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平湖微瀾

大宋不比唐代,唐時就算是吏員也有通過種種努力位居高位的例子,而大宋則不同,這從王景範自己身上便可窺一二——大宋的科舉考試製度遠比唐時要嚴密的多,不僅每次科考錄取的人數不是唐時所能相比,而直接授官更是加快了科舉出身官員在整個官員階層中所佔比例的快速提升。

自太祖皇帝至今四位大宋皇帝所錄取的狀元有四分之一都可以進入執政階層,可想而知科舉出身官員的力量已是前所未有的強大。在這種環境下不要說盧紹冉這樣毫無科舉出身背景的一介白身,就算是中官勢族以先祖功業蔭補授官都會受到科舉出身官員的排斥,乃至執政子嗣後輩親族若是科舉中第在授官上也要受到壓制。由此在這大宋朝當官想要順堂,這科舉進士出身便是不二法‘門’,不然王景範的岳丈韓縝和他的三哥韓絳因父蔭補做官還要掉頭考科舉謀個出身的。

說白了,沒有科舉出身,沒有豪‘門’背景,在大宋朝的官場上絕對是無法有任何寸進的,就算個別人因爲學術出衆,多半也就是胡璦這樣的角‘色’。偏偏這種大學者在治經義上領袖羣倫,但在做官上多半是難以與官場規矩相融,最終還是不了了之的局面。大儒尚且如此,更何況盧紹冉呢?盧紹冉就算再出‘色’,最多也就是青史留名一途算是最好的結局了,而令人頗爲不平的是,這類技術官員想要青史留名絕非那麼容易,那個父親口中所言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昇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王景範不想成爲一個庸庸碌碌的官員,他要做到的事情比那些歷史上的開國武將在天下太平之後尚能保住‘性’命全身而退的傢伙難度低不到哪裡去——除了與太祖皇帝打天下的武將之外,歷朝歷代的開國武將基本上都沒有好果子吃。而父親賦予他的使命是將大宋變成一個武力威播四海一個真正萬國來朝的大宋,以王景範對大宋的認識和思考來看,要做到父親所說的那樣,逆天到將眼前的契丹、党項,還沒有出現的大金、‘門’g元全部擊敗,使得遊牧民族不敢南下,要做到這種程度沒有四五代人上百年的努力根本做不到。

更何況這些遊牧民族一個比一個強大,尤其是‘門’g元,若真的和書中和父親的口中所描述的一般的話,大宋可能連半點機會都沒有。只是比較可悲的是別人都可以活得很自在,唯獨王景範乃至他的子子孫孫絕對不輕鬆——這便是獨醒者的痛苦,偏偏這樣的秘密卻絕對不能向外界泄‘露’絲毫。

王景範心中清楚他是無法逃避這種家族責任的,他的子孫也不能,自從他走出渭州來到世間最爲繁華的京師開封之後,這種想要逃避的心理就已經泯滅了——他的子孫自然可以逃,但能夠逃到哪裡?在見識過京師的繁華豪奢之後,其他地方包括這汝陽城都不過是鄉間村落而已,王景範更不能想象嶺南乃至海南,與之相比更是猶如野人蠻夷生活的地方,他和他的子孫是絕對不甘心在那樣的地方避居千年之久的!

與略微有些理想的父親不同,王景範也許沒有父親深遠的眼光和見微知著的那種敏銳,父親永遠顯得與周遭那麼格格不入,以至於只能困守一隅求得自己內心的安寧,而‘腿’疾加重之後這種感覺就更加強烈了。王景範是個非常實際的人,這也許是父親在認識到自己內心缺憾的同時,也在着力培養一個有着堅忍不拔品質的兒子,也好將自己未能做成的事情延續下去的意思。

從與韓氏聯姻上,若是父親還活着的話,他應該從王景範順勢而爲的舉動下看到了他的培養成果。不過這還遠遠不夠,在官場上既想活得滋潤又把事情辦成,這絕不是一個聯姻就可以包治百病的良方,而只是衆多手段之一而已,王景範想要讓天下矚目必然要有非常之舉,這水利人才雖說有不少但真正見着並且符合自己心意的卻只有盧紹冉一個。把盧紹冉招爲自己的幕友對於以後擔任地方官員有着極爲深遠的好處,就算此人在治水上的才能略顯不足,王景範可以資助其多多遊歷結‘交’這方面的人才,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能與盧紹冉結‘交’的人其中必有水利人才。

在聽過王景範的真實意圖之後,有些醉酒感覺的盧紹冉立刻清醒了過來,他這纔在心底暗罵了自己一聲“豬!”,不過很快便疑‘惑’的問道:“見覆對水利如此看重?”

