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攤牌時刻

哈盛萊和他的將領看到包圍深克利特的金軍撤離了,哈盛萊不敢確定金軍是不是真的撤了。哈盛萊派出偵察兵跟蹤金軍,看看金軍是真的撤退還是另有圖謀。偵察兵跟蹤金軍回來後,彙報偵知的情況:金軍向北一路遠去,是真的撤退了。聞知金軍離去的動向後,哈盛萊和將士們心裡一陣高興,連日來心頭上緊繃的弦得以放鬆。只是,哈盛萊有些放心不下,他還不知道阿里斯達城怎麼樣了,新來的統帥羅夫康將軍有沒有擊退來敵?阿里斯達城守住了嗎?看金軍倉皇撤退的跡象,哈盛萊本能地感到金軍沒有在攻城中討到半點便宜,敵人是被擊退的。

當得到帝國的軍隊在金軍兩翼迂迴時,阿里札不得不下達部隊撤退的命令。阿里札的金軍撤退的速度相當快,兩翼迂迴的帝國軍隊只是抓住了阿里札部的尾巴。戰後陳世允向羅夫康彙報:“由於敵軍撤退迅速,我軍只碰到敵軍的後衛部隊,廝殺在一起,未能給予敵人更大的重創。”羅夫康沒有對出擊的大部隊苛求責備,考慮到這是一支剛到北方的大隊人馬第一次作戰和金軍的狡黠,羅夫康沒有指望出擊的十萬人馬能給攻城的金軍有多大的殺傷。羅夫康只是希望出擊的十萬兵馬能擊退來犯的金軍,守住阿里斯達。只要能達到這一目標,羅夫康不在意帝國一師能消滅多少敵人。所以,羅夫康傳話給帶隊出擊的陳世允、張國雄、段舉飛和董向燾,“在與敵人的較量中,若敵人急於撤退,儘量多地殺傷敵人,但也不要貪圖冒進,過於深入追擊;在無法抓到消滅敵人的戰機下,不可急功近利,要適可而止”。

阿里札率部迅速撤退,使他的部隊逃脫了帝國軍隊的圍追堵截。金軍後衛部隊的拼死抵抗,保證了主力部隊的安全撤離。出擊合圍的帝國軍隊在接到羅夫康“適可而止”的命令後,沒有深入追擊。阿里札的金軍就這樣灰頭土臉地離開了帝國。在與亞克薩的金軍會合後,阿里札下令部隊先到安萊託布休整,然後再回到米里斯提。

羅夫康擊退金軍的消息在北方傳開後,北方各地的將領和百姓都爲之鬆了一口氣。當他們得知金軍氣勢洶洶殺向阿里斯達時,都爲羅夫康和阿里斯達的軍民捏了一把汗,不知道羅夫康和他的將士面對金軍的攻擊能否守得住阿里斯達。現在從阿里斯達的捷報傳來,在讓人們心頭一振的同時,也給那些對北方時局持悲觀態度,惶惶不可終日的人打了一針強心劑,使他們看到了北方戰局好轉的跡象。

金軍貝勒阿里札的心情暗淡,滿懷希望的出征換來的是無功而返的結局。這讓阿里札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阿里札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君王邁卡威,換句話說是阿里札不知道邁卡威會如何處分他。懷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阿里札去見君王邁卡威。邁卡威單獨召見阿里札,在看到阿里札寫的戰報後,邁卡威指出了阿里札攻打阿里斯達城犯下的兩個錯誤:“一是沒有直接攻打阿里斯達,先去攻打深克利特;二是見深克利特不好打,並沒有集中全部兵力去攻打阿里斯達,錯誤地把亞克薩的一萬多人留在了深克利特,白白地把他們浪費掉。”聽了君王邁卡威的指摘,阿里札點頭承認,自己又說了一個攻打阿里斯達失利的原因:“對帝國軍隊的力量估計不足,低估了敵人的力量”。

邁卡威點點頭,對敵人的低估確實是出征失利的一個主因。除了以上所述的三個攻打失利的因素,邁卡威和阿里札心裡都清楚,出征軍隊的糧草的不足也是攻城失利的一個因素。阿里札心裡知道,即便帝國軍隊不主動出擊,對他的部隊實施合圍,阿里斯達的守軍再堅持一段時間,阿里札的金軍也會因糧草不濟而主動撤退。而出征的金軍所帶糧草的不夠則是建立在金軍速戰速決的戰略和對敵人實力估計不足上的。從這一層面來看,批准阿里札率軍出征的君王邁卡威也要對這場作戰的失敗負一定的責任。邁卡威知道自己也要爲這次出征的失利負責。這次出征行動的決定下的過於草率,且戰前各項工作準備的都不夠充分,對敵情也不夠了解。總而言之,邁卡威認爲阿里札的出師攻打阿里斯達是打了一場沒有把握的戰役,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鑑於阿里札率軍南征沒有造成太多的傷亡,即便阿里札在戰場上不犯錯誤,帝國軍隊的強大和受到糧草制約也註定阿里札無法取得對羅夫康勝利的可能。因此,君王邁卡威對阿里札率軍出征所定的結論是:“無功也無過,免於處分”。

