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有得有失

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應急而生的萬噸輪拯救了布蘭王國,拯救了同盟集團。

開戰之後的一年多,布蘭王國損失了差不多一半的貨輪,而且受潛艇威脅,海運效率降低了八成。

因爲擔心遭受更大損失,所以布蘭王國還一度禁止貨輪單獨出港。

也就是在這個節骨眼上,紐蘭聯邦開始建造萬噸級貨輪。

這就是平均航速在10節左右的“自由輪”,以及增強了動力系統,平均航速超過15節的“勝利輪”。

在紐蘭聯邦參戰後,這兩種萬噸巨輪的建造進入快車道。

巔峰時期,平均每天就有3艘自由輪下水!

爲了降低建造難度,或者說加快建造速度,也因爲沒人相信這些貨輪能夠在潛艇密佈的航線上跑幾個來回,所以自由輪與勝利輪的都做了簡化設計,儘可能減少或者放棄不必要的投入。

比如,自由輪使用的三脹式蒸汽機與燃煤鍋爐,而且是單軸推進。

勝利輪換成了蒸汽輪機,不過依然用燃煤鍋爐。

最關鍵的調整,其實是船體結構強度。

在設計的時候,紐蘭海軍只要求這些船隻能夠正常航行5年,而最多能夠航行10年就行了。

道理也很簡單,按照大戰的損失速度,貨輪的平均壽命在10個航次,即5年左右。

其實,也沒人相信,這場大戰真的能持續5年。

按上次大戰的情況,在進入全面戰爭狀態之後,沒有一個參戰國能夠堅持5年。

真要持續5年,哪怕沒有被敵人擊敗,也會因爲國內動盪而導致政府垮臺,甚至讓國家變得四分五裂。

工業時代,大規模戰爭的持續時間一般都不會超過5年。

受此影響,所有自由輪與勝利輪都非常的“脆弱”,由此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建造速度快得驚人。

迄今爲止,已有接近20家造船廠在建造這些貨輪。

當然,由此帶來的問題就是,鋼鐵等資源的用量也大得驚人。

雖然說降低了質量標準,但是建造萬噸輪所用的鋼鐵並沒有減少。一艘自由輪的鋼鐵用量在4500噸以上,而一艘勝利輪在5000噸左右,跟條約型輕巡洋艦差不多,遠遠超過大批量建造的大型驅逐艦。

只是鋼鐵用量,就是個巨大麻煩。

即便紐蘭聯邦的工業實力很強大,爲全世界僅次於樑夏帝國的第二工業國,鋼鐵產量跟樑夏帝國相差不大,可是平均每天要用近2萬噸的鋼鐵建造貨輪,也是一個不可低估的沉重負擔。

那麼,用來建造戰艦的鋼鐵,還剩下多少?

顯然,這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不管尼茲有多麼巨大的雄心壯志,都必須面對這個現實。

爲了保住海運航線,至少目前看來還有不少價值的布蘭王國,並增強奧洲對樑夏帝國構成的威脅,就得建造足夠多的自由輪與勝利輪,而且不能因爲建造戰艦就壓縮這兩種貨輪的產量。

除了鋼鐵之外,戰艦與貨輪沒有直接衝突。

前面就已提到,爲了降低建造的成本,自由輪在勝利輪在設計的時候,就儘可能採用了成熟設備。只是因爲對速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勝利輪採用蒸汽輪機,而不是早被戰艦淘汰掉的三脹式蒸汽機。

至於燃料,那就更加不用多說了。

可惜,也就是鋼鐵產能不足,所以得對戰艦的建造規劃做出調整。

在尼茲強調了,必須保證航母與戰列艦的建造之後,那麼能夠犧牲的,也就只有其他主力艦。

首先被砍掉的,肯定是造價高昂的大型巡洋艦。

雖然在幾個月之前,包括尼茲在內的,衆多海軍將領還認爲,大型巡洋艦是彌補防空力量不足的第一選擇,但是到現在,連尼茲都不得不承認,造價達到“衣華”級八成,戰鬥力卻相差甚遠的“阿拉斯”級大型巡洋艦其實是一塊雞肋,說成拖累也沒錯,完全沒必要繼續建造。

爲此,尼茲也向洛福斯做出保證,在已經開工的4艘建成後,不再建造大型巡洋艦。

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尼茲沒有提樑夏海軍。

原因也很簡單,樑夏海軍首先建造大型巡洋艦,而且沒有因爲造價高昂而放棄,反到加大了建造數量。

當然,這是因爲樑夏帝國的工業實力更加強大。

雖然按照戰前,新曆98年與新曆99年的統計數據,紐蘭聯邦的鋼鐵產量分別達到樑夏帝國的94%與96%,差距是微乎其微,但是一個國家的戰爭動員能力,肯定不會體現在統計數據當中。

關鍵還有,樑夏帝國的鋼鐵產量,其實一直是過剩。

因爲勞動力的價格更加昂貴,所以在和平時期,樑夏帝國幾乎不出口鋼鐵,生產出來的全都自用。

結果就是,樑夏帝國的鋼鐵廠幾乎全都存在開工不足的問題!

