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紛爭

明歷二十年六月,御駕西征的劉浩然回到京師已經有十多天了,原本暗cháo洶涌的京師連同江浙一帶一下子變得無比平靜,各路人馬都屏住呼吸在等待劉浩然的動作,很多人知道,他們的臺下動作瞞不住這位天子,以前許多事件讓這些人明白這位天子的手段,可以這麼說,大明每個角落發生的事情,沒有他不知道的。

然而中樞十幾日流水般的上諭均令下來,全是有關西征犒賞、表彰以及新兩省機構設置搭建,他們擔心的事情卻一點都沒有提及,這讓他們反而更加擔心。他們知道,當前天子的作風是不發作便罷,一旦發作起來就是雷霆之勢,就跟他用兵一樣。

到了六月底,一份報紙刊登的文章讓各路人馬聞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味道。《翰林學報》是一份發行量很xiǎo的報紙,只有不到三千份,因爲它是翰林院的內部學刊,只有翰林院庶吉士,現今或曾經的庶吉士以及在翰林院講授的教授纔會在上面刊登文章。但是很多人卻明白這份學報的重要xing和導向xing。

翰林院是大明官員的最高學府,從這裡出來的人不僅是天子mén生,也是大明中高級官員預備役,所以說,這份學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皇帝和中樞的態度。

而這份有點不尋常的文章名字叫《漢唐政制之析》,發表人是直學士王shi堯。文章中對漢唐官制、行政劃分等政制進行了優劣分析。文章雖然不長,但是卻讓人回味無常。

緊接着南京大學學報《南京大學學報》在第二日便轉刊了這份文章,還一併刊登了四位江寧大學教授對漢唐政制的分析,雖然論點不同,但是基本論調卻是相似的。接着《弘文院學報》,《安徽大學學報》,《江西大學學報》,《洛陽大學學報》等報紙紛紛轉刊和刊登各自教授的文章。一時間大明學術界和政界對漢唐政制的討論開始越發地ji烈起來。不過大家的觀點主要集中在兩點。一,前漢時的郡縣兩級地方行政制度,二,前唐的三省分權制衡中樞制度。

而這時,“某些消息”靈通人士開始傳聞,皇帝陛下在與多位中樞、地方重臣以及知名教授名士si下談話中傾向於恢復前漢地方行政制度和前唐中樞行政制度,希望能夠將兩者有效的結合起來,以此真正確定大明的政制。

大明從立朝開國以來,政制一直在變動,雖然大的變動沒有,但是一直有調整。可以看得出,劉浩然和大明中樞一直在嘗試建立起一個有效的政制,而從某種跡象看,這次改制似乎有一錘定音的意思。

看到這種苗頭,《浙江大學學報》,《江蘇大學學報》,《東南時報》等浙東理學控制的報紙也紛紛跟進,不過他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論點,那就是大明繼承的是前宋的江山,那麼也應該繼承前宋的政制。而且他們指出,前宋的政制相對於前漢唐更爲完善和優秀,所以大明應當以前宋政制爲主。

爭論一起,各路人馬便開始卷着袖子上了,雖然表面上這場爭論還限於學術界,但是各派名士教授、官員、商人、地主等等全部被動員起來,參與到這場改制大爭論之中。各派不乏聰明人,一旦在這場改制中搶得先機,那麼本派將會在中樞和地方獲得莫大的好處,而且最爲重要的是,如何讓大明的政制最大的符合本派或者其利益集團的利益,這纔是千秋萬代的事情。

到了七月份,這場爭論越發地火熱起來,從北京到廣州,從浙江到陝西,無論是學子還是商人,無論是軍人還是農民,都知道這場大爭論。當然參與其中最爲積極的則是學子和官員,而在後面爲他們提供強力支持的則是各個商人、地主和工廠主組成的利益集團。

