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被迫歸降

楊侑生於大業元年,是隋煬帝楊廣的孫子,元德太子楊昭第三子,母韋妃。楊侑自幼聰明,氣度非凡。大業三年,被封爲陳王,後改封爲代王,食邑一萬戶。隋煬帝親征高麗時,命楊侑留守長安。大業十一年,楊侑跟從隋煬帝巡幸晉陽,拜太原太守。不久之後,被隋煬帝任命鎮守京師。

李淵身爲太原郡守,又身兼晉陽軍元帥,是代王楊侑的管轄之地。可是,李淵在太原起兵,攻入長安城,擁立楊侑爲帝,改元義寧,是爲隋恭帝。楊侑在李淵的脅迫之下推上了皇位,手中已經沒有任何兵力能夠與李淵對抗了,只能登基爲帝,奈何朝中大權以及手中的兵權全部被李淵一人獨斷,此時他就像是李淵手中的提線木偶,做什麼都必須經過李淵的同意,而且又不得不按照他的意思做事,他的性命被他人掌控的感覺讓他每天壓抑的睡不着覺,又無可奈何。

“唐公,屈突通此人仍然頑強的抵抗着!”劉文靜躬身說道,“末將有一事不明,爲何他非要如此的堅持?”

李淵微微一笑,嘆息一聲道:“其實,屈突通算得上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只不過此人迂腐的可以。當初,先皇在位時就曾經說過,屈突通能征善戰,忠心耿耿,是一位好的將軍,但是感情用事,不忍殺害無辜。因此,煬帝就任命他與代王楊侑一起鎮守長安城!”

“如今長安城被我軍攻破,即使煬帝自刎於江都,不會改變屈突通的心意,他仍然會一心一意的守衛長安城。代王楊侑被我強行推上帝位,被我挾持着,以此號令天下。在他看來,我就是亂臣賊子,以下犯上。再說,長安城內還有他的妻兒老小,試問誰會將自己家人的安全交託於犯上謀逆之人的手中,這不是等於將自己的性命交到敵人手中。”

“屈突通一直頑強的抵禦,想要將長安城重新從我手中奪回,他實在是小覷了我李淵的手段。既然已經到手的長安城,怎麼可能會乖乖的交出來,再說楊侑這張王牌纔是我在乎的。只要有了恭帝楊侑這張牌,長安城內兵力皆在我的掌握之下!”

“既然屈突通此人能堪大用,因此我才決定圍而不攻,畢竟忠心耿耿的大將實在是難以找尋,我就是讓他歸降於我,成爲我的屬下。以他的性格這件事比較艱難,劉大人我就交予你去完成。若非萬不得已,定要留住他一命!”

“末將領命!”劉文靜躬身回道,心裡暗暗地想道:“要想讓這個倔驢子歸降,確實有些難辦,但是也不會無計可施,只不過是有些麻煩而已!”

屈突通是鮮卑族人,他的父親屈突長卿,是北周的刺史。屈突通自幼性格剛直、堅毅,擅長騎射,且頗好武略。他年輕時仕隋爲虎牙郎將,後任右親衛大都督。開皇十七年三月,屈突通任親衛大都督,奉隋文帝楊堅之命到隴西一帶巡查直屬朝廷的牧羣。

屈突通秉公執法,經過多番查證,一共查出兩萬多匹隱馬。隋文帝楊堅聞訊後大爲震怒,欲將罪臣太僕卿慕容悉達及一千五百多名管事的官員全部處斬,屈突通見隋文帝要將所有人全部處斬,於心不忍,便向隋文帝求情道:“人命至重,人命至關重大,人死不能復生。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撫育天下,難道容許因爲牲畜財產而在一天之內殺戮一千五百人!臣斗膽敢以死請命!”

隋文帝怒目而視,並且大聲斥責屈突通,身爲大隋的開國君主的楊堅,何時有人敢如此頂撞自己。可是,屈突通仍然不爲所動,繼續勸諫說道:“臣情願自身受殺戮,來免除千餘人的死罪。”

隋文帝聽到屈突通願意以死換取他們的生機,他深深地震撼了,此時楊堅才明白,屈突通確實是真的想要救助這些人,爲了避免自己的錯誤,寧願以死謝罪,楊堅看到了屈突通忠心耿耿,一絲不苟的唯自己的命令是從,暴怒中的隋文帝嘆息一聲,道:“朕不明此理,竟然到這個地步。現在應當免除慕榮悉達等人的死罪,表彰你的好建議!”

