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替代之選

要說的話,早在10多年前,論議兩院通過限制海軍規模的法案之後,帝國海軍就認識到了“替代型航母”的巨大價值。從那個時候開始,帝國海軍就投入資金,在相關領域進行前期探索。

當然,最初使用的不是這個名字。

從事後的角度來看,當時出現的“航母無用論”與“大小之爭”都與帝國海軍有關,也可以說成是被帝國海軍利用。正是藉助發展“小型航母”的機會,準確說是論議兩院提出的相關要求,帝國海軍纔拿到撥款,在論議兩院的大力支持下啓動了“中小型多用途航母”的研製項目。

衆所周知,帝國海軍最後還是選擇了傳統路線,繼續建造大型與超級航母。

至於相關研製成果,在“薛遠征”級開工建造之後,全都被束之高閣,鎖進了帝國海軍的檔案櫃。

準確的說,是轉變成了技術儲備。

“替代型航母”其實就是“中小型多用途航母”的翻版,也可以說成是現代化版本。

“中小型多用途航母”的基本設計思路其實是放棄獨立作戰能力,把航母當成純粹的戰鬥機搭載平臺,以保障與運作艦載機爲主,並且在此基礎上,通過削弱與取消其他作戰能力降低建造成本。

結果就是,該項目完全依託於在當時炒得火熱的垂直起降戰鬥機。

有趣的是,垂直起降戰鬥機自始至終都不是海軍的項目。

不管研製“鷂”式戰鬥機的布蘭王國,還是製造“鐵匠”戰鬥機的西駱沙,乃至靠許可證生產AV-8B的紐蘭共和國,都是按照空軍的任務需要採購與裝備垂直起降戰鬥機,也主要裝備空軍。

在戰術思想上,垂直起降戰鬥機其實是應對全球大戰的產物。

說得簡單一點,在全球大戰當中,不管進攻與防禦,都得面對一個大問題,前進基地肯定會遭到敵方重點打擊,因此前線航空兵在開戰之後有可能面對沒有基地可用,或者無法靠前部署的尷尬局面。

顯然,不能因爲前沿機場會遭到打擊就放棄前線航空兵。

在戰術體系上,沒有任何作戰力量能夠取代前線航空兵。

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想辦法讓前線航空兵降低對前沿機場的依賴程度。

對此,有兩種發展思路,一是提高作戰飛機的作戰半徑,二是縮短作戰飛機在起飛與降落階段的滑行距離。

一直以來,帝國空軍採用的是第一種辦法。

最典型的,也就是“戰-10”。

在帝國空軍的戰術體系當中,“戰-10”是典型的前線戰鬥機,其在主要任務狀態下的作戰半徑都在1000千米以上,後期的發展型甚至達到1500千米,超過了西陸集團的重型戰鬥力。

只是,西陸集團走的是另外一條道路。

要說的話,這完全能夠理解。

不要忘了,除了少量重型截擊機之外,西陸集團重型戰鬥機的作戰半徑都在1000千米左右。

歸根結底,就是航空發動機的技術不過關,爲了保證主要的戰術性能,只能犧牲相對而言不算重要的航程。

那麼,憑什麼發展作戰半徑更大的前線戰鬥機?

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布蘭王國研製了“鷂”式戰鬥機,而西駱沙在迢曼帝國的支持下研製了性能更極端的“鐵匠”戰鬥機。只是嚴格說,這兩種戰鬥機其實都是攻擊機,基本沒有空戰的能力。

要說的話,這也正是帝國空軍對垂直起降戰鬥機淺嘗輒止的主要原因。

雖然爲了獲得垂直起飛能力,像“鷂”式這類採用旋轉噴口的垂直起降戰鬥具有非常高的推重比,也足夠敏捷,但是受起飛方式限制,垂直起降戰鬥機沒辦法超音速飛行,而且作戰半徑都很短。比如“鷂”式在採用垂直起飛的情況下,最大作戰半徑還不到100千米,連保衛機場都辦不到。

對追求進攻的帝國空軍來說,這樣的戰鬥機有何用?

結果就是,在完成理論研究之後,帝國空軍就把垂直起降戰鬥機束之高閣,把相關的研製工作轉變爲理論研究。

簡單的說,就是以理論研究爲主,爲今後進行相關的開發做儲備。

受此影響,帝國海軍的“中小型多用途航母”自然不會有好結果。

關鍵就是,爲“中小型多用途航母”準備的艦載機也就是垂直起降戰鬥機的海軍型。

雖然按海軍的要求,對垂直起降戰鬥機的性能指標做了必要調整,比如基本放棄了垂直起飛能力,只要求垂直降落能力,並採用躍飛甲板,通過短距離滑行增加起飛重量,以延長作戰半徑或者是提高載彈量。又比如,配備高性能火控雷達,配合性能先進的空空導彈增強制空作戰能力。

