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護航作戰

來到白沙瓦基地後,只用了不到半個小時,李天凌就搞清楚了這次任務。

這是一次長途奔襲行動。

說得簡單一點,李天凌他們執行的是前進護航任務,在前方引開敵人的防空戰鬥機,掩護後方的轟炸機到達發射導彈的空域,並且順利投射攜帶的巡航導彈,最後掩護轟炸機飛離危險空域。

這類任務,其實算不上特殊。

雖然在巡航導彈大行其道的當今,轟炸機已經不再進行凌空轟炸,在幾百千米、乃至上千千米外投射巡航導彈,但是巡航導彈不是萬能的,也不是說轟炸機一定能夠在相對安全的地方發射導彈。

在某些情況下,轟炸機依然需要以身犯險。

其實,也就是巡航導彈的射程不夠遠!

帝國空軍裝備的第一代巡航導彈,發射重量達到了3噸,射程卻只有500千米。

以當時的標準,這已經很不錯了。

爲了保證有足夠的威力,也是戰鬥部不能太小,也只能適當降低射程指標,減少搭載的燃料。

此外,巡航導彈的射程並非越遠越好。

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其實都不需要太遠的射程,提供更遠的射程,只會導致巡航導彈的價格攀升。

可見,關鍵仍然是成本。

按照傳聞,帝國空軍早對巡航導彈的“價格”做了硬性限制。在動員體系之下,巡航導彈的出廠價格不得高於同當量非制導炸彈的50倍,最好控制在20倍以內,確保能在戰時大批量生產。

ωωω● ttκǎ n● c○

帶風偏修正能力的500千克航空炸彈的出廠價,僅爲5000金元。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戰時標準大批量生產,巡航導彈的單價得低於25萬金元,最好能控制在10萬金元以內。

這個要求等於限制了巡航導彈的最大射程。

當然,帝國空軍的做法可以理解。

如果爲了追求射程,導致巡航導彈的價格太過昂貴,那還不如多造一些轟炸機,或者用彈道導彈。

正是如此,“蛇矛”早期型的射程才1000千米出頭。

後來的改進型,採用渦扇發動機,射程達到了1200千米。最新的型號在縮小了戰鬥部之後,也才1500千米。

這個射程,絕大部分時候是綽綽有餘。

顯然,這麼說,表示在某些極爲特殊的情況下並不夠用。

這些特殊情況,包括對西駱沙首都莫薩城進行戰略轟炸。

當然,這裡面還需要考慮巡航導彈的突防效率。

雖然巡航導彈的突防率極高,在之前的一個多月裡,也就是在轟炸伊拉克的戰鬥中,巡航導彈的表現非常突出,但是做爲全球第一支研製與使用巡航導彈的軍隊,帝國空軍其實早知道,巡航導彈能有那麼高的突防率,並不是難以擊落,而是難以被發現,也就不存在被擊落的問題。

