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內在因素

攻打戴蒙德港的行動比預先設想的更順利,根本就沒有遇到麻煩。

隨着第一個裝甲營上岸,在21日的夜晚,陸戰隊就發起了進攻,而且常順利的攻入了港區。

雖然遭到了梵軍的抵抗,但是沒有想象的那麼激烈。

關鍵還有,梵軍也只是抵抗,並沒有大肆破壞港口裡的基礎設施。

除了沒有料到帝國陸戰隊會攻打戴蒙德港,也就沒有提前做準備之間,還跟梵軍的士氣有很大的關係。

說得直接一點,大部分梵軍官兵在進行了象徵性的抵抗之後,就主動繳械投降。

對於在古吉邦苦戰過的第五陸戰師的官兵來說,反到不是很適應,因此表現得有些過於謹慎。

在22日凌晨,陸戰隊就控制了整個港口。

只是,直到22日下午,前線部隊才發出捷報,宣稱佔領了戴蒙德港,而這個時候,陸戰隊已經攻入城區。

準確的說是開進了城區。

讓陸戰隊官兵萬分疑惑的是,戴蒙德港的居民並沒表現出害怕的樣子,更談不上自發的進行反抗。

陸戰隊開進城區的時候,當地居民的反應可以說非常的冷漠。

彷彿,這場戰爭跟他們無關。

當然,出現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原因。

戴蒙德港所在的西孟邦,由德城直接管轄,跟那些原本獨立,後來被梵羅國吞併的邦有巨大區別。

最主要的差別,其實就是缺乏自治權。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西孟邦必須無條件的服從由德城中央政府下達的命令,最先進入到軍事管制狀態。那些擁有自治權的邦,除非已經遭到了攻擊,不然可以藉口要立法機構批准而推遲發起動員的時間。

對於西孟邦的居民來說,這絕對不是好事。

只是在9月到11月的這3個月裡面,進駐西孟邦的梵軍就按德城的命令,強行收購了差不多1000萬噸糧食。

這是什麼概念?

雖然西孟邦本身是產糧大邦,還是水稻主產區,很多地方能做到一年三熟,但是受到糟糕的水利設施限制,加上基本沒化肥可用,糧食的單產量並不大。理論上,西孟邦的水稻年產量在3500萬噸左右。

這個產量,看上去不少,可是能夠徵用的,也就是富餘的糧食並不多。

關鍵就是,西孟邦也是人口大邦,按照官方的統計數據,已經超過了1億,而實際肯定更多。即便按照1億人計算,西孟邦每年也要消耗掉大約2500萬噸糧食,能夠輸出的就只有1000萬噸。

和平時期,西孟邦一年輸出的糧食也確實在1000萬噸左右。

有趣的是,在過去幾十年裡,西孟邦出口的糧食大多賣給了孟國,準確說是由在孟國註冊的貿易公司收購,然後轉手出售到其他國家,其中大部分流向樑夏帝國。直到幾年前,巴鐵才取代樑夏帝國,成爲了梵羅大米的頭號進口國。巴鐵能成爲糧食進口大國,與其工業化有很大的關係。

嚴格說來,實現工業化,或者說正在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幾乎全是糧食進口國。

道理也很簡單,農業的生產效率太低,遠遠比不上工業,因此大部分工業國都願意通過進口解決糧食問題。

進口糧食遠比自己生產糧食划算!

