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流水線計劃

當張允文從將作監出來時,一陣涼風吹來,他不由緊了緊身上的衣物。

擡起頭,只見道路兩旁的樹枝已經光禿禿的了,偶爾頑強粘在樹枝上的幾片枯葉也在風中簌簌抖動,彷彿下一刻就會飄落地上。

不知不覺,武德七年的就要過去了。

這幾個月裡,張允文幾乎是每日泡在將作監裡,除了朝廷裡必要的集會之外,就連早朝也很少參加。本來李世民對他大大的有意見,可是,當張允文在一個月之後拿出近百個手雷時,他倏然住口,也不去管張允文來不來早朝了。

除了第一個月製造出來的上百個手雷之外,張允文終於能用那具高爐冶煉出紅紅的鐵水來了。看着冒着白煙熱氣逼人的鐵水,那陸大匠和一衆匠人頓時欣喜若狂,竟然互相摟抱在一起了。而張允文也當場將一百貫銅錢分給那些勞苦功高的工匠。

鋼材冶煉出來,那剩下的就好辦多了。當場,幾名刀劍鑄造師便將那鐵水倒入模具之中,打造出了一把橫刀來。待橫刀成形加工完畢之後,用試刀石試了一試,頓時,那寬大的試刀石上火花四濺,被橫刀砍出一道深痕,而橫刀的刀刃卻沒有絲毫彎卷。

這把橫刀的質量比起一般來,要好上許多!

接着,張允文便開始用這些鋼材打造出弓弩的每個構件,然後拼裝起來,試了一試,這鋼製弓弩的效果卻比木製弩要差上一些。張允文不由沉思起來,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

終於,當他看見柱子上螺旋上升的盤龍時,倏然想起一樣東西來。

彈簧!

以前冶煉出來的鐵水不適合做彈簧,然而通過焦炭冶煉出來的鐵水就不一樣。用它做出來的彈簧,彈性極佳。

張允文便將彈簧設計在弓弩之上,並在兩端固定了兩個滑輪,這樣,拉弦時的摩擦力要小得多,容易拉開。

用新的弓弩一試,射程達到一百二十步,而且射出箭支的一瞬間,弩機的顫抖較小,容易瞄準。

這下子張允文有些滿意了,當即命令以此弓弩爲藍本,向作出兩百副再說。

然而這道命令一下,中工匠頓時苦着臉。陸大匠更是問道:“大人,難道你想我們未來幾月之內不幹其他的事,光製作這個弩機?”

張允文頓時疑惑道:“怎麼,做兩幅弓弩很費勁嗎?”

陸大匠伸出三根手指道:“三天!就算是專職製作弓弩的匠人從組裝校正到最後出成品,也需要三天時間才能作出一副弩機出來!”

張允文頓時有些奇怪的問道:“難道你們就不知道每人只操作一個步驟,做完之後傳給下一個人便是!”

那陸大匠頓時一怔,若有所思。

張允文見狀,進一步解釋道:“這種一人只做一個步驟的方法稱之爲流水線。比如做一把弩機,分爲十八道工序,你完成第一步之後,馬上交給下面一個人做第二步而你又去做第一步。當第二人完成第二步後把弩機交給第三人時,你又剛好完成,又交給他做第二步。然後你又開始做第一步。就這樣一直做下去……”

張允文話音未落,那陸大匠便興奮的道:“可以做出很多弩機來,而且所需要的時間非常短!”

點點頭,張允文補充道:“而且只完成一步,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技術,只需要稍微培訓一下便可以工作,這樣一來,很多學徒都可以直接參加流水線的操作!”

“將軍真乃神人也!”陸大匠交口稱讚。

然而聽到這句話時,張允文總是想起《三國演義》裡面劉備常對諸葛亮說的那句話:“先生真乃神人也!”

