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新軍事學

讓白華偉去東望洋艦隊,算不上意外。

過去幾年裡面,在少壯派軍官中有三個較爲有名的人物,即陸軍的丁鎮南,海軍的白華偉與空軍的李天凌。

因爲李天凌一直在一線部隊服役,是典型的行動派,所以在司令部這個層面上,主要還是丁鎮南與白華偉。

現在,丁鎮南在波沙灣坐鎮,那就肯定得讓白華偉去東望洋。

丁鎮南也沒有走遠,帶白華偉去了飛行員餐廳。

送白華偉回國的運輸機早已做好起飛準備,飛行員已經在機艙裡待命,接到命令後就能升空。

“想喝點什麼?”

“不要麻煩了,我等下就走。”

雖然白華偉這麼說,但是丁鎮南依然給他倒了杯水。

“在這裡,提前祝賀白將軍高升。”

白華偉翻了下白眼,不過沒跟丁鎮南計較。

按照不成文的規矩,白華偉在到達第41特混艦隊之後,就將升任參謀長,並且晉升爲海軍准將。

“說起來,你也不用太擔心。”丁鎮南也只是隨便說了一句,並沒有拿白華偉開玩笑的意思。“從目前的情況看,紐蘭軍方對我們提出的理論深信不疑,畢竟在當前,還沒有別的理論可以取代。”

“你覺得,我們還有機會嗎?”

聽白華偉這麼一說,丁鎮南的神色一下就變了。

雖然白華偉參加了該計劃的制訂工作,而且是戰略欺騙的倡議者,但是他始終都沒有放棄“決勝”的思想。

往簡單說,就是通過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來取得最終勝利。

這也不能怪白華偉。

不管怎樣,他是一名典型的海軍軍官。

在歷史上,海軍面對的都是“決勝”戰局,即海洋上的戰爭都是通過決定性的大海戰來分出勝負。比如決定布蘭王國霸權地位的特拉法爾加大海戰,把樑夏帝國送上全球霸主寶座的咽喉海峽大海戰,決定了第一次全球大戰最終結局的守望者海峽大海戰,成爲第二次全球大戰東望洋戰爭分水嶺的西北東望洋海戰,與同樣重要的西南梵炎洋海戰,無一例外的都是決定性的海上戰役。

關鍵,這本身就是海軍特色。

只要海軍還得依靠艦隊作戰,而且艦隊依然是海洋霸主,那麼這種通過艦隊決戰來確定勝負的交戰方式就不會改變。

在正統的海軍理論當中,都是謀求在決定性海上戰役中擊敗對手。

不過,這套決戰理論主要是體現在戰役層面上。

要說的話,白華偉沒有搞明白的,其實是戰役與戰略的區別。

不是說他搞不明白,而是海軍軍官在某些時候,更願意相信自己最瞭解的軍事思想。

在戰略層面上,海軍就有區別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做爲典型的技術類軍種,海軍對軍事建設的依賴性更大,也更加註重在非戰時期的戰備水準。

不然,在論議兩院通過法案限制海軍擁有的航母數量時,海軍上下也不會集體抵制。

就是這份法案,讓周涌濤脫下了軍服,並且在幾年之後,以帝國首輔的身份重新回到了帝都。

換個角度來看,這其實是白華偉支持丁鎮南的關鍵所在。

只是,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在一個由海軍打主力的戰場上,不要指望丁鎮南提出的軍事學說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往簡單說,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在非戰時期保持一支足夠強大的海軍。

如果在和平時期維持一支龐大的艦隊,那麼沒等到大戰爆發,就已經被沉重的軍費開支給壓垮了。

此外,軍備競賽必然是大戰的導火索。

第一次全球大戰就是由海軍軍備競賽引發,因此在戰後,纔出現了限制海軍軍備競賽的國際條約。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在和平時期維持全球霸權,或者全球利益的海軍力量,在戰爭時期不足以擊敗所有的對手。

這個特點,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後體現得最爲明顯。

哪怕是在波伊戰爭之後,帝國海軍把航母削減到15艘,也有能力維持全球存在與全球霸權。

可相對的,這點力量根本無法保證帝國海軍在大戰爆發之後,擊敗所有的敵人。

其實,連擊敗紐蘭海軍都辦不到。

不要看帝國海軍擁有的航母,超過其他國家的綜合,帝國海軍的戰鬥力更是遠超所有的對手,可是這樣的兵力優勢,根本沒法支撐大規模進攻行動,即便是維持和平時期的全球存在都非常困難。

正是如此,在上升成爲帝國的總體軍事戰略的時候,丁鎮南提出,針對不同的假想敵採取不同的戰略方針。

對付以迢曼帝國爲首的西陸集團,自然是速戰速決。

道理也很簡單,對付西陸集團以地面戰爭爲主,由陸軍與空軍打主力。陸軍與空軍在和平時期的戰備水平,以及在戰爭爆發之後的動員速度都遠在海軍之上,因此有能力迅速擊敗主要敵人。