可惜的是,這些措施沒辦法解決最關鍵的問題。

以當時的技術,尤其是至關重要的發動機技術,垂直起降戰鬥機無論如何都沒辦法突破音速。

只有獲得性能更好的發動機,纔有希望讓垂直起降戰鬥機獲得足夠優秀的機動性能。

顯然,當時所能達到的技術狀態,帝國海軍肯定沒辦法接受。

不要忘了,在“中小型多用途航母”搭載的艦載機裡面,戰鬥機的頭號使命就是爲艦隊提供防空養護,主要就是通過快速截擊對付來襲的敵機。戰鬥機沒有截擊能力,簡直就不敢想象。

雖然在此之後,出於其他方面的考慮,帝國空軍重新啓動垂直起降戰鬥機項目,帝國海軍參與了研製工作,而且拿出了成果,但是一直到大戰爆發,帝國空軍與帝國海軍都沒有大批量採購與裝備垂直起降戰鬥機。

正是如此,在大戰爆發之前,帝國海軍更看重搭載常規起降戰鬥機的中型航母。

要說的話,其實就是在爲戰時的護航作戰考慮。

雖然在第二次全球大戰當中,護航作戰主要針對的潛艇,以反潛爲主,而且當時的很多艦載戰鬥機都具有反潛作戰能力。關鍵是,當時的潛艇得頻繁浮上海面爲電池充電,很容易遭到攻擊。根本不需要專門的反潛巡邏機,讓戰鬥機掛上火箭彈,就能在遠海執行反潛作戰任務。但是發展到現在,特別是面對能潛航幾千千米的大型攻擊潛艇,就必須依靠專門的反潛巡邏機。

如此一來,對護航航母也就有更高的要求。

在大戰爆發前,帝國海軍還專門做過測試。雖然“巡-4B”在做必要的改裝後,能通過躍飛甲板升空,但是需要滑行190米,還無法達到最大起飛重量,執行反潛任務的效率肯定會受影響。

關鍵還有,在護航作戰當中,還得考慮來自空中的威脅。

其實,早在第二次全球大戰期間,防空的重要性就已經顯現出來,只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不要忘了,當時的護航航母搭載了足夠多的戰鬥機。

更加重要的是,當時的反艦武器,主要是非制導炸彈與直航魚雷,嚴重限制了重型轟炸機的反艦作戰能力。

顯然,在反艦導彈問世之後,來自空中的威脅就不可小覷了。

爲此,護航航母必須具備搭載與運作重型戰鬥機的能力,最好還能使用預警機,增強防空作戰的效率。

要想獲得這些能力,就必須配備大功率蒸汽彈射器。

如此一來,對航母的噸位就有很高的要求。

雖然按照帝國海軍做的研究,能在3萬噸級的小型航母上安裝彈射器,使其能搭載與運作艦載戰鬥機,但是要想獲得完備的作戰能力,特別是完成截擊任務所需的出動率,就得把噸位提高到4萬噸以上。

關鍵還有,要想搭載足夠多的艦載機,至少需要5萬噸!

顯然,這個體量不比大型航母差多少。

此外,爲了獲得足夠強大的作戰能力,肯定需要採用大量新技術,比如活塞行程更短的大功率蒸汽彈射器。

把這些因素都算上,排水量在5萬噸左右的中型航母的造價,不會比8萬噸級的大型航母低多少,作戰能力卻存在明顯差距,因此從效費比的角度來看,建造中型航母其實是一件虧本買賣。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才堅持建造“薛遠征”級超級航母,並且把大批退役航母進行封存處理。

只是,相對戰時的巨大需求,封存的大型航母肯定不夠。

按照帝國海軍做的統計,哪怕按第二次全球大戰的標準組建護航艦隊,至少都要30艘護航航母。

顯然,實際需要的肯定更多。

也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帝國海軍在戰前就啓動了“替代型航母”的研製工作,準確說是前期的基礎設計。

“替代型航母”最爲主要的特點,其實是儘量降低建造價格。

當然,犧牲的不是作戰能力,而是生存力!

嚴格說來,“替代型航母”就是按商船標準建造的中型航母。

具體來說,滿載排水量在5萬噸左右,飛行甲板的長度在280米到290米之間,最快航速不到24節,配備兩部標準蒸汽彈射器,機庫能容納24架艦載機,最多能夠搭載48架艦載機。

有趣的是,在進入建造階段之後,帝國海軍沒有向造船廠提供統一的設計圖紙。

道理也很簡單,“替代型航母”根本沒有完成設計,而且在大戰爆發之前,也沒人想過需要完成設計。

結果就是,在決定建造的時候就只有幾個前期方案的概念圖。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帝國海軍只向造船廠提出性能指標,然後讓造船廠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建造。第一批6艘“替代型航母”分成了3種,而且存在較爲明顯的區別,往往被當成三個級別對待。

從後勤保障的角度來看,這簡直就是災難!

