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地裂之卷_二  火漸燎原(3)

八月三日,本來準備進南安城休整的東平陸戰隊發動了對南安城的圍城戰。南安城雖是天下名城,但閩榕省不是軍區在地,高世乾手下也不過幾千防衛軍而已,本來兩萬餘東平陸戰隊覺得定然一舉拿下,誰知南安城的守禦竟是出乎意料地強。後來他們才知道,主持南安城防衛的是從五羊城而來的一個少年軍官,名叫高鶴翎。

高鶴翎和高世乾是同族,還有點親戚關係,因此申士圖將他派到南安城當客將。高鶴翎年紀甚輕,卻是五羊城後起將領中的佼佼者,第三代七天將中名列第四。五羊城第三代七天將,三個在水軍中,號稱“水天三傑”,四個在陸軍,高鶴翎則是號稱其中防禦第一,有“銅牆”之稱。同時,高世乾暗中已將防衛軍擴編到了萬人以上,高鶴翎將這一萬多兵力用得靈活多變,城外兩萬多東平陸戰隊圍城一個多月,竟然毫無寸進。就在徐鴻漸他們這支部隊出發之際,鄧滄瀾再次向大統制上書,說明利害,將南安城下的東平陸戰隊全軍撤回。這樣,高世乾的高安防禦戰歷時一個多月,獲得了勝利,徐鴻漸這支增援軍也就相應改變行軍路線,轉向東平城。

集中優勢兵力,發動決定性的一擊。這是鄧滄瀾的策劃。他從一開始就是這麼想的,只是五羊城出乎意料的頑強使得他最初的計劃破滅了。好在東平陸戰隊圍困南安之戰只在開始進行過強攻,因爲損失並不大,只是水陸雙方皆鎩羽而歸。東平水軍敗在本來就聲名赫赫的五羊水軍手下,還算情有可原,而東平陸戰隊居然在本以爲沒什麼實力的南安城下吃了個虧,卻讓士氣大受影響。

十一月初,進入東平城的陸明夷本來以爲會看到一派蕭條的景像,但眼前所見卻讓他大吃一驚。

現在的東平城,已經集中了六萬大軍。除了水軍北戰隊,從另幾大軍區調來的援軍也大多已經抵達了東平城。只是在東平城裡,卻根本看不到接連失敗後的沮喪之情,到處都是昂揚的鬥志。

“勝敗乃兵家之常事。”

這句話本來也是解嘲的話,但從東平駐軍嘴裡說出來,卻帶着一種倔強和不服。上一次出擊,終究過於急躁了,像水陸兩軍不能同時出發,就是一個敗筆。不過,這一次鄧元帥已得大統制全權委任,並且上一次被革職的上將軍胡繼棠也官復原職,將來統率陸軍。此番二次水陸並濟南下,必將作雷霆一擊,一舉消滅五羊城。

當聽得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時,陸明夷表面上也表示了一番欣喜,但心底卻有種無法對人明言的沮喪。

看來戰爭就快要結束了。自己想要在這一番風浪裡嶄露頭角的夢想,看來還要推遲。也許,希望仍要寄託在西原的薛庭軒身上吧。

陸明夷這樣想着。現在他作爲重編衝鋒弓隊三百戶之一,駐紮在東平城,天天訓練磨合,隨時聽命,準備隨着大軍南下。只是好幾次在夢裡,他都對鄭司楚這個奪走了鄧滄瀾“水戰第一”稱號的五羊城少年將領當面說道:“不要就這麼失敗了,再翻起些大浪來吧。”

薛庭軒,鄭司楚。這兩個年輕的敵方將領,現在都已經嶄露出自己的天份來了。在他們眼裡,“陸明夷”這三個字根本還排不上號,也完全不會有印像。但有朝一日,這兩個人必將對自己聞風喪膽!

