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收復河東

堯君素,是魏郡湯陰人,爲人桀驁不馴,對隋煬帝忠心耿耿,聽聞楊廣被宇文化及殺死,即令三軍披麻戴孝,立志於將宇文化及斬首,只因堯君素乃是隋煬帝的心腹大將。【..】隋煬帝尚未登基稱帝,還是晉王的時候,堯君素便被楊廣收歸於自己的麾下,是在他身邊侍候的人。

隋煬帝楊廣登基爲帝,繼承大統,他都是楊廣身邊最親近的人之一,由於他跟隨在楊廣身側,任勞任怨,被隋煬帝逐步升遷到鷹揚郎將。大業末年,隋煬帝遊幸江都將他留在長安城內,與屈突通一起輔佐代王楊侑,鎮守河東。

代王楊侑年紀尚幼,卻知道收攏人心,將堯君素以及屈突通兩人視爲自己的左右手。無論任何事情,他都會請教於堯君素、屈突通兩人的意見,使得他們二人更是對他唯命是從。楊侑不僅僅是政事,就連軍事上的事情都由他們兩人全權辦理,更加讓堯君素、屈突通忠心耿耿,對代王楊侑甚是尊敬。並且,楊侑還將一些自己的珍藏的物品賞賜給他們兩人。

堯君素、屈突通兩人掌控着長安城以及河東的軍事大權,就連隋煬帝楊廣死於江都,他們二人都沒有想過要以下犯上,殺死楊侑或者架空代王楊侑坐地爲王。楊侑就是看中了他們兩人的忠心不二,無論權力多大,他們都能秉持自己的本心,將手中的權力全部分封給他們兩人,也正是因爲君臣上下齊心才使得長安城周邊沒有義軍的滋擾。

即使,隋煬帝楊廣自刎於江都,代王楊侑所處的長安城都安然無恙。只不過楊侑每日惶恐,不敢入睡,他不知道哪一天叛軍首領攻破長安城,取了他的首級。每次堯君素、屈突通兩人上表出兵征討宇文化及,他都一一拒絕,身在亂世之中,手中的兵力就是活下去的唯一保障。

代王楊侑何嘗不願意將宇文化及這個亂臣賊子千刀萬剮,可是他手中掌控的兵力只有數萬人,雖然有堯君素、屈突通兩人作爲將領,可是能征善戰之人甚少。在權衡利弊後,他決定堅守長城,不願意出兵,一旦兵力盡出,到時候叛軍前來征討,到時候僅僅憑藉自己,毫無任何的勝算。

任誰也想不到,胸無大志的太原郡守李淵,居然在太原起兵,而且在晉陽城內設立起義堂。當時聽聞這個消息事,代王楊侑以及堯君素、屈突通兩人都震驚不已,爲了以防萬一,代王楊侑便讓堯君素跟隨驍衛大將軍屈突通,一起前往河東抗拒李淵的軍隊。

李淵在太原起兵後,將所有的危機解除,兵貴神速地南下進攻長安城,屢破隋軍的圍堵,攻下數座城池。屈突通眼見宋老生兵敗被殺,自己前往河東駐守,防止李淵渡過黃河,接二連三的戰敗耗盡了他最後的兵力,將潼關交託於桑顯和,不曾想到前腳一走,他後腳就直接獻城投降,速度之快讓所有人都震驚。

屈突通在稠桑被劉文靜大軍追擊,在身邊的軍士紛紛放下手中的武器後,他也無奈束手就擒,就在屈突通帶領軍隊向南逃跑時,堯君素便身兼河東通守。李淵攻佔長安城後,派遣大將呂紹宗、韋義節等攻城,但是未能攻克。

屈突通歸降後,立即遵照李淵的命令,前往河東城下招降堯君素歸降。堯君素看到屈突通,情不自禁地大哭起來,屈突通也淚溼衣襟。兩人哭過一陣後,屈突通對堯君素沉聲說道:“我軍已經失敗,唐王義旗所指之處,無不響應,事情已到了如此地步,你還是早些歸降爲好。”

堯君素見到屈突通時,原本以爲只有他一人逃脫出來,此次前來是爲了與自己一同抵禦李淵的。他冷笑地瞥了一眼,譏諷道:“我還以爲兄弟此次是與爲兄一起抗拒李淵,沒想到你早已成爲棄主投入李淵的麾下,這次前來就是想讓我與你一樣同流合污,背信棄義歸順於李淵!”

