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尊嚴的代價

公元二六三年,明凌晨當上帝王的第一年,即帝王七世元年,這一年,餅德將軍八十六歲,在諸多帝國一師的高級將領中,餅德將軍是最爲長壽的一個。餅德將軍的老伴芬麗蘭也七十多歲了,身體很好。在經歷了幾位帝王的變更後,餅德唯一希望的是帝國能和平安康。帝王也沒忘了餅德這位爲帝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將領,關芝曌剛當上帝王時給餅德去過一封慰問信,向餅德將軍問好。餅德對這封信的署名爲“帝曌”有點驚奇,後來餅德聽說是帝王五世明尚豐的夫人關芝照當上了帝王,關芝照把自己的名字改爲關芝曌,因此就有了“帝曌”這個稱呼。後來,餅德聽說在帝國的益甘豐州爆發了一場王族之間的內戰。餅德唯一希望的是這樣的戰事以後不要再發生了。

傳紀作家張濟甫又來到餅德的家中拜訪他。在張濟甫眼中,餅德將軍真是一個福將,兒孫滿堂,晚年的生活也是其樂融融。人老了就很喜歡懷舊,餅德也不例外,他買了很多畫,掛在屋裡的牆上,這些畫多是與帝國一師有關的,其中有帝國一師當年在北上作戰的一幅畫,叫《北進》;有羅夫康將軍在淩河城與樑棟成握手的畫,叫《會合》;有羅夫康將軍與餅德將軍在一起的畫,叫《帝國自有後來人》;有金西之戰中帝國一師戰士在雪地上作戰的畫,叫《血戰》;有攻打金都米里斯提的畫,叫《最後的勝利》;還有《盛大的晚宴》等。餅德還把許多將領的畫像蒐集在一起,做成了一個畫冊,不時翻看,這本畫冊中有帝國一師的將領,也有金軍的將領。每當看到畫冊裡的這些人物的畫像時,餅德的心裡總會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餅德與他的另一個夫人納蘭兒的兒子已有二十四歲了,快結婚了。芬麗蘭問餅德:“你什麼時候去見見納蘭兒和她的兒子?他二十四歲了,快結婚了。”餅德驚訝地說:“啊,這麼大了,對,他是快結婚了,納蘭兒跟我說起過了。那是得看一下。”芬麗蘭問:“那你什麼時候去看一下?人家爲你付出了這麼多,好不容易給你生了一個兒子,而你呢,卻不放在心上。”餅德說:“我都這麼大了,出行一趟不方便,等他結婚的時候我會去的。”“是嗎,那這可是你的事,你自己做主吧。”芬麗蘭對餅德說。

餅德還是蠻想着納蘭兒,畢竟兩人也度過了一段段愉快的日子,納蘭兒與餅德兩人的畫像也掛在屋子裡。每當看到納蘭兒,情愫就會在餅德的心中盪漾。虧得納蘭兒的懷孕數與產出不成正比,不然納蘭兒能爲餅德生下七個孩子。若真是這樣,餅德的頭也會相當的疼。納蘭兒會到隆德區看望餅德,有時自己一個人過來,有時帶着兒子一塊過來。坊間有些人開玩笑地說,餅德不僅是帝國一師中最長壽的將領,也是帝國一師最能讓女人懷孕的將領。

張濟甫這次到餅德家來,是把自己寫的一本書《還原戰爭的真相》贈給餅德將軍。當張濟甫走出餅德的家時,他看到眼前的風景令其感到舒暢愜意,“見藍天白雲,綠草青山,清新的空氣在風的撫動下令人感到舒暢,一朵朵豔麗的花兒搖枝招展,蝴蝶翩飛,蜜蜂飛在花上,好一幅瑰麗的自然景色”。帝國沐浴在和平之中,而和平帶給帝國人們的是安寧和穩定。在和平的大環境下,帝國的發展得到了保障。

