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外放

二天是四月初十,是休朝的日子,清晨的濃霧已經散朝霞灑在大地上,湛藍的天空鋪着整齊地如魚鱗般的雲片,也似乎被朝霞的熱情感染,全部都染成了金紅色。

長安城早早地熱鬧起來,運貨的馬車在大街小巷裡穿梭,上面或是碼得整整齊齊的柴垛,或是一袋袋的米鹽,也有剛剛從地裡拔出還沾着露珠的蔬菜,馬車的目的地是各坊的墟市,那裡早已經聚集了無數趕來買菜的人,豬羊的叫聲,討價還價聲,吆喝馬車聲混雜在一起,顯得份外熱鬧。

窮人家的主婦們握着十幾枚銅錢,仔細地盤算着每一枚錢的用途;而富貴人家自有下人來操持這一切,不用問價錢也不須看貨色,只將寫滿了數量和品種的紙頭扔下,頭昂得高高,在一片羨慕和羞慚的目光中揚長而去。

這時,穿着一身白色細麻短裝的李清從墟市邊跑過,不時停下來問問今天的米價和鹽價,這是從天寶五年以來養成的一個習慣,借晨跑的機會了解民生,畢竟他是戶部侍郎,主管着一國的財政。

今年以來他的晨跑開始沒有從前那麼悠閒,幾十名親信騎在馬上,遠遠地跟着,警惕地注視着兩邊的情況,墟市裡的人也早已習以爲常,大唐的官員素來沒有什麼架子,就是丞相有時也經常下轎子進市裡看看。

“還好!和昨天一樣。”他自言自語地笑了一笑,神情卻微微一鬆,今天就是他當戶部侍郎的最後一天了,物價還算穩定。

李清的府第離墟市有兩裡地,繞兩個彎李清便跑回到了府裡,他的肚子早餓得咕咕叫,進了門便大步流星向內院趕。

“老爺早!”不時有丫鬟和下人向他彎腰行禮,李清也笑着向他們一一點頭。

李清剛跨進院門。坐在窗前的妻子趙簾便看見了他。笑着向掌控李清飲食大權的小雨吩咐道:“小雨,老爺回來了,可以開飯了。”

“隨便吃一點,今天我還要進宮呢?皇上要召見!”

李清一邊說一邊拉開椅子坐下,左右張望一下,卻不見女兒的影子,他眉頭一皺道:“小傢伙呢?難道又睡懶覺了嗎?”

“爹爹,我在這裡呢!”

‘砰!’地一聲,一隻小腦袋從李清膝下鑽了出來。腦門正好撞在桌子邊緣,她呆呆望着爹爹,眼睛卻慢慢紅了,忽然‘哇’一聲,鑽到李清懷裡放聲大哭起來。

李清頓時慌了手腳,一邊替女兒揉腦門,一邊站起來猛一掌向桌邊砍去。嘴裡猶自罵道:“你這該死的害人桌,竟敢欺負我地小娘,看我不斬了你!”

見爹爹發威,李庭月地哭聲也漸漸止了。卻膩在他懷裡不肯起來,李清索性將她抱在自己腿上,夾了一點稀飯喂她,笑道:“將來爹爹回西域,你是一定要跟去的。”

“李郎,你難道又要回西域嗎?”

簾兒和李驚雁兩人面面相視。眼中皆露出極爲驚訝之色,李清點了點頭,“外放已經定下來,現在要麼去蘇州爲刺史,要麼去西域,我自己想去西域。”

“大姐,這樣也好,既然楊國忠得勢已不可避免。李郎又和他素來不和,與其被他暗算。不如去地方上爲一方諸侯,建立自己的勢力。”

李驚雁有一點見識,當即表示贊成,簾兒摸了摸自己隆起的大肚子,目光卻向李清看去,丈夫去哪裡都沒關係,但一定不能丟下她。

李清知道她的意思,想了想對她道:“既然上一次你能跟我去,那這一次應該也沒問題,只是你得留在京中生完孩子,我再來接你。”

他回頭看一眼小雨,又道:“驚雁可跟我先走,小雨留下來照顧。”

“爹爹那我呢?”李庭月揪李清的鬍子不肯鬆手。

“哎喲!輕一點!”