只是這僅是陸明夷心底的一個秘密。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一場翻天覆地的變故已經迫在眉睫。

***

十一月三日。

霧雲城。

霧雲城的城制,是以當初的皇城爲中心,環繞着皇城建起三個外環區。一環區居住的,基本上是各部官員。

霧雲城。甚至在前帝國之前,就是天下第一名城。到了共和國時期,霧雲城的規模已越發龐大。三環以外,實際上已經增加了兩個環區。最外層的五環區,有人戲稱是“雲裡霧裡進城,雲裡霧裡出城”。因爲從五環到內城,若是步行的話,足足要花一天時間。

這一天的黃昏,一輛馬車進入了三環區的一家名謂“聽月居”的酒肆之中。

三環區是霧雲城最大的一個區,聚居着工匠、商人,以及共和國各級部門的下層屬吏。在這兒,歌樓酒肆也是最多。這家“聽月居”名字很別緻,門面也不算大,基本上是一些低級官員和各部屬吏每天回家後來喝上一兩杯的所在。

十一月三日的黃昏,斜陽淡淡地映在牆角。共和二十二年的尾聲,似乎也帶上了一點淡淡的憂傷。這輛馬車在院子裡停下,一個跑堂的馬上過來招呼。

從車子裡,走下了一個穿風衣的人。這人的風衣有個大風帽,將一張臉都遮得嚴嚴實實。雖然霧雲城的十一月已經相當寒冷了,不過這人這樣子穿法還是稍嫌誇張了。只是做生意的和氣生財,客人別說穿件帶風帽的風衣,就是把棉被裹在身上,跑堂的也不能說個“不”字,因此這跑堂的也根本沒有在意,仍是滿面堆笑地將這人迎了進去。

那是個雅座,有個人在裡面等着了。這雅座特別僻靜,雖然現在天還未黑下來,但那人坐在裡面卻已是連面目都看不清了。那人端坐在案前紋絲不動,案頭只點了一盞油燈,穿風衣的那人讓隨從侍立在門口,自己走了進去,與等在裡面的那人相對而坐。一坐下,本已坐着的人拿出了一個扁扁的木盒,打開後,裡面是一塊打磨得極其光滑,塗了一層白漆的木板,邊上則是一支筆。那人拿起筆來,在木板上寫了幾個字:“顧公意下如何”。

穿風衣之人擡起頭,看了看這人。如果有個職位較高的官吏在此,見到此人一定會大吃一驚,因爲這穿風衣的人分明便是代理國務卿,吏部司司長顧清隨。

鄭昭昏迷後,顧清隨成爲代理國務卿。數月前,顧清隨曾集結一批議府成員,上了一條對大統制的不信任案。因爲大統制著意要進行西征,第一次還只是昌都省一省開支,耗費的是畢煒在西靖省的積蓄,規模也不是很大,但第二次卻出動了三個軍區的兵力,幾乎將一年的國庫收入全部耗盡了。這一次西征假如勝利了還好,結果卻是勞而無功,軍事上毫無成果,反倒使得畢煒這個昌都軍區的軍事長官也戰死在西原。爲了彌補這個缺口,大統制又責令顧清隨想辦法增加國庫收入。

顧清隨跟隨大統制已久,向來對大統制服膺無比,從不敢有違。當鄭昭身爲國務卿時,顧清隨心中對鄭昭很有點不滿,覺得他竟然有時敢違背大統制的意願,真個是可忍孰不可忍。只是當他接替鄭昭成爲國務卿時,顧清隨終於明白了鄭昭的心思。

大統制剛愎自用。

這種念頭,顧清隨從來不曾,也不敢有過。但他一做上代理國務卿還不到十天,就不由自主地這麼想了。大統制把自己所想的一切都看成理所當然,不允許旁人反駁。特別是第二次西征失敗,顧清隨並非知兵之人,但也不是完全不知兵之人,在他看來,胡繼棠和方若水趁着糧草尚未完全耗盡,及時班師是完全正確的,這使得五萬遠征軍有七成多都安全返回了,保證了共和國的軍事實力不受大的損害,大統制卻認爲胡方二人延誤戰機,罪大惡極。因爲此事,顧清隨第一次向大統制的決策提出了異議,說胡上將軍和方上將軍雖然戰術上有誤,但他們保全遠征軍大部的安全返回,功不可沒,何況現在也是宿將漸漸凋零,後起戰將尚未成長起來的非常時期,對胡繼棠和方若水責罰太過,有可能會打擊軍心。但大統制卻大發雷霆,指責顧清隨想賣好給胡繼棠和方若水,有結黨營私之弊。結果,顧清隨第一次被大統制罵得汗出如漿,胡繼棠和方若水兩人仍然被革職。