雖然三種設計的主要設備與系統都做到了統一,比如燃氣輪機與彈射器都是一樣的,但是在裝配階段肯定存在差別,也就得爲這3種航母提供3套後勤保障系統,大幅度增加了維護保障的難度。

只是,沒人能否定,“替代型航母”解決了帝國海軍的燃眉之急。

三管齊下,以及讓造船廠去自由發揮,最爲突出的好處,也就是大幅度的縮短了航母的建造時間。

第一批6艘“替代型航母”從下達訂單到建成交付,均沒有超過1年!

在新曆151年第三季度,這6艘航母全都加入了帝國海軍的戰鬥序列,而且全在東望洋活動。

6支以“替代型航母”爲核心的護航艦隊,成爲了運輸船隊的守護神。

此外,通過建造第一批,鍛鍊了造船廠的工人,也讓帝國海軍有了更多的選擇。

從第二批開始,“替代型航母”採用了統一的設計圖紙,而且就是第一批3個型號中的一種。

簡單的說,綜合性價比最好的那一種。

因爲能滿足帝國海軍的作戰需求,所以“替代型航母”的第二批,帝國海軍一次性的下達了12艘的訂單,此後又增加到了24艘。雖然後來對建造計劃做了調整,增加了一些額外要求,最終只建造了20艘,最後4艘被取消,但是算上第一批6艘,總共26艘“替代型航母”成爲了帝國海軍在大戰中的主要護航力量,爲數百支運輸船隊提供了掩護,也爲取得大戰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當然,其中的10多艘,在戰後依然十分活躍。

雖然第一批次採用商船標準,但是在第二批次,帝國海軍提高了要求,主要是增強在高海況下的作戰能力。

正是如此,第二批次的可用壽命都遠遠超過15年。

因爲技術標準較低,而且作戰能力算不上強大,所以在戰後,“替代型航母”都被當成廢品處理。除了狀態較差的幾艘被直接拆解掉之外,另外的10多艘,都援助或者出售給了友好國家。

顯然,對其他國家來說,“替代型航母”是貨真價實的中型航母。

在這些航母中,有幾艘參加過後來的局部戰爭,還是所在海軍的絕對主力。

當然,對帝國海軍來說,這些全都是後話。

即便是在大戰期間,帝國海軍對“替代型航母”也不太滿意,畢竟是按護航作戰的要求設計建造。

哪怕在建造第二批次的時候,提高了技術要求,“替代型航母”的作戰使用都受到嚴格限制。特別是在高海況之下,往往因爲糟糕的適航性能喪失作戰能力,或者是無法達到理想狀態。

正是如此,在動工建造第一批“替代型航母”之後,帝國海軍就另立爐竈。

準確的說,其實是以“替代型航母”爲名,建造一種真正意義的中型航母,以增強艦隊作戰的戰術靈活性!

這就是“增強型航母”計劃。

第225章 重戰稱雄第233章 羣龍無首第327章 備用方案第474章 交付第238章 涼拌第237章 各取所需第209章 生不逢時第500章 輪番攻擊第106章 今非昔比第280章 不安因素第579章 大膽猜測第186章 神助攻第220章 左右夾擊第80章 飛蛾撲火第163章 局勢明朗第45章 主動撤離第17章 奇蹟第214章 開門見山第374章 不是好事第142章 福兮禍兮第623章 天下大亂第618章 緊急撤退第30章 系統之戰第396章 狹夷兒皇帝第221章 好景不長第179章 快馬加鞭第341章 劉向真出手第34章 即興發揮第189章 乾着急第108章 再接再厲第592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95章 驚天計劃第524章 計劃周全第320章 棋逢對手第373章 牆頭草第133章 內在關係第33章 流派之爭第55章 戰火重燃第409章 當務之急第293章 老去的美男子第100章 新軍事學第1章 空中霸王第18章 論功行賞第617章 全速突擊第219章 滿目瘡痍第343章 想當然的錯誤第1章 平民軍官第169章 第三隻眼睛第355章 好消息與壞消息第133章 不敢鬆懈第280章 披掛出征第65章 前沿陣地第250章 問策第3章 風雲際會第555章 西進第一槍第366章 誰輸誰贏第505章 登陸中轉島第135章 超級航母第253章 新年的第一天第287章 來自遠方的消息第636章 不算完美的結束第161章 未戰先怯第90章 天火第578章 重大消息第436章 陷阱在前第49章 奔赴前沿第427章 快刀斬亂麻第160章 大膽前出第226章 長途奔襲第108章 再接再厲第62章 再相逢第615章 崩潰的王國第16章 開幕之戰第415章 風雨飄搖第608章 標新立異第61章 勁敵出現第107章 關門打狗第385章 湊熱鬧第216章 再遇張小卿第113章 發現平頂船第151章 孤注一擲第622章 逃亡首相第53章 全線潰退第242章 膽戰心驚第173章 自找沒趣第208章 替代之選第298章 三次機會第173章 憂心忡忡第30章 系統之戰第580章 又猜中了第500章 輪番攻擊第267章 三方戰略計劃第214章 慘兮兮第306章 把話挑明第592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272章 立體登陸第282章 前沿機場第60章 輾轉歸隊第276章 艱鉅考驗第537章 遠洋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