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終結

“陛下的意思,就是其餘的都刪減,只須供應錢糧?”孫釗頗爲欣喜地說道。

“沒錯,就是如此。”李嘉肯定地說道。

“如此這般,倒是極好。”孫釗掌管轉運使司,倒是頗爲順從:“正因官祿繁雜,轉運使司衙門平日裡的徵收,也是頗爲繁雜,若只是供應錢糧,倒是省卻了許多事。”

轉運使司衙門負責收稅,而指導稅收的則是戶部,兩稅制的特點就是量出爲入。

啥意思?就是朝廷先做出預算,第二年許多耗費多少錢糧,然後再分配給天下各州縣,讓地方進行徵收。

這樣對於朝廷而言是很好的,不愁沒錢,但對於百姓而言,因爲賦稅不定,困苦自然加劇。

轉運使司衙門受到戶部的指導進行徵稅,比如官員俸祿中需要銅器,它就得去徵收銅器,如此一來,對於轉運使司衙門來說,就是極爲繁雜的。

而如果簡單的化爲錢糧的話,那麼就簡單太多了。

其實兩稅制優缺點很明顯,下次再談……

作爲首相,崔泉則陷入了沉思。

他自然知曉官祿的刪減好處,但這些都是官員們的福利,若是一個不好,對於低級官吏來說,恐怕是雪上加霜。

況且,百官們已經習慣了官祿的發放,貿然的進行改制,對於他們而言,更是不好。

不能讓朝廷陷入到這種恐慌之中。

“陛下,舊制沿來已久,雖有弊端,但一時之間進行改易,對於朝廷而言,並非好事,還是須從長計議。”

“從長計議,越拖越難改!”李嘉得到了兩個宰相的支持,瞬間有恃無恐起來,他沉聲道:“前唐之弊端,由來已久,這亂世中,又不曾更改多少,以至於民困國乏,此時大唐初復,正是萬衆一心,勵精圖治之時,此時進行改制,纔是最便宜的。”

“崔相公,咱們可不能把這些麻煩,留給後人啊!”

一句崔相公,讓崔泉瞬間不敢作聲,這句話很明顯,皇帝對他逆勢而爲有些不滿。

崔泉沒有前任鍾允章的骨氣,他這個首相才當了三年,還沒享受夠呢,怎麼能致仕呢?

“陛下聖明,目光如炬,微臣還是短淺了。”

剩下的次相趙誠更是不敢言,連聲讚許。

於是,這場官祿改制很快就通過了,至於怎麼個增改,一句話,只要錢糧,其餘的一律折現。

政事堂的人才很多,戶部與轉運使司的更多,之前的第一屆科舉明算科進士,總算是派上用場了。

一日功夫,政事堂就官祿進行了上書。

這邊說一下,唐朝及宋,根本就沒有奏摺,而稱作上書,明朝時,則公事用稱題本,私事用稱奏本。

奏摺是清朝的稱呼,只有兩百餘年的歷史。

李嘉翻閱一看,倒是考究起來。

前唐時,正一品的官祿是月俸五十石,年俸不過六百石,不包括其他職田等收入,政事堂則進行了增減,將月俸提高到了兩百五十石,年俸就是三千石。

這要是摺合現金,就是年入九百貫,錢九十萬,這是一筆很大的收入,但與之前相比,卻又收了許多。

畢竟長沙府附近的田地,一畝也不過十來貫錢,在嶺南更便宜,當一年的正一品,就能買九百畝地,何其誇張。

而宋朝的宰相,除了其他的雜入外,光是月俸,就是三百貫,年俸四千貫,如果加上雜入,如,服裝、祿粟、茶酒廚料、薪炭、鹽、隨從衣糧、馬匹芻粟、添支(增給)、職錢、公使錢及恩賞等,年入數萬貫。