經過此事,顧清隨有點心灰意冷。他本來就自覺能力不及鄭昭,做這代理國務卿便覺勉爲其難,如果大統制還要這樣一意孤行,到時有什麼不是全是自己擔着,有什麼好處卻是大統制決策英明,換句話說,自己是個隨時都可能被捨棄的工具罷了。他越想越覺得前途渺茫,好在共和國的律法中有議府可以提出不信任案彈劾這一條,他就以此爲武器,向大統制發動了第一次攻擊。

本來,在顧清隨心目中,共和國的律法至高無上,包括大統制在內都必須受其制約。但大統制強行解散了議府,終於讓顧清隨徹底喪失了信心。

大統制已經變了。大統制完全成爲了當初的帝君,而且是最暴戾的帝君。爲了共和國,要消滅的不是五羊城的再造共和勢力,而是大統制!

當顧清隨發現自己有這麼一個心思時,他一時都嚇呆了。現在大統制一定對自己加倍注意,雖然顧清隨不相信連自己在想什麼大統制都能知道,但他還是感到害怕。要消滅神一般的大統制,顧清隨幾乎要認爲自己已經發瘋了。可是這個念頭越來越堅定,那就是大統制不死,共和國必將陷入翻天覆地的內亂中去——尤其是當傳來鄭昭抵達五羊城,五羊城揭起“再造共和”的旗幟這消息的時候。

曾經與大統制一同創立起這個共和國的,文爲鄭昭,武爲丁亨利。只是連這兩個人都一叛一死,到了這時候,顧清隨怎麼都覺得這共和國已經出現問題了,何況,他自己都是五羊城生人,在五羊城度過了數十年,就算從這方面想,他也無法認同與五羊城爲敵這個事實。

