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地裂之卷_二  火漸燎原(4)

一定要殺了大統制!

如果說,這本來只是一個念頭,但現在卻已經成了顧清隨的信念。他看着木板上這幾個字,拿過邊上一塊抹布來擦去了,又拿起筆寫道:“其人深居簡出,如之何?”

看到顧清隨寫的這幾個字,坐在對面的那人微微一笑,但這回他並沒有在木板上寫字,而是從懷裡拿出了一張紙遞了過來。紙上寫得密密麻麻,字也很小,顧清隨接過來對着燈光細細看了一遍,臉上什麼表情都沒有。

紙上寫的,是刺殺大統制的計劃。這個計劃相當嚴密,假如行事之人有足夠高強的本領,說不定還真能成功。顧清隨有過目不忘之能,看了一遍便都憶記得了,但他像是沒讀過一般,看一遍又一遍,似乎想把每一個字都記在心裡,左手則拿着抹布將木板擦了又擦,可右手仍然捏着紙不放,一時間彷彿泥塑木雕一般。坐在他對面那人耐性倒是極好,不焦不躁,一般木然坐着。兩人坐了許久,顧清隨這纔將紙還給對面那人,那人卻一下湊到油燈上燒了,看着顧清隨。顧清隨拿起木板上,卻遲遲不在木板上寫字。

又過了良久,對面那人終於有點焦躁了,拿過木板來寫了兩個字:“如何?”

顧清隨雖然木無表情,其實心頭卻似有滔天巨浪。他爲了這個計劃已策謀許久,但真個要實現的時候卻又感到事先考慮的還是太少了。不是計劃本身,而是對這計劃實行後的情形,估計得還很是不足。

直到現在,大統制雖然解散了議府,將自己也軟禁起來,但畢竟並沒有撕破面子,自己還能夠自由自在地來到這聽月居便是最好的證明。只是,一旦真個執行了這個計劃,那就和大統制成爲勢不兩立了。計劃一旦失敗,自己當然萬劫不復,顧清隨也早有準備。只是他現在猶豫的,倒是這計劃成功之後,事態真個能和自己預料的一樣麼?大統制固然剛愎自用,爲所欲爲,可是有大統制的世界和沒有大統制的世界,完全是兩個天地。失去了大統制,也許會變得比現在的情形更糟……

想到這裡,顧清隨心裡又是一震。這一點他一直沒有想過。一開始見到大統制時,他對這個年輕人頗存輕視,隨後卻漸漸生了崇敬之心,直到敬若天人。當共和國真的成立了,自己也成爲共和國有數的高官時,卻覺得這共和國實在並不見得比帝國好多少,特別當大統制的權威比過去的帝君有過之而無不及時,顧清隨終於也開始懷疑,推翻帝國,建立共和國,究竟有什麼意義。犧牲了那麼多性命,換來了這個新生的國家,無論如何也應該比過去更好。可是,顧清隨卻甚至覺得,現在有些地方還不如過去。

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就在於兩次失敗的遠征吧。不論哪個時代,窮兵黷武都是一個貶義詞。共和國本來正是蒸蒸日上的時候,國力正在不斷恢復,但畢竟還只是恢復時期,那場幾乎毀天滅地的大災難過去了也沒多少年,大統制卻在這個時候一意孤行,發重兵遠征西原,這已不能用“不智”一詞來形容了。當初鄭昭公然反對向西原用兵,顧清隨雖然不敢附和,心中卻極爲贊同,盼着大統制能從善若流,不要做出這最錯誤的決斷。

只是,大統制仍然走出了最錯的一步。

現在鄭昭已經到了五羊城,而且五羊城已經取得了第一個勝利,毫無疑問,共和國內戰已經無法避免了。但是,假如大統制死了,內戰真的能夠消弭於無形麼?本來顧清隨一直有這樣的想法,但現在突然想到,似乎自己的估計太過樂觀了。至少,坐在對面的這個人所代表的勢力,就更希望戰爭會延續下去,雖然他們嘴上說的是“鹹與共和”。

他看了看對面的這個人。雖然明知對方是狄人,但看起來卻完全看不出異樣。一般人總覺得狄人樣貌和中原人大大不同,其實也根本不是那麼回事,狄人中有一些相貌與中原人有異,有一些卻完全就是中原人的樣子,眼前這個人,就根本和霧雲城的普通市民沒什麼不同。他想了想,在木板上寫道:“大事若成,狄復組當如何?”