金國君王邁卡威沒有處分阿里札,認爲阿里札既無功勞,也沒犯什麼錯誤,放了阿里札一馬。逃過一截的阿里札心裡輕鬆了不少,但是阿里札卻高興不起來。失去了這次立功的機會,他阿里札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再次得到獨自帶隊作戰的機會,也許這是他生平的第一次,亦是最後一次。

擊退了來犯的金軍,阿里斯達的軍民們喜氣洋洋。漢弗裡高興地對羅夫康說:“我們這次打退了金軍的進攻,爲我們贏得了幾年和平的寶貴時間。”羅夫康笑了笑,這次戰鬥的勝利確實意義重大,正如漢弗裡所說的,“贏得了幾年和平的寶貴時間”。卡布諾尼人要發動下一場對帝國北方的攻擊可能要準備一段時間。羅夫康對漢弗裡說道:“我們就可以趁此時機整頓我們的防線,把帝國北方的軍民團結在一起,共築一道抵禦金軍的長城。”

阿里斯達保衛戰結束後,羅夫康知道金軍在短期內不會對北方發起攻擊,北方暫時是安定了。打贏了進入北方的第一戰,羅夫康和帝國一師在北方立穩了腳跟。眼下羅夫康認爲自己首要做的是瞭解北方各個武裝集團的狀況,認識北方各軍的將領,跟他們打交道,處理好跟他們的關係。

羅夫康寫信邀請鑲紅旗的哈盛萊、鑲白旗的巴達武、鑲藍旗的卡德茨到阿里斯達城共商北方的時局。哈盛萊、巴達武和卡德茨收到羅夫康的邀請信後,啓程出發,趕往阿里斯達城。阿里斯達城因新來的統帥羅夫康的到來成爲了帝國北方新的中心城市,阿里斯達城離弗玻裡聖更遠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莫亞比茲沒了,就只能把阿里斯達選爲大本營了,巴達武心裡想着。巴達武未曾見羅夫康一面,未見其面已聞其聲,羅夫康是帝國勳章的佩戴者,在與蒙金軍的較量中屢立戰功。羅夫康未到北方之前,巴達武斷斷續續知道了一些有關羅夫康的消息。現在羅夫康成了巴達武的頂頭上司,北方集團軍的統帥,巴達武對羅夫康要有所瞭解。巴達武和他的將領把羅夫康與前任統帥埃西霍相比較,埃西霍在巴達武的眼中做事比較保守,埃西霍信奉守勢攻略,即便是攻,也是築壘推進的保守進攻,結果築的壘沒推進多少,就損兵折將,丟城失地。大小淩河沒了,連埃西霍自己和他的援軍也未能倖免於難,大部被殲,餘下的一部分逃到了弗玻裡聖、威川脫克和深克利特,最後連莫亞比茲也沒守住。一想到這裡,巴達武痛心疾首。莫亞比茲的遭遇太慘,巴達武希望這樣的噩夢不再重演。

羅夫康這個人能力如何?他是徒有虛名還是名不虛傳?在巴達武的心中,羅夫康留下的更多的是問號。巴達武想既然帝王在這樣的時刻讓羅夫康主持北方的大局,說明羅夫康是有本事的。畢竟他是帝國勳章的佩戴者,而剛剛不久金軍攻打阿里斯達失敗後的倉皇撤離讓巴達武對羅夫康有了一定的信心。巴達武覺得羅夫康還是有能力的,至少不會比埃西霍差。

金軍從北方撤離後不久,巴達武就收到羅夫康發給他的邀請信。信中羅夫康請他到阿里斯達共商時局。看過羅夫康的邀請信後,巴達武即刻準備動身,啓程前往阿里斯達。在信中,巴達武知道哈盛萊和卡德茨也會來到阿里斯達城。巴達武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見哈盛萊和卡德茨了。自從上次三年前在莫亞比茲見到他們後,就再沒見過。巴達武和他的一隊人馬來到阿里斯達,阿里斯達城兩扇高大的鐵門打開後,進入阿里斯達城的巴達武看到羅夫康和帝國一師其他的將領們正等着迎接他。巴達武朝着羅夫康等人走去,第一次見到羅夫康將軍,巴達武對羅夫康的印象是,“身穿整潔的墨綠色的軍服,筆挺的身姿透露着軍人的氣質”。