王景範點點頭笑着說道:“單看京師開封距離黃河如此之近,而又有五條河流穿過京師,加之朝廷吸取前代弊政所帶來的教訓後集大宋財賦於京師一地,如此說來這水利乃是大宋頭等要事也不爲過!這不過是水患和航運問題,常州治水雖是有些好高騖遠之嫌,但大體上也是解決這兩個問題到無可指摘。只是水利這個‘利’字裡面不知是防水和航運,說起來景範倒是更看重淤灌,而至於符合淤灌地方那就更多了,不說別的僅僅這汴河沿岸便是最好的淤田之所,更有從古至今原本的溝渠本意就是爲淤灌而開鑿的,只是因爲種種原因荒廢掉了而已,若是淤灌造田興盛起來,別的不說至少闢地萬頃是毫無問題的……”

王景範興奮的站了起來雙手撐住桌子看着對面的盧紹冉:“子明兄家學淵源,蔡州雖不敢說是膏腴之地但水土亦是不錯,景範自幼卻是在渭州長大,雖不事農務但亦知其辛苦,每逢凶年便是賣兒賣‘女’的局面。景範雖不懂水利卻也嘗讀史書,任何一則淤田之語莫若使田增收三四倍之多,大宋百姓之多想來已超過任何一朝,糧食便是國祚安穩的保證,卻再也不想見那幼時家鄉凶年景象,是以景範曾嘗想爲官無論高低必會每至一地必要竭盡所能去治水……”

“不知子明可否有心助在下一臂之力?”

盧紹冉心中藉着酒勁早就被王景範的一番言語扇的意氣高漲,王景範的再次垂詢讓他也有些‘激’動起來不禁說道:“見覆有如此遠大志向,紹冉豈能不不鼎力相助,只恨自身才學疏漏,怕到時誤了見覆大事……”

王景範笑着說道:“有先生此言景範心中足矣!才學可以慢慢增益不急於一時,待到蔡州治水事成之後,先生可先至黃河、汴河或是其他水利工程多多遊歷一番,廣爲結‘交’此中同道之人,亦是可以增長見聞爲以後儲才之用……當然這些只是在下的一些想法,先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進行些許調整,在下相信先生會安排好這些……”

“紹冉遊歷兩浙之時曾結‘交’一好友單克單化剛,有言:‘天朝歷國數十年,水患非但未息反有日烈之勢,生爲吳人,恥爲官宦!只願一生爲水旱爲伍,不做他想……’紹冉雖非單化剛一般,自今日起便願追隨大人以效綿薄之力!”盧紹冉說完便一輯到地。

王景範立刻繞過桌子把住盧紹冉的雙臂說道:“先生莫要行此大禮,實乃折煞景範!”

雙方再次坐定之時,王景範問道:“子明兄適才說的單克單化剛是何許人?”

“見覆,這說來也巧,常州治水便是這單化剛在幕後爲籌劃,兩浙路上單化剛實乃治水第一人,對常、湖、蘇三州的水利更是成竹在‘胸’,先前並不知曉後來一見那常州治水的方案,紹冉便已猜出是他的手筆。只可惜這常州知州治水之心太過急切,大人尚在整頓各縣吏政,封存田畝圖冊之時,這常州的治水摺子就已經呈送上去,而紹冉還在南京呢……”盧紹冉有些可惜的說道。

顯然盧紹冉與爲王安石治理常州水患代爲謀劃的單克是好友,同爲‘精’通水利之人遇上了自然會‘交’流一番,若非如此盧紹冉怎麼就這麼肯定那常州治水摺子乃是出自單克的手筆,多半這單克也如同盧紹冉一般,對於各州水利爛熟於‘胸’,如何整頓的章法早就在書閣上落塵了。

王景範放下酒杯有些黯然的說道:“子明兄,那位單化剛景範是不清楚,不過常州知州王大人治水潦草收尾無功而返之後,倒是他的一個重要的幕友王逢源積勞成疾病逝了,那單化剛估計……”

王景範也是昨天才收到京師岳丈韓縝來信說起常州治水雖然無功而返,但卻因爲王安石的親戚乃是其幕友在治河之中病逝,而這件事也使得常州治水失敗的問題得以平靜的渡過。說起來韓慕雪的三伯韓絳似乎與王安石的關係匪淺,是以對王安石的事情知道的也更多些,那王逢源與王安石的夫人是嫡堂姐妹,這‘門’親戚雖然遠了點不過兩人好友加親戚,這關係淺不了若非如此王逢源也不至於被累死了。

“什麼?!”盧紹冉的酒勁消失的無影無蹤,反倒是臉上一片煞白:“那單化剛沒事吧?”