屈突通見堯君素冷笑連連、譏笑着自己,他苦澀地笑道:“堯兄,如今長安城已經被唐王佔領,而且代王也被唐王推上前臺,成爲恭帝。如果你我們兄弟二人聯手,在恭帝身邊輔助於他的話,他才能真正的倖免於難,再說我歸順於李淵,也是迫不得已,兵力耗盡了,無奈纔會投降!”

屈突通苦口婆心地勸降,堯君素仍然不爲所動,他態度堅決地拒絕了屈突通得好意,並且大罵道:“您身爲國家大臣,主上委任您以防衛關中的重任,代王將社稷都託付給您了,您爲什麼背棄國家而投降呢?還替人家作說客呀!您所乘之馬,就是代王賞賜的,您還有什麼臉騎着這匹馬呢!”

屈突通嘆息一聲,道:“唉!……君素,我是力盡圖窮纔來的!若不是逼不得已,我也不會前來,畢竟你我一起共事有些時日,難道你的性格我還不知道,只不過現在的形勢不同。如果真的到了山窮水盡之時,恐怕堯兄的性命不保!”

他的一番好意在堯君素看來,就是想在李淵的面前表達自己的忠心,一旦自己真的投降了,到時候就可以得到李淵的封賞。一想此處,堯君素更是惱火不已,仍然不停屈突通的任何勸說,固執己見地說道:“我現在力量還未用盡,何必在多說!”

屈突通見堯君素態度如此得堅定,也不再繼續勸說了,無奈之下無只好退走。堯君素冷笑地望着屈突通的背影,陰狠地笑道:“想要我投降,下輩子,就算我堯君素戰死殺場,也不會給你任何的建功立業的時機。屈突通,來日,我定當取你首級!李淵,你給我等着,哪怕我只剩下一兵一卒,我也會鎮守河東,絕對不會讓你將河東從我的手中奪走。”

李淵見屈突通垂頭喪氣地回來了,他知道勸降失敗了,搞不好堯君素還大罵了屈突通一頓,否則屈突通絕對不會出現兩眼失去昔日的光彩,面色蒼白的模樣。他急忙勸慰道:“屈將軍不必如此介懷,你已經仁至義盡了!”

“唐公……”屈突通垂頭喪氣地支支吾吾道。

他根本就沒有任何面目面見跟隨自己南征北戰的軍士。此次,他臨危受命被李淵委派前去作爲說客,沒有完成任務是小,但是一起跟隨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就將死在李淵的大軍鐵騎之下。當初,屈突通認爲僅憑鎮守河東的軍隊能夠阻擋住李淵的步伐,真正見識到太原軍的軍力之後,他才知道自己與堯君素只不過是坐井觀天,小覷了李淵的義軍。

李淵知道鎮守河東的堯君素與屈突通兩人私交甚篤,又在一起共事多年,於是就派遣他前去當做說客。當時,李淵的想法很簡單,能不動兵刃的,不傷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收復河東,是最好不過了。而且,他也親口答應,只要堯君素投降,絕對不會將他斬首,屈突通爲了保住河東軍士的性命,以及堯君素的項上人頭,他才主動請纓前去勸說堯君素投降。

堯君素認爲屈突通投降於李淵,想要邀功,於是將他的好意拒之門外。無論屈突通如何勸說,他總是一意孤行的固執己見,態度異常地堅定,寧死不屈。屈突通回到自己的軍中,空洞的眼神望着李淵,想要請求李淵饒恕堯君素的性命,可是這句話一直卡在喉嚨出,始終沒有說出口。李淵知道屈突通想要說什麼,他卻遲遲沒有將自己心中的想法說出來,李淵才真正的相信了屈突通是真實心意的歸順自己,於是他才勸慰屈突通放下心中的負擔,然後將他安置在李世民的身邊。

李淵遙望着前方,睥睨四方地高聲道:“進攻!”