這個問題,其實顧清隨在與他們這批人接上頭時,就已問過了。果然,這人想都不想,就抹去了木板上的字,寫上了“鹹與共和”四字。這個答案冠冕堂皇,可顧清隨實在無法相信。因爲大統制雖然一意孤行,可是在這個問題上,卻當真已經不折不扣地執行了。帝國時期,狄人進入中原,中原人都視其爲蠻夷,所以他們也經常前來邊境搶掠。可是進入共和國後,狄人不論在哪方面,都與中原人一般待遇,很多狄人開荒種地,轉爲農耕,生活安定,更是和中原農人一般無二了。對這些人來說,要他們再自成一國,上馬搶掠爲生,他們自己首先不願意。這從方面來看,顧清隨都不相信這狄復組還能再掀起什麼浪來,狄復組就算不死心,終究大勢已去。所以就算他們想利用自己,但自己何嘗不可以利用他們?

想到此處,顧清隨終於拿過木板,抹去了那人寫的字,寫上了:“二月三日。”

這四個字一寫下,那人一言不發,收起了木板,向顧清隨行了一禮,起身走了出去。他們兩人在屋內至始至終都不發一言,此事仍是一言不發。待此人一走出去,顧清隨長舒了一口氣,也站了起來,彷彿身上卸下了千鈞重擔。

三個月後的今日,就是大統制的死期了。此後,事態將會如何變化,現在誰也不知道,自己也只能希望會轉向好的一面。

也許,我纔是再造共和的第一功臣。顧清隨想着,但心裡卻仍然無可奈何地想到,也有可能,不論事成事敗,自己都將罵名千載,遺臭萬年。只是自己已經踏上了這條路,那就已沒有回頭的可能,只能一步步向前走去。

與顧清隨密談的那人出了聽月居,跳上了一輛馬車。這馬車裡已經坐了一個人,見他進來,這人向邊上讓了讓。等車駛出一段,這人才低聲道:“談成了?”

“成了。”

這人也長長舒了口氣,微笑道:“果然如大師公所言。屈木出,你可立下了不世之功。”

這屈木出臉上仍是十分凝重,低低道:“還不見得。任重而道遠啊。”

這人嘆了口氣。他們這狄復組以“狄人復國”爲宗旨,但就算他們這些鐵桿信徒也知道這口號現在越來越沒有號召力。他頓了頓,又低聲道:“不要多想了,中原人有句話,叫盡力而爲,我們便盡力而爲吧。希望,”說到這兒,他臉上又浮起了一絲笑意,“鳴雷已經在南邊立下了腳跟,不論哪一邊得勝,最終勝利的必將是我們。”

屈木出臉上終於現出了一絲霽色,點點頭道:“不錯,盡力而爲吧。”

屈木出與顧清隨會面後一月有餘,十二月二十四日,在五羊城裡,有個人前來請見五羊城水軍新晉的校尉宣鳴雷。

宣鳴雷到五羊城後,和鄭司楚一樣,軍銜暫定爲驍騎,升爲校尉看似連升了三級,其實他在東平水軍時就已是翼尉,而此戰他立功極大,所以晉升時就按他原有軍銜晉級。鄭司楚也一樣,本來就是校尉,他在此戰*居第一,甚至鄧滄瀾“水戰第一”的稱號都讓他奪了過來,所以他按原軍銜升爲都尉。五羊城後起的七天將中,年景順和談晚同兩人軍銜都是校尉,其餘幾個都是翼尉或輔尉,如此一來,鄭司楚和宣鳴雷後來居上,已經超越了七天將中大部份人,但五羊城軍中對他二人都已傳爲神話,談晚同和崔王祥更是已將宣鳴雷補了戰死的紀岑之缺,成爲新的水天三傑,因此軍中無人對他二人的越級提升感到不滿,甚至有人覺得他們升得還太慢。

