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拼上一拼

整個晚上,斯塔克都在思考一個問題。

要不要撤回去,或者讓第52特混艦隊跟上來?

讓兩支特混艦隊靠近點,就算遭遇了不測,也能夠一同應付,不至於在落單後,單獨面對強大的樑夏艦隊。

可惜的是,想了一整夜,斯塔克都沒拿定主意。

關鍵就是,中轉島上的戰鬥還在進行,因此只能讓第51特混艦隊撤回去,暫時不能讓第52特混艦隊跟上來。

這樣一來,就沒法應付來自西邊的威脅了。

前面已經提到,跟樑夏艦隊相比,樑夏空軍的戰略轟炸機更值得擔心。

哪怕使用最大射程爲250千米的C8C型反艦導彈,只要出動足夠多的轟炸機,並且願意承受巨大的戰鬥損失,樑夏空軍的轟炸機就能幹掉第51特混艦隊,甚至能同時對付兩支特混艦隊。

此外,之前的戰鬥已經證明,樑夏空軍不是很在乎損失。

這也沒啥好奇怪的。

做爲全球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空中力量,樑夏空軍的前身就是陸軍的戰略航空兵,也一直以戰略航空兵爲主。哪怕在和平時期,樑夏空軍都維持了一支數量超過3000架的轟炸機羣,還有大約相同數量的,進行了封存處理,並得到妥善保管的退役轟炸機。論戰略打擊能力,樑夏空軍肯定是獨步全球。

斯塔克掌握的最新情報,樑夏空軍的轟炸機數量已經擴充到5000架。

除了啓用封存的轟炸機之外,還增加了約500架新生產的轟炸機。

這個生產效率,可以說高得嚇人!

不要忘了,哪怕是從波沙灣戰爭爆發算起,至今也才3個月,而樑夏帝國的飛機制造公司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就向空軍交付了500架轟炸機,還全是最新信號,折算後的年產量高達2000架。

關鍵還有,這是完成動員之前的產能。

等到完成戰爭動員,哪怕按最低標準計算,產量至少得提高2倍,達到每年6000架的規模。

這可是戰略轟炸機!

就斯塔克所知,紐蘭共和國的飛機制造廠就算開足馬力,以最快效率,一年也只能生產大約3000架。

可見,雙方的實力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樑夏空軍在和平時保持一支規模龐大的轟炸機部隊,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能夠培養與維持足夠的精銳飛行員,確保在戰爭爆發之後,也就是在擴充機羣規模的時候,不至於沒飛行員可用。

要說的話,樑夏空軍最不缺的就是飛行員,特別是包括轟炸機在內的各類大型飛機的飛行員。這就是,樑夏帝國有全球規模最龐大的民用航空市場,國內有一千餘座機場,數千條航線,以及約3萬架支線與幹線客機,還有1萬多架民用運輸機,從事民用航空的飛行員超過50萬。

這還沒包括大約10倍於此的航空愛好者。

全都算上的話,樑夏帝國的飛行員人數超過500萬。

就算並非個個的身體素質都足夠的好,能夠駕駛戰鬥機,也有很多飛行員在進行必要的培訓之後,能夠駕駛轟炸機、運輸機這些不需要做劇烈機動,操控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的大型飛機。

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樑夏空軍不會太在乎損失。只要能幹掉紐蘭艦隊,哪怕損失幾十架、甚至上百架轟炸機那也是在所不辭。

在理論上,只需出動20架“轟-9D”這個級別的戰略轟炸機,就能夠對第51特混艦隊發起飽和打擊。

如果有戰鬥機護航,那就更加不得了。

這正是艦載航空兵,或者說航母戰鬥羣在現代海戰中扮演的角色。

通常情況,由航母戰鬥羣出動戰鬥機,爲空軍的戰略轟炸機提供掩護,以提高轟炸機的作戰效率。至於航母上的攻擊機,更多的用於執行戰術任務,比如在登陸作戰當中爲陸戰隊提供支援。