農業,是帝國的基業,它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產業。精耕細作的農業繼續發展。北方形成了兩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採用多種形式的一年兩熟制,在嶺南的一些地區形成一年三熟制。與此同時,大量新品種被培育出來。除了農業技術的進步外,一些原產於海外地區的高產且適應性強的農作物引進帝國,並且逐步推廣。這樣,就能使不適宜生長稻麥的貧瘠土地得到利用,糧食總產量大幅度增加。糧食總量的增加就能騰出更多土地種植經濟作物。在帝曌時代,棉花、蠶桑、茶葉、油菜花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都擴大了,還形成了一些專業生產領域。

在農業中,種植業是最基礎的產業。種植業中的一些農作物是維持人和牲畜生命的口糧,農作物和人一樣,也會“生病”。自然界中,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達一千五百種。另外,把農作物作爲口糧的不僅僅是人類,還有昆蟲、老鼠等人類的“小夥伴”。自然界中,線蟲引起的病害達一千多種,危害植物的昆蟲多達數千種,鼠類等齧齒類和其他脊椎類有害生物也有幾十種。此外,還有幾百種雜草也“不甘寂寞”,它們拼命爭奪土壤裡面的養分,造成農作物營養不良,導致減產甚至顆粒無收。所以,除了各種天災人禍,那些病、蟲、草、鼠更是嚴重威脅農作物的生長和收成,同人類爭奪糧草的重要對手。消滅這些病、蟲、草、鼠害的武器就是人類研製出來的農藥。

科學家做過試驗,如果不施農藥,因爲病、蟲、草、鼠的侵害,會使農作物受損百分之七十五左右。其中由於病蟲害引起減產的達百分之五十三,當然不同農作物的減產情況各不相同,列表如下:

蘋果減產百分之九十

黃瓜減產百分之八十五

甜菜減產百分之四十

水稻減產百分之三十五

土豆減產百分之三十五

蘿蔔減產百分之三十五

柑橘減產百分之三十四

大豆減產百分之二十六

甘薯減產百分之二十三

小麥減產百分之二十

由於雜草引起農作物減產的是百分之二十一,不同農作物的減產數據也各不相同,列表如下:

大麥減產百分之六十三

菜豆減產百分之四十

花生減產百分之三十七

水稻減產百分之三十六

小豆減產百分之二十七

旱稻減產百分之十九

小麥減產百分之十四

大豆減產百分之十二

玉米減產百分之十一

甘薯減產百分之十

由此可見,農藥不僅能夠防治病、蟲、草、鼠的危害,而且還可以通過改善農作物的生長環境來提高產量,以確保糧食的供應。

要想發展農業,提高單位面積農作物的產量,就要在施(化)肥噴(農)藥,建設水利工程和灌溉系統以及培育新品種等方面做文章。

在大農業中的“種林牧漁”中,種植業是基礎行業,畜牧業需要種植業的支持,供人類食用的哺乳類、禽類需要用糧食餵養。比如每公斤豬肉得消耗七公斤糧食。吃肉實際上等於多消耗糧食。比如作爲馱畜的騾馬,它們是要用口糧來餵養的。畜牧業的活動範圍是在陸地上,而漁業的活動範圍則是在水中。對於人類來講,海洋是最廣闊的水域。海洋是人類祖先的禁地,人類無法在水下呼吸,海水也不能直接飲用,所以人類征服海洋的歷程要比征服陸地艱難得多。但這點困難畢竟難不到聰明的人類,人類發明了獨木舟、小舢板、遠洋帆船,還發明瞭魚鉤、漁網、地籠、毒藥和炸藥,遊得再快的魚也逃不掉。

於是,海洋野生動物逐漸籠罩在了人類佈下的天羅地網之中,再難逃脫。漁民們先從最有經濟價值的野生物種開始抓起,先是鯨魚,然後開始捕撈鯊魚,只是因爲魚翅可以賣大錢。再又盯上了體型稍小一點的物種,比如鱈魚、金槍魚、三文魚、沙丁魚、大小黃魚、大龍蝦和海龜。

鯨、鯊魚和金槍魚都是海洋中的頂級捕食者,相當於陸地上的獅子、老虎和獵豹,它們的存在對於維持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是極其重要的,如果它們的數量大幅下降,就會導致次級捕食者數量暴增,其結果就是小魚小蝦這些被捕食者數量銳減,對人類來說這可不見得是什麼好事情。

