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合圍到位

18日的夜間,也就是在重新發動進攻的當天,劉尊山指揮的突擊部隊就已推進到納西里耶郊外。

按照丁鎮南的部署,第5陸戰師在當天下午調動戰役預備隊,通過空中突擊佔領了納西里耶郊外,緊挨着一號公路的一塊開闊地,在構築防線之後,還平整出了一條野戰跑道,爲運輸機提供了起降場地。

在突擊部隊趕到前,由丁鎮南安排的30多架戰術運輸機就把大約700噸彈藥物資送了過去。除了給突擊部隊提供補給之外,還給守衛該地的空中突擊部隊送去了擴建營地所需的設備。

此後,這座營地還圍繞野戰機場進行擴建,成爲從巴士拉到巴格達交通運輸線上的一個關鍵結點。

按照帝國陸軍後來做的規劃,該營地將擴建成一座綜合軍事基地,並且用劉尊山的名字命名,即“尊山綜合保障基地”,野戰機場也擴建成爲能夠供大型運輸機與作戰飛機起降的正規機場。

在攻打巴格達的作戰行動中,該基地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是空運到這裡,然後送到前線的作戰物資,就佔到了消耗總量的三分之一。靠前部署的戰術飛機,以即陸軍與陸戰隊的武裝直升機更爲進攻行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還有數千名傷員在此搭上飛機,被及時送往後方進行救治。

至於守衛該基地的部隊,在後來增加到一個步兵旅。

等波沙灣戰爭結束,該基地還成爲聯軍控制伊拉克中部地區的立足點,最多的時候駐紮了近10萬名官兵。

到19日下午,劉尊山指揮的突擊部隊到達傑利拜。

因爲在沿途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海軍航空兵與陸戰隊航空兵在19日的白天,恢復了空中支援,陸戰隊航空兵還向納西里耶的野戰基地部署了幾架武裝直升機,爲突擊部隊提供了有力的支援,所以突擊部隊在傑利拜停留了不到2個小時,主要是爲坦克戰車補充燃油與彈藥。

天黑之前,突擊部隊就再次出發。

正是如此,在20日天亮前,突擊部隊就已經推進到魯邁拉郊外。

其實,在突擊部隊到達之前,由丁鎮南安排的運輸直升機已經把一個營的步兵送到了魯邁拉郊外。

關鍵,這些步兵還跟守衛魯邁拉的伊拉克軍隊遭遇,發生了戰鬥。

雖然得到空中支援,但是在缺乏裝甲力量的情況下,只有輕武器的步兵最多就只能守住陣地。

等到劉尊山率領的突擊部隊到達,局面纔有所改觀。

到此,劉尊山已經完成了由丁鎮南安排的作戰任務。

魯邁拉距離巴士拉不到40千米,是巴士拉的衛星城鎮,推進到魯邁拉也算是到達了巴士拉郊外。

到了20日的上午,在突擊部隊強攻魯邁拉的時候,在科威特城北面登陸的2個步兵營總算做好準備。

也就是100多臺履帶式裝甲戰車,且主要是陸軍的BZ-68型裝甲輸送車。

在陸戰隊,特別是步兵部隊,並沒有配備步兵戰車,使用的是兩棲突擊車,反到有不少的裝甲輸送車。

當然,這也跟陸戰隊的作戰環境有關。

在陸戰隊的編制體系內,有浮渡能力,能夠把人員從登陸艦直接送上海灘,還能夠提供一定裝甲防護的兩棲突擊車,就相當於陸軍的步兵戰車。因爲主要在濱海地區作戰,所以陸戰隊不需要專門的步兵專車。

至於BZ-68系列裝甲輸送車,在陸軍與陸戰隊裡面,扮演的都是戰地出租車的角色,也就是把作戰人員從後方送往前線,儘可能降低在輸送途中遭受的傷亡,並不承擔伴隨坦克作戰之類的戰鬥任務。