其實,這個觀點在幾十年前就出現了。

當時,駱沙聯邦試圖通過閃擊戰擊敗迢曼帝國,要不是樑夏帝國及時出兵,恐怕迢曼帝國已經完蛋了。

駱沙聯邦沒能火速擊敗迢曼帝國,不是軍事理論有問題,是實力不夠。

丁鎮南提出的軍事理論,跟“閃擊戰”有天壤之別。

說得直接一點,閃擊戰是以地面進攻爲主,對敵國實現軍事佔領達到戰勝敵人,並且結束戰爭的目的,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地面部隊,消耗很多的戰爭物資,並且得承受極爲巨大的傷亡與損失。

關鍵還有,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

當初,駱沙聯邦計劃用一年之間擊敗迢曼帝國。

即便到了戰後,在西陸集團提出的幾套類似的戰略計劃當中,也把攻佔東駱沙的時間設定爲一年。

這意味着,無論如何都無法在東方集團完成戰爭動員之前達成進攻的戰略目的。

那麼,閃擊戰必然演變成消耗戰!

正是如此,在第一次軍事改革後,帝國就放棄了“閃擊戰”理論,並着手尋找新的軍事學說。

目的只有一個:解決或者避開“消耗戰”陷阱。

丁鎮南提出的軍事學說,其實主要靠戰略打擊。

也就是說,跟上次大戰時期帝國對付狹夷皇國,以及紐蘭聯邦與布蘭王國打擊迢曼帝國的戰略轟炸差不多。

通過高強度的戰略打擊,徹底摧毀對方的戰爭基礎,實現取得勝利的目的。

其實,丁鎮南搞的不是戰略轟炸,至少跟上次大戰期間的戰略轟炸存在巨大的差別。

在上次大戰中,戰略轟炸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

轟炸目標,不僅僅是軍事設施與工業設施,還包括民用設施,在很多時候甚至直接針對民用目標。

比如在轟炸狹夷皇國的時候,帝國陸軍航空兵就多次轟炸居民區。

當然,不是說這種轟炸方式無法達到戰爭目的。

至少從上次大戰的結果來看,大規模的戰略轟炸確實是打垮敵人,並且取得戰爭勝利的有效手段。

像這種不區分目標性質的大規模轟炸,存在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即耗費太大。

在針對大型工業城市這類目標的時候,往往需要出動數百架,甚至是上千架轟炸機,一次投擲數千噸炸彈,才能達到有限的目的。如果算上消耗的燃油,以及被擊落的轟炸機,就完全沒有效費比可言了。

當然,還必須考慮人員傷亡。

一架轟炸機多的話有十幾名機組成員,少的也有好幾人,而且被擊落之後,機組成員倖存的概率極低。

就算成功跳傘,也多半會落在敵控區,然後被敵人抓獲。

此外就是,大規模戰略轟炸,必然導致大量的平民傷亡,然後將不可避免的要面對輿論壓力。

在波伊戰爭中,帝國空軍就因爲轟炸城市,遭到國際輿論的強烈譴責。

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只有在全面戰爭,而且是在完成了戰爭動員之後,才能夠施行這種規模戰略轟炸。

在上次大戰中,這一點體現得非常的明確。

比如在完成戰爭動員前,針對狹夷皇國的戰略轟炸,其實都是在小打小鬧,基本上沒有形成規模,在最初的小半年裡面,還是以雙發的中型轟炸機爲主,到了後期才讓重型轟炸機登場。

在西大陸戰場那邊也是如此。

當時,紐蘭聯邦在正式參戰之前,爲布蘭王國提供的援助很有限,因此由布蘭皇家空軍主導的針對迢曼帝國的戰略轟炸,更像是爲了振奮軍心士氣所採取的報復行動。哪怕在紐蘭聯邦參戰之後,也因爲重型轟炸機不夠多,沒有立即加強轟炸的力度,直到駱沙聯邦即將戰敗纔對迢曼帝國發起千機大轟炸。

說得簡單一點,傳統的戰略轟炸,需要在完成戰爭動員的基礎上,才能夠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這跟丁鎮南提出的軍事學說恰好相反。

如果什麼都要在完成動員的基礎之上展開,丁鎮南提出的學說還有什麼意義呢?

丁鎮南提出的軍事學說,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

針對西陸集團,所要進行的戰略打擊,必然以精確轟炸爲主,以摧毀敵人的軍事與準軍事目標爲目的。

重點打擊目標,其實是各類工業設施。

早在2年之前,丁鎮南、白華偉與李天凌就聯名提交了一份報告,其中詳細的羅列出了數百個種類的工業目標,並且提到希望軍情局能夠根據這份報告,在和平時期加大對這些工業目標的監視力度。

摧毀敵人的工業生產力,也就等於戰勝了敵人。

在現代化戰爭當中,對於已經喪失工業生產能力的國家來說,不但會戰敗,其遭遇甚至連戰敗都不如。

這個,在狹夷皇國身上體現得格外的明顯。

在上次大戰中,狹夷皇國被炸垮之後,爆發了全國範圍的大饑荒,別說是平民,連軍人的生存都沒有保證。哪怕在樑夏帝國出兵佔領,並且開始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後,狹夷皇國的局面也沒有發生太大的轉變,民衆依然是食不果腹。關鍵是,在此後的幾年裡,狹夷皇國一直在向外輸出勞力,以換取生存所必須的物資。根據非官方統計數據,在這場大戰當中,至少都有600萬狹夷勞工客死他鄉,其中半數以上是屍骨無存,而狹夷皇國在戰爭期間陣亡的軍人還不到500萬。