海龜雖然不算是頂級捕食者,但它們的作用也很大。海龜喜歡吃水母,海龜數量大幅下降後,水母的數量就會暴增。水母這玩意沒什麼營養價值,身上卻有毒,更糟糕的是,水母是吃小魚的,水母成災的海域小魚迅速減少。不過,對於那些能吃水母的人來講這也不算是件事,他們能把完全無味的水母做成涼拌海蜇皮,也算是一道菜。

在海與陸地之間有一條間帶,漲潮時海水可以進入內陸的深地,退潮時便會留下大片灘塗,科學術語稱之爲潮間帶。這是很多海洋生物產卵的地方,在整個海洋生態系統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海水離陸地越近,就越渾濁,我們在近海看到的海水通常都是渾濁的黃色,而不是藍色,藍色的海水只有在深海中才能見到。近海的海水雖然不好看,但黃色說明水裡泥沙多,營養豐富,魚喜歡。在位於大江入海口,江水本來就富含營養物質,再加上季風和上升的海流使得海洋中富含養分的深層水不斷升至表層,讓這一帶海域更加肥沃,爲浮游生物提供了大量養分。浮游生物相當於陸地上的綠色植物,是海洋生態系統的基礎。浮游生物多的地方就會有魚。

在沿海和島嶼上的漁民,他們往往會用籠網這種定置網,利用潮汐產生的推力把魚趕進網中。由於近海海域的潮汐力量很大,海水又很渾濁,魚看不到漁網,一旦被水流衝進來就跑不掉了。當地漁民們利用每天兩次的潮汐把魚誘進早已安置好的籠網中,只要每天按時來收兩次就可以了。除了籠網,漁民還發明瞭各種捕獵海洋中的野生動物的工具,其中有一種蟹籠,是一種專門用來捕螃蟹的定置工具,用鐵絲和尼龍繩編織而成。籠子裡預先放置一個誘餌,螃蟹要想吃到它,只能從一個喇叭狀的開口鑽進去,但卻再也出不來了。人類的聰明才智在製作各種捕獵海洋生物的工具時,定能讓獵物進得去,出不來。

如果用陸地上的狩獵來做類比的話,這種籠網和蟹籠的捕獲方式就像是獵人佈下的陷阱或者獸夾,這樣一來獵手們就不必浪費體力追着獵物跑了,只需定期去檢查一遍就行了。

帝國的一位詩人曾經這樣描繪一座近海島嶼漁場的盛況:

無數漁船一港收

漁燈點點漾中流

九天星斗三更落

照遍珊瑚海上洲

農業的發展爲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比如棉花,是製作紡織品的原料;毛竹可以用來製作涼蓆;成熟的絲瓜曬乾後成爲絲瓜絡,可以納鞋墊,是洗鍋抹碗,洗澡搓背的日常用品;苧麻用來製作布、紙張、火藥、麻袋等;豬鬃能用來製作刷子,刷油漆,刷機器;腸衣用來作腸線、弓弦、外科縫合線、球拍;等等。沒有農業爲工商業提供原材料,許多工商業無法發展起來,因爲沒有原材料,就製作不出人們所需要的東西。反過來,工商業的發展也能爲農業提供所需的設備,如犁、鏟子、鋤頭、化學肥料、農藥、播撒機、打穀機等。農業與工商業緊密相連,相互促進發展,農業的發展能帶動工商業的發展,工商業的發展也能反哺農業,促進農業的發展,這樣就形成了農業與工商業之間的良性循環,而農業與工商業的發展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重大的影響。列圖如下:

工商業→犁、鐮刀、鋤頭、化學肥料、農藥、播撒機、打穀機、收割機等→農業

農業→原材料(棉花、毛竹、生絲、絲瓜絡、苧麻、羊毛、豬鬃等)→工商業

工商業→日用品、手工製品等工商業產品→人們

農業→農產品(糧食、蔬菜、肉類、瓜果類、酒類等)→人們

對農業與工商業之間互相促進發展以及對人們的生活所帶來的影響,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