在由火力投送密度決定勝負的戰鬥中,艦載航空兵居於次要位置。

其實,在第二次全球大戰結束後,準確說是在反艦導彈誕生之後,艦載航空兵攻擊力不足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受航母限制,艦載機始終都是戰術飛機,沒法跟戰略級別的轟炸機相提並論。

只是,即便到現在,也沒有人願意承認這一點。

道理也很簡單,對海軍來說,艦載航空兵是主要的突擊力量,哪怕不中用,也不能隨便拋棄。

根據這些,也就不難推測出白華偉可能採取的戰術。

在跟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匯合之後,他會帶兩支特混艦隊北上,且儘量保持隱蔽,儘可能的利用岸基航空兵搜尋紐蘭艦隊。在發現紐蘭艦隊之後,將由空軍出動轟炸機,在艦載戰鬥機掩護下發起攻擊。如果有需要,空軍還會安排大型預警機、加油機與電子偵察機等支援飛機爲行動提供支持。

要這麼打,肯定需要在後勤保障上下功夫。

簡單的說,就是需要在前沿基地部署足夠多的作戰飛機。

其實,這也是斯塔克最關心,或者說最擔心的事情。

之前每天,斯塔克都會收到由後方發來的關於北馬羣島、管島與威島的軍事基地的衛星照片。

也就在這幾天裡面,樑夏空軍加強了在這些地區的部署強度。

只是在管島的李銘博航空站,就新增了至少120架大型作戰飛機,其中肯定有空軍的轟炸機。

威島那邊也在加緊準備,新增了很多臨時搭建的停機棚。

如果把北馬羣島的3座空軍基地算上,樑夏空軍最多能部署500架轟炸機,並且讓其中五分之一執行對海任務。

在理論上,這些轟炸機都能參與對付第51特混艦隊的戰鬥!

其實,樑夏空軍一直在用部署在北馬羣島的轟炸機執行遠程奔襲任務,包括用巡航導彈攻擊紐蘭本土的西海岸地區。雖然強度不太高,也沒造成多大的破壞,但是產生的影響不可忽視。

關鍵還有,樑夏空軍還沒有大打出手,很有可能是庫存導彈已經用光,還得優先保證大陸戰場的需求。

這種情況不會維持多久,在年底,等到幾家生產巡航導彈的軍火公司完成動員,就能夠得到解決。

到時,有了足夠的導彈,樑夏空軍首先就會增強打擊紐蘭本土的力度。

這正是樑夏空軍一直在積極搜尋第51特混艦隊的關鍵所在。

等到戰略轟炸全面開始,在進攻受挫之後,撤回去的第51特混艦隊就將成爲橫在樑夏空軍面前的攔路虎。

可見,樑夏空軍肯定做好了準備。

這麼一來,讓第52特混艦隊頂上來,其實是於事無補。

唯一的選擇就是讓第51特混艦隊撤回去。

只是,這個問題的關鍵,並不在艦隊這裡。

打到現在,哪怕沒有人願意承認,就連斯塔克也不例外,可是在內心,斯塔克早就有了清楚認識。

攻打中轉島的作戰行動已經失敗。

按照最初計劃,是在3到5天之內打下中轉島。就算從登陸那天算起,到12日也已經有5天了。只可惜,登陸部隊依然沒有能夠殲滅中轉島上的守軍,甚至沒有完全控制至關重要的機場。

雙方到現在都還在機場附近鏖戰!

當初訂下3到5天,並不是拍腦袋做出的決定。

這個時間,其實就是第四十一特混艦隊返回所需的時間。

如果不能在此期間完成攻佔中轉島的行動,那麼在第四十一特混艦隊返回之後,必然會進退兩難。

爲此,斯塔克還專門擬定了一份備用計劃。

只要第四十一特混艦隊返回,第51特混艦隊與第52特混艦隊就轉爲制海作戰,並同時結束攻打中轉島的作戰行動。在戰勝樑夏艦隊之後,再重新發動進攻。如果打輸了,就得把登陸部隊撤走。

現在的問題是,第四十一特混艦隊沒有返回中轉島!