雖說張允文說得頭頭是道,然而在實際的操作中卻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各個零件之間由於尺寸不同,使得組裝的時候困難無比,不是太大裝不上,就是太小了裝進去之後鬆晃晃的。

張允文這纔想起,現今這些工匠們打造東西全憑經驗,估計多長就多長,估計多寬就多寬。十分的不精確。於是,他便說道要統一度量衡,對於這些零部件的製作,絕對不能估計,只能用標準的工具去衡量。

可是這統一度量衡乃是大事,須報經朝廷,於是張允文只好將它暫時撇開。

又和陸大匠等人探討了一下度量衡統一之後,流水線的可行性,張允文這纔出了將作監,慢慢的往家裡走去。他已經有三天沒有回家了,平時吃住盡在將作監裡。

雖然這些日子以來,他過着差不多與世隔絕的生活,然而,朝中大事卻是盡知。

先有李世民詔令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道士、女冠,其精勤練行者,遷居大寺觀,給其衣食,無令闕乏。庸猥粗穢者,悉令罷道,勒還鄉里。京師留寺三所,觀二所,諸州各留一所,餘皆罷之。

當然,袁天罡的白雲觀便是京師二觀之一。

接着,詔追封故太子建成爲息王,諡曰隱;齊王元吉爲剌王,以禮改葬。

不久後,立長子李承乾爲太子。

這些大事發生時,張允文總會恰當的來到朝會,以看熱鬧的心情看着發生的一切。

就這樣,時間不知不覺的流逝過去。

臘月的最後一次朝會張允文也參加了。朝會上,李世民宣佈新的一年改元貞觀,明年即貞觀元年。

《易經?繫辭下》有言曰:“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就在朝會上,張允文提出重新規劃標準的度量衡,說完之後還道:“當年秦始皇之所以一統天下,與其在秦國國內統一度量衡有關。當初秦國的所有弩機幾乎是統一規格,一個弩機上的零部件壞了,可以用其他弩機上的零部件更換。正是這種精密的手段,使得秦軍軍事耗用遠遠小於東方六國,最終贏得天下!這也是始皇帝統一天下之後,統一度量衡的原因!”

李世民聽罷,擊節讚歎。而衆多大臣看着張允文,若有所思。

最後,李世民決定在明年,也就是貞觀元年實行新的度量衡,在全國強制推行。

於是,張允文的流水線計劃有望了。

第139章 火炮第345章 鬆州大戰第427章 勢如破竹第287章 客棧第437章 再進平壤第371章 武驚四座第298章 李泰第164章 不知死活第7章 組建偵察部隊第410章 戰前動員第259章 當衆拜師第419章 遼東城下第222章 罷兵第341章 兩線作戰第225章 獻俘太廟第218章 遲滯第410章 戰前動員第237章 燕王佑第210章 破城第371章 武驚四座第306章 夏令營第108章 長安城的公子們第186章 世家第413章 一役定西第199章 漠北第2章 蘇聯教官第440章 安東都護第189章 議事堂內第213章 白道之戰第181章 剿匪第103章 羅成第61章 楊文幹反第21章 情報網絡第447章 清河見聞(二)第415章 遼水橫路第162章 入朝第392章 新年賀禮第72章 中毒第86章 伏擊第136章 道教之事第266章 局勢第103章 羅成第32章 馬鐙、馬鞍和馬掌第432章 歸來第99章 燕雲十八騎第296章 擔憂第112章 新兵第472章 封店受阻第468章 殺雞儆猴第487章 往事第200章 雛鷹展翅第108章 長安城的公子們第502章 半日閒第394章 凌煙閣第470章 返回洛陽第266章 局勢第152章 成親第254章 裴行儉第250章 蘇定方拜師第394章 凌煙閣第481章 親人第204章 定襄城第466章 吳家娘子第464章 糧倉弊案第107章 軍事院校第345章 鬆州大戰第7章 組建偵察部隊第460章 城南茶攤第5章 以正合,以奇勝第313章 定局第155章 突利第319章 賜婚第291章 引誘第175章 上表稱臣第130章 歸附第209章 入城第369章 歲月如歌第42章 秦王回來了第382章 奇特的戰術第224章 良辰佳期第327章 揍人第451章 張家惡少第141章 赴宴第139章 火炮第106章 夜談第280章 伏俟城下第17章 遭遇第19章 還關第157章 當騎兵遇上火藥第345章 鬆州大戰第472章 封店受阻第390章 東西疆域第152章 成親第241章 高昌王也來了第432章 歸來第354章 事情敗露第422章 三城同破第352章 膽大包天第511章 政局變幻第455章 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