農業與工商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科學技術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等生產技術的發明與創造。在一些工商業比較發達的地區,紡織機不斷被改進,提高了其生產效率。有的地方的紡織業,已開始用機器生產。在帝國的能人智士中,帝國學者印然成對生產技術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作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當舊的生產力能適應當前的經濟形態時,那麼生產者就不會產生改進生產技術以形成新的生產力的需要。只有當生產力無法適應滿足新的經濟形態時,生產者纔會迫切需要通過改進生產技術產生適應滿足新的經濟形態的新的生產力。所以,我們說生產技術更新升級的內在動力來自於生產力與經濟形態之間的矛盾。生產力不斷適應滿足經濟形態的過程,其實也是生產技術更新升級的過程。這兩者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

農產品與工商業製品進入市場,進行商品貨幣交換,遂形成了商品貨幣的關係,促進了市場的繁榮。帝國的一個學者發現市場價格波動的週期。該學者對價格波動週期的闡述是:價格波動週期是因爲供求關係的不平衡引發物價和利潤的起落。當物價大漲,有利可圖時,就會引發產量大增,並進而導致物價回落,利潤壓縮;當出現盈利危機時,又會出現強制性淘汰過剩產能的現象。這樣,又會引發物價上漲,利潤上升,進而又會引發產能大增,如此循環反覆,乃爲價格的波動週期。

帝國的農產品與工商業製品不僅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還出口到海外,賺取外匯,使海外的白銀大量流入帝國,並進一步促進帝國經濟的發展,使工商業的分工合作變得更加細化,得益於經濟的發展社會出現了更多新的階層及出現新的階級。帝國把產品出口到海外,那麼海外的國家也可以把自己的產品出口到帝國。帝王五世六年,帝國向多洛亞德開放了四個通商口岸,使得兩國經濟交流變得更加通暢。帝國向多洛亞德開放的四個通商口岸的城市都在沿海地區,他們都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一、位於江河中下游,地勢平坦,交通運輸便利。

二、地處江海匯合處,河流衆多,氣候溫潤,爲全年不凍港,利於內河航運,也利於海運。

三、工商業比較發達,有與多洛亞德人來往的海上航線。

帝國與多洛亞德簽訂了兩國經貿交往的協定,其中有一條規定,兩國都不準在對方國度銷售麻醉性的上癮物等毒品。如發現對方商人銷售毒品的,其商人將會受到被銷售國的處罰,被銷售國有權根據情節輕重,對商人作出罰款,逮捕入獄,判刑,甚至處以死刑的處罰。

帝曌時代,帝國沿海各地的海外貿易十分活躍。帝國的商品不僅滿足了國內的需求,還有很多銷往國外。其中,帝國的瓷器因製作精美而暢銷海外。帝國的瓷器生產分工十分細密,生產一個杯子,要經過幾十道工序。制瓷業中心人煙稠密,每天從事各種生產,買賣和運輸等行業的人不下數萬。帝國的茶葉、生絲、土布、瓷器等產品大量銷往國外,流入帝國的白銀不斷增多。流入帝國的白銀要遠多於流出的白銀。商品生產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以及工商業市鎮的興盛,大量農村人口流向市鎮,使市鎮規模擴大,市面繁榮。帝國超過五十萬人口的城市就有六個,分別是曼蒂蘭斯特、塞亞浦斯、蕪州、湖州、波洛姆丹(中都)和澮樊城。商品生產的發展,給商人的活動開闢了廣闊的天地,隨着商人數量的增長,逐漸形成了資本雄厚的地區性商人羣體——商幫。

除此之外,帝國的造船業、造車業、冶鐵、榨油、糧食加工、印染等也相當發達,一些地區,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商業市鎮。