“應該是沒有什麼事,否則一個知州的幕友若是一下死了兩人,那豈不是早就鬧得天下皆知了?只王逢源一人就已經夠……”王景範搖搖頭,隨後又說道:“單化剛估計還要當一段時間的吳人了,這次常州治水可謂是損失慘重,朝廷雖然未有什麼責問,但一些人嚼舌頭是免不了的,都說王安石大人不該妄動風水擅自生事……”

盧紹冉將杯中酒一飲而盡嘿嘿冷笑不語,王景範卻是非常平靜的說道:“以秦之殘暴尚且知曉鄭國渠雖耗費秦國國力卻依舊傾力鑿渠三百餘里,鄭國渠功成關中遂成沃野,秦國一統天下固然有種種原因,然鄭國渠功不可沒……翻數歷代史書,莫不有《河渠書》《溝洫志》之類,豈非種種皆爲逆天行事?那大宋還用修什麼渠築什麼堤?!”

王安石治理常州水利工程不僅功敗垂成,加之那些豪‘門’大戶在風聲過後又是劃地圈田,如此一來這治水之舉變成了勞民傷財。王安石治水的失敗使得與其同時開工的蔡州治汝水的工程變得更加刺眼了起來,最近大半個月孫瑜身體愈發不爽,岳父韓縝對於蔡州的事情知曉的並不詳細,只知道工程進展的不錯。昨天王景範收到的那封來信也是在下了第一場冬雪之後預料工程不可能再進行下去了,便詳細詢問進度如何,順便說起了王安石常州治水的情況。

韓縝雖未在信中點明,但王景範已然明瞭蔡州治理汝水唯一的好處便是朝廷所耗用度不多,那沈立調來的八百河清兵也是算在六塔河的賬上。若非如此,估計王安石那頭壞消息傳到京師,京師那邊恐怕立時會有人對蔡州這邊也要打個問號,王安石治水動了風水只是‘私’下傳言不會拿到桌面上,不過自己若是再搞糟了,估計是絕對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的,甚至連帶知州孫瑜都要遭牽連。

在與盧紹冉酒席散去之後,王景範便綜合盧紹冉所彙報的治水情況詳細的寫了一封信回覆岳丈韓縝——治水的第一關要堤壩加固加高這一項已經全部完成,而第二步淤灌還需等到明年初夏之時淤灌之後方能見其最終效果,不過整個治水工程基本上已經算是完工,明年淤灌之時還需要人手看護之外就等着坐收漁利了。

這封信還沒有寄出兩天,王景範便又收到岳丈韓縝的來信——王洙在邇英閣‘侍’講《周禮》,皇帝聽到“三年大比”之時說道:“古者選士如此,今率四五歲一下詔,故士有抑而不進者。當今之計,熟若裁其數而屢舉也!”這是皇帝感覺朝廷四五年才下詔開考一次認爲會耽誤選拔人才,便有意將每次開科取士數量裁剪一半,換成兩年一比……韓絳當時便就在場,皇帝的話雖未形成詔令,但皇帝既然有這個心思,並且有司又沒有什麼太大的爭議,那這份詔令估計是遲早的事情。

韓絳預測皇帝的這番話必然會在政事堂獲得通過,當時韓絳還從旁進一步建言另置明經科,將過去的說書舉撤銷。有了這兩條加入其中,韓絳認爲政事堂絕無駁回之理,畢竟大家都是考過科舉的,“趕考”一詞便可道出路途較遠的考生對赴京科舉的辛酸,每次大考之年在趕考路上突發的災害、盜賊之類都會奪去不少考生的‘性’命,甚至視趕考爲畏途,若換做兩年考試考生便可以連續在京師居住四年連考三次,如若皆是不中那會讓相當數量的考生都死心,這便省去了不少趕考的艱辛。

岳丈韓縝在信中說得倒是圓滿,但是王景範卻認爲政事堂通過這條詔令是必然的,不僅僅是這條詔令,今後一段時間皇帝的意見估計政事堂都會極少反對——按照王景範所掌握的文彥博小傳經歷來推算,估計這會文彥博已經十分不得皇帝的歡心了,文彥博身爲昭文相位列百官之首,若想要保住相位必然會對皇帝做出妥協。