卷五:天舞之卷_九  三箭齊發(1)(二)卷二:海嘯之卷_十五 磨刀霍霍(1)卷三:地裂之卷_十六  劈波斬浪(5)卷二:海嘯之卷_三 天命在我(5)卷五:天舞之卷_三  大局已定(1)卷二:海嘯之卷_十二 殺機四伏(5)卷四:雲飛之卷_二十  掌握民心(4)(二)卷三:地裂之卷_九  十一長老(3)卷二:海嘯之卷_十七 知彼知己(2)卷一:風起之卷_六 歃血爲盟(2)卷一:風起之卷_一 追擊千里(上)(一)卷四:雲飛之卷_十  捲土重來(4)卷三:地裂之卷_六  絕後之計(2)卷二:海嘯之卷_二 我命由天(4)卷三:地裂之卷_二十  生死關頭(4)卷三:地裂之卷_十七  各出奇謀 (2)卷二:海嘯之卷_五 險死還生(1)卷三:地裂之卷_十  中分南北(2)卷三:地裂之卷_七  逃出生天(5)卷三:地裂之卷_二十  生死關頭(1)卷二:海嘯之卷_十九 燃海之火(1)卷二:海嘯之卷_十四 風暴將至(2)卷二:海嘯之卷_七 瞞天過海(3)卷三:地裂之卷_十三  風雪之夜(4)卷五:天舞之卷_四  風雲突變(2)(二)卷四:雲飛之卷_十七  當機立斷(1)(一)卷一:風起之卷_二 勢弱用奇(下)(一)卷一:風起之卷_四 天網之漏(3)(二)卷二:海嘯之卷_十九 燃海之火(1)卷三:地裂之卷_十九  唯心不易(3)卷三:地裂之卷_七  逃出生天(2)卷一:風起之卷_十八 血洗刀兵(1)卷二:海嘯之卷_十 自立門戶(2)卷五:天舞之卷_十  絕後之計(2)(二)卷五:天舞之卷_十六  疾風驟雨(2)(三)卷四:雲飛之卷_十二  燃眉之急(2)卷一:風起之卷_十六 兵貴神速(1)卷一:風起之卷_十五 兵不厭詐(5)卷一:風起之卷_二 勢弱用奇(下)(一)卷一:風起之卷_二 勢弱用奇(下)(一)卷一:風起之卷_八 黑眚槍(3)卷一:風起之卷_十五 兵不厭詐(3)卷四:雲飛之卷_十  捲土重來(4)卷四:雲飛之卷_九  生死有命(2)卷二:海嘯之卷_十一 一觸即發(1)卷一:風起之卷_十五 兵不厭詐(3)卷一:風起之卷_十一 誘之以利(4)卷五:天舞之卷_一  內亂將起(1)(一)卷四:雲飛之卷_十三  遠赴西原(3)卷一:風起之卷_十九 決死突擊(5)卷四:雲飛之卷_十八  大開殺戒(4)卷二:海嘯之卷_九 俯仰之間(1)卷五:天舞之卷_六  大江東去(2)卷一:風起之卷_十三 人人平等(3)卷一:風起之卷_十一 誘之以利(1)卷四:雲飛之卷_十六  句羅水軍(4)卷一:風起之卷_十五 兵不厭詐(3)卷二:海嘯之卷_二 我命由天(2)卷二:海嘯之卷_尾聲(2)卷三:地裂之卷_十二  咫尺天涯(3)(一)卷四:雲飛之卷_十七  當機立斷(3)(一)卷一:風起之卷_七 紀念堂(2)卷二:海嘯之卷_七 瞞天過海(4)(二)卷三:地裂之卷_十七  各出奇謀(3)卷二:海嘯之卷_二 我命由天(5)(一)卷二:海嘯之卷_十九 燃海之火(1)卷二:海嘯之卷_七 瞞天過海(3)卷三:地裂之卷_十七  各出奇謀(5)卷五:天舞之卷_十五  鋌而走險(1)(一)卷一:風起之卷_四 天網之漏(1)(二)卷三:地裂之卷_十八  狂風烈火(2)卷一:風起之卷_十五 兵不厭詐(1)卷二:海嘯之卷_六 酒中豪傑(4)(二)卷四:雲飛之卷_九  生死有命(4)卷一:風起之卷_十 知我心憂(4)卷五:天舞之卷_八  共和新政(2)(一)卷五:天舞之卷_十  絕後之計(1)(三)卷一:風起之卷_九 斬草除根(4)卷五:天舞之卷_三  大局已定(2)卷二:海嘯之卷_三 天命在我(1)卷一:風起之卷_二 勢弱用奇(上)(一)卷一:風起之卷_十七 蓄勢待發(1)卷二:海嘯之卷_八 最後關頭(3)(二)卷三:地裂之卷_二  火漸燎原(3)卷五:天舞之卷_十四  亂命不從(1)(二)卷三:地裂之卷_十一  強中之強(4)(二)卷四:雲飛之卷_六  國事爲重(5)卷三:地裂之卷_八  軍中譁變(4) (二)卷一:風起之卷_十九 決死突擊(3)卷二:海嘯之卷_尾聲(3)卷二:海嘯之卷_一 迫不及待(5)卷五:天舞之卷_十一  血火飛迸(2)(二)卷四:雲飛之卷_二十  掌握民心(3)卷一:風起之卷_十六 兵貴神速(1)卷一:風起之卷_十一月月末談卷三:地裂之卷_十一  強中之強(1)(二)卷二:海嘯之卷_三 天命在我(3)卷五:天舞之卷_七  良機錯失(3)卷四:雲飛之卷_四  一飛沖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