別說巴鐵,即便在樑夏帝國,農業生產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雖然一直以來,樑夏帝國都是全球頭號糧食生產國,但是在戰後的幾十年,樑夏帝國糧食增產的速度一直都低於人口增長的速度,如果按照人均值來算,樑夏帝國的糧食產量一直都在降低。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原因,農業生產的效率太低。

所幸的是,樑夏帝國利用在戰爭期間,以及戰後十幾年在國際糧食市場的主導地位,建立起了一套相當完善的糧食貿易體系,全球最大的糧食期貨市場就在樑夏帝國,而且主要的進出口商也在樑夏帝國。

此外,樑夏帝國的農業動員能力也很強大。

說得簡單一點,在完成動員之後,樑夏帝國的糧食產量能夠提高50%以上,不但能夠滿足自身的需求,還能夠滿足主要盟友。如果嚴格實施戰時配給制,在理論上能夠滿足整個東方集團的糧食需求。

只是,在東方集團內部,並不存在需要樑夏帝國擴大糧食產量的必要。

全球排名前十的糧食出口國,有七個是東方集團成員國,除了樑夏帝國與奧國,另外五個都是東南地區的國家。可以說,只要樑夏帝國能自給自足,奧國與東南地區富餘的糧食就能填上其他國家的缺口。

出口糧食,還是東方集團的戰略武器。

和平時期,東南地區的糧食,主要銷往西大陸。

在大戰爆發後,東方集團就按照戰爭預案,限制主要的戰略物資出口,其中就有至關重要的糧食。

更加重要的是,帝國當局抓住最後的機會,擴大了糧食進口規模。

在梵羅國正式參戰之前,帝國的貿易商就通過各種渠道,從梵羅國採購了約1500萬噸糧食,而且主要是水稻。雖然有一部分沒有趕在梵羅國參戰之前運走,但是突擊採購已對梵羅國的秩序產生了巨大影響。比如在西孟邦等幾個主要的產糧邦,稻米的價格在短時間內上漲了50%。

受此影響,梵羅國很多地區都爆發了饑荒。

嚴格說來,梵羅國的糧食產量並不大,甚至沒有達到自給自足的標準。

即便按梵羅當局公佈的統計數據,梵羅國在新曆149的廣義糧食總產量爲2.1億噸,人均僅250千克。按國際糧食署規定的標準,溫飽的最低標準爲日均800克,而梵羅國生產的糧食,就算不拿來出口,並均分配給所有國民,日均才600多克。問題是,梵羅國每年要出口大約3000萬噸大米,而且不可能做到平均分配。這就意味着,絕大部分梵羅人生活在溫飽線以下。

其實,這也是事實。

即便是在和平時期,梵羅國每年都有大約500萬人死於飢餓,或者是跟營養不良有關的疾病。

戰爭期間,特別是在徵收糧食的時候,糧食問題就變得更突出了。

關鍵就是,平時是分散在1年的12個月裡面,準確說是在3個收穫季節,分批次向外出售糧食。

這次,在短短的3個月之內,就從西孟邦收購了1000萬噸糧食!

說是收購,其實是強行徵用。在很多地方,特別是偏遠鄉村,負責收糧的梵軍根本就不會向當地居民付款。即便是在小城鎮,往往也是開白條,或者寫欠條,讓交糧的農民找當地政府兌現。

毫無疑問,當地政府肯定不會給梵軍開的白條買單。

顯然,對農民,以及小城鎮居民來說,首先需要考慮的,肯定是如何填飽肚皮。

至於戰爭,跟他們有啥關係?

不說加爾,只是在戴蒙德港,就有大約15萬饑民,很多家庭已經斷炊半個月,幾乎每天都有人餓死。要不是港口城市,不少家庭有農村親戚,以及還有不錯的漁獲,恐怕早已餓殍遍野了。

在大城市,特別是加爾,情況肯定更加的嚴重。

要說的話,這也是帝國軍隊面臨的新問題,或者說一個之前沒有想到,而且必須解決的問題。

如何才能把足以養活數千萬人的糧食送到前線?