要說的話,斯塔克已經在打退堂鼓了。

不要忘了,在對部署做出調整的時候,他就讓登陸部隊暫停進攻,並着手鞏固登陸場的防禦部署。

只是,他沒有下達撤退命令。

顯然,這就是問題。

哪怕明明知道,繼續在中轉島熬下去,只會變得更加的被動,錯失所有的機會,甚至會遭受慘敗,可是在內心,斯塔克不想放棄佔領中轉島的機會,哪怕要爲此承受有可能全軍覆滅的風險。

這裡,關係到紐蘭共和國的總體戰略。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首輪進攻就遭受挫敗,紐蘭共和國在戰略上將變得很被動,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

在東望洋這邊,不止是由攻轉守,其實是全面潰退。

到時,只能退到本土西海岸附近,動用重兵死守至關重要的望夕運河,依託本土與孤大陸對付遠征的帝國海軍。

簡單的說,也就是用空間換時間。

所幸的是,就算東望洋戰場具有最高的優先權,樑夏帝國也需要用2到3年的時間才能夠獲得跨越東望洋,攻打紐蘭本土的能力。哪怕是進軍望夕運河,也需要花2年時間增強艦隊的作戰能力。

在此之前,最多也就是封鎖望夕運河,切斷紐蘭東西海岸的海運航線。

對紐蘭共和國來說,這2到3年是緩衝期。

在此期間,除了建造更多的航母,增強海軍戰鬥力之外,還必須在其他方向上牽制樑夏帝國。

最直接的,也就是出兵參與巨大陸的戰鬥。

不管怎樣,依靠還算強大的空軍,以及大洋兩岸的軍事基地,北夕落洋的制海權暫時還沒有危險。

這意味着,會有數十萬,甚至是數百萬紐蘭官兵戰死在異國他鄉。

此外,這樣的犧牲有多大的意義?

要說的話,斯塔克一直都看不起陸軍,對陸軍戰鬥力持懷疑態度。

道理也很簡單,在第二次全球大戰結束後,紐蘭共和國縮回了孤大陸,此後幾十年都是埋頭髮展。哪怕需要教訓那些不太聽話的小國,也無需大動干戈,動用聽從灰宮指揮的陸戰隊就夠了。

關鍵還有,紐蘭陸軍早就淪落成一支“岸防”部隊。

幾十年來,陸軍的頭號任務,都是阻止敵人在本土,以及孤大陸關鍵地帶登陸,守衛望夕運河這類的戰略要地。

在裝備建設上,表現得非常突出。

比如,紐蘭陸軍的M1主戰坦克,戰鬥全重超過60噸,而且採用的油耗非常高的燃氣輪機,配的卻是一門105毫米線膛炮。如此笨重的坦克,其實就是用來部署在海岸防線的淺縱深地帶,在敵人登陸後立即發起反衝擊。因爲作戰範圍很有限,無需太大的行駛里程,反到對機動性能,特別是複雜地形下的機動性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採用了功率密度更高,啓動性能非常突出的燃氣輪機。再說了,在激烈的登陸作戰中,坦克肯定會遭到重點照顧,需要更好的防護。相反的,登陸部隊一般沒有重裝甲,通常也就是兩棲戰車,用105毫米坦克炮足能夠解決。

哪怕是改進後的M1A1,也只是換是了一門120毫米滑膛炮。

其他主戰裝備也差不多。

這種思想,還影響到了軍隊編制。

比如,爲了獲得更好的戰術機動能力,特別是在退守第二道防線之後,對向本土腹地發起突擊的敵軍發動反擊,陸軍非常重視航空兵,不但保留了第82空降師,還把第101師改編成空中突擊部隊,也就是第101空中突擊師。按計劃,今後要在所有師級部隊增加1個空中突擊旅。

結果就是,陸軍在過去20多年裡面,耗費巨資採購了幾千架直升機!