在戰術層面上,BZ-68取代的軍用吉普車。

雖然更加昂貴,速度慢得多,但是BZ-68是貨真價實的履帶車輛,野外行駛行能遠在吉普車之上。

也就是BZ-68,讓帝國陸軍的步兵真正獲得了能跟隨坦克推進的野戰能力。

正是如此,裝甲輸送車成爲裝備數量最多的履帶式裝甲車量。

BZ-68式,這種在波伊戰爭之前研製採購,戰鬥全重不到15噸,最多能夠搭載2名乘員與10名載員的裝甲輸送車,不但在過去的20多年裡生產了大約5萬輛,裝備包括帝國陸軍與陸戰隊在內的數十個國家的軍隊,而且現在都是帝國陸軍的主要運輸平臺,還發展出了數十種改進型。

比如搭載120毫米迫擊炮的自行迫擊炮車。

此外,還有安裝了炮塔,配備30毫米機關炮的步兵戰車型。

BZ-68能夠有如此大的產量,而且得到那麼多國家採購,不是因爲新能足夠好,而是足夠的便宜。

要說的話,BZ-68的性能根本就算不上好。

爲了控制重量,更爲了降低成本,在D型之前的BZ-68只有車體正面能夠抵擋13毫米槍彈,側面防護強度只能抵禦8毫米槍彈,而後部車體連8毫米槍彈都擋不了,可以說是相當的脆弱。

在進行了大改,從D型開始,在把戰鬥重量增加到16.5噸之後,防護行能才稍微提高了一點點,不過也只是側面能夠抵抗13毫米槍彈,正面要在披掛了附加裝甲之後才能應付從500米外打來的20毫米炮彈。

其實,這個防護算不上突出。

即便是最新改進型,即BZ-68H,也擋不住西駱沙的RPG-7火箭彈,甚至能夠被40毫米破甲榴彈打穿。

只是,低廉的價格掩蓋了所有的缺陷。

BZ-68的初期型號,外貿單價僅6萬金元,相當於同時期步兵戰車的五分之一,連主戰坦克的零頭都不到!

關鍵還有,BZ-68能完成大約75%的戰場輸送任務。

簡單的說,只有25%的戰場輸送任務需要由步兵戰車來承擔,比如搭載步兵隨主戰坦克作戰。

用五分之一的價格獲得75%的作戰效能,這個效費比不是一般的高。

此外,BZ-68也不是一無是處。

比如,車體裡面能夠儲存4枚重型反坦克導彈,只是得由搭載的步兵使用,在投入戰鬥之前得花幾分鐘時間做準備。雖然反坦克作戰能力不如步兵戰車,但是在有所準備的情況下依然能對坦克構成威脅。

在兩伊戰爭中,特別是初期,波伊軍隊用繳獲的BZ-68執行過反坦克任務,還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在阿巴斯攻防戰期間,波伊軍隊就用BZ-68搭載的反坦克小組,在一場伏擊戰中殲滅了伊拉克的一個裝甲旅。也就是這場戰鬥,讓反坦克導彈獲得全世界認同,成爲對付坦克的頭號利器。

因爲坦克在反坦克導彈面前顯得不堪一擊,還引發了“坦克無用論”。

當然,只要肯花錢,還能夠把BZ-68改造成反坦克平臺。

其實,就算是後期的改進型,比如BZ-68H,外銷單價也在30萬金元之內。同時期的步兵戰車都在100萬金元以上,主戰坦克更是超過200萬金元,因此其價格相對來說依然非常便宜。

正是如此,BZ-68才成了東方集團裝備數量最多的裝甲平臺。

雖然BZ-68的性能不算突出,但是總比沒有強。

相比,陸戰隊反到更倚重BZ-68。

原因無二:BZ-68具有浮渡能力。

使用履帶划水推進,水上行進速度能達到每小時5千米。如果裝上螺旋槳,水上行進速度能提高一倍。

BZ-68大受歡迎的原因,其實是能以相對安全的方式把部隊送上前線。

在獲得這批裝甲輸送車之後,2個陸戰隊的步兵營開始向巴士拉方向推進,並且在當天下午就越過邊境線,佔領了3號公路旁邊的塞夫萬,完成對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的包圍行動。