其實,他早就已經猜到屈突通不可能會真的獻城投降,就在屈突通前往城中與堯君素交談之時,李淵從長安城內出來,親自率領大軍前來攻城。隨着屈突通的歸降,長安城內鮮有反對自己的勢力,唯有堯君素一人領兵鎮守河東,拒絕李淵的招降,而且態度十分傲慢無禮。

隨着,李淵的一聲令下,整個太原軍以及攻佔長安城內的守備軍全部都被收編在一起。現在,李淵的兵力已經超過了起兵之日數萬人,密密麻麻的整齊劃一的列成方隊,然後接二連三的攻擊着城池。他早已將堯君素圍的水泄不通,要讓他上天不應下地無門,糧盡彈絕自己開城門投降自己。

由於李淵出動了十幾萬大軍,將城池被圍攻得非常緊急,使得堯君素與外界的來往斷了聯繫,根本就沒有向外界取得支援。隨着,隋煬帝的死,整個大隋國早已大勢已去,只有寥寥數人還苦苦支撐着,堯君素焦急地來回踱步,李淵直接派兵將他團團圍住,並且不斷地攻擊。

堯君素知道按照這樣的速度,不出一個月,城池必定被李淵攻破。他焦急地想着辦法,能夠與外界取得聯繫。如今,大隋國內唯有越王楊侗還有一些兵力,而且隋煬帝在世時對他甚是寵愛,於是他想將這邊的戰況告知于越王楊侗,並且請求他派兵支援,但是訊息必須傳遞出去才行。

經過多日的思考,堯君素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命人造了一隻木鵝,然後再把奏章放在木鵝的脖頸中,在奏章中他詳細地分析了河東的情勢,以及李淵的兵力。然後他把木鵝漂浮在黃河上,讓它順流而下,只有這種方法才能將消息傳遞出去,否則插翅難逃。

堯君素從水路傳遞的方向,正是越王楊侗所駐守的東都洛陽城。河陽守衛的人,在黃河上得到木鵝,送達到東都洛陽。越王楊侗見到奏章不禁嘆息一聲,他知道河東形勢嚴峻,可是沒想到如此嚴峻,按照奏章上所寫的猜測,河東不出半個月就要被攻破,楊侗才知道李淵的兵力到底有多麼的強大。

於是,越王楊侗就按照堯君素的意思授予他爲金紫光祿大夫之職,然後又秘密派遣使者前往慰勞堯君素。但是,自始至終楊侗都未曾提過出兵援助河東,哪怕是隻言片語都沒有。不是他不想派兵救援,而是現在形勢自己都應顧不暇,只能看堯君素自己的運氣如何,聽天由命了。

隨着李淵將城池圍的水泄不通,攻城的勢頭有增無減,並且越王楊侗的援兵吃吃未到,城中的一些大臣紛紛倒戈相向,直接歸順於他。就連監門直閣龐玉、武衛將軍皇甫無逸先後從東都歸附李淵,兩人一起到城下,向堯君素陳說利害,勸說他獻城投降,又將朝廷賜給他金券,答應他免除死罪等條件都說出來,堯君素最終還是沒有投降的意思。

最後,堯君素的妻子也到了城下,目的就是爲了勸說自己的丈夫投降,高聲對他說道:“隋朝已經滅亡,你何苦要自取禍害?”