經過屈突通以死勸諫,隋文帝楊堅才免除了衆人的死罪。但是,正因爲這件事,屈突通在隋文帝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漸重用,升右武侯車騎將軍。屈突通爲人正直,秉公辦事,即便是親屬犯法,也依法制裁,決不包庇寬容。當時他的弟弟屈突蓋任長安縣令,也以嚴整而知名。

因此民間順口流傳:“寧食三鬥艾,不見屈突蓋,寧服三鬥蔥,不逢屈突通。”

隋文帝與隋煬帝兩人雖是父子,性格卻迥然不同。隋煬帝登基之後,由於錯估大隋王朝的國力,動搖了國之根本,農民起義四起,屈突通被任命總指揮參加多次鎮壓起義。可是,性格耿直的屈突通根本就做不到將農民起義首領全部格殺,他認爲有傷天和,使得隋煬帝大怒,最後被隋煬帝留守長安城與代王一起堅守京師。

李淵在太原起兵,此事天下皆知。屈突通留守在長安城內,得知李淵在太原起兵,沒有絲毫的慌張,可是聽聞李淵要攻打長安後,他就親自率兵鎮守河東,阻止李淵的去路。隋煬帝自刎於江都後,代王楊侑便知道大隋王朝大勢已去,現在手中掌握兵力纔是最強大的,而且隋煬帝在世時對於屈突通的忠心,知之甚詳,可是就是迂腐不變,將他的大將軍職位撤下,由代王代替。

代王楊侑只不過是少年,根本就不懂得什麼是戰爭,沒有任何的主見,經過自己麾下大將的議論,使得屈突通領兵出征,鎮守河東沒有給予他太多的兵力。因此,李淵纔有機會將屈突通圍而不攻,就是消耗他的兵力,也是爲了攔截屈突通救援長安城的道路。

屈突通得知李淵攻破了長安城的防守,心急如焚,將鷹揚郎將堯君素留下鎮守河東,自己率部自武關出藍田回救長安,至潼關附近,被劉文靜部阻遏,不得進。此時,隋將劉綱守衛潼關,屯軍都尉南城,屈突通欲與劉綱合兵,李淵軍左統軍王長諧率部搶先襲佔都尉南城,斬殺劉綱,屈突通被迫退守都尉北城。

屈突通在此與唐劉文靜相持月餘,急於進軍,便派桑顯和夜襲劉文靜軍營。由於李淵已經將長安城攻破,桑顯和率軍攻破二柵,只有劉文靜一柵久攻不下。桑顯和率軍再次於劉文靜交戰,李淵軍死數千人,並且箭射劉文靜,使的李淵軍士氣大減,已經露出敗相。

此時,桑顯和不趁勢追擊,只要再攻擊一次,劉文靜必定死於他們的手中。可是桑顯和卻因軍士連續幾次作戰,早已疲憊不堪,便下令停止進攻,就地開飯,失去了最後一次勝利的機會,白白送給劉文靜建功立業的機會。劉文靜抓住戰機,派兵重起營柵,當時有遊軍數百騎自南山擊隋軍背,三柵之兵也吶喊而出,前後夾擊,桑部全軍覆沒,只有桑顯和一人倖免於難。

此戰後,屈突通的處境愈加窘迫,但是他依然頑強的抵禦劉文靜的大軍。當時,屈突通的軍營中早已有了非議,有人勸屈突通投降,屈突通苦澀地笑道:“我蒙受國家厚恩,侍奉二主,陛下對我的恩寵照顧非常優厚,拿着人家的俸祿而在困難時背叛,怎能逃避國難?只能以死報國!”還摸着自己的脖子大喊一聲:“應當爲國家挨一刀!”屈突通慰勞勉勵將士時,沒有不痛哭流涕的,大家對此也很感動。

此時,早已攻佔長安的李淵,知道長安城內屈突通的妻兒老小,便將他的家人全部請到自己的帳下,並且讓他的家僮去招降屈突通,屈突通當即將家僮殺死。屈突通知道長安已失,家屬都被李淵所俘,便命桑顯和鎮守潼關,自率主力東去,準備去洛陽投奔越王楊侗,就連自己的妻兒老小都願意放棄,他的忠心耿耿使得李淵等人非常的欽佩,於是李淵吩咐下去將他的家眷照顧的很好,並沒有爲難於他們。

屈突通剛走,桑顯和便迫不及待地獻上潼關,歸降於劉文靜。之前桑顯和率領的軍隊被劉文靜大軍消滅,只有他一人倖免於難,實際上是他早已歸順,只不過這些時日被屈突通鎮壓着,使得他無法行動,一旦失去了屈突通鎮守的大軍,所有的兵權被他一人接管,急忙就獻城投降。

劉文靜接管了潼關,從桑顯和的口中得知屈突通準備投奔越王,急忙派遣副將竇琮、段志玄等率精騎與桑顯和去追擊屈突通。屈突通在稠桑爲劉文靜軍追上,遂結陣自守。竇琮將從長安城前來的屈突通的兒子屈突壽前去勸說自己的父親,沒有想到屈突通大罵道:“往昔與你是父子,現在就是仇敵了。”