卷四:雲飛之卷_十六  句羅水軍(2)卷三:地裂之卷_二十  生死關頭(4)卷五:天舞之卷_十四  亂命不從(2)(一)卷五:天舞之卷_十二  以死報之(2)(三)卷三:地裂之卷_二十  生死關頭(1)卷二:海嘯之卷_七 瞞天過海(1)卷二:海嘯之卷_十八 決死衝陣(1)卷二:海嘯之卷_五 險死還生(4)(二)卷三:地裂之卷_十  中分南北(2)卷五:天舞之卷_一  內亂將起(2)卷一:風起之卷_二 勢弱用奇(下)(二)卷五:天舞之卷_十四  亂命不從(1)(一)卷五:天舞之卷_十六  疾風驟雨(2)(三)卷三:地裂之卷_五  樂逢知音(5)卷一:風起之卷_七 紀念堂(3)卷三:地裂之卷_六  絕後之計(5)卷三:地裂之卷_六  絕後之計(1)卷四:雲飛之卷_十七  當機立斷(1)(一)卷四:雲飛之卷_十七  當機立斷(1)(二)卷四:雲飛之卷_二  調虎離山(4)卷一:風起之卷_十五 兵不厭詐(1)卷五:天舞之卷_七  良機錯失(1)卷五:天舞之卷_九  三箭齊發(1)(三)卷二:海嘯之卷_十三 再造共和(3)卷一:風起之卷_十九 決死突擊(1)卷四:雲飛之卷_十二  燃眉之急(1)卷五:天舞之卷_十九  快刀亂麻(1)(一)卷四:雲飛之卷_八  慈母之心(5)卷五:天舞之卷_九  三箭齊發(1)(三)卷四:雲飛之卷_七  人生至痛(1)卷三:地裂之卷_十三  風雪之夜(3)卷五:天舞之卷_八  共和新政(2)(二)卷一:風起之卷_十七 蓄勢待發(2)卷二:海嘯之卷_五 險死還生(3)(一)卷四:雲飛之卷_十二  燃眉之急(4)卷一:風起之卷_五 功虧一簣(1)卷一:風起之卷_十三 人人平等(4)卷五:天舞之卷_十八  血火激戰(2)(二)卷四:雲飛之卷_十七  當機立斷(3)(二)卷一:風起之卷_二十 天下雷行(4)卷五:天舞之卷_六  大江東去(3)(一)卷二:海嘯之卷_十三 再造共和(2)卷五:天舞之卷_十四  亂命不從(1)(一)卷五:天舞之卷_四  風雲突變(2)(二)卷三:地裂之卷_二  火漸燎原(1)卷四:雲飛之卷_十八  大開殺戒(4)卷五:天舞之卷_十一  血火飛迸(2)(三)卷二:海嘯之卷_十九 燃海之火(4)卷三:地裂之卷_十一  強中之強(4)(一)卷五:天舞之卷_十九  快刀亂麻(1)(一)卷五:天舞之卷_十七  天命有歸(1)(三)卷三:地裂之卷_一  南北決裂(2)卷四:雲飛之卷_六  國事爲重(5)卷五:天舞之卷_九  三箭齊發(2)(一)卷五:天舞之卷_十五  鋌而走險(2)(二)卷五:天舞之卷_一  內亂將起(4)卷三:地裂之卷_十  中分南北(2)卷四:雲飛之卷_十六  句羅水軍(3)卷三:地裂之卷_十七  各出奇謀(3)卷四:雲飛之卷_十一  奇兵突襲(2)(二)卷二:海嘯之卷_九 俯仰之間(3)卷四:雲飛之卷_七  人生至痛(4)卷五:天舞之卷_九  三箭齊發(2)(三)卷五:天舞之卷_十五  鋌而走險(2)(二)卷四:雲飛之卷_十四  東征中原(2)(二)卷三:地裂之卷_五  樂逢知音(1)卷四:雲飛之卷_十四  東征中原(2)(一)卷二:海嘯之卷_七 瞞天過海(3)卷二:海嘯之卷_十九 燃海之火(2)卷二:海嘯之卷_三 天命在我(3)卷四:雲飛之卷_十五  恩斷義絕(3)卷三:地裂之卷_八  軍中譁變(1)卷五:天舞之卷_八  共和新政(2)(二)卷一:風起之卷_七 紀念堂(2)卷四:雲飛之卷_四  一飛沖天(4)卷四:雲飛之卷_十三  遠赴西原(2)卷四:雲飛之卷_九  生死有命(4)卷五:天舞之卷_七  良機錯失(2)卷三:地裂之卷_一  南北決裂(2)卷二:海嘯之卷_七 瞞天過海(4)(二)卷一:風起之卷_十七 蓄勢待發(1)卷一:風起之卷_一 追擊千里(上)(一)卷四:雲飛之卷_十二  燃眉之急(3)卷四:雲飛之卷_五  風雲際會(1)卷二:海嘯之卷_九 俯仰之間(2)卷三:地裂之卷_十一  強中之強(1)(一)卷四:雲飛之卷_七  人生至痛(4)卷三:地裂之卷_六  絕後之計(5)卷五:天舞之卷_十七  天命有歸(1)(三)卷一:風起之卷_十三 人人平等(3)卷四:雲飛之卷_十一  奇兵突襲(2)(一)卷三:地裂之卷_四  絕境逢生(5)卷五:天舞之卷_九  三箭齊發(2)(三)卷二:海嘯之卷_十 自立門戶(4)(二)卷二:海嘯之卷_一 迫不及待(4)卷四:雲飛之卷_二十  掌握民心(4)(二)卷三:地裂之卷_十六  劈波斬浪(5)卷二:海嘯之卷_五 險死還生(4)(二)卷五:天舞之卷_十四  亂命不從(1)(一)卷二:海嘯之卷_一 迫不及待(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