李清好容易將鬍子拔出來,輕輕在她小手上拍了一下,佯怒道:“你這麼調皮,自然留下來陪娘了,到時候和娘一起走。”

“李郎,不如我也留下來照顧大姐。”

李驚雁想了一下,笑道:“京城我熟人多,父王雖不在,但還有我兩個兄長可以幫忙,我還是留下來,還是讓小雨去照顧你的起居。”

“算了,簾兒沒幾個月就生了,你們都留下來,我也好放心,就這麼定了。”

他話音剛落,只見大管家連滾帶爬地跑進來嚷道:“老爺,快到門口去,聖旨到了!”

李隆基這幾日出奇的勤政,每天都要在他的御書房裡呆上四個時辰,一方面是要填補東宮缺位所造成權力真空,而另一方面他要

子李亨地陪葬:罷相。

在大唐的政體中,皇帝與相國有着相互制衡的作用,也有着明確的分工,一個負責國家大政方針的擬訂,一個負責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李林甫的宰相才幹堪堪只能算及格,論才能,他比不過勵精圖治、將大唐推向開元盛世地姚崇、宋璟說、張九齡;論務實,他也比不過開拓漕運、促進大唐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緊密融合的裴遵慶,但他卻做了十五年的宰相,這是由於他與大唐皇帝李隆基之間有着太多不可告人地內幕。

忠心,姑且可以這樣說,他毫無保留、不折不扣地執行李隆基的明示和暗示,廢前太子李瑛李適之、罷章仇兼瓊,炮製東宮案、韋堅案、王忠嗣案,一切不利於君權擴大的人和事,李林甫都忠實地執行李隆基的部署,衝鋒在前、做盡了惡人,他就是李隆基的一條狗,而現在狡兔已盡,是需要將這條狗宰掉以謝天下的時候了。

在相國地繼承者上,李隆基最終選定了楊國忠,他乖巧、聽話、沒有政績基礎、能力也不突出,足以讓自己牢牢地控制住他。另外他還是楊家的勢力代表。對楊家的崛起李隆基是深思熟慮過的,表面看是楊貴妃得寵地必然結果,但實際上也不盡然,大唐地朝政在很大程度上被世家所把持,尤其是地方朝政,裴、韋、崔等等世家,他們互相聯姻,關係盤根錯節,需要不定時地用一股新鮮的勢力來衝擊它。李隆基便看中了出身市井的楊家。

用外戚來衝擊朝廷地傳統勢力似乎是大唐的一個傳統,如唐太宗地長孫氏、唐高宗的武氏到現在唐玄宗的楊氏,都是一脈相承。

大政方向已定,現在需要選擇最佳的時機,本來趙奉璋揭露李林甫放縱家人強佔土地便是一個最好地契機,可惜章仇兼瓊多事,將打擊面擴大。激起了衆怒,使李隆基不得不緊急剎車,放了李林甫一馬。

最佳的時機已過,李隆基便抽身到雲端。將楊國忠推出與李林甫進行過招,並不時給楊國忠加油、助威,他一直在旁觀,若楊國忠有可能將李林甫擒獲,他就會毫不猶豫地將李林甫打入十八層地獄,可事實上楊國忠讓他失望了。沒有得力的干將、沒有雷霆手段、沒有適合的策略。

只是不痛不癢地撓了李林甫幾下,拿走幾本帳,卻將趙奉璋留給了李林甫,結果被刑部果斷杖斃,還有蘇州縱火案的證據,也被李林甫搶先拿走。

而楊國忠自己呢?先是楊琦被李清打斷腿而不了了之,然後又是他的兒子在妓院將吏部郎中殺死了,這一切的一切都看出此人在能力上地怯弱。或許他是在倚賴自己,可這恰恰又是李隆基不願過多給他的。

於是。李隆基的目光又投向李清,原本是他的第一人選,得力、幹練,素有謀略,在東宮案中將李林甫打得灰頭土臉,按理應是對付李林甫地最佳人選,尤其現在章仇兼瓊已逝,由他來接章仇兼瓊的班是最合適不過。

但李隆基的眼光卻看到了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後,他是用來輔佐自己繼承人,是用來取代楊國忠的人選,就如同今天他用楊國忠來取代李林甫一般,而李清現在最大的弱勢就是他的年輕,但這也是他最大地優勢,來日方長,須將他好好雪藏起來纔是。

這時,魚朝恩輕手輕腳走近,低聲道:“皇上,戶部侍郎李清在宮門外候旨!”

