梵羅國的緩衝地帶,其存在價值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此外,還有一些無法迴避的現實客觀因素。

孟國是南方次大陸上的第三大國,人口也排第三位,按照官方統計超過了1億,而實際很有可能已經達到2億。

關鍵還有,這麼多的人,生存空間總共不到15萬平方千米。

在這裡面,還有差不多5萬平方千米是自然保護區!

孟國的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千米1000人,梵羅國僅爲每平方千米300人,巴鐵才每平方千米250人。

毫不誇張的說,在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中,孟國的人口密度最高。

如此高的人口密度,還是傳統農業國,唯一的結果就是極度貧窮。

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帝國不願跟孟國結盟的關鍵原因。

真讓孟國加入東方集團,獲得了成員國的待遇,這1億多的貧窮人口,就將成爲帝國的麻煩。

顯然,對帝國當局來說,類似的麻煩已經足夠多了。

其實,帝國內部一直就對東方集團的價值存在爭議,即便在軍隊內部,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

關鍵就是,除了少數幾個成員國之外,東方集團的大部分成員國都很貧窮,而且入盟的主要目的就是投靠帝國,或者說是背靠大樹好乘涼。這些貧窮落後的盟國,幾乎全都是人口大國。

東方集團成立了幾十年,帝國一直都是利益輸出方。

不過,更重要的現實因素是,孟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就在雲霧江的河口三角洲,跟梵羅國境內岡伽羅河三角洲毗鄰,即面積超過5萬平方千米,舉世聞名的孫德爾本斯自然保護區。

該保護區一分爲二,在梵羅國境內還有約2萬平方千米。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哪怕從孟國過境,免了兩棲登陸作戰的麻煩,地面部隊也要從北面繞道,也就是深入內陸。

至於南面的自然保護區,根本就沒有道路可用。

顯然,從內陸攻打加爾,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先不說需要在孟國耗費多少兵力,只是糟糕的道路交通,以及漫長的補給線就足夠讓丁鎮南望而卻步。

事實也是如此。

按照參謀做的判斷,從孟國借道,只是用於後勤保障的兵力就會超過5萬,此外還要安排數萬兵力增強孟國的邊境防禦。

不要忘了,孟國一直都是永久中立國。

因爲一直沒有加入東方集團,所以孟國在國防建設上不是很賣力,或者說就算賣力搞國防建設也沒有多大意義。畢竟跟梵羅國比,孟國的體量太小,在沒有外來援助的情況下,根本擋不住百萬梵軍。如果有外來援助,而且足夠的強大,那麼孟國自己那點國防力量也就不足爲道了。

如果需要控制孟國的大城市,哪怕只是首都與主要港口,也需要投入更多兵力。

有這麼多兵力,爲什麼不直接攻打加爾呢?

直接攻打加爾,無非就三個選擇。

一是在加爾南面坎寧港上岸,然後順河道向北推進。

雖然這條進攻路線最短,而且有內河航道可以利用,坎寧港是加爾的外港,基礎設施也非常完善,但是攻打坎寧港的難度也最大,畢竟梵軍再怎麼大意,也肯定會安排重兵守衛加爾的門戶港口。

直接登陸,不但需要投入足夠的兵力,還要承受很大的傷亡。

此外就是,沒辦法保證在規定的時間之內完成作戰任務,甚至無法保證一定就能夠由此進軍加爾。

第二選擇是西南的戴蒙德港。

嚴格說來,戴蒙德港纔是加爾的外港,而坎寧港是內港。

因爲距離加爾市區更遠,加上基礎建設一直沒跟上,特別是連接兩地的公路一直都沒有能夠擴建,別說是拓寬,就連水泥路面都沒有鋪設,所以戴蒙德港的規模不是很大,沒辦法跟坎寧港相提並論。

要說的話,其實是梵羅國的經濟不夠發達,對航運的需求不太大,也就沒有必要發展第二座港口。

只是,戴蒙德港的條件其實更好一些。

不說別的,戴蒙德港的平均水深在落潮時都超過20米,主航道達到40米,能夠讓任何艦船進出。坎寧港的平均水深只有10米,主航道也就20米,排水量超過5萬噸的大型艦船隻能在漲潮的時候進出。

因爲距離市區太遠,所以守衛戴蒙德港的兵力肯定不多。

此外,受道路限制,部署在市區的梵軍也未必能夠及時增援戴蒙德港。

也就是說,攻打戴蒙德港的難度要比攻打坎寧港小得多。

只是,戴蒙德港有一個嚴重缺陷。

這座港口沒在岡伽羅河河口,而是在胡格利河河口。

雖然這兩條河相隔不遠,但是內河航道並沒有連通。在控制雷蒙德港之後還需要攻佔坎寧港,才能夠進入岡伽羅河。

要想利用內河航運,還是得去攻打坎寧港。

至於第三選項,也就是去更加遙遠的甘提。在那裡上岸之後,再向北推進,從西邊包圍加爾。

相對而言,登陸甘提的作戰難度最小。

雖然甘提是一座大城市,人口超過100萬,但是相對於該地區的其他城市,甘提就不算大了。

關鍵還有,甘提並不是現代化的城市,更像一座大農村。

按照參謀做的分析,佔領與控制甘提的難度並不大,而且在登陸成功之後,不需要攻佔城區。

當然,甘提離加爾實在是太遠了。

北上的話,地面推進的里程超過200千米,直線距離在150千米以上,超過了大部分支援武器的射程。

在道路交通條件極爲糟糕的情況之下,讓陸戰隊在河網地區推進200千米?