往前推幾十年,要想靠轟炸摧毀一個國家,特別是一個大國的工業生產力,幾乎是不敢想象的事。

上次大戰最後兩年,樑夏帝國與迢曼帝國,調集了上萬架戰略轟炸機,對紐蘭本土進行狂轟濫炸,在付出損失近5000架轟炸機,陣亡機組人員數萬名的代價下,用了1500萬噸炸彈都沒能摧毀紐蘭共和國的工業生產力,最後還不得不放棄對紐蘭共和國的戰爭,接受沒有取勝的結果。

要說的話,第二次全球大戰沒有取得最後勝利,而且樑夏帝國與迢曼帝國在大戰結束後迅速分道揚鑣,就跟最後兩年對紐蘭共和國的戰略轟炸有關。迢曼帝國認爲自己承受了更大損失,而樑夏帝國認爲迢曼帝國沒有盡到義務,以此兩者在如何瓜分勝利果實的問題上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按得到普遍認可的說法,戰爭開支的劃分,是兩大傳統帝國在戰後決裂的頭號原因。

要往根本上講,其實就是戰略轟炸的效費比太低了。

只是,發展到現在,依託把打擊效率提高了上百倍,甚至是上千倍的精確制導彈藥,通過戰略轟炸在短期之內摧毀一個國家的工業生產力,並且迫使其投降,就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了。

在歷年的兵棋推演當中,丁鎮南等少壯派軍官都用結果證明了該戰略的可行性。

可問題是,這只是兵棋推演。

在伊拉克悍然出兵入侵與吞併科威特之後,帝國才斷然出手,而且讓丁鎮南來擔任作戰參謀。

說得直接一點,也就是拿伊拉克練手,通過轟炸伊拉克證明丁鎮南的軍事學說。

讓丁鎮南用實際的行動證明,能不能通過一場主要使用高精度彈藥的戰略轟炸,在短時間之內摧毀一個國家的工業,徹底打掉其戰爭潛力,甚至逼迫其投降,在不打地面戰爭,或者是嚴格控制地面戰爭規模的情況下,實現最高級別的目的,包括在大規模打擊結束之後出兵佔領敵對國。

從之前一個多月的戰鬥,準確說是打擊結果看,效果非常的不錯!

在理論上,擊敗西陸集團的難度更大,不過並不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難。

那麼,這種戰法能夠用來對付東望洋對岸的敵人嗎?

第14章 生死一百秒第605章 新的消息第590章 最後的遠征第78章 護航作戰第428章 涉險過關第81章 一招輸招招輸第434章 戰略冒險第213章 恐怖的潛力第160章 大膽前出第233章 羣龍無首第76章 臨時變更第196章 最後一吉第373章 牆頭草第211章 這就是兄弟第261章 痛下血本第60章 輾轉歸隊第142章 福兮禍兮第99章 半支艦隊第148章 撲朔迷離第252章 摧枯拉朽第616章 利益最大化第81章 擒賊擒王第168章 主動後撤第282章 內在因素第192章 時過境遷序 命運的交響曲第516章 提前出動第251章 橫衝直撞第42章 戛然而止第63章 協同作戰第101章 負重前行第7章 擊沉第346章 各自爲戰第203章 身殘志堅第530章 求穩第189章 乾着急第95章 驚天計劃第286章 私下的討論第374章 不是好事第77章 鐵桿盟友第250章 問策第94章 鐵血首輔第136章 返璞歸真第403章 重返腳趾半島第126章 敵人反擊第366章 誰輸誰贏第427章 快刀斬亂麻第14章 生死一百秒第151章 孤注一擲第387章 全面爆發第173章 憂心忡忡第138章 官兵狀態第434章 戰略冒險第380章 鬢角生白髮第171章 搗亂分子第261章 痛下血本第161章 未戰先怯第257章 飛來橫禍第75章 實戰的門檻第118章 戰術調整第331章 萬全之策第415章 風雨飄搖第227章 海航出手第7章 擊沉第637章 媳婦熬成婆第61章 勁敵出現第280章 披掛出征第162章 暴露行蹤第213章 緊急回國第448章 撤退的信號第466章 方向之爭第136章 險象環生第567章 撥雲見日第121章 自力更生第401章 血火戰場第82章 不謀而同第483章 欺騙第14章 生死一百秒第454章 搶先發現第59章 深謀遠慮第640章 暢談第638章 善後安排第130章 緊急呼叫第44章 重點栽培第138章 官兵狀態第621章 隕落的統帥第248章 忍耐第576章 戰略欺騙第482章 拉鋸戰第537章 遠洋的威脅第123章 環環相扣第343章 想當然的錯誤第263章 老交情第4章 一發入魂第59章 迎難而上第100章 新軍事學第190章 各個擊破第492章 爭論第141章 電磁干擾第18章 論功行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