只要能夠發現巡航導彈,擊落就不是難事。

在帝國空軍進行的演練當中,早已經證明,攔截巡航導彈的關鍵,其實就是及時的發現巡航導彈。

像伊拉克這類國家,顯然沒有及時發現巡航導彈的能力。

可是,西駱沙就不同了。

西駱沙的防空實力,在西陸集團當中排名第一,甚至在迢曼帝國之上,只是高射炮就擁有差不多10萬門。

此外,還有數百套防空導彈系統。

受樑夏帝國發展與裝備巡航導彈影響,西駱沙空軍投入巨資,以大型運輸機爲平臺,在西陸集團當中率先研製與裝備大型預警機。

爲了增強遠程截擊能力,西駱沙還研製與裝備了MG-31截擊機。

這種防空截擊機能掛載6枚遠程導彈,在上百千米之外,同時對數個在低空飛行的目標開火。

此外,MG-31能夠以2.5馬赫的速度衝刺飛行半個小時。

西駱沙空軍格外的強調MG-31的超音速飛行能力,就是希望能及時的攔截那些還沒有發射巡航導彈的轟炸機。

在理論上,MG-31能以超音速飛行1400千米,再用R-37型遠程空空導彈對100多千米之外的轟炸機開火。

也就是說,其攔截距離超過了1500千米。

顯然,這個距離並不是巧合,也不是拍腦袋的決定。

不要忘了,“蛇矛”的極限射程也就只有1500千米,而且大量裝備的前期型號,其實只有1000千米出頭。

可見,MG-31就是針對巡航導彈載機研製的截擊機。

在大型預警機的指揮下,地面防空系統同樣能攔截巡航導彈。

按照帝國空軍做的測試,在得到有效指揮的情況下,梯次部署的防空系統,能把巡航導彈的突防率降低到20%以內。

在理論上,像FP-95這類自行高射炮,就能夠攔截在低空飛行的巡航導彈。

正是如此,要想讓巡航導彈有足夠高的突防率,得精心規劃飛行路線,儘量避開敵人的防空陣地。

其實,在轟炸伊拉克的時候,帝國空軍與海軍就採用了這個辦法。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巡航導彈在發射之後,並不是直接飛向目標,因此射程要比距離遠一些。

爲此,就需要讓轟炸機飛得更近一些。

因爲同樣採用地形匹配製導系統,做爲參照的數字地圖,其實是由偵察衛星或者偵察機提供,不可避免的會存在一定的誤差,所以在陸地上空,巡航導彈與地面的相對高度一般都控制在500米左右。

顯然,這也制約了巡航導彈的突防率。

此外還有,必須在轟炸機升空之前就爲巡航導彈裝定好導航數據,因此轟炸機只能在特定區域內投射巡航導彈。

不是說必須在一個點上,而是得在預先確定的範圍之內。

偏差太大,超過了巡航導彈在慣性飛行階段的最大修正範圍,就沒辦法讓地形匹配製導系統正常工作。在陸地上空尤其如此,爲了降低地形造成的影響,必須在預定空域投射巡航導彈。

顯然,這嚴重限制了轟炸機的作戰靈活性。

總而言之,受此種種因素的限制,在攻擊像莫薩城這類處於大陸腹地,而且四周有大量防空火力的戰略目標的時候,必須得精心規劃轟炸機的飛行航線,還要爲轟炸機提供足夠的掩護。

在帝國空軍中,有能力執行護航任務的就只有“戰-11”。

道理也很簡單,只有重型戰鬥機有足夠的航程。

現代護航作戰,跟上次大戰期間的護航作戰有本質上的區別。

往簡單說,現代意義的護航作戰,其實是讓戰鬥機前出並奪取制空權,準確的說是攔截敵人的防空戰鬥機。

由此可見,護航戰鬥機執行的其實是截擊任務。

在戰術用途上,跟截擊機有很多相似之處。

要說的話,這也是研製“戰-11”的時候,帝國空軍提出了高空高速性能指標,要用來取代專用截擊機的真實原因。

只是,護航戰鬥機並不是截擊機。

相對而言,護航戰鬥機對性能的要求更加全面,除了需要具備高空高速性能外,還必須擁有足夠遠的航程,足夠強的機動性,還得具備足夠大的載彈量,以及由火控雷達爲核心的先進電子設備。

簡單的說,護航戰鬥機能夠應付任何挑戰,戰勝所有的敵機。

發展至今,只有帝國空軍的“戰-11”算得上合格的護航戰鬥機。在西陸集團,根本就沒有類似的戰鬥機。在北孤集團,紐蘭空軍的F-15戰鬥機除了可靠性不夠高,還存在航程短的問題。掛上3個大型副油箱,作戰半徑才能達到1500千米,這不過是“戰-11”私用內由的水準。