就算作戰部隊能夠辦到,也會因爲後勤保障跟不上,沒辦法持續作戰,或者說在初期的突擊之後很難站住腳根。

此外還有,甘提這邊沒有現成的港口,需要在登陸之後修建臨時港口。

顯然,這是一個大麻煩。

就算帝國陸戰隊擁有全球最強的工程作業能力,可是再好的臨時港口,吞吐能力也比不上現成的大型港口。

何況,還要考慮出港的運輸能力。

綜合這些因素,即便在甘提登陸成功,也未必能夠立即進軍加爾,更別說調集重兵攻佔加爾。

綜合這些因素,最後能夠選擇的,也就是第二方案。

其實,這也正是丁鎮南最初確定的攻打加爾的主要方案之一,準確說是排在第一的備選方案。

至於主選方案,其實就是直接攻打坎寧港。

換來換去,最後還是回到原路上。

不同的是,按丁鎮南重新擬定的作戰方案,不再要求必須得佔領加爾,其實是降低了登陸階段的作戰難度。

登錄作戰階段,只要求佔領戴蒙德港。

至於攻打加爾,那是登陸成功之後的事情。

只是,陸戰隊不但要佔領與控制戴蒙德港,還必須擴大登陸場的縱深,包括在北面建立防線。

此外就是,控制戴蒙德港以南的地區。

這麼安排只有一個目的。

在戴蒙德港的南面,建立一座能容納數百架作戰飛機的大型野戰機場,以便充分利用港口的轉運能力。

簡單的說,也就是讓航空兵靠前部署。

有了戰術航空兵的直接支援,向內陸推進的難度就能大幅度降低。

關鍵還有,在河網地區作戰,像主戰坦克這樣的重型裝備其實沒多少用武之地,主力肯定是輕裝部隊。

如此一來,強大的垂直空運力量就有了發揮價值的地方。

也就是說,可以依託戴蒙德港外面的野戰機場,讓地面部隊發起垂直突擊,以此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

至於具體戰術,在波伊戰爭期間就已得到全面推廣應用。

要說的話,利用直升機進行快速突擊,一直就是帝國軍隊的拿手好戲,也是登陸作戰由平面向立體轉變的關鍵所在。

第170章 癡人說夢第219章 滿目瘡痍第389章 只欠東風第586章 精確轟炸第340章 片刻的猶豫第79章 佯攻行動第433章 猜疑第145章 捨本逐末第159章 陡然生變第241章 盟友助力第532章 朝着目的前進第193章 挑撥離間第123章 環環相扣第558章 成功上岸第511章 要害第252章 摧枯拉朽第145章 捨本逐末第239章 口頭威脅第163章 神之轉向第246章 一夜之間第145章 捨本逐末第170章 這可不止是運氣第80章 失之東隅第426章 突出重圍第102章 計劃周密第278章 最新消息第69章 最後的機會第499章 層層設防第236章 決心赴死第305章 陸軍的主戰場第89章 進退兩難第227章 哮天第408章 敷衍了事第271章 荒唐之事第239章 口頭威脅第35章 清理庫存第546章 緊急返回第42章 突然發難第128章 厲害角色第559章 另有安排第146章 主炮開火第163章 神之轉向第174章 雙管齊下第38章 戰機出逃第474章 交付第552章 兜底第47章 空中防線第70章 生死一線第107章 極端手段第254章 授銜與表彰第208章 替代之選第223章 飛來橫禍第631章 解脫第190章 援助法案第75章 刺破蒼穹第542章 聯席會議第440章 荒唐的命令第4章 一發入魂第276章 對牛彈琴第129章 前後矛盾第375章 獨樹一幟第458章 左右開弓第580章 又猜中了第33章 流派之爭第333章 關鍵情報第140章 擔憂成真第98章 初來乍到第577章 會師第371章 陸軍的事第49章 重啓的艦隊演習第167章 制海利器第272章 立體登陸第386章 即將變天第619章 虛驚一場第61章 似曾相似第215章 擺開架勢第467章 取捨第330章 向前或向後第191章 提前開始第619章 虛驚一場第531章 當爹的人第415章 風雨飄搖第136章 險象環生第35章 清理庫存第411章 流言蜚語第7章 擊沉第72章 斯文野獸第92章 “蒼隆”末途第625章 關鍵證據第632章 老王出馬第113章 發現平頂船第5章 拳拳到肉第305章 陸軍的主戰場第495章 大局第219章 滿目瘡痍第406章 實彈打靶第572章 關鍵之戰第252章 除夕夜的酒第310章 大婚之日第261章 兩場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