堯君素大喝一聲,回道:“天下的事情不是女人所能知道的。”

於是,堯君素與屈突通做出了一樣的動作,他親自拉開弓射向他的妻子,他的妻子中箭倒地而亡。時間一點點的過去,堯君素也知道事情的結果註定了,自己根本就無法阻擋李淵收復河東的腳步,他也想過自己的下場必定是死。

但是,堯君素每次說到隋朝時,都是嘆息不已,哽咽難言,又常常對他的將士說道:“我是諸侯府邸的老臣,說到大義,不能不死。現在糧食還能支撐幾年,糧食吃光了,也足以知道天下之事的結局了。隋朝如果一定傾覆敗亡,那是天命有此結局,我應該砍下頭來交給你們。”

衆人也是一陣嘆息,哽咽難言。自此之後,他們時常聽到江都覆滅的消息,而且糧食也吃光了,甚至到了後來,發展到交換孩子相吃,衆人的心離散驚懼。城池內經常發生自相殘殺的慘劇,即使到了晚上都能看見閃着銀色白光的兵器在不斷地揮舞着,堅持了半個多月後,堯君素被身邊的人殺害。

衆人已經忍受不了這種自相殘殺的生活,他們紛紛想要逃離此處,於是他們幾人一起商量着,然後決定將堯君素殺死,獻城投降。終於,經歷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消耗,李淵將整個河東之地收復了,一下子李淵的兵力增加到二十萬餘人,將關中以及河東一帶完全收復了。

第28章 龍門之亂(二)第123章 心悅誠服(二)第49章 謀劃天下(一)第236章 逍遙大婚(二)第187章 遊說屈突蓋第302章 玄武門之變(一)第225章 傳國玉璽(一)第42章 惺惺相惜第236章 逍遙大婚(二)第156章 太原起兵(六)第81章 衆人齊聚(十一)第135章 加冠之禮第294章 證據確鑿第120章 往事如煙第33章 生死相搏第51章 徐府危機第68章 六合大槍第263章 袁天罡第114章 師出同門(一)第79章 衆人齊聚(九)第208章 離別第285章 老謀深算第263章 袁天罡第97章 少夫人第43章 斷魂酒第224章 兄弟齊心(二)第73章 衆人齊聚(三)第206章 淺水原之戰(一)第6章 鬼谷傳人第119章 虯髯客第287章 捲土重來第17章 校場比武(二)第62章 伍家滅門第27章 龍門之亂(一)第125章 各奔東西(二)第135章 加冠之禮第1章 重生李府小公子第121章 人各有志第76章 衆人齊聚(六)第273章 兵敗如山倒第204章 當頭棒喝第138章 十大罪狀第25章 平定叛亂第107章 紅拂第139章 夜襲敵營第16章 校場比武(一)第46章 百里追殺第74章 衆人齊聚(四)第154章 太原起兵(四)第103章 透露身份第286章 詔回舊部第123章 心悅誠服(二)第112章 相見第232章 活捉竇建德第80章 衆人齊聚(十)第251章 開元通寶第66章 泰山比武(一)第238章 征戰四方(二)第28章 龍門之亂(二)第47章 福禍相依第184章 往事浮現第237章 征戰四方(一)第156章 太原起兵(六)第19章 半路截殺第105章 逍遙辭行第22章 三軍會師第165章 鐵血柔情第224章 兄弟齊心(二)第37章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第196章 裡應外合第198章 瓦崗破,李密亡(二)第38章 一戰成名(一)第127章 三星齊聚(二)第292章 步步爲營第102章 過三關,得良婿(四)第133章 曉之行動(一)第60章 約法三章第111章 義結金蘭第95章 透露身份第159章 東和李密第118章 說曹操,曹操到第8章 逆天改命第61章 鐵匠借錢第80章 衆人齊聚(十)第6章 鬼谷傳人第137章 蓄勢待發第294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第14章 商議對策第161章 入定關中(二)第96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121章 人各有志第212章 困獸猶鬥(二)第205章 三問逍遙王第261章 鏡花水月第224章 兄弟齊心(二)第59章 天罡三十六斧第164章 途中遇伏第27章 龍門之亂(一)第191章 獨戰羣雄(二)第252章 科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