“戰-11”的最新改進型,還在試飛的D型,機腹與翼根重掛點獲得了掛載2000升副油箱的能力,再加上2個容積各3300升的保形油箱,按照空優任務掛載時,作戰半徑能達到驚人的2500千米。

只是,護航戰鬥機的頭號價值其實是吸引敵人的注意力。

當然,參與作戰行動的,肯定不止“戰-11B”。

按照空軍司令部的安排,至少有1架“指-8C”在後方提供支持,此外還有電子偵察機與通信中轉機提供協助。

關鍵,仍然是距離。

要說的話,實在太遠了。

機羣起飛之後,將向北飛到帝國本土上空,再向西飛行,經過闊海與枷鎖陸橋到達墨海上空,然後轉向北飛行,從克里米亞方向進入陸地上空,而執行攻擊任務的轟炸機將在克里米亞北面投射巡航導彈。

這單程飛行距離都超過了5000千米!

爲此,空軍將安排大約30架大型加油機,分別在巴爾喀什湖與枷鎖陸橋上空,爲戰鬥機各提供一次空中加油,以及在闊海東部空域,爲預警機與電子偵察機等大型支援飛機提供一次空中加油。

在完成任務後,也就是在返航的途中,可以視情況,決定要不要進行空中加油。

要說,這也真是大手筆。

不說別的,30架加油機能夠搭載4500噸燃油。

可惜的是,加油機仍然不夠。

正是如此,纔沒安排防空壓制戰鬥機參與作戰行動,李天凌他們得儘量避免進入敵人區域防空系統的攔截區域。

當然,對執行攻勢護航任務的戰鬥機來說,一般不用考慮敵人的防空武器。

關鍵就是,護航戰鬥機都在高空飛行。

真要受到威脅,轉向飛走就是了。

哪怕需要注意,在翼尖掛點攜帶電子干擾吊艙,確保及時截獲敵人的雷達信號,也就足夠了。

其實,讓李天凌想不明白的,還是爲什麼搞得這麼複雜。

只是戰略轟炸?

從合理的角度來看,至少應該讓戰鬥機進駐枷鎖陸橋那邊的空軍基地,再不行,都該部署在闊海東岸。

這樣一來,能夠大幅度縮短出擊時的飛行距離。

當然,也就能夠減少加油的次數。

如果仍然投入30架加油機,就能安排防空壓制戰鬥機參戰。

至於轟炸機嘛,部署在後方肯定沒有問題,反正轟炸機的航程足夠遠。

因爲有大型預警機提供協助,所以沒有協調困難的問題,也就不存在讓戰鬥機也靠後部署的理由。

其實,讓戰鬥機靠後部署也沒法解決協調問題。

因爲各型飛機的巡航飛行速度不一樣,所以全都部署在後方,反到更加的麻煩。

要說的話,在過去的聯合演習中,多次演練過類似戰術,而且都是讓執行護航任務的戰鬥機靠前部署。

此次行動的指揮官,張家正少將給出的理由是:需要達成戰役突然性。

當然,他當着所有飛行員說的這番話。

轟炸目標是西駱沙的總統府、總參謀部的總部大廈、陸軍司令部、空軍司令部、國家電信通信中心與國家電視臺等戰略目標,不但要摧毀這些目標,還要炸死包括西駱沙總統在內的領導人。

總而言之,絕不能提前暴露作戰意圖。

讓護航戰鬥機靠前部署,肯定會暴露作戰意圖。

不說別的,在枷鎖陸橋那邊,帝國空軍部署的是“戰-10”這樣的輕型戰鬥機,沒有部署重型戰鬥機。

即便是在闊海東邊,也沒多少重型戰鬥機。

帝國空軍部署在西北戰區的,唯一的重型戰鬥機部隊還在北面的車里雅賓斯克,主要任務是掩護葉堡。

此外,重型戰鬥機主要執行截擊任務,都是部署在後方機場。

只要往前線機場部署重型戰鬥機,那就必然跟戰略轟炸有關。

在李天凌看來,這個理由根本說不通。

保密確實重要,可是前沿機場有足夠多的機庫,而且執行護航任務的戰鬥機也只是臨時進駐。

再說,敵人再厲害,也不可能憑藉幾十架戰鬥機推斷出轟炸機的飛行線路,更別說推測轟炸機的投彈地點。

就算推測出來,又能怎麼樣?