比如咱們的包青天包大人,在開封府尹的任上,一年的公使錢,就是一萬六千貫,而北宋淮南一個州的賦稅,也不過一萬五千貫。

而數州養一相,已經成爲了北宋的慣例。

爲什麼北宋的冗官那麼厲害,非要改革,就是年俸太高,人人都想當官,比營商還要賺錢,而且還沒走風險,還能惠濟家族。

高薪養廉,卻不進行監督,如此一來,反而促進了土地兼併。

不過,宋朝的物價更高,真宗時,鬥米已經超過六十錢,斤鹽也超過了六十錢,所以,與貞觀,開元盛世相比,米鹽貴了不止十倍,官祿其實相差不離。

唐朝官祿分五等,一品爲一等,月五十石,二品三品以30石爲二等,四品、五品以20石爲三等,六品、七品以5石爲四等,八品、九品以2石5鬥爲五等。

一等與二等列翻了五倍,二品與三品官,年俸約兩千石,四、五品則翻了四倍,年俸千石,八九品則屬於人數最多的官吏,則年俸一律爲百石。

如此一來,明面上來看,整個朝廷的錢糧輸出,大大增加。

最起碼,需要翻上五倍。

李嘉瞬間懵了。

舉個例子,神武二年,由於增設了許多官職,所以大唐朝廷上下約有五千名官職,支出祿米摺合銅錢,約有五十萬貫,而朝廷收入差不多有五百萬貫。

養起這些官,綽綽有餘。

但,如果翻五倍,就是兩百五十萬貫,再加上養軍,可以說,得勒褲腰帶過日子了。

養官佔據一半的收入,這是極其不合理的。

不過,李嘉又轉念一想,地方官吏,基本上俸祿是由州、府進行發放的,而州、府之官吏,纔是由朝廷進行發放。

也就是說,佔據大頭的縣、吏,近半的官,需要地方來承擔。

換句話來說,戶部的錢糧,其實是從地方分成後,再納入朝廷的,這屬於淨收入。

況且,一縣官吏數十,年俸不過數千石。

再加上商稅,供養起來並不難。

實際上,真正需要朝廷來承擔的州、府之官吏,年俸不過一百多萬貫。

差不多佔據財政的二到三成左右,還是可以接受。

況且,再得到江南江西兩地,商貿的繁榮,外加田畝地增加,戶口的增添,戶部年入千萬貫不是夢,所佔比例反而更低。

換句話來說,只要國土不斷的擴大,養官成本會越來越低,尤其是江南這等肥沃之地。

“準了!”李嘉大筆一揮,直接就准許了。

“自今日起,百官的俸祿,纔算是有了明確的標準,今後誰要是不符合其收入,就是貪污,一抓一個準。”

皇帝冷笑道。

職田這東西,部分國家早就廢除了,如今,也是時候真正終結了。

第七百七十章謀算第六百八十章加封第1198章烏樑素海第兩百二十六章戰爭隨起第三百九十章懷孕第1258章偷樑換柱第1342章驚喜第1269章漠北第三百四十八章遮掩第1363章契丹潛力第七百七十九章度田困境第1213章第1121章沙州第五百五十七章安撫第1170章對戰第五百四十六章波瀾第三百八十章紕漏第四百三十三章議論第七百四十五章朝貢第九百三十六章第一百九十五章新渤海國第七百一十七章微服第六百六十三章閬州城下第四百四十九章離別第九百七十九章東出第1185章王庭第八十九章工坊第一百二十四章歷史篇章(中)第八百二十七章南鄭(先更後改)第一千零七十六章暗流第六百四十章剎住妖風第1217章不一樣的涼州第三百二十八章整編訓練第七十三章關懷備至第八百六十四章第七百八十章後續第七章赫赫李府第五百五十六章勃然大怒第一百二十四章歷史篇章(中)第一千零一十九章贖買第兩百六十七章心癢難耐第一百一十六章暗流不止(上)第九百一十八章攻心第三百一十四章野有遺賢第四百七十章黨爭第九百五十五章藩鎮第九百八十一章會面第1173章第三十一章觀中細談第四百一十九章輿論第二十八章後備計劃第1235章第七百五十章第兩百六十三章神武通寶第七百五十九章開京之盟第1263章第1124章討論第七百一十二章第一百八十三章獎賞之制第1256章罷都護、設新府第1364章第1169章第1204章第1379章謀劃高麗第三百八十五章生計(上)第六百五十七章答問第五百九十九章借錢第1191章囂張跋扈第三百零八章水師之謀第1248章暫住證第一百一十六章暗流不止(上)第八百一十一章播州楊氏第一千零八十八章第1109章謀求第1124章討論第1197章想法第四百四十三章餘波第一百九十八章安南之歸(上)第四百四十二章影響第八百五十五章影響第九百九十六章崩潰第三百九十八章潛移默化第五十三章閒棋子第1195章第三百六十三章長沙第六百五十一章丈人第一百六十九章算盤誕生第八百八十六章溫末第一千零九十四章塔爾第八百六十六章第四百二十一章治吏第1361章東去第一千零一十章第六百二十二章封爵厚待第兩百零三章梅山之亂(上)第一百五十一章皇城司第九十六章國之幹臣第四百一十七章戰略第一千零三十一章公侯貴戚第三百四十章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