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迷霧重重

雖然白華偉想到了各種可能,還做好了最壞的思想準備,但是接着發生的事情,依然超出了他的想象。

快到中午,劉尊嶺準備去吃午飯,好早點回去休息,以便在傍晚跟白華偉換班,通信參謀送來了最新消息。還是來自海軍司令部,仍然是轉發,不過並非其他部隊的戰報,是一份軍情局提供的情報。

在靠近北孤大陸的東東望洋海域,雷維亞希赫多羣島西南大約2000千米之外,出現了類似紐蘭戰艦產生的無線電信號。還不止1艘,有10多艘,而且這些戰艦集中在一片相對較爲狹小的海域內。

紐蘭海軍的航母戰鬥羣?

只是,這份情報的可靠性存在很大的疑問。

關鍵就是,截獲無線電信號的並不是潛艇,不然也不會由軍情局提供,而是一顆在幾天前發射的電子偵察衛星。

這種偵察衛星是以被動方式工作,通過截獲的無線電信號來判斷敵情。

大部分情況下,電子偵察衛星部署在較高的軌道上,更適合執行戰略偵察任務,比如監視廣袤的海洋。通常只能對敵情進行定性分析,無法做到準確的定量分析,更談不上充當戰術決策的依據。

正是如此,電子偵查衛星都是由軍情局管理與控制。

在具體使用上,比如跟海軍協同,電子偵查衛星的主要價值就是進行前期偵察,以確定敵艦隊的大致方位。

雖然帝國海軍擁有全球規模最龐大的艦隊,所向披靡數十年,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後更加是橫行天下,但是帝國海軍從來沒放鬆警惕,特別是最近10多年,在紐蘭海軍重新揚帆遠航的大背景之下,如何打贏下一場海戰,以及打贏海戰需要的戰術,一直是帝國海軍最關心的事情。

在廣袤的東望洋上作戰,最爲嚴峻的挑戰,也就是前期偵察。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如何才能及時發現敵艦隊。

如果連發現敵艦隊都做不到,又憑什麼消滅敵艦隊?

相對,在發現了敵艦隊之後,打擊反到變得很簡單。

跟其他的偵察平臺相比,電子偵察衛星有很多缺點,比如定位精度不夠高,還無法對信號源進行定量分析,存在短則數小時、長則數十小時的迴歸週期,不過有一個其他任何一種偵查平臺都沒有的優勢。

全球覆蓋!

在理論上,只需要部署幾顆電子偵察衛星,就能夠做到全球覆蓋,至少是除冰洋之外的絕大部分海域。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一直都在爲軍情局主導的電子偵察衛星撥款。

按照相關協議,在戰時,電子偵察衛星主要爲海軍服務,軍情局只是替海軍管理與控制這些衛星。

當然,對海軍來說,肯定無法忽視電子偵察衛星存在的缺陷。

爲此,帝國海軍多做了一手準備。

以“星座”的方式,用雷達偵察衛星、光學偵察衛星跟電子偵察衛星協同工作,執行定量的戰術偵查任務。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由幾顆不同的偵察衛星組成一個子星座,而所有子星座構成了整套天基偵察衛星系統。

搞得這麼複雜,主要還是技術不過關,特別是電子技術。

如果技術不是問題,海軍更加願意把這些偵察手段集中到一顆衛星上,哪怕存在更大的風險。

其實,所謂的“不要把雞蛋裝在一個籃子裡”,不過是開脫用的說辭。如果能夠用一顆衛星實現所有功能,完全可以通過部署更多的衛星,或者用其他技術手段,比如安裝變軌發動機來提高生存力。

嚴格說來,這種複雜的部署方式,本身就不夠安全。

關鍵就是,雷達偵察衛星與光學偵察衛星都需要部署在低軌道上,很容易被反衛星武器摧毀。

在開戰後不久,部署在低軌道的偵察衛星幾乎都被西陸集團打了下來。

當然,帝國空軍也以牙還牙,而且做得更徹底,把很多部署在中高軌道上的衛星都打了下來。

可問題是,這並沒有解決最爲關鍵的問題。

雖然在紐蘭共和國參戰之前,帝國空軍就按照戰略預案進行補網發射,用儲存的或者緊急採購的小型衛星代替那些被敵人摧毀的偵察衛星,但是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根本不可能補上所有漏洞。

此外,緊急採購的小型衛星的性能肯定不太好。

其實,在4日下午,帝國空軍進行了一輪緊急補網發射,在幾個小時之內,用7枚運載火箭把18顆小型衛星送入近地軌道,其中幾顆就是主要面向東望洋,即專門爲海軍服務的雷達偵查衛星。