到了七月底,內閣下書爲弘文院、國史館,正式委託他們對前朝政制進行“調研”,分析各朝官制、中樞地方行政制度等諸多政制,而前朝名單重點爲前漢、前唐和前宋。大爭論一下進入到白熱化,各路人馬都知道,現在到了刺刀見紅的階段了,這個時候不拼命上,以後有的是後悔yào吃。於是各派人馬開始拿出十二分力氣參與其中,各報紙滿版都是鼓吹各自中意的政制,諸位名士教授也是日日坐鎮報紙頭版,拼命地爲各自的派系搖旗吶喊。而各大學的學子們則在某些人的鼓動,天天給弘文院、國史館甚至內閣上書,要求以某朝政制爲藍本。

八月中秋節,在南京城外某處別院裡,數十位文人聚集在一起。爲首的正是劉基、宋濂、王微存等浙東理學名士。

“伯溫,中樞對此次政制改制可有定論?”王微存開口問道。他原本是金華名士,專長大學、中庸,在浙東理學因爲廢太子案被牽連遭受到沉重打擊之後,他便慢慢崛起,成爲浙東理學派翹首,被浙東理學派學子們視爲與宋濂、劉基並列的“三巨頭”,在德社也是高級“骨幹”和“一方領袖”。

中樞的定論在於陛下的態度,只是這次陛下的態度有些曖昧怪異,不似他此前種種。”宋濂皺着眉頭說道。

“天子?不知陛下的態度如何?”王微存也明白關鍵所在,撫着鬍鬚喃喃地說道。

“陛下這段時間一直在召見軍中將領,也一直在忙各軍各地將領的調遣。”一直不做聲的劉基突然說道。

“什麼,天子這段時間一直在忙於此事?”王微存驚訝地問道,“政制改制如此大的事情,陛下居然不過問,只是持於武事?而今西征已成,天下靖平,何處還有戰事?需得天子親自過問武事?”

宋濂在朝中爲官已久,與劉浩然也相處日久,多少知道天子的行事風格,從好友劉基的話中,他聞出不尋常的味道。

“伯溫,這恐怕不是什麼好事。”宋濂憂心重重地說道。

旁邊的王微存也意識到什麼,只是他一直待在地方和大學,對朝中政局以及劉浩然的行事風格不瞭解,便識趣地當起旁聽來。

“當然不是什麼好事。當今內閣中樞最焦頭爛額的是今年的預算赤字,改制不是當緊之事,而且改制又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定下來的,可是內閣卻把這件事情擺在檯面上,搞得如此風風火火,恐有深意。”劉基半眯着眼睛道。

“預算赤字?這裡的水恐怕很深吧,據說不僅跟勝社有關聯,連業社也逃不了干係。”宋濂琢磨着說道。

劉基睜開眼睛看了宋濂和王微存一眼,嘆了一口氣道:“相比業社,我德社陷得更深。”

“什麼?”宋濂不由大吃一驚,連忙轉頭向王微存說道:“品心先生,這是怎麼回事?”

“兩位先生,事情是這樣的,我德社爲了儘早復起,與蘇南、浙江、福建、廣東海商、工廠主多有聯繫,爲了獲得他們的支持,也做些事情。”王微存支支吾吾地說道。

“令奇,你們怎麼這麼糊塗?”宋濂不由臉sè大變道。德社自從廢太子一事後實力大落,在朝中地方有實權的不多,就算有那麼一些,也是異常謹慎,如同劉基一樣。那麼德社剩下的就是一張嘴,爲那些商人工廠主造造聲勢,畢竟德社的老底子還在那裡,他們在蘇南、浙江、福建一帶還有一定的輿論主導權。

“這次德社恐怕是有苦也說不出了,明眼人都知道,很多勾當都是勝社一些人乾的,但是我們德社好處沒得多少,卻跳在最明面。說不得事發,這潑天的髒水恐怕只有德社受了。”劉基淡淡地說道。

王微存不由一愣,臉上lu出詫異和鬱悶之sè,過了一會他咬牙切齒地說道:“那怎麼行呢?就是拼着老命,我也要把胡惟庸牽咬出來。”

“恐怕不妥。胡惟庸雖然前幾年受了斥責被貶,但是他畢竟是勝社骨幹,去年又被勝社會辦西征軍給之名給轉職到計部任shi郎,現在又因勤勉得力被諭令嘉獎,聖眷正隆,你咬他,豈不是自討苦吃。”宋濂搖頭道。