屈突通不顧及父子之情,仍然命令身邊的人用弓箭射屈突壽。可是,衆人都知道屈突壽是將軍的公子,屈突通的威嚴在軍中無人能敵,不僅僅是他爲人正直,其次還是因爲他對每一位軍士都愛護不已,彷彿就像是他的親人一樣,所有的軍士對屈突通異常的尊敬。再說,他們不能做忘恩負義之事,所有人都遲疑不定地對視一眼,誰也不敢第一個放箭,屈突通見他們遲遲不肯射出箭矢,將身邊得士兵弓箭搶來,準備自己動手。

衆人都看出屈突通雙眼通紅,顫抖的雙手,心裡知道他也不願意親手射死自己的兒子。可是,忠孝兩難全,身爲大隋王朝的恩惠,屈突通只能選擇忠義,不顧父子之情。此時,桑顯和見屈突通真的想殺死自己的兒子,心中暗暗地焦急,其實他投降也是爲了更好地保護屈突通的性命,他不願意見到屈突通真的做出這等之事。

他急忙對屈突通的部衆高聲喝道:“京師陷落,各位都家住關西,爲何還要向東去?”

衆人聞聽此言,紛紛想起了家中的妻兒老小,戰意全無,全都扔掉兵器投降。屈突通見大勢已去,下馬向東南方向,再三跪拜,並號哭道:“臣力盡兵敗,沒有辜負陛下,天地神祇,實所鑑察。”於是,他也被迫歸降,擒送長安。

屈突通在長安城與李淵見面後,李淵問道:“爲何相見得這麼晚呢?”

屈突通大哭道:“我未能盡人臣的忠節,所以到了這個地步,讓本朝蒙羞,實在是愧對代王。”

李淵對他的忠心耿耿,寧死不屈的行爲讚賞不已,讚歎道:“這是隋朝的忠臣啊。”然後,李淵親自將綁縛與屈突通身上的繩索解除,並且並授於他爲兵部尚書,封蔣國公,爲秦王李世民行軍元帥長史。

於是,屈突通歸降於李淵,並且得到他的封賞。劉文靜圓滿的完成了李淵的命令,也得到了相應的封賞。隨着,屈突通的歸降,長安城內附近再無任何一方軍士反抗李淵的命令,使得李淵真正的將長安城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既然長安城已經在他的控制之內,李淵也準備將遠在太原的家眷接來,定居在長安城內。

第202章 瓦崗破,李密亡(六)第23章 宣戰第162章 被迫歸降第202章 瓦崗破,李密亡(六)第282章 王妃產子第202章 瓦崗破,李密亡(六)第219章 困獸猶鬥(八)第297章 東窗事發第255章 酒不醉人人自醉第80章 衆人齊聚(十)第231章 半路截殺第259章 昏迷不醒第236章 逍遙大婚(二)第171章 瓦崗內亂(三)第266章 北伐起,唐刀現第167章 自立爲帝(二)第95章 透露身份第62章 伍家滅門第191章 獨戰羣雄(二)第187章 交戰前夕第104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261章 鏡花水月第298章 皇后病危第103章 透露身份第23章 宣戰第133章 曉之行動(一)第47章 福禍相依第140章 援軍抵達第303章 玄武門之變(二)第226章 傳國玉璽(二)第91章 邂詬(二)第64章 敬德從軍(一)第59章 天罡三十六斧第270章 宣戰第247章 入朝爲官第28章 龍門之亂(二)第43章 斷魂酒第256章 王府遇刺第61章 鐵匠借錢第220章 困獸猶鬥(九)第214章 困獸猶鬥(三)第266章 開戰在即第170章 瓦崗內亂(二)第269章 援軍抵達第265章 甦醒第15章 蒞臨太原第206章 淺水原之戰(一)第264章 窮追不捨第228章 傳國玉璽(四)第168章 逍遙王府第303章 玄武門之變(二)第211章 困獸猶鬥(一)第106章 逍遙進府第294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第138章 十大罪狀第242章 一統中原(二)第193章 獨戰羣雄(三)第203章 瓦崗破,李密亡(七)第17章 校場比武(二)第61章 鐵匠借錢第228章 傳國玉璽(四)第89章 洛陽花會第68章 六合大槍第52章 淵源第44章 囑託第134章 曉之行動(二)第128章 亂鬥第112章 相見第137章 蓄勢待發第93章 再次相遇第105章 逍遙辭行第1章 重生李府小公子第201章 瓦崗破,李密亡(五)第157章 北結突厥第238章 征戰四方(二)第187章 交戰前夕第100章 過三關,得良婿(二)第211章 篡位自立第52章 淵源第28章 龍門之亂(二)第66章 泰山比武(一)第59章 天罡三十六斧第31章 辭別第249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31章 辭別第230章 收復大涼第7章 錦囊妙計第157章 北結突厥第93章 再次相遇第179章 兵臨城下第276章 威震四海,八方朝賀第272章 兵分六路第34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130章 逍遙回府(二)第21章 救援洛陽第11章 與天相爭第90章 邂逅(一)第6章 鬼谷傳人第190章 秦瓊封帥第292章 暴風雨的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