關鍵還有,其中1顆是庫存衛星,能進行變軌機動,有很強的戰術靈活性。

在某種意義上,變軌機動是軍事衛星最有效的,也是唯一的防禦手段。

常規軍事衛星與戰時生產的小型衛星,最主要的區別就是有沒有變軌機動能力,或者說有沒有安裝變軌發動機。

千萬別小看這臺發動機。

重要的不止發動機,還有必不可少的燃料。

拿當今最爲先進的光學偵察衛星,帝國的“鷹眼”系列來說。

在兩年前纔開始發射與部署的第7代“鷹眼”衛星,總質量約20噸,其中只是變軌機動使用的燃料就超過10噸。問題是,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第7代“鷹眼”的在軌工作時間也只有8年。如果在戰時,特別是爲了獲得高分辨率照片,頻繁機動到200千米以下的極低軌道上,在軌工作時間還要大幅度縮短。第一顆“鷹眼”7代,就因爲需要進行各種性能測試,比如在極低軌道上能獲得的最高分辨率,其在軌工作時間還沒2年,在大戰爆發前就已墜入大氣層。

如果不用進行變軌機動,而且部署在相對較高的軌道上,能把偵察衛星的總質量控制在7噸以內。

也就是說,發射1顆“鷹眼”7代的重型運載火箭能夠發射3顆稍微小一點的衛星。

不說別的,只是高昂的發射費用就讓帝國空軍難以承受。

在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之後,變軌機動賦予偵察衛星的生存能力,並沒在實戰當中體現出來。

大戰爆發之前,在軌運行的“鷹眼”衛星總共有12顆,其中6顆是“鷹眼”7代。

結果在開戰的時候,僅有2顆“鷹眼”7代及時完成了變軌機動,運動到相對較高的軌道上,沒有被西陸集團摧毀。另外10顆“鷹眼”衛星全都在開戰當天被摧毀,其中4顆7代衛星都處在敵人反衛星武器的攻擊範圍之內,沒能在遭到攻擊之前完成變軌機動,在近地軌道上被摧毀。

因爲“鷹眼”7代的生產週期超過了1年,所以剩下2顆成了空軍的寶貝疙瘩。

其實,仍然是技術原因。

因爲變軌發動機的推力太小,所以變軌機動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往往需要繞軌道運行幾圈才能完成。

和平時期,問題還不大。

到了戰爭時期,這就相當要命了。

別說西陸集團,就算是帝國空軍,也不會給敵人的偵查衛星多少時間,肯定會在開戰後立即動手。

至於那顆庫存衛星,其實是用來做測試的,之前就沒想過要拿來部署。

此外,那只是一顆雷達偵察衛星。

在5日的上午,也就是從烏木空軍基地起飛的那架電子偵察機被擊落之後,空軍就讓這顆偵察衛星進行了變軌機動,預計在2個週期之後就能迴歸,到達可疑無線電信號所在海域上方。

準確的時間是下午4點左右。

至於更可靠的情報,比如光學偵察衛星拍攝的照片,到6日上午才能獲得,前提是補網發射的那幾顆衛星還在正常工作。

此外,光學照片也未必完全可靠。

之前已經提到,因爲補網發射的衛星大多部署在中高軌道上,而且性能比較差,所以照片的分辨率並不高。

不管怎樣,如果能夠拿到雷達偵察衛星的情報,也能充當戰術決策的依據。

總比什麼都沒有好!

當然,關鍵還不是這份情報,而是一份同樣由軍情局提供的資料,準確說是一份純技術評估報告。

關鍵,跟海軍有關。

不一定只有配備了大功率蒸汽彈射器的大型航母才能夠搭載與運作像F-14與E-2C這樣的重型艦載機。

這份報告有幾十頁,而白華偉只掃了一眼,並沒有細看。

也不需要細看,因爲他是這份技術報告的起草人員之一,參加了在10多年前由海軍主持進行的對比測試。

其實,差不多在20年之前,當時的白華偉還是一名20多歲的年輕軍官。

這裡,涉及到了海軍的整體戰略。

前面提到,在波伊戰爭結束之後,帝國進入到戰略收縮階段,在帝國海軍內部出現了“航母無用論”。雖然在最後,航母的價值得到承認,但是在是否需要堅持原來的道路,也就是繼續建造超級航母的問題上,海軍內部的分歧非常嚴重。以少數高級將領爲首,部分軍官認爲不應該繼續發展超級航母。

理由也很簡單: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面。

也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海軍就“超級航母”、“中型航母”與“小型航母”的具體效費比進行了一次全面對比評估。

在周涌濤的安排下,白華偉參與了相關的評估工作。

最關鍵的一項要求,就是在噸位與尺寸小一點,沒有配備彈射器的航母上,能否有效運作重型艦載機。

取代彈射器的就是賀敬騰發明的“躍飛甲板”。

按照帝國海軍做的秘密測試,在7度的躍飛甲板上,“戰-9B”以正常起飛重量,只需要滑行110米就能夠達到每小時280千米的起飛速度,即便是最大重量,起飛滑行距離也能夠控制在190米以內。如果把仰角提高到12度,“戰-9B”只需滑行165米,就能以最大重量起飛。

此外,像“指-6C”這類艦載預警機,同樣能通過躍飛甲板升空。

帝國海軍最後依然選擇了彈射器,並不說躍飛甲板無法讓重型艦載機升空,而是在甲板運作上存在很多的限制。

不說別的,採用躍飛甲板的航母,在首部起飛區不能停放艦載機。這就意味着,在以全甲板狀態出動艦載機完成了攻擊之後,也就是回收階段,一次能夠接受的返航艦載機比甲板面積相同,採用彈射器的航母少了大約10架。反過來,也就得限制全甲板狀態下出動的艦載機。

