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4 好評如潮

在聖丹斯電影節官方評論的右側,一整個版面都是各大媒體的評論。

“芝加哥太陽報”大名鼎鼎的影評人羅傑-埃伯特(Roger-Ebert)的評論首當其衝,“令人窒息的凌厲剪輯,令人震撼的劇情推進,令人難忘的鮮明角色,令人回味的深遠餘韻。這一切宣告了一位充滿了天賦和激情的導演橫空出世:蘭斯洛特-施特雷洛。”

作爲目前北美最具影響力的影評人,羅傑不僅是第一位獲得普利策批評獎的電影影評人,而且他的電視節目也在全球播放,獲得艾美獎提名,甚至於還誕生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羅傑-埃伯特最受忽視電影節”。

羅傑的影評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他評價電影都會給出兩個評分,一個是電影本身的評分,一個是推薦評分。簡單來說,有的作品本身十分出色,但也許因爲太過沉重、太過晦澀或者是太過爆米花,而不見得會推薦給觀衆看。他堅持,“電影達到當初拍攝的目的,就是出色的,但承認不等於電影本身值得推薦。”

可以說,羅傑是當代最具權威的影評人,雖然他無法左右票房走勢,也無法左右觀衆喜好,但他的評論往往會成爲觀衆評判電影的重要風向標之一。

這一次,羅傑和聖丹斯電影節的官方保持了一致的立場,他不僅給出了四分滿分的四分評價,而且還給出了四星滿分的四星推薦。“蘭斯洛特用一個旁觀者的視角,真實地記錄下了這片上帝之城的故事,猶如一幅波瀾壯闊的油畫,震撼和反思融入熱情洋溢的桑巴旋律之中傾瀉而下,令人欽佩之餘,久久難以忘懷!”

羅傑對“上帝之城”的推崇和喜愛由此可見一斑。

“紐約郵報”的特派影評人梅根-萊曼(Megan-Lemann)也送上了至高讚譽,滿分四分的評價格外耀眼,“猶如在一個煙花工廠引爆了一枚炸彈:激烈、震撼、驚訝、眼花繚亂,而精彩異常!”

簡短卻有利的評論,可以清晰地感覺到那撲面而來的亢奮和激動,再加上四分的最高評價,所有一切讚歎都無需贅言。

這位任職於全美十大報紙之一的影評人,梅根以不同的視角對電影進行了解讀,“‘上帝之城’讓我想起了英國電影‘猜火車’——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是由蘭斯洛特從英國帶到了美國,介紹給美國觀衆的。這是一個有趣的巧合。

因爲這兩部電影都關注了一個特殊的羣體,處於迷茫和混亂之中的年輕一代,黑暗而混亂到了極致的平凡生活卻帶着絕望逐漸墜落,沒有道德的矛盾衝突,沒有歌功頌德的正派人士,沒有世紀末的大審判,而是以零觀點的方式講述着那個真實、平常、簡單卻又波瀾壯闊的生活。但顯然,這兩部電影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

‘猜火車’裡的那羣年輕人們,試圖反抗主流社會,顛覆四平八穩的人生觀、價值觀,拒絕在平庸的制度之下碌碌無爲,他們對生存的荒誕進行了存在主義式的思考,並通過一次對友情的背叛完成了自我的蛻變,從而新生。

在蘇格蘭陰鬱的天空下,馬克一夥人頹廢而迷茫,走到了消極無爲的極端,只是坐在鐵軌旁邊‘猜火車’。但是在里約熱內盧那火熱到滾燙的陽光之中,那些精力充沛、熱情洋溢的年輕人,卻毅然決然地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上帝之城’裡的那羣年輕人們,他們肆意張揚,他們熱情鮮活,他們敢打敢拼、橫衝直撞、生猛無畏,有一種青春勃發的少年情深,他們僅僅依靠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在這個荊棘滿布的人間煉獄裡盡情狂舞,即使鮮血迸發、即使燃燒生命、即使希望消逝,他們也從來不懂得退縮,彷佛血液裡流淌着陽光的味道。

蘇格蘭不是巴西。”

“猜火車”自1996年上映以來,經過時間的沉澱已經成爲了邪/典電影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同時也是英國電影寶庫裡不容忽視的一員,這部電影對於英國文化、歐洲文化的強大影響力至今清晰可見,足以和“發條橙”的地位相媲美。

梅根以這種方式將“上帝之城”推上了神作寶座。

來自紐約的著名雜誌“紐約客”也派出了專業影評人勞倫斯-託普曼(Lawrence-Toppman)來到了帕克城,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紐約客”不再僅僅是關注政治、教育、經濟等問題,同時也把關注視角從繪畫、文學、雕塑等藝術領域引申到了音樂、電影、戲劇等更爲大衆、更爲廣泛的範疇。不過,他們還是保持了自己一貫的凌厲和主觀,完完全全代表了紐約藝術家們的個性。

比如說,他們對伍迪-艾倫(Woody-Allen)的推崇就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

這一次,高冷的“紐約客”也爲“上帝之城”送上了滿分四分的評價,毫不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這是我看過的電影之中,最不妥協、最絕望、最淒涼、最黑暗的作品之一。

蘭斯洛特從鏡頭到畫面,從臺詞到劇情,從配樂到剪輯,從表演到思想,酣暢淋漓地將一座被上帝遺棄的狂野之城展現在了觀衆面前。

迷幻的剪輯手法,跳躍閃動的鏡頭幾乎讓人暈眩,卻更加襯托出電影情節的流暢和乾脆,中景和近景的鏡頭切換將這個不可思議的黑暗貧民窟完全展現在世人眼中,空氣中流動的熾熱空氣炙烤着這個被上帝遺棄的城市,躁動不安之中,年輕人眼中的暴怒叛逆幾乎可以瞬間點燃這個表面安靜、內核卻早已經腐爛的上帝之城。

