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各取所需

因爲要去伊堡走馬上任,還得會見巴軍的高級將領,商討解決組建聯合司令部的一些重要的細節問題,所以在當天晚上,準確說是28日凌晨,李天凌搭上去伊堡的專機,沒在卡拉港逗留。

其實,李天凌直到離開,都沒有跟丁鎮南單獨交流。

至於丁鎮南擔心的問題,根本不存在。

見面之後,其實是在回到前線司令部,商討作戰行動的時候,李天凌就當着所有人的面表示,航空兵是地面部隊的翅膀與守護神,因此在整個作戰行動當中,航空兵將無條件的服從與執行司令部下達的命令。

言外之意,也就是聽從丁鎮南的調度。

顯然,丁鎮南之前做的安排,也就是讓劉尊山單獨找李天凌,明顯是多此一舉。

關鍵就是,李天凌並非空手而來。

在11月10日之前,至少會向南方次大陸增派1500架作戰飛機,其中三分之二部署在巴鐵。

這些作戰飛機,大部分來自西北戰場,包括3個王牌航空隊。

“王牌”這個稱呼,其實是戰時獨有。按照傳統的定義,只有取得的戰果5倍於所裝備的作戰飛機的總量,才能獲得“王牌”的頭銜。只是在擴大到攻擊機部隊,以及多用途戰鬥機的裝備數量迅速增加之後,評定的標準不再限於空戰戰果,陸軍的主戰裝備與海軍的艦艇全都算了進去。

沒有改變的是,王牌部隊肯定是精英中的精英。

此外,這是3個航空隊,而不是航空聯隊。

其實,“航空隊”也是戰時編制。

和平時期,帝國空軍與帝國海軍航空兵最大的戰術單位就是航空聯隊,往上是隸屬戰區司令部的管理機構,以及空軍司令部直接管轄的幾個兵種司令部。只有在戰時,纔會以航空聯隊爲基礎組建航空隊。

嚴格的說,航空隊並不是單一性質的作戰編制。

要說的話,這也正是航空隊與航空聯隊最大的差別,至於配備作戰飛機的數量,也就是規模,反到不是很明顯。

畢竟在有需要的情況下,航空聯隊的兵力規模也能擴大數倍,甚至十數倍。

爲了便於管理,減輕維護保養的負擔,航空聯隊往往按作戰任務劃分,裝備的同一種類型的作戰飛機。在帝國空軍,戰術航空兵通常是按照戰鬥機、攻擊機與特種支援飛機來劃分航空聯隊。

這種編制體系,也反過來對帝國空軍的裝備建設產生了巨大影響。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戰-10”與“戰-11”。

前面就已提到,“戰-11”的研製時間早於“戰-10”,而且從一開始就被帝國空軍當成主力戰鬥機看待。按照廣爲人知的說法,“戰-10”是“戰-11”的單發版本,因此主要性能都要差一些。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戰-10”在立項之初,被空軍當成“戰-11”的替代品對待,也可以看成是“戰-11”的備胎。

關鍵就是,在招標的時候沒有規定“戰-10”必須是單發輕型戰鬥機。

在7個候選機型中,有4個採用雙發佈局,而且其中2個是重型戰鬥機,另外2個是中型戰鬥機。在3個單發佈局方案當中,有1個是採用中等推力發動機的輕型戰鬥機。由此也不難看出,採用單發大推力發動機的,其實就只有2個方案,而且這2個方案在最初都不是很受歡迎。

道理也很簡單,帝國空軍一向就不喜歡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中型戰鬥機。

結果就是,競標廠商自然是投其所好。

有趣的是,帝國空軍在最後,還是選擇了配備單臺大推力發動機的中型戰鬥機方案。

關鍵就是,在“戰-10”選型結束之前,“戰-11”的設計方案通過空軍的審覈,進入到工程實施階段。到這個時候,帝國空軍才突然變卦,要求“戰-10”採用爲“戰-11”研製的大推力發動機。

顯然,此舉就是爲了降低後勤保障的難度。

正是如此,在“戰-10”與“戰-11”大規模量產後,帝國空軍的戰鬥機聯隊正式進入到混編時代。

其實,這話也可以反過來說。

在此之前,帝國空軍的戰鬥機聯隊一直有“輕重”之分,也就是常說的輕型戰鬥機聯隊與重型戰鬥機聯隊。採用這種編制體系的根本原因,就是同一時期裝備的輕型戰鬥機與重型戰鬥機幾乎沒有共同點,不存在共用保障物資與設備的可能,而且地勤人員也要掌握兩套不同的保障體系。

受此影響,帝國空軍還在一段時期內大力發展以輕型戰鬥機爲主的前線航空兵。

可見,把兩種幾乎完全不同的戰鬥機編在一起,不但無法減輕後勤保障的負擔,還會產生巨大的麻煩。

即便需要混編,也是按機型組建大隊,從而讓後勤保障分開進行。

也就是“戰-10”與“戰-11”的出現,讓戰鬥機混編成爲了可能。

當然,實戰也證明,在不對後勤保障做出太大調整的情況下,按作戰需要將輕型戰鬥機與重型戰鬥機編在一起,確實能夠大幅度提高作戰效率,讓兩種不同的作戰平臺發揮出最大價值。