“宣他覲見!”

魚朝恩轉身去宮門外宣旨,李隆基卻從桌案上取過一本奏摺,這是李林甫剛剛送來的最後一批人事調動方案,李清赫然列在第一個,外放爲安西都護府副都護、安西節度副使兼長史。

這和李隆基欲調他到蘇州爲刺史的想法相差甚遠。

按大唐的人事制度,六品以下官員一般由吏部按照資格和空缺,擬定官職,上報宰相,再經由宰相反覆覈查後,請示皇帝下旨授官;而五品以上,則不由吏部擬官,而要直接上報宰相,由相國考量擬定;到了三品以上的官員,則由相國上報皇帝,由皇帝來親自擬定,所以李清一定要經過李林甫的推薦纔可能實現他的願望,但李林甫也僅僅是推薦,真正的決定權在李隆基地手上。

李隆基拿着奏摺,陷入了沉思,讓李清重返沙州爲都督也曾經是他的一個方案,但他從蘇州回程時,在江州停泊了半日,便使李隆基改變了主意,傾向他爲文官。

可現在李林甫地方案卻又使李隆基有點動心了,爲副職

政務地長史,確實也是個可行之選。

李隆基正猶豫不決,眼一斜,只見高力士在一旁垂手不語,便習慣性地笑道:“大將軍,你來給朕參謀參謀,李清向西派還是向東調?”

高力士連忙惶恐地回道:“如此大事,老奴怎敢插嘴?”

“不妨事,你說便是了,朕想聽聽你的看法。”

“這.

高力士遲疑一下,才緩緩道:“老奴見識淺薄,但隨皇上多年,見的事也多了,老奴曾經想過,假若那皇甫惟明並沒有帶兵,哪皇上要幾時才知道他是個居心叵測之人?”

李隆基暗暗點了點頭,高力士一語說中了其中的關鍵。若李清將來爲相。他又是第二個皇甫惟明。那可如何是好。是應該先考驗他一番纔是。

這時,魚朝恩再次進來請旨,李清已被帶到御書房外。

“進來吧!”

李清大步走進,向李隆基行了一個跪拜禮道:“臣李清叩見陛下!”

“免禮!賜座。”

“謝陛下!”

李隆基見他坐下,便微微笑道:“朕放你十日假期,侍郎到哪裡去遊玩了?”

李清急忙欠身道:“回陛下的話,臣帶妻女到終南山探春去了。前日方回。”

“妻女?那郡主也在吧!”

李隆基笑吟吟道:“你們可給朕出了難題,吐蕃那邊朕到現在還沒有給個交代,人家眼巴巴地還在等着娶宗室第一美人呢!”

“陛下的關愛之恩。臣銘刻於心!”

“算了,要謝就謝貴妃吧!若不是她當年逼迫朕,朕纔不會爲你得罪吐蕃呢!”說到此,李隆基自己先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只是沒有名份。苦了郡主了。”

“那也沒辦法,總不能讓堂堂的郡主爲妾吧!”

李隆基笑着擺了擺手:“等過一兩年,給她更名換姓,朕再賜她爲你次妻。這樣也就沒人注意了。”

談了一些李清的家庭。李隆基地話便慢慢轉到了正題上來。“朕本想提拔侍郎爲工部尚書,但我大唐尚無三十一歲地尚書,朕也不想破這個先例,所以準備將侍郎外放幾年。待磨礪成熟後再入朝爲尚書。你意下如何?”

經過這些日子地部署,終於到了收穫地時刻,是稻穀滿倉地豐收還是顆粒無幾的薄收,就看此一舉了,李清深深地吸了口氣,沉聲道:“天子有令。爲臣者自當遵從便是,何談‘意下如何?’”

“你倒爽快。那朕讓你去蘇州爲刺史怎樣?”