正是如此,在佔領戴蒙德港之後,丁鎮南根據前線指揮官反饋的消息,對作戰部署做出調整。

也就是讓保障部隊提前上岸,加大保障物資的投送力度,以及在佔領區設置救助點。

雖然陸戰隊是來作戰的,而不是來搞人道主義救援,但是不管10多萬饑民的死活,肯定行不通。

不說別的,在前線作戰,也就是直接面對當地居民的官兵也是人。

面對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災民,哪怕是鋼鐵戰士,也會動惻隱之心,更別說大部分官兵都不是鐵石心腸。

結果就是,攻打戴蒙德港的戰鬥變成了賑濟饑民的人道主義行動。

其實,這也是丁鎮那最爲擔心的事情,或者說是帝國當局不願深入梵羅國,不願在南方次大陸用兵的關鍵所在。

在控制了戴蒙德港,準確說是安頓了10多萬饑民之後,陸戰隊沒有立即北上,也沒有急於向前線部署航空兵。

不是兵力不夠,而是準備的物資不夠。

雖然在發動進攻前,其實是準備階段,丁鎮南就採信了軍情局提供的情報,即西孟邦的情況很不樂觀,存在大量的饑民,並且做了相應的準備,比如把糧食等給養物資的投送量增加了兩倍,但是跟實際情況相比,增加的這點投入根本就不夠看,更別說還要攻打與佔領人口接近2000萬的加爾。

這可不是小事。

按照正常標準,2000萬人一天要消耗4萬噸食物,就算按溫飽標準,日均消耗食物也高達16000噸。

當然,不是說加爾的2000萬人得由帝國軍隊養活。

只是,相對於本來就比較緊張的運力來說,每天增加數千噸的運送量,必然會增加後勤保障負擔。

關鍵還有,從戴蒙德港到加爾的公路只有一條,路況還非常糟糕。

哪怕把糧食運到了戴蒙德港,也未必能夠送到加爾。

爲此,除了需要加大給養物資投送量,還必須調整作戰部署,把攻打坎寧港的作戰行動提前。

道理也很簡單,坎寧港距離加爾更近,交通也更加便捷。

在接下來的2天裡,陸戰隊除了加緊上岸,以及在戴蒙德港南面修建野戰機場,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之外,主要就是讓直升機轉移到岸上,依託正在修建的野戰機場,增強垂直空運力量的作戰效率。

攻打坎寧港依然以空中突擊爲主。

在河網彌補的地區作戰,坦克等主戰裝備反到成了累贅。

帝國陸戰隊面對的問題,梵軍同樣逃不過。

不說別的,守衛戴蒙德港的梵軍就是步兵,別說是主戰坦克,連裝甲車都沒有。

要說的話,這也是丁鎮南敢於採用空中突擊戰術的關鍵原因。

在這2天裡面,支援陸戰隊作戰的第三十一特混艦隊並沒有離開,只是把炮口轉向了坎寧港。

在23日傍晚,準確說是日落前,梵羅空軍派出了數十架攻擊機發起反擊,試圖偷襲在近海支援陸戰隊的第三十一特混艦隊。爲了避開預警機,攻擊機羣不但全程超低空飛行,還保持了無線電靜默,並且突破了第三十一特混艦隊的外圍防空網,至少在發起攻擊之前沒有被預警機發現。只可惜,在進入孟灣之後,帶隊的飛行員把幾艘正在駛往戴蒙德港的貨輪當成了戰艦。接下來,20多架梵羅攻擊機一擁而上,用幾十枚炸彈把7艘大型貨輪炸了個底朝天。

其實,第三十一特混艦隊的一支擁有8艘驅逐艦的火力支援分隊,當時就在西南方向大約50千米外,而且8艘驅逐艦都在補充彈藥,不但沒有在戰備狀態,甚至連必要的警戒都沒有。

遭到突然襲擊,這8艘驅逐艦絕對是凶多吉少。

可惜的是,領隊的行員急於求成。

這也是帝國陸戰隊攻打戴蒙德港期間,梵羅空軍的絕唱,嚴格說來也是唯一的一次反擊行動。

此後,在帝國軍隊攻打加爾之前,梵羅空軍都再無表現。

要說的話,梵羅空軍已經拼盡了全力。

讓攻擊機掛着炸彈執行制海任務,對付擁有防空導彈的戰艦,更別說還要突破防空戰鬥機的攔截,本身就是瘋狂的舉動。這也反映出,梵羅空軍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離徹底喪失作戰能力也不遠了。