巨大陸那邊的實戰證明,坦克依然是地面戰場上的絕對霸主,像空中突擊部隊這類輕裝步兵部隊,戰鬥力非常有限。就算有一些價值,作戰使用也受到嚴格限制,不像過去吹噓的那麼厲害。

在斯塔克看來,就算陸軍去了巨大陸,也只能承擔防禦任務。

可惜的是,西陸集團現在欠缺是,其實是進攻力量!

北半球的冬季即將到來,而且巨大陸腹地的氣溫已經降到了冰點以下,留給西陸集團的時間也不多了。

這也是斯塔克不願意放棄的關鍵所在。

現在調整戰略,已經太晚了。

就算紐蘭陸軍能打,也願意付出,等主力部隊趕到,巨大陸那邊已經塵埃落定,最多也就是過去幫助西陸集團鞏固防線,等到樑夏陸軍發動反擊的時候,能夠多堅持一陣,而不是直接潰敗。

只是,到最後依然免不了慘敗的下場。

西陸集團慘敗,紐蘭共和國也別想堅持到最後。

可見,關鍵還是保持進攻的勢頭,拿下中轉島,攻打霍瓦依羣島,讓樑夏帝國在東望洋發力。

既然現在放棄,最後必然會戰敗,爲什麼不拼上一拼呢!? шшш▪ Tтkд n▪ ¢ O

第19章 一驚一喜第47章 理想主義者第576章 戰略欺騙第615章 崩潰的王國第329章 疑兵計第5章 拳拳到肉第203章 身殘志堅第447章 開始第80章 失之東隅第613章 強攻的局面第277章 勢如破竹第601章 空操心第9章 導彈投手第25章 開眼界第223章 一報還一報第216章 信心十足第261章 痛下血本第98章 圍追堵截第582章 開創歷史第146章 另行其道第197章 真實目的第23章 滅頂之災第238章 涼拌第3章 酒壯慫人膽第429章 合理推斷第25章 開眼界第530章 求穩第638章 善後安排第581章 多管齊下第128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第424章 消失的航母第105章 早有安排第214章 開門見山第164章 對攻局面第183章 鳴金收兵第88章 攻擊得手第214章 開門見山第319章 第一個變故第215章 擺開架勢第360章 遭到重創第68章 兵分兩路第612章 出征第87章 防空中堅第503章 騷擾襲擊第155章 戰略海軍第88章 攻擊得手第273章 苦命的公主第625章 關鍵證據第254章 授銜與表彰第449章 等待機會第76章 臨時變更第228章 被流放的戰將第238章 騰挪折衝第87章 防空中堅第6章 傷亡慘重第198章 投桃報李第282章 內在因素第170章 這可不止是運氣第45章 主動撤離第124章 最後的“飛隆”第169章 東方東方第230章 內部鬥爭第42章 突然發難第249章 一路狂飆第76章 煎熬第170章 癡人說夢第412章 妄想的和平第240章 北上借人第355章 好消息與壞消息序 命運的交響曲第462章 凱旋而歸第123章 環環相扣第196章 最後一吉第280章 披掛出征第261章 兩場談判第17章 先聲奪人第130章 關鍵因素第101章 負重前行第535章 奮起直追第571章 三波攻擊第183章 獨門絕技第36章 大敗虧輸第551章 超級轟炸機第425章 三種可能第323章 死纏爛打第188章 空軍出手第196章 最後一吉第41章 天賦的天花板第96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562章 杞人憂天第340章 片刻的猶豫第37章 基本盤第191章 提前開始第377章 小小的要求第375章 獨樹一幟第81章 擒賊擒王第219章 南方爲重第108章 聲東擊西第189章 乾着急第580章 又猜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