“臣遵旨!”李清毫不猶豫地答應,臉上沒有半點表情。李隆基緊緊地盯着他的眼睛,企圖從他的眼神找出一絲慌亂或者失望,但是沒有,李清表情平靜如常。

“這不是決定,朕只是問你願不願當蘇州刺史。”

李隆基淡淡一笑,又道:“你當侍郎近四年。多有功績,解決了朝廷捉襟見肘的困境。應該好好地封賞你,說吧!你想到何處爲地方官,揚州還是蘇州,朕可以考慮你的意見。”

李清沉思一下,擡頭道:“啓稟陛下,臣想到貧瘠一點的地方去爲官,爲百姓做一點實事,蘇州、揚州這些地方臣並不想去。”

這話說得很曖昧,他並不說自己想去哪裡,而只是不想去蘇州或揚州,如果他不知道另一個選擇,那可能是去嶺南,但他已經知道了答案,另一個選擇就是西域。

“其實朕知道侍郎地想法。”

李隆基嘆了一口氣,身體慢慢倚躺在龍椅上,顯得有些疲憊,他望着李清,目光變得柔和,慢慢地說道:“朕知道你一直懷念在沙州的舊部,當年你千里突襲,殺賊酋、奪要塞,是何等遒勁張狂,正當你施展才華之時,朕卻將你調回了長安,一呆便是四年,這些年你身上火氣沒了,銳利的棱角也磨得圓滑了,朕不知這是好事還是壞事,朕已經年邁,人生也快到了盡頭,不想將你這樣地年輕人也弄得一樣的暮氣沉沉,也罷,李清聽封!”

“臣在!”

“朕封你爲御史大夫,安西都護府副都護、安西節度副使兼長史,領沙州刺史並總督豆盧軍。”

天寶八年四月,李隆基正式做出決定,將沙州劃歸安西節度,由李清重任沙州刺史兼豆盧軍都督,同時任高仙芝之副、主管安西政務,原安西都護府副都護封常清升爲北庭都護府都護,程千里調回京任右金吾衛大將軍。

第218章 天地爲媒第246章 科舉案(八)第289章 沙州夜話第75章 絆腳石(三)第102章 簾兒的姐姐第79章 黑幫老大第145章 王昌齡求助第114章 成親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123章 追殺南詔使團第197章 謀畫第303章 局勢逆轉第58章 門生第288章 救了吐火羅的使臣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協第286章 外放第300章 石國遭遇第174章 納妾第153章 東宮案(七)第72章 上任首日(二)第241章 科舉案(三)第18章 下 官司(二)第272章 詭異的刺殺第170章 橫峰突起第89章 困獸猶鬥第120章 南疆姊妹花第265章 利用第104章 初見李隆基(下)第89章 困獸猶鬥第158章 崔夫人的眼光(下)第205章 誰爲左相?第2章 騙吃騙喝的道士(二)第36章 貴人(二)第267章 蓄勢第207章 觸犯權貴的利益第181章 高原奇兵(三)第259章 解謎(上)第254章 南詔女王(上)第266章 線索第371章 心狠手辣第374章 滿月酒第334章 謀河西(中)第363章 馬嵬坡(六)第297章 石國使者第323章 安楊會第88章 刀刀見血第237章 賞牡丹貴妃思曲第165章 豆盧軍的秘密第315章 兵不厭詐第72章 上任首日(二)第18章 上 官司(一)第155章 東宮案(九)第93章 李林甫的煩惱第228章 安祿山再進京第3章 騙吃騙喝的道士(三)第261章 策劃第57章 反擊第284章 利益之盟第224章 李隆基的辦法第366章 勸說李豫第198章 第二步棋第161章 曲江流飲(下)第44章 冷刀子(一)第38章 去成都第253章 薦官第353章 戰爭與陰謀(三)第294章 奪取小勃津第162章 密會太子第214章 揚州立威第8章 童生第86章 海家的把柄(三)第335章 謀河西(下)第57章 反擊第105章 各懷心事第314章 導火索第265章 利用第137章 南詔內訌(下)第331章 述職結束後第165章 豆盧軍的秘密第223章 借刀殺人第378章 請君入甕第31章 開店(二)第186章 步步爲營第17章 摸獎第102章 簾兒的姐姐第266章 線索第83章 孔方老道第164章 河西走廊的馬匪第381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335章 謀河西(下)第175章 比箭第162章 密會太子第132章 水落石出第310章 高仙芝升官第222章 將計就計第233章 朝會上的爭奪(上)第250章 科舉案(十二)第260章 解謎(下)第241章 科舉案(三)第198章 第二步棋