這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城市,但同時也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城市。紐約的皇后區與其比較起來,就像是天堂。”

勞倫斯在字裡行間洋溢着對“上帝之城”的讚美,毫無保留地火力全開,最後以滿分四分作爲收尾,畫上了完美句點。

從聖丹斯官方評論到“芝加哥太陽報”,從“紐約郵報”到“紐約客”,四個紮實的滿分評價,以一種完全預料不到的方式將“上帝之城”送上了經典佳作的寶座,而“芝加哥論壇報”的滿分評論再次錦上添花。

資深影評人馬克-卡羅(Mark-Caro)撰寫的評論如此說到,“一場視覺和聽覺結合的經典黑幫情節盛宴,犯罪史詩如同‘教父’,戲耍般的非線性敘述如同‘愛情是狗娘’。‘上帝之城’探索了一種致命的文化,將一個真實而可怕的現實世界毫無顧忌地展現在觀衆面前,這無疑是近年來大屏幕上最具活力、最具野心、最具勇氣的作品。”

“芝加哥論壇報”的評論將“上帝之城”放在了兩部經過認可的經典佳作同一個水平線上,態度清晰而堅定。

頭尾五個滿分的評價,在官方場刊十四家媒體所佔據的比例堪稱驚人,而其他九家媒體的評論也紛紛送上了肯定。

“今日美國”評分三點八,“這是一部你永遠不會感覺到時間流逝的電影,在不經意的轉角處總是會出現驚喜,讓整個觀影過程變得趣味橫生。”

“費城時報”也同樣給出了三點八的評價,“一部具有史詩效果的記錄片式戲劇——充滿火花和血腥,猶如野生動物的撕咬一般,鮮血淋漓。”

“娛樂週刊”在三點六分的評價背後,隱藏着驚歎聲,“難以置信!難以置信!不可否認的強大能量,每一個角色內部都隱藏着複雜而深刻的寓意,恰到好處地結合到了一起,不會太深刻,不會太冗長,卻完美地引起了深遠的反思。”

除了如潮的讚譽聲之外,還是有一些媒體的評價相對比較冷靜。

“奧斯汀紀事報”給出了三分的評價,“血腥,冷酷,殘忍,讓人不忍直視,卻沒有人能夠忽視它的能量和深刻。”

“洛杉磯週刊”的評價一樣是三分,“對於那些從馬丁-斯科西斯的‘紐約黑幫’裡還沒有得到足夠的暴力體驗的觀衆來說,‘上帝之城’敞開了熱情的擁抱。”

最後是“休斯頓紀事報”,他們的評分同樣來到了三分,“在上帝之城這片貧民窟,猶如世界上衆多被遺棄的地方,嬰兒們揮舞着他們的自我毀滅的武器在炙熱的交戰着,而背後響着的是政客的無聊咆哮和檢察官的昏昏欲睡。”

可以看得出來,他們的評價相對比較中肯,並沒有像其他媒體一般陷入狂熱,保持了足夠的客觀;但即使如此,三分的評價依舊可以看出他們的態度,沒有任何疑問地對電影表示了肯定,這就足以讓“上帝之城”在聖丹斯電影節的激烈競爭之中脫穎而出。

閱讀完所有的評論之後,蘭斯的視線重新回到了左側那碩大的“三點五分”之上,深深地投注了視線,緊張的情緒已經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躍躍欲試的亢奮,還有徐徐涌動的信心。雖然上一世“上帝之城”的發展軌跡截然不同,但現在蘭斯卻依靠自己的天賦和努力,將“上帝之城”再次帶到了如此高度,接下來的歷史就將由他自己來親手書寫。

蘭斯堅信,歷史的前進方向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他的命運,他纔是唯一的主宰者!

776 驚喜發現463 破冰之口593 心理暗示886 邪典狂歡165 乘風之勢454 提名豐收312 帶刺薔薇051 因人而異717 黑色結局675 退無可退541 震撼連綿934 談笑風生066 全盤棋局500 兩岸之分1023 亭亭玉立064 無力抗拒538 強硬拒絕238 心繫故鄉544 不同尋常086 一票難求264 另類主題653 馬不停蹄137 公開選角285 細膩表演649 威勢初顯291 情緒躁動794 舊事重提757 一絲不苟365 殃及池魚085 網絡力量640 片單挑選756 殘酷教訓115 至交好友240 全面壓制339 更進一步486 閃耀彗星497 局勢顛倒942 風捲殘雲250 形勢逆轉355 純粹專業770 夜涼如水490 開場調侃914 以毒攻毒953 陣容雛形064 無力抗拒567 宣告死亡481 鋌而走險957 丟盔棄甲715 獵物捕獵887 匪夷所思818 懸念來襲617 演技力量262 選角難題150 頒獎季臨799 火爆異常522 反擊號角501 保駕護航028 執掌導筒896 強顏歡笑357 嘗試反抗1036 得心應手262 選角難題378 時光駐留009 痛下殺手188 隨行尾巴342 劇本探討669 步步緊逼236 海外市場378 時光駐留642 獨自出席810 最後時刻925 勢如破竹500 兩岸之分546 三部曲現059 美國金童966 神交知己885 耳目一新946 凱旋而歸120 重拳出擊204 首映儀式640 片單挑選626 一鏡到底837 家的溫暖272 利益抗衡740 風姿綽約607 去而復返331 未卜先知813 隆重登場795 宣傳玄機209 劫後餘生186 玩火邊緣019 兄弟齊聚909 爭議來襲135 創意碰撞252 回味演技601 展現實力114 虛席以待914 以毒攻毒969 銀幕情侶770 夜涼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