只是,在實戰當中,以航空聯隊爲基礎的編制體系,也反映出了很多問題。

最突出的,也就是作戰使用較爲單一,缺少戰術靈活性,在遇到複雜任務需求的時候需要安排更多的作戰部隊。

這個問題,在大陸戰場上表現得非常突出。

在很多方向上,原本只需要投入1個聯隊的百餘架作戰飛機,結果因爲編制的限制,得安排2個聯隊,甚至是3個聯隊。

其實,也就是針對這個問題,帝國空軍才以航空聯隊爲基礎組建了航空隊。

通常而言,在1支航空隊裡,會根據作戰需求,編入數量不等的任務分隊,並且在任務分隊下面設置大隊。雖然大部分時候,1支分隊就只有2個大隊,甚至是1個大隊,但是一般不會對任務分隊的數量做嚴格限制,因此在編制規模與具體編成上,航空隊其實是非常的靈活。

關鍵還有,這種“靈活”可以根據部署地點與任務性質進行調整。

比如1支航空隊在波沙灣作戰的時候,配備500架作戰飛機,有400架攻擊機,而在轉移到西北戰區,參與大陸戰場方向上的戰鬥時,作戰飛機的數量增加到了1000架,攻擊機的數量卻減少到200架。

做這樣的調整,也就只是對任務分隊進行重新編組。

當然,在這一套編制體系內,核心不再是作戰飛機,而是以指揮機構爲首的地面保障與支援體系。

此外,在任何一支航空隊裡,都有一支獨立的保障隊伍。

該隊伍的任務,不是爲作戰飛機提供服務,而是爲人員提供服務,比如提前去部署基地搭建基礎設施,並且在任務期間爲其他人員提供生活方面的保障,甚至還要承擔起航空隊的安全保衛工作。

顯然,航空隊這種編制體系是建立在後勤保障之上。

說得形象一點,就是後勤保障能力有多強,航空隊的戰鬥力就有多強。

要說的話,以後勤爲本也正是現代戰爭的特色。

其實,航空隊這種靈活的編制體系跟“遠征混成聯隊”如出一轍,唯一的區別就是規模更大。

帝國空軍當初組建“遠征混成聯隊”,就是在探索新的作戰體系。

雖然在“遠征混成聯隊”裡面編入了戰略轟炸機,而在航空隊,依然以戰術飛機與支援飛機爲主,暫時沒有編入戰略轟炸機,但是就整個體系而言,把戰略轟炸機編入航空隊並無難度可言。

此前,帝國空軍不過是欠缺把轟炸機編入航空隊的理由。

在大陸戰場上,戰略轟炸主要針對戰線後方1000千米到1500千米之間的高價值軍事目標,而且轟炸機主要使用巡航導彈,不存在需要突破敵方防空網的需求,一般都是臨時安排該方向的戰鬥機爲轟炸機提供掩護,也就沒有必要把轟炸機編入航空隊,畢竟這會大幅度的提高後勤保障的難度。

只是,到了南方次大陸,情況就不一樣了。

針對梵羅國進行的戰略轟炸,特別是戰爭初期,針對的大多是淺縱深目標,尤其是高價值的軍事目標。

關鍵還有,空軍的巡航導彈一直都不夠用,因此在對付淺縱深目標的時候,主要使用的是短程空對地導彈,或者是精確制導炸彈,轟炸機得在較近的距離上投彈,也就需要提供更加嚴密的保護。

當然,具體來說就是提高協同作戰的效率。

比如,在轟炸機執行轟炸任務的時候,不但需要安排戰鬥機護航,還得派電子攻擊機壓制敵人的警戒雷達,甚至要出動防空壓制戰鬥機對付敵人的防空系統,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轟炸機的戰損率。

如果頻繁的動用轟炸機執行淺縱深打擊任務,就有必要把轟炸機編入航空隊。

要說的話,這也是李天凌來南方次大陸的一個任務,即在這邊搞實驗,探索讓戰略航空兵與戰術航空兵協同作戰的可能。

雖然李天凌沒有說,但是丁鎮南知道,他這麼積極,肯定有別的原因。

說得直接一點,其實就是空軍的內部矛盾。

從李雲翔開始,帝國空軍就一直以戰略航空兵爲主,還始終以“戰略打擊能力”爲頭號賣點。事實上,這也是向帝國海軍叫板的主要籌碼,即帝國空軍是在帝國海軍之外,唯一能對敵國實施戰略打擊的軍事力量。

也就是秉承以戰略航空兵爲主的發展線路,帝國空軍纔有現在的規模。

此外,隨着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轟炸機性能的提升,空軍的戰略打擊能力愈發強大,並且全面超越了海軍。

可問題是,戰略航空兵並不是萬金油。

在丁鎮南倡導的新軍事學說當中,戰略航空兵的缺陷還被放大了。這就是,在一場持續時間極爲短暫的大規模戰爭,甚至是全球大戰當中,戰略轟炸跟不上戰爭節奏,其產生的效果很難在戰爭期間顯現出來。