其實,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不便。

比如,執行低強度作戰任務,需要持續不斷的出動艦載機的時候,使用彈射器的航母可以把一部分待命的戰鬥機部署在起飛區的右側,或者是左舷升降機的後面,或者是艦島左前方的區域,即便在回收返航艦載機的時候,也能使用位於起飛區左側的彈射器,確保隨時能夠讓待命的戰鬥機升空。

關鍵還有,這些戰鬥機都能滿載起飛,而且以最快速度飛行到幾百千米之外攔截來襲的敵機。

與之相比,採用躍飛甲板的航母,就沒這種能力了。

就算能夠使用躍飛甲板右側的起飛點,也只能讓待命的戰鬥機以輕載方式起飛,作戰半徑非常的有限。

此外還有,因爲無法在起飛區右側停放艦載機,又要騰出降落的斜角甲板,所以處於待命狀態的戰鬥機並不多。

至於海軍最爲關心的全甲板攻擊狀態,兩者的差距更加明顯。

“薛遠征”級在全甲板攻擊狀態之下,理論上最多能夠出動三分之二的艦載機,即便考慮回收返航艦載機,也能出動差不多一半。因爲能夠讓留下的艦載機,特別是攻擊機去執行夥伴加油任務,所以在不考慮第二次攻擊的情況下,依然能在一個波次中出動三分之二的艦載機。

這等於說,能在大約半個小時內,派出近60架艦載機!

毫無疑問,這是一項無與倫比的能力。

換成躍飛甲板航母,哪怕是噸位、飛行甲板面積這些都完全一樣,因爲要讓攻擊機掛上重型反艦導彈執行攻擊任務,必須從左側,也就是滑行距離最遠的3號點起飛,所以能出動的艦載機,肯定無法超過40架。在實際操作當中,還要考慮其他的因素,能夠達到30架就很不錯了。

在幾年前,帝國海軍還做了一次很有趣的測試,讓一架空軍的戰術運輸機降落到“薛遠征”號航母上,然後再從航母上起飛。只是這次測試的目的,不是在航母上部署運輸機,而是驗證在緊急情況之下,能夠用空軍的戰術運輸機往航母上,或者說向艦隊空運無法空投的貴重物資或者重要人員。

當然,這些都無法否認一點。

一艘足夠巨大,而且經過了改進,擁有躍飛甲板的貨輪,能夠搭載與運作F-14與E-2C這樣的艦載機。

在北東望洋上活動的一艘這樣的貨輪!?

第387章 全面爆發第104章 攻防轉變第430章 回到艦隊第86章 千里眼第148章 撲朔迷離第140章 防不勝防第585章 立足點第520章 順水推舟第214章 開門見山第604章 皇權與相權第82章 反擊行動第6章 情報頭頭第209章 生不逢時第600章 斯班王國參戰第179章 快馬加鞭第233章 各取所需第26章 怪人第42章 戛然而止第10章 走投無路第159章 箭已離弦第467章 取捨第59章 迎難而上第243章 突擊開始第229章 運乎命乎第245章 明爭暗鬥第576章 戰略欺騙第146章 主炮開火第280章 不安因素第610章 一席之談第43章 討教第363章 全都是運氣第25章 開眼界第226章 完成態的艦載機第597章 盟友的價值第7章 擊沉第415章 風雨飄搖第557章 連夜突襲第448章 撤退的信號第72章 斯文野獸第69章 最後的機會第166章 決死的魚雷攻擊第55章 快馬加鞭第11章 快馬加鞭第495章 大局第328章 一分爲三第98章 圍追堵截第164章 對攻局面第417章 成竹在胸第143章 黃粱一夢第480章 繼續推進第68章 疑慮重重第217章 半夜來電第372章 拖延爲主第464章 第一個難題第242章 膽戰心驚第377章 小小的要求第163章 神之轉向第189章 乾着急第173章 憂心忡忡第260章 心深似海第262章 無可救藥第194章 再接再厲第275章 齊頭並進第474章 交付第75章 實戰的門檻第563章 攻敵不備第379章 利益所使第262章 皇室的別宮第543章 兵分兩路第26章 三分天下第54章 南環計劃第40章 全票通過第222章 捲土重來第46章 戰略要地第621章 隕落的統帥第596章 勝利的煩惱第272章 立體登陸第533章 變通之法第142章 來自北面第150章 左右爲難第619章 虛驚一場第262章 無可救藥第253章 新年的第一天第210章 中流砥柱第178章 以卵擊石第148章 撲朔迷離第264章 帝國海軍的短板第178章 戰略欺騙第33章 踹門之戰第299章 輪換部署第514章 奧援第156章 反艦利器第619章 虛驚一場第3章 風雲際會第479章 策劃第162章 暴露行蹤第261章 痛下血本第35章 組建團隊第102章 計劃周密第274章 人海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