“不然,李百室這次用胡惟庸倒是一步昏棋,就算不濟西征一完結就應當把胡惟庸遠調,留待陛下處置,可是李百室和胡惟庸自持有功,卻留在了南京,恐怕陛下這次發作,胡惟庸怕是在劫難逃了。”劉基卻笑着說道。

“伯溫,這是什麼意思?”宋濂明白一點意思了,可王微存卻是一點都不明白。

“相比關稅國庫銳減,造成預算赤字,西征後勤之功又算得了什麼?當今天子,這功過是算得非常清楚的。”宋濂解釋道,“這次政制之爭只不過是陛下把水攪渾的手段,聽伯溫這麼一說,我也覺得陛下這次是要劍指關稅一事。”

“沒有那麼簡單,”劉基搖搖頭說道,“不過我們只要把關稅一事渡過去就安然無事了。”

“好,那我就好好去找一下這胡惟庸的麻煩。”

“令奇,你收集到證據,不妨jiāo給一個人。”劉基又指點道。

“誰?”

“新任廉政公署專員朱元璋。”

正文 第三百三十七章 紛爭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目錄

如果您喜歡,請,方便以後閱讀

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

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發表。

本站提供玄幻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網遊小說,網絡小說,小說下載,小說導航,如本站無意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本站所有小說的版權爲原作者所有!僅代表發佈者個人行爲,與本站立場無關!

歡迎您訪問8810讀書吧,7×24小時不間斷超速小說更新,首發站!

《帝國的榮耀》

第325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三)第126章 朱元璋的音訊第58章 火槍與火炮(二)第5章 常遇春第212章 兀魯回河(四)第62章 陳友諒的陰謀第89章 大事件(三)第264章 誰勝誰負?(二)第321章 敲山震虎第9章 濠州被圍第69章 當塗血戰(二)第251章 大明的反應第215章 天子之怒第222章 新大陸第150章 風雲變幻的高麗第87章 大事件(一)第45章 吳國公第168章 擴廓帖木兒第21章 風雲突變第42章 治內政(二)第332章 天山(三)第168章 擴廓帖木兒第187章 南洋之戰(二)第322章 帖木兒的擔憂第274章 出巡之試點(一)第232章 平雲南(一)第15章 清澗山(二)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244章 威尼斯商人(五)第42章 治內政(二)第59章 火槍與火炮(三)第120章 細川眼中的江南第215章 天子之怒第135章 列維希(一)第319 泰西攻略第17章 定遠城外第七章第109章 分省(二)第179章 春夏第29章 殲滅水師第146章 耽羅島第310章 戰旗半掩下金山(二)第92章 江上第68章 當塗血戰(一)第三章第57章 火槍與火炮(一)第94章 張定邊(二)第205章 漠北風雲第162章 陳氏兄弟(一)第172章 石嶺關戰役(四)第305章 各派勢力的出路第206章 會盟(一)第95章 張定邊(三)第138章 回來了就好第116章 細川賴之(一)第206章 會盟(一)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302章 事後(四)第86章 江州(五)第222章 新大陸第201章 修改第一個五年計劃第112章 中樞(三)第84章 江州(三)第304章 南掌(二)第210章 兀魯回河(二)第117章 細川賴之(二)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47章 西線新動向第167章 陳氏兄弟(六)第209章 兀魯回河畔(一)第280章 似有友人西來第307章 幸福島海戰(一)第160章 河南之戰第83章 江州(二)第33章 江南行省第144章 目標高麗!第114章 過年第106章 武昌(二)第331章 天山(二)第122章 宋日關係第296章 驚變(二)第121章 授銜第243章 威尼斯商人(四)第214章 常遇春第77章 風波(二)第50章 氣節第226章 《明知論》(二)第25章 和州之戰(三)第77章 風波(二)第212章 兀魯回河(四)第86章 江州(五)第一章第282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一)第185章 南洋之戰(一)第198章 夏與高麗第62章 陳友諒的陰謀第109章 分省(二)第110章 中樞(一)第264章 誰勝誰負?(二)第338章 權利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