只是,梵羅空軍的反擊,確實產生了影響。

被炸沉的7艘貨輪,運載的全是作戰物資,其中1艘運載了差不多3萬噸糧食,還全是軍用給養。並不是罐頭食品,或者密封包裝的熟食,其實大部分都是按照軍方標準處理過的食材。

嚴格的說,軍用給養主要就是經過了初加工的食材。

在大規模戰爭,特別是正規軍參與的作戰行動,提供給前線官兵的肯定是在現場製作的新鮮食物。

至於廣爲人知的軍用罐頭與袋裝熟食,主要提供給特種部隊,最多就用來應急。

只是,丁鎮南沒有因此推辭攻打坎寧港的作戰行動。

按重新擬定的計劃,在攻佔了坎寧港之後,纔會加大給養物資的運送力度,因此就算少了幾萬噸食物,也可以在佔領坎寧港之後補充,沒有必要因爲所遭受的損失就推遲攻打坎寧港的作戰行動。

其實,囤積在戴蒙德港的給養物資並不少,足夠支持陸戰隊去攻打坎寧港。

要說影響,也只是說在下一批物資運到前,提供給當地居民,尤其是附近農村裡的饑民的援助會減少。

捱餓的也是梵羅人。

第365章 宣告結束第429章 合理推斷第171章 引領潮流第235章 決戰時間第509章 目標明確第239章 口頭威脅第274章 蓋世英雄第59章 迎難而上第308章 替身第89章 進退兩難第111章 開幕第261章 兩場談判第287章 來自遠方的消息第446章 獅泉城捷報第225章 此地無銀第493章 各持己見第407章 頑強巨獸第201章 峰迴路轉第592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471章 寸有所長第238章 騰挪折衝第116章 急也沒用第628章 巨大的差距第211章 未來之選第186章 可恥行爲第87章 防空中堅第421章 “宰相”出擊第421章 “宰相”出擊第391章 虛虛實實第164章 巨炮之怒第56章 幻想破滅第335章 最終的推測第440章 荒唐的命令第351章 出謀劃策第43章 討教第243章 突擊開始第46章 四人同框第232章 特製燃燒彈第439章 最大的意外第278章 最新消息第281章 被迫的主動請纓第504章 潛艇的發現第441章 雄心壯志第311章 情報的疏漏第234章 突擊空運第313章 司令官就位第285章 必須過的坎第97章 迎難而上第307章 攜手合作第222章 心腹大患第64章 衝鋒在前第355章 好消息與壞消息第501章 突擊得手第203章 身殘志堅第141章 電磁干擾第240章 全局眼光第70章 生死一線第186章 神助攻第474章 交付第74章 全面退守第482章 拉鋸戰第382章 貴而無當第616章 利益最大化第87章 挨炸第66章 裝甲反擊第237章 遲到六天的情報第23章 滅頂之災第41章 天賦的天花板第96章 戰略收縮第202章 釋懷第74章 全面退守第496章 放手去幹第253章 攻堅利器第284章 註定會被遺忘的塵埃第20章 全能人才第353章 快準狠第52章 禍根第343章 想當然的錯誤第442章 二號主角第241章 盟友助力第58章 偷襲得手第579章 大膽猜測第296章 總統的擔憂第57章 進退失據第95章 驚天計劃第169章 第三隻眼睛第354章 三大要素第99章 半支艦隊第52章 禍根第466章 方向之爭第441章 雄心壯志第56章 幻想破滅第197章 真實目的第170章 這可不止是運氣第37章 地面部隊第307章 攜手合作第134章 亦師亦友的對手第364章 一面倒第17章 先聲奪人第229章 運乎命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