說得簡單一點,戰略轟炸需要持續足夠的時間才能產生效果,比如讓敵人因爲社會經濟體系崩潰而喪失繼續戰鬥的能力。

顯然,由新軍事學說預測的未來戰爭,都不會持續多久。

這樣一來,就得重點發展戰術航空兵。

李天凌就是戰術航空兵的主要支持者,他在西北戰區遇到的麻煩,主要就來自戰略航空兵的那些將領。

哪怕得到施授良的支持,李天凌也未必能讓空軍的高級將領俯首帖耳。

畢竟,以戰略航空兵爲主是李雲翔確立的建軍方略,就算是李雲翔的孫子,也不能背道而馳。

顯然,南方次大陸這邊,就沒那麼複雜了。

帝國空軍司令部一直不太重視南方次大陸戰場,畢竟在南部戰區,佔據主導地位的一直都是海軍。

可見,李天凌積極參與南方次大陸的作戰行動,就是希望通過這邊的戰鬥,證明把轟炸機編入航空隊,能夠大幅度提高作戰效率,從而讓轟炸機發揮更大的價值,增強空軍的戰場統治能力。

要說的話,不管是在波沙灣,還是在大陸腹地,空軍的戰場統治能力早就得到證明。

哪怕地面部隊依然能夠左右戰局發展,特別是裝甲部隊,可是在絕大部分時候,是空中力量決定勝敗。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剛剛結束的阿斯特拉罕保衛戰。

在會戰的初期,東方聯軍簡直是全面潰退,很快就丟掉半個城市。接下來,正是依靠帝國空軍的全力投入,才穩住陣腳,隨後還連續粉碎西陸軍團發起的3次大規模進攻,守住河口三角洲防線。在此後的鏖戰中,帝國空軍依然是中流砥柱,不但協助地面部隊守住剩下的半個城區,還遏止了敵人的進攻勢頭。如果沒有帝國空軍的巨大投入,阿斯特拉罕在9月底就會淪陷。

只是,在李天凌的眼裡,空軍的戰場統治能力依然不夠強大。

這也可以理解。

像李天凌這樣的少壯派空軍軍官,信奉的是“絕對制空論”,通過空中打擊就能夠擊敗敵人,取得戰爭的勝利。至於地面部隊的價值,不過是在戰鬥結束後,去佔領已經變成了廢墟的戰場。

用空軍的話說,陸軍在未來戰爭中的地位,不過是維持秩序的保安隊。

關鍵還有,空軍要想超過海軍與陸軍,坐上第一軍種的交椅,就得朝這個方向發展。

當然,以目前的情況看,這不是壞事。

只要帝國空軍捨得投入,別說是提前發動進攻,哪怕把佯攻當成主攻來打,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第213章 恐怖的潛力第616章 利益最大化第368章 回國第415章 風雨飄搖第282章 內在因素第203章 身殘志堅第457章 運氣成分第261章 兩場談判第4章 太空貓眼第13章 預料之中第181章 萬事俱備第423章 夜間偷襲第431章 心結解開第93章 天神是怎麼練成的第228章 被流放的戰將第72章 斯文野獸第135章 難以置信第348章 第一滴血第391章 虛虛實實第625章 關鍵證據第80章 失之東隅第222章 心腹大患第304章 傾巢而出第492章 爭論第30章 帝都風暴第457章 運氣成分第214章 慘兮兮第356章 尾隨而至第4章 一發入魂第281章 肺腑之言第46章 戰略要地第211章 未來之選第111章 利害攸關第368章 回國第596章 勝利的煩惱第1章 平民軍官第251章 天命所歸第441章 雄心壯志第88章 攻擊得手第45章 傷離別第188章 聯邦總統第54章 連鎖反應第223章 飛來橫禍第103章 發揮餘熱第570章 壞消息第97章 全新視角第96章 戰略收縮第42章 突然發難第259章 有苦難言第2章 接敵備戰第267章 三方戰略計劃第240章 全局眼光第123章 “加禾”暴斃第558章 成功上岸第186章 神助攻第121章 剛愎自用第574章 難題第47章 理想主義者第623章 天下大亂第495章 大局第565章 去向不明第620章 秘密任務第171章 引領潮流第435章 突擊巽風海峽第53章 全線潰退第187章 誅心第181章 情況有變第246章 一夜之間第281章 肺腑之言第112章 必不可少第382章 貴而無當第129章 前後矛盾第84章 天馬行空與腳踏實地第276章 對牛彈琴第184章 無解之局第359章 果斷出擊第89章 進退兩難第33章 踹門之戰第165章 軍人榮譽第171章 搗亂分子第248章 主力上場第625章 關鍵證據第322章 嚴陣以待第116章 急也沒用第291章 還施彼身第57章 進退失據第394章 三步走第158章 狂龍入海第452章 絕境反擊第620章 秘密任務第249章 一路狂飆第91章 敵機來襲第127章 獨當一面第515章 舉棋不定第154章 大獲全勝第183章 鳴金收兵第34章 即興發揮第369章 打探消息第281章 肺腑之言第208章 隔壁的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