戰爭時期,哪怕不進行動員,樑夏帝國的鋼鐵產量都能提高大約40%。

至於紐蘭聯邦,因爲一直是鋼鐵出口大國,鋼鐵廠的產能得到了充分發揮,所以戰時的增幅不會太大。

只是就大型巡洋艦而眼,還跟雙方的設計思路有關。

樑夏海軍建造的大型巡洋艦,其實就是用來取代快速戰列艦,爲航母提供直接掩護的防空艦。

主要價值,其實就兩個。

一是掩護航母,二是指揮艦隊的防空作戰。

其他戰術指標,哪怕必須有,也不追求過高的目標。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樑夏海軍的第一種大型巡洋艦,配備的從迢曼帝國直接引進專利生產的280毫米艦炮。

因爲拿來就用,還跟“迢曼”級裝甲巡洋艦的主炮通用,所以生產成本非常低。

當然,性能也不可能好到哪裡去。

此外就是,因爲樑夏海軍有專職旗艦,所以不需要由大型巡洋艦充當旗艦,只是電子設備就節省了一大筆開支。

至於裝甲防護,更是隻是重巡洋艦的水準。

通過這一系列辦法,樑夏海軍把大型巡洋艦的造價,控制在同時期重巡洋艦的一點五倍左右。

當然,排水量也限制在25000噸以內。

可惜的是,紐蘭海軍把大型巡洋艦當成快速戰列艦的替代品,不但要具備強大的防空戰鬥力,其他方面也不能降低。

比如,配備的12英寸艦炮就是全新研製。

因爲採購數量有限,所以在平攤研製費用之後,價格十分的離譜。

此外,4艘“阿拉斯”級都是按照艦隊旗艦的標準建造,配備了大量通信設備,進一步推高造價。

與高昂的造價相比,性能自然是不值一提。

用洛福斯的話來說,採購4艘“阿拉斯”的經費能夠建造3艘“衣華”級,那爲什麼不建造“衣華”級?

可問題是,對紐蘭海軍來說,“衣華”級同樣太過昂貴。

第347章 自殺式攻擊第376章 感悟第562章 杞人憂天第631章 解脫第64章 風雲際會第576章 戰略欺騙第331章 萬全之策第442章 二號主角第577章 會師第368章 回國第67章 亦步亦趨第417章 成竹在胸第79章 黃蜂的毒刺第13章 遮斷戰術第318章 年輕人的眼界第10章 走投無路第177章 拼上一拼第425章 三種可能第65章 無可奈何的選擇第245章 空中炮艇第500章 輪番攻擊第387章 全面爆發第260章 軍事顧問第216章 信心十足第192章 搶先攻擊第579章 大膽猜測第250章 問策第227章 海航出手第59章 迎難而上第386章 即將變天第471章 寸有所長第272章 立體登陸第2章 海陸雙強第313章 司令官就位第159章 箭已離弦第250章 問策第377章 小小的要求第399章 登陸塞島第591章 王室禮節第9章 海陸分歧第132章 該出手時就出手第106章 如有神助第255章 眼高手低第367章 初具規模第173章 憂心忡忡第91章 “赤誠”覆滅第29章 初見監造長第10章 走投無路第101章 黯然離開第93章 百密一疏第109章 合圍到位第466章 方向之爭第285章 必須過的坎第108章 聲東擊西第130章 關鍵因素第608章 標新立異第619章 虛驚一場第91章 敵機來襲第5章 拳拳到肉第15章 萬事俱備第206章 誤打誤撞第158章 去向成謎第44章 重點栽培第233章 羣龍無首第74章 先發與後發第587章 運氣因素第356章 尾隨而至第74章 全面退守第526章 絕望之餘第537章 遠洋的威脅第32章 犯規搶跑第132章 兵力調整第587章 運氣因素第312章 不再等第509章 目標明確第317章 決戰姿勢第433章 猜疑第324章 苦肉計第73章 舉棋不定第406章 實彈打靶第250章 問策第263章 老交情第569章 進軍窄海第342章 前後矛盾第81章 一招輸招招輸第598章 矛盾的根源第306章 把話挑明第630章 殊榮第539章 必然的選擇第593章 又一個拖油瓶第399章 登陸塞島第601章 空操心第3章 酒壯慫人膽第220章 全是壞消息第11章 圍追堵截第45章 傷離別第129章 前後矛盾第6章 傷亡慘重第256章 反向突擊第87章 防空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