在帝國經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中,醫藥學也在不斷完善和發展。在藥物中,草木類佔多數,所以藥物學的著作名稱往往有“本草”兩字。醫藥學跟動物學和植物學有着密切的聯繫。很多動物和植物都有醫藥價值。比如說野兔肉,不僅肉質細嫩香醇、味美,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而且是一種對人體十分有益的藥用補品。比如說絲瓜絡,絲瓜絡是由成熟的絲瓜哂幹而成的。絲瓜絡不僅能用來納鞋墊,是洗鍋抹碗、洗澡搓背的日常用品,還可供藥用,有清涼、利尿、活血、通經、解毒、抗過敏、美容之效。比如說金針菇,可以抑制哮喘、鼻炎、溼疹等過敏性病症。比如說山楂,能降低血清膽固醇。比如說山藥,有“益腎氣,健脾胃”的滋精固腎的功效。比如說苦瓜,具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爲糖尿病患者理想的食品。比如說捲心菜,捲心菜新鮮汁液能治療胃和十二指潰瘍,有止痛及促進癒合作用,能夠緩解腸胃不適。比如說柚子,能抑制口腔潰瘍。比如說枇杷和梨,具有化痰、清熱、鎮靜等的功效,等等。

正是因爲很多動植物中有醫藥價值,所以,老百姓說藥補不如食補,說得就是這個理。

帝國的建築不同地區有很大的差異,且有些建築是舶來品,如多洛亞德的塔樓城堡,只是有所不同的是,多洛亞德的塔樓城堡更多是用來作軍事防禦的,而帝國中部地區的塔樓城堡是用來作娛樂場所的。站在塔樓城堡、高樓的高處登高遠望,詩人的詩興澎湃涌出,吟詩一首道:

白日依山盡,

江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又有一詩寫道:

故人東辭霞靈樓,

煙花三月下海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帝國社會經濟繁榮,重視文化藝術,推動了文學、繪畫、雕塑等藝術的發展,大量詩歌詩詞被創作出來。在帝國,有學識之人便能作詩作詞,其中有一首描寫魚米水鄉的景象:

清清河水明鏡月,

楊柳青青楊柳青。

河中魚兒時隱現,

浮藻叢中一點紅。

有一首詩描寫春雨,是這樣寫道: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伏加城。

隨着城鎮規模擴大和居民人口增加,文化活動蓬勃開展起來,在帝國一些工商業發達的地區,出現了許多不同類型的文化娛樂場所,使人們的娛樂活動變得多樣化,日益豐富起來,也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欣賞趣味。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教育出現了新的學科,生物、物理、化學、數學等開始引起人們的重視。畢竟,這些學科或多或少能與生產領域發生着關係,比如說生物學就與農業發生直接聯繫,工商業的生產涉及到物理、化學的知識,數學則廣泛應用於各領域,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帝國,採礦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行業,人們對金、銀、銅、鐵、鉛、錫、鎳等礦的開採與人們的生活慼慼相關。金銀是貴金屬,是貴金屬貨幣無可替代的金屬,銅雖不屬於貴金屬,但它的用途很廣,普通的錢幣需要用到它。鐵,是用來製造鐵製工具的原料,是一個國家不可或缺的戰略物質。除此之外,對燃料,如煤的開採也是一個重要的開採行業,因爲帝國早已普遍用煤作燃料,煤是帝國重要的一種能源。除了煤,帝國一些地區的人們已經學會對天然氣和石油的開採和使用。懂得石油開採知識的人知道,有天然氣的地方往往底下就有石油,石油的上方經常有天然氣的存在。

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爲甲烷(CH4),作爲清潔燃料使用。人們用天然氣可以生火做飯,煮滷熬鹽。相比較,人們對石油的用處就多了。從油井中開採出來的原油,即石油,是一種黑乎乎的黏稠**。它的成分很複雜,除有各種液態的碳氫化合物外,還含有水和氯化鈣、氯化鎂等各種鹽類。石油不溶於水,它漂浮於水面。石油可用以點燈照明,把石油加在車軸和機械上,有潤滑的作用,石油還可用於醫藥,並作爲一種稅賦上繳。當然,石油被用得最多的,是在軍事上,製成武器,殺傷敵人。如油甕裡的油水就是石油和水的混合物,用來對付攻入城的敵人,倒下去點燃後,被油水浸過之地就會燃起熊熊大火,把攻入城的敵人燒死。燃油瓶和燃油罐裡面的油許多都是石油,點火把瓶罐摔破,油浸之地便會燃起火焰,熊熊燃燒,逼使躲在屋裡、洞中或堡壘、碉堡裡的敵人逃出來。