敵人的情報機構再厲害,最多能斷定帝國空軍會在近期發起戰略轟炸,而不可能知道發起戰略轟炸的準確時間。

因爲存在威脅,就讓總統離開總統府,讓總參謀部停止運作,讓國家電信中心與國家電視臺關門停業?

真是如此,那還需要轟炸嗎?

李天凌沒有當面戳穿張家正的話。

張家正不但是他的上級,還是他爺爺,也就是李雲翔親自提拔的得力部下,也可以說是關門弟子。

別看張家正是空軍少將,他的軍銜含金量遠在其他少將之上。

他一直在基層部隊服役,飛過十幾種作戰飛機,從來沒去司令部幹過!

要說的話,正是因爲沒有在司令部工作的經歷,所以張家正一直沒有獲得晉升。

當然,說個人能力,絕對不會差。

其實,張家正一直是李天凌效仿與學習的楷模,不然他也不會一直在基層部隊,多次放棄回司令部的機會。

在張家正介紹完任務後,李天凌就支走其他飛行員。

如果有些話開始不好說,那麼在支走了其他人之後,就沒什麼不方便的了。

第18章 論功行賞第368章 回國第638章 善後安排第210章 中流砥柱第610章 一席之談第156章 故意刁難第558章 成功上岸第484章 傳統盟友第96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59章 迎難而上第321章 破交與護航第81章 擒賊擒王第176章 尷尬處境第82章 反擊行動第520章 順水推舟第208章 隔壁的老王第267章 三方戰略計劃第225章 重戰稱雄第595章 帝國野心第458章 左右開弓第101章 黯然離開第549章 登門求助第154章 事與願違第53章 自作自受第55章 快馬加鞭第50章 速歸第206章 誤打誤撞第36章 大敗虧輸第10章 鬼使神差第245章 明爭暗鬥第522章 消息第89章 進退兩難第527章 電磁對抗第262章 無可救藥第186章 可恥行爲第228章 一廂情願第371章 陸軍的事第120章 金錢防禦第72章 最後一炮第69章 戰術反擊第45章 主動撤離第449章 等待機會第428章 涉險過關第468章 前期準備第422章 時間緊迫第188章 聯邦總統第318章 年輕人的眼界第61章 勁敵出現第378章 登門拜訪第159章 箭已離弦第72章 最後一炮第123章 環環相扣第214章 開門見山第405章 最大的戰利品第52章 禍根第489章 戰術欺騙第176章 尷尬處境第281章 被迫的主動請纓第35章 清理庫存第97章 迎難而上第467章 取捨第548章 內患第556章 一帆風順第543章 兵分兩路第202章 縝密周全第157章 公報私仇第392章 嚴防死守第39章 內憂外困第161章 未戰先怯第228章 被流放的戰將第109章 合圍到位第94章 鐵血首輔第222章 心腹大患第234章 最後的艦隊第485章 萬事俱備第46章 四人同框第223章 飛來橫禍第280章 披掛出征第71章 改變打法第67章 犀利無匹第284章 註定會被遺忘的塵埃第467章 取捨第128章 厲害角色第146章 另行其道第140章 防不勝防第384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476章 準備階段第206章 誤打誤撞第22章 空地聯合第158章 去向成謎第185章 忐忑不安第268章 各懷鬼胎第65章 無可奈何的選擇第20章 全能人才第548章 內患第88章 攻擊得手第185章 忐忑不安第609章 新式高射炮第21章 恥辱第122章 王子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