雖然在17日的戰鬥中,科威特境內的伊拉克軍隊就已經被擊潰,但是仍然有不少散兵遊勇滯留在科威特境內,其中一些已經重新組織了起來,而且正沿着3號公路,緩慢的向北行進。

沒有車輛,也不敢使用車輛,只靠兩條腿,還是在沙漠裡面,前進速度很緩慢。

因爲敵人幾乎都是小股活動,少的幾十人,多的也就一百多,連排級規模,還沒有值得一提的重武器,所以聯軍司令部沒有安排空中打擊,也沒有那麼多作戰飛機來對付這些散兵遊勇。

不要忘了,戰術航空兵只有海軍的幾百架上岸的艦載機。

只是,也絕對不能放走這些入侵科威特的敵人。

按聯軍總司令,也就是施授良上將下達的命令,必須全殲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一個敵人都不準放走。

這不是單純的軍事任務,而是有更重大意義的政治任務!

正是如此,2個陸戰隊步兵營的首要任務,就是守住塞夫萬,消滅從南面涌來的伊拉克潰兵。

當然,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任務。

在20日夜間,佔領塞夫萬的第553陸戰步兵營就離開了塞夫萬,沿着邊境線開始向東推進。

按丁鎮南做的安排,該營是去攻佔法奧港,並且控制從法奧港到巴士拉的公路。

佔領法奧港基本上沒有難度可言。

在17日,海軍的火力支援編隊,那4艘“炎海”級戰列艦,就已經用數千發400毫米巨彈把這座港口轟成了廢墟。

按照可靠情報,在18日的夜間,駐守該地的伊拉克軍隊在摧毀基礎設施,並且在港灣裡面佈設水雷之後,就撤往了巴士拉,等於放棄了這座已經成爲廢墟,而且根本就守不住的港口。

不過,對聯軍來說,法奧港非常重要。

其實,這也跟調整了的作戰計劃有關。

按照最初計劃,也就只是光復科威特,殲滅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以及順帶摧毀摧毀以防空網爲主的國防體系,就不用攻佔法奧,依靠沙烏地的達曼港,還有科威特城就能支撐起後勤保障體系。

要攻佔伊拉克全境,就必須攻打與佔領法奧港,而且得利用這座港口。

道理也很簡單,從科威特到伊拉克的公路肯定會在戰鬥當中遭到破壞,需要一座距離戰場更近的港口!

此外,法奧是伊拉克唯一的濱海港口,由法奧港到巴士拉的公路緊挨着波伊國邊境。

佔領法奧港與控制法奧港到巴士拉的公路,跟針對波伊國的軍事部署有關。

用施授良的話來說,佔領法奧港,其實是在警告波伊國,讓波伊國當局不要在這個時候爲伊拉克火中取栗。

真打起來,帝國軍隊能像攻打法奧港那樣,佔領或摧毀波伊國的所有港口。

哪怕波伊國的領導人沒讀懂這個警告信號,並一意孤行,今後也能夠依託法奧港攻打低地省。

要說的話,這也是一個政治任務。

當然,幾乎沒難度可言。

在濱海地區作戰是陸戰隊的強項,更何況火力支援艦隊就在附近,並沒有撤走,隨時能爲陸戰隊提供火力支援。

不說別的,只是4艘戰列艦就足夠了。

在地面上,還沒有能擋住400毫米巨彈的防禦工事!