天然氣和石油不是人們的必需品,所以人們對天然氣和石油的開採遠不如對鹽的開採,這是因爲鹽是人們日常生活必需用的物資。在帝國,沿海地區的人們可以用海水煮鹽,在內地,人們是用人力或部分通過畜力掘鑿鹽井,挖取人們所需的食鹽。

隨着火器在帝國軍隊的廣泛應用,冷兵器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火器時代正在到來。不同類型的火箭、火炮、火槍被研發製造出來,成批量地裝備應用。在對火箭的研發應用上,有記載的有幾十種火箭。如多箭齊發的“一窩蜂”、二級火箭雛形“火龍出水”、飛船式火箭雛形“神火飛鴉”,還有反推火箭雛形“飛空砂筒”等。在火炮上,有各種不同口徑大小的輕重炮。火炮有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放在戰車上,帝國還發明瞭一種連環炮,能一次性發射多發炮彈或連續發射,與騎兵偕同配合,能發揮很大的威力,殺傷力很強。帝國一師中主裝備有這種炮車,在當年與金軍作戰中讓金軍嚐到了帝國炮火的厲害。不過,這種炮車數量不多,因爲載重量大,需要數匹馬(至少得需要三匹馬)拉才行,而且這種武器只配備在帝國中央直屬的精銳軍隊中,裝備率不高,不是帝國常規部隊能使用的武器。在火槍上,到了帝王四世的時候,帝國就研發出了多種類型的火槍。不過,在羅夫康等帝國一師的將領眼中,鳥銃炮顯然比火槍好使,鳥銃炮的威力介於火炮和火槍之間,攜帶方便,可單兵攜帶,也能在高速運動中放射炮彈,不受地形影響,是一種理想的野戰中的火器。在特勒拉斯之戰中,鳥銃炮就被當作了移動中的火炮來用,給金軍造成不小的殺傷。

火器的好壞不在於它的威力的大小,而是看它能否殺傷敵人的同時,避免或減少己方的傷亡。如果火器不能有效殺傷敵人,或者它給己方帶來的傷亡要遠多於給敵人造成的傷亡,那麼這樣的火器能給己方軍隊帶來多少價值,就需要被重新評估了,並做出留用或捨棄的抉擇。不管火器有多麼的先進,多麼的好,用火器的是人,只有通過人才能發揮火器的威力。在戰場上,用到火器最多的是那些普通的戰士。如果在戰場上,將士沒有作戰的意志和奮戰到底的決心,一見敵人就兩腿哆嗦,發生潰逃的現象,那麼再好再先進的武器用在他們身上又有何用呢。因此,我們可以說,影響戰爭勝負的最大因素是人。千因素萬因素,人的因素是第一。

戰爭是殘酷的,戰爭的勝利往往需要用成千上萬將士的生命才能獲取。沒有將士們的犧牲,就沒有帝國對外作戰的勝利。正如羅夫康所言,帝國對外戰鬥的勝利是“靠無數將士用他們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

自帝王五世十五年的通衢之戰後,困擾帝國的兩大外敵,蒙古汗國和金國所帶給帝國的威脅得到了徹底的解除。到了明凌晨執掌帝國,開啓帝王七世的時代,帝國境內已享受了三十多年的和平了。人們珍愛和平,討厭戰爭,但是隻要產生戰爭的因素沒有得到根本的消除,戰爭的幽靈會一直徘徊在帝國的上空,揮之不去。

當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和一個地區的實權人物出於野心、貪慾而妄圖實現其擴張領土的政治目的時;當一個信奉同一宗教的羣體爲了實現他們的宗教信仰所要達到的政治目標時;當一個地區的同一族羣遭到另一族羣的威脅面臨生存危機時;他們在實現政治混合着其他方式的目的的過程中要化解無法調和的矛盾所表現出來的便是大規模的流血衝突。戰爭就這麼爆發了。