羅夫康和巴達武的手握在了一起。羅夫康面帶微笑地說:“歡迎你們的到來,巴達武將軍。”

巴達武回禮道:“很高興能見到你們,羅夫康將軍。”

羅夫康和巴達武握完手後,羅夫康向巴達武一一介紹站在他身邊的周賓、鄭維浩、陳世允、張國雄、段舉飛、漢弗裡等將領。巴達武到來後,哈盛萊和卡德茨也趕到了阿里斯達。三旗軍的統領齊聚阿里斯達。當天晚上,羅夫康召集衆將領開了一個時間不長的會,以後幾天陸陸續續又開了幾個會。羅夫康開會的一個目的是讓三旗軍的首領對其他的將領有所認識,相互增進了解。會上,羅夫康向巴達武、哈盛萊和卡德茨詢問了他們防區的守備、部隊的武器兵馬及城內糧草物資儲備等情況。通過開會,羅夫康對三旗軍防區的政治結構、軍事構造、民生經濟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羅夫康在會上,對巴達武、哈盛萊和卡德茨說起了日後他在北方要採取的行動:“我們以後在北方要做的是逐步收復失地,扭轉被動的防禦態勢,重築起一道堅固的防線。首先第一步就是把淩河城重新奪回來,把防線穩定在淩河、錦央和塔子山一線上。”

羅夫康對巴達武、哈盛萊和卡德茨說起了他日後要在北方採取行動所要達到的第一個目標。

阿里札率金軍出征無功而返,金國君王邁卡威知道若要徹底侵佔帝國的北方是一場長期艱苦的戰鬥,需要從長計議,要老老實實地按照之前所定的佔領帝國北方的三步走目標來執行。金軍遲早會對帝國的北方發起下一輪的進攻,只是要等到時機的成熟纔會行動。羅夫康知道帝國北方的安定只是暫時,侵略成性的金軍是不會老老實實地把軍隊一直關在“籠子”裡的。羅夫康,這個奉行“進攻纔是最好的防守”的帝國將領,他所認知的最好的防守便是進攻。只有主動出擊,纔是最有效的防守。

邁卡威和羅夫康彼此心裡明白,雙方軍隊對北方的爭奪總有一天會到攤牌決戰的那一刻。

第151章 不流血的戰爭第132章 重築淩河第87章 強弩之末第60章 曼蒂蘭斯特第187章 戰鬥到底第17章 不一樣的王第43章 內外夾攻第5章 黑暗時刻第82章 虛虛實實第145章 在劫難逃第68章 將計就計第224章 和平豔光照第113章 歡迎來攻第87章 強弩之末第172章 聲東擊西第125章 長天一色第114章 旗開得勝第142章 有益的建議第58章 擒賊先擒王第17章 不一樣的王第209章 任重道遠第153章 蒸蒸日上第131章 穩固防線第134章 金軍的反應第120章 和平的希望第91章 水淹江都第103章 國危思將第64章 故人相逢第49章 南征固疆第35章 帝國的中部第10章 阿勒兒的軍事行動第16章 何時滅金虜第22章 一箭雙鵰第103章 國危思將第28章 突圍方案第132章 重築淩河第155章 出人意料第27章 圍捕行動第91章 水淹江都第26章 一石三鳥第78章 淮王新政第234章 戰爭的真相第25章 正確的路線第170章 神秘之客第179章 戰火紛飛第73章 取道灕江第8章 同仇敵愾第211章 洶涌來襲第190章 步步緊逼第158章 壯志凌雲第115章 攤牌時刻第90章 全線崩潰第28章 突圍方案第210章 守勢攻略第178章 鐵馬軍紀第233章 外篇?不應遺忘的人們第168章 勝利的曙光第138章 誰是勝者?第183章 嘹亮的軍號聲第201章 絢麗的雲彩第182章 軍人的榮耀第87章 強弩之末第37章 始作俑者第184章 我們是否失敗了?第138章 誰是勝者?第7章 大軍集結第36章 危急時刻第13章 進攻計劃第22章 一箭雙鵰第3章 殘陽如血第114章 旗開得勝第139章 可怕的敵人第91章 水淹江都第174章 決戰特勒拉斯第59章 帝王的反擊第97章 大戰在即第37章 始作俑者第191章 積小勝爲大勝第101章 重鎮之殤第174章 決戰特勒拉斯第118章 病急投醫第12章 進攻,纔是最好的防守第135章 志在必得第102章 擇將來守第65章 男子漢第71章 夜郎自大第73章 取道灕江第203章 致以崇高的敬意第226章 喜極之淚第125章 長天一色第62章 戰幕的拉開第159章 嶄露頭角第134章 金軍的反應第31章 滄桑的臉第140章 大有文章第205章 卸下包袱第91章 水淹江都第137章 針鋒相對第142章 有益的建議第170章 神秘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