只是王景範也清楚,文彥博位高權重聲望太高,原本這兩年多一些的宰相任期也不算長,但依舊是被罷相,唯一的理由也只能是這位宰相大人去年在皇帝病重時刻所作所爲實在是超出了皇帝的忍耐底線。皇帝大病初癒穩定朝局之後肯定會將文彥博罷相的——不管皇帝願不願意,他自己也知道這副身體說不準什麼時候就不行了,文彥博若是此刻有擁立新君之功那相權必然會再度膨脹,就算未來坐上龍椅的鐵定不是皇帝的兒子,那皇帝也不願意趙家的新君在執政之初便要面臨一個過分強大的宰相,就像他自己要面臨一個更爲強大的母親。

文彥博爲保相位必然退讓,就算他知道皇帝這個詔令可能會成爲一大禍患,他此刻也會捏着鼻子認了——皇帝的話雖有道理,韓絳也補了些缺失,但他們都忽略了一個更爲要命的問題,連殿試不黜落都是皇帝的一句話,每年取多少進士難道對於皇帝是個難以逾越的障礙?王景範敢保證用不了多久,兩年一次掄才大典將會成爲定製,而每科取士減半也許用不了十年便成爲空言,到時候每科照樣三四百進士,大宋官場的進士官員會加速膨脹。

王景範將於文傳等人招來,將韓縝在信中的消息告訴了他們,笑着說道:“朝廷詔令尚未下達,不過估計也快了。若是如此則再過一年朝廷必然要開科取士,你們算是趕上了一個好時候,若是有心參加這一科‘春’闈還需早做打算……”

狄惠和狄說兩兄弟躬身說道:“弟子才學不足,即便去考也考不過,倒不如專心在先生身邊多學習兩年……”

王景範聽後點點頭,除了治水之初的那幾天他不在汝陽之外,每天除了公務之後他都要親自教授狄惠狄說兩兄弟詩賦經義之學,他們兩人與於文傳和俞樾相比相差甚遠,但又是狄青對他的囑託,他也不好推卸怠慢,只得盡心教授,而對於文傳兩人只需解答一些難點即可。狄惠狄說兩人放棄這一科也是意料之中,隨後他便看向了於文傳和俞樾兩人……

第12章 竊(四)第16章 竊(八)第60章 天機在我第42章 一年級生(六)第30章 小捉第149章 外敵入侵(十)第四十一章第八十七章第55章 招攬入幕第195章 勝(五)第八十六章第133章 帝國星球(六)第132章 結局(上)第70章 埋葬的帝國(六)第14章 竊(六)第49章 雙人任務(二)第四章第5章 F星球(五)第28章 奇峰迭起第四十七章第157章 結盟(八)第130章 帝國星球(三)第113章 成年禮(三)第58章 治水功成第133章 結局(下)第68章 直指本心第154章 結盟(五)第40章 一年級生(四)第69章 崇文仕途第60章 空間黑洞(七)第九十二章第三章第三十九章第87章 初進三司第八十二章第九十八章第80章 人形機甲(七)第26章 卜筮吉凶第131章第143章 外敵入侵(四)第205章 帝國(八)第23章 盤龍貢院第39章 菲×理番外第一 戰線一第八十章第86章 初體驗(二)第132章 帝國星球(五)第32章 軍訓(七)第110章 後備軍(十一)第194章 勝(四)第一 戰線一第71章 建言佈局第3章 F星球(三)第16章 竊(八)第九十一章第125章 帝國來使(八)第67章 埋葬的帝國(三)第七十四章第38章 一年級生(三)第46章 一年級生(十)第六十一章第34章 軍訓(九)第122章 帝國來使(五)第17章 投書行卷第189章 勝利序章(六)第103章 後備軍(四)第103章第105章第四章第133章 帝國星球(六)第131章 帝國星球(四)第202章 帝國(五)第76章 經營木綿第54章 空間黑洞(一)第114章第117章 成年禮(七)第116章第一 軍校七第3章 F星球(三)第33章 姻親第一第六十三章第96章 世紀之殤(四)第106章第119章 帝國來使(二)第63章 書房召對第3章 建學白沙第四十三章第82章 人形機甲(九)第九章第34章 軍訓(九)第67章 聖眷正隆第八十一章第16章 詞宗枯詩第六十一章第九十一章第49章 雙人任務(二)第138章 帝國星球(十一)第125章 帝國來使(八)第十九章第八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