之前,也就是沒法抵擋戰列艦的直接炮火打擊,守衛法奧港的幾千名伊拉克官兵纔不得不撤往巴士拉。

其實,這也是安排登陸艦送去幾十輛兩棲突擊車的關鍵所在。

在伊拉克南部,也就是兩河河口地區,以沼澤爲主,幾乎就沒有道路,而且地面非常的鬆軟。

哪怕是履帶式戰車,也未必能夠順利通過。

相對而言,陸戰隊的兩棲突擊車其實是理想的選擇。

兩棲突擊車不但能夠直接在水上航行,而且採用寬履帶,也不是很重,正常行駛時的壓強非常低,更適合在地面鬆軟的沼澤地區活動。事實上,在濱海地區,最爲常見的也就是紅樹林沼澤。

陸戰隊一直不喜歡主戰坦克,也與此有關。

說得直接一點,要不是別無選擇,不可能爲了陸戰隊的需求專門研製一種中型坦克,而且陸戰隊有到內陸去作戰的任務需求,要不然,陸戰隊司令部怎麼都不可能選擇戰鬥全重高達56噸的ZT-99AL。

不考慮資金的問題,陸戰隊更加願意裝備戰鬥全重在40噸,甚至35噸以內的中型或者輕型坦克。

當然,陸戰隊的解決辦法就是採購運載能力達到60噸的氣墊登陸艇。

因爲沿途根本沒有敵人,所以在21日的清晨,第553陸戰步兵營到達了法奧港北面。

隨後,一支偵查小隊進入法奧港,發現伊軍已經放棄了這座港口。

不管怎麼樣,到了21日的上午,從中路與東路發動進攻的兩支部隊,都已經完成作戰任務,到達巴士拉郊外。

在完成對巴士拉的合圍之後,剩下的也就是強攻這座伊拉克人口第二多的大城市了。

第17章 先聲奪人第254章 高歌猛進第265章 應景的第227章 哮天第179章 快馬加鞭第523章 矇混過關第119章 多嘴惹的禍第189章 一鼓作氣第21章 導彈威脅第302章 狡猾的老王第124章 特種部隊第177章 主次有別第233章 羣龍無首第216章 信心十足第508章 疑雲重重第278章 外強中乾第383章 玉石俱焚第3章 風雲際會第59章 迎難而上第401章 血火戰場第234章 最後的艦隊第326章 連番挑釁第607章 取捨的結果第639章 新的威脅第15章 虎落平陽第522章 消息第246章 覆滅第500章 輪番攻擊第342章 前後矛盾第229章 運乎命乎第109章 合圍到位第621章 隕落的統帥第258章 陸上三強第139章 牛犢之勇第70章 生死一線第580章 又猜中了第593章 又一個拖油瓶第56章 大蕭條之禍第212章 大國造的風采第172章 死得悄無聲息第170章 癡人說夢第398章 全是佯攻第219章 南方爲重第213章 緊急回國第239章 緊急叫停第69章 最後的機會第410章 帝都風雲第75章 實戰的門檻第78章 前仆後繼第613章 強攻的局面第489章 戰術欺騙第160章 大膽前出第400章 誤判敵情第151章 聲東擊西第195章 發飆第179章 快馬加鞭第179章 快馬加鞭第465章 表決心第137章 現實難題第119章 獨自爲戰第68章 兵分兩路第636章 不算完美的結束第23章 陸戰之王第641章 生生不息第102章 計劃周密第504章 潛艇的發現第276章 對牛彈琴第30章 帝都風暴第137章 揀來的大便宜第76章 煎熬第93章 百密一疏第415章 風雨飄搖第76章 煎熬第274章 人海戰術第207章 最佳人選第281章 肺腑之言第11章 快馬加鞭第305章 陸軍的主戰場第408章 敷衍了事第175章 轉攻爲守第111章 開幕第236章 決心赴死第15章 萬事俱備第210章 中流砥柱第27章 懸而未決第211章 未來之選第71章 改變打法第77章 鐵桿盟友第253章 攻堅利器第480章 繼續推進第74章 先發與後發第398章 全是佯攻第278章 外強中乾第9章 海陸分歧第164章 對攻局面第406章 實彈打靶第494章 等待消息第214章 開門見山第128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第322章 嚴陣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