只是人們會盡量阻止戰爭的出現和撲滅戰爭的火焰,因爲這是深藏於人們內心的對和平的珍愛和渴望所致。和平給帝國帶來的是一副安詳的圖景:

北疆的冰雪地,

南邊的椰林樹。

江河的綠稻田,

草原的牛羊羣。

蜿蜒的長山谷,

山高林密深。

沃土翻浪,牛羊成羣;

人羣如梭,川流不息。

年年複復春種秋收,

複復年年辛勤勞作。

但願風調雨順收得好莊稼,

但願娶上媳婦生個娃,

但願日子平平安安過下去,

但願國泰民安年年歲歲延續下去

……

山河錦繡,兒女情長。

英雄壯懷,天地滄桑。

當白髮蒼蒼的餅德將軍再次看到羅夫康將軍的時候,他看的是以下幾個大字:“羅夫康將軍之墓”。在拜過了羅夫康將軍的墓後,站在墓地上的餅德擡頭望去,只見後面不遠的平地上豎立着一個又一個普通官兵的墳墓,它們整齊排列,密密麻麻地矗立着。此時此刻,面對着此情此景的餅德耳邊響起了羅夫康將軍的那句話:“我們不應當忘記,正是這些普通的軍民,用他們的血肉之軀,捍衛了帝國的獨立和民族的尊嚴!”

這就是,尊嚴的代價。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218章 馬蹄聲響,鬥志齊第28章 突圍方案第46章 帝國勳章第142章 有益的建議第158章 壯志凌雲第120章 和平的希望第48章 吐絲口城第66章 事情改變人第77章 抽肥補瘦第189章 賭徒對決第91章 水淹江都第52章 蓄勢待發第174章 決戰特勒拉斯第229章 鳳凰涅槃第97章 大戰在即第138章 誰是勝者?第157章 寶劍出鞘第219章 美夢成真第39章 決死一搏第112章 新的挑戰第127章 希望的星光第116章 驚天計謀第36章 危急時刻第60章 曼蒂蘭斯特第5章 黑暗時刻第185章 戰鬥吧,我的勇士第48章 吐絲口城第144章 拆散同盟第134章 金軍的反應第103章 國危思將第201章 絢麗的雲彩第15章 北上進攻第179章 戰火紛飛第79章 酸甜苦味第13章 進攻計劃第20章 進攻,進攻第148章 扭轉戰局第150章 同室操戈第234章 戰爭的真相第159章 嶄露頭角第216章 落葉歸根第112章 新的挑戰第212章 均衡格局第27章 圍捕行動第185章 戰鬥吧,我的勇士第114章 旗開得勝第214章 複雜的形勢第59章 帝王的反擊第227章 又豈在朝朝暮暮?第100章 最好的結果第141章 主動出擊第143章 長線釣魚第29章 避難之地第18章 帝國的驕傲第58章 擒賊先擒王第186章 勝利之門第54章 淮王進都第34章 帝國的心臟第123章 妥協的產物第129章 不容有失第122章 最貴之物第160章 暗流洶涌第28章 突圍方案第107章 阿里斯達第20章 進攻,進攻第177章 決戰開啓第107章 阿里斯達第123章 妥協的產物第162章 絕密行動第134章 金軍的反應第8章 同仇敵愾第134章 金軍的反應第187章 戰鬥到底第206章 兒女情長第170章 神秘之客第185章 戰鬥吧,我的勇士第140章 大有文章第134章 金軍的反應第233章 外篇?不應遺忘的人們第73章 取道灕江第38章 僱傭軍第98章 慢慢地陷落第170章 神秘之客第142章 有益的建議第32章 雙重煎熬第201章 絢麗的雲彩第120章 和平的希望第46章 帝國勳章第179章 戰火紛飛第20章 進攻,進攻第46章 帝國勳章第168章 勝利的曙光第73章 取道灕江第34章 帝國的心臟第36章 危急時刻第143章 長線釣魚第43章 內外夾攻第13章 進攻計劃第99